保险人基于损害补偿原则的拒赔抗辩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下的讨论 (1)_第1页
保险人基于损害补偿原则的拒赔抗辩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下的讨论 (1)_第2页
保险人基于损害补偿原则的拒赔抗辩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下的讨论 (1)_第3页
保险人基于损害补偿原则的拒赔抗辩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下的讨论 (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保险人基于损害补偿原则的拒赔抗辩?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下的讨论 (1)    摘 要:以沿海、内河船舶保险中保险人的视角,寻求其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下以损害补偿原则作为拒绝赔付被保险人的抗辩理由的法律正当性,并试图通过探究这些原则和条款本身的内在涵义,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提供实践的参考;同时在分析这些抗辩理由在司法实践中的现实价值的过程中,进一步揭示该领域相关问题的法的实然所在。关键词:船舶保险 损害补偿原则 可保利益 可保价值 保险金额我国现行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以下简称为条款)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7月25日批准并颁发,自1996年

2、11月1日起统一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后该条款又经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印发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解释的通知修订,修订后的条款及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解释自1997年1月1日起适用。由于制定条款时指导思想的偏颇,该条款的内容存在着“先天性不足”1。根据条款修订组织者的观点,“在保险的法律和习惯中,这个条款是一个不规范的条款,因为,该条款的承保在保障风险方面缺项太多,使用的保险用语与法律界定的概念差距太大,因此,在学习和研究保险时,这个条款是不能作为理论依据引用的,过一阶段必须再修订”2。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船舶保险市场的竞争性低下等经济政策性因素,条款适用至今已然近十年之久。正

3、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成为我国船舶保险中产生保险合同纠纷较多的部分。在我国沿海、内河船舶保险的索赔实务中,保险人时常会以被保险人违反损害补偿这一保险法基本原则作为抗辩理由而拒绝赔偿由于承保风险的发生而导致的船舶损坏或灭失。本文将着重分析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合同下该项保险人拒赔的主要抗辩理由的具体内涵,并对其实际的适用价值作一讨论。一、损害补偿原则损害补偿原则(Principle of Indemnity)是保险合同最基本的原则之一。3保险合同的核心内容就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所受损失进行补偿。保险合同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皆由此基本概念而生,并且被保险人可获得的依其金钱损失的程度所

4、度量的赔偿数额,也受制于损害补偿原则。正如布瑞特法官(Mr. Justice Brett)在Castellain v. Preston案4中所言:“保险合同是且仅是一种补偿合同,该种合同意味着被保险人在保单所保损失发生时应被且仅应被充分补偿。”损害补偿原则的中心意义在于保险不应使被保险人因承保风险的发生而获取净收益。5在保险相关法律制度中,损害补偿原则主要是通过由其派生出来的另一项重要原则?可保利益原则(Doctrine of Insurable Interest,又称保险利益原则)?以及有关可保价值(又称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的规定发挥作用的。6二、可保利益原则概括而言,可保利益原则是指在损失

5、发生时对于保险标的不具有可保利益的被保险人不得按照保险合同取得赔偿。7我国法律中对可保利益原则的明确规定仅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为保险法)第十二条,该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8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对海上保险中的可保利益进行了解释:“海上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物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即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的经济利害关系。船舶所有人、船舶抵押权人、船舶保险人,货物的买方、卖方、承运人、货物保险人和提单质权人等均可以作为具有保险利益的人。”9类似地,

6、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以下简称为MIA1906)第6条第(2)款规定:“被保险人在损失发生时不具有可保利益的,他不可以其知晓损失后的任何行为或选择而获得利益。”10MIA1906第5条第(1)款规定:“根据此法的规定,任何对于海上冒险具有利益的人即有可保利益。”11)针对何为“对于海上冒险具有利益”,该条第(2)款而后进一步详述道:“特别地,当一人对海上冒险或其中承受风险的任何可保财产具有任何法律或衡平关系,从而他会由可保财产的安全或正常到达而获益,或会由其损失、或损害、或滞留而受损,或会由此产生责任,则其对此冒险具有利益。”12虽然MI

7、A第5条第(2)款中对可保利益的界定并非详尽,但是该款指出了可保利益存在的三项要件,即:(a)被保险人可有被保财产的安全或按期到达而获益或者因其灭失或损坏或扣留或被保险人会由其产生责任而受损;(b)被保险人处于对冒险或任何在该冒险中遭受风险的可保财产的法律或衡平关系中;以及(c)在(a)中所称的此种获益、受损或责任必须产生于在(b)中所称的此种法律或衡平关系。13三、可保价值和保险金额可保价值和保险金额均是保险合同必须包括的事项,14因为它们是确定保险人赔付金额限度的重要参数。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是指保险责任开始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和保险费的总和。15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可以由投保人和保险人约

8、定并在合同中载明,也可以按照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确定。16保险合同中载明约定可保价值的为定值保险,否则即为不定值保险。参照MIA1906中的界定,定值保险单是指列明保险标的物协定价值的保险单;17不定值保险单是指未列明保险标的价值而将可保价值留待依保险金额的限度确定的保险单。18我国法律没有直接规定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但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均直接使用了这两个概念。19在保险业务实践当中,保险价值的作用在于确定保险金额,20从而确定保险人应支付给被保险人的赔偿金额。保险金额是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21其是确定赔付金额的决定性标准。依据可保价值和保险金额确定

9、赔付金额的原理必须协同可保利益原则而进行说明。四、可保利益原则与可保价值及保险金额的关系保险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的部分无效。”根据保险法第四十条第一款(见上文)和第二款,条款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保险金额按保险价值确定,也可以由保险双方协商确定,但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上述规定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可保利益原则:被保险人对于保险金额超过保险价值的部分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经济利害关系”22,因为其并没有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而遭受这部分利益的损失?被保险人原本就不拥有该部分利益。被保险人所具有的可保利益的金钱额度仅限于可保价值,因为可保价值的额度是被

10、保险人由于保险标的灭失或毁损所可能遭受的损失的最大金钱数额。如果保险人赔付超过保险金额超过可保价值的部分,那么被保险人就会从保险事故中获得利润,因此产生的道德风险等问题会对保险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即便在最为“民主”的国家,社会治理仍然是要通过代议制和选举政府来进行。但这并非说当代社会相比历史没有进步,其进步之处不在于“少数治理”的客观事实,而在于产生“少数治理”结构的社会方法(如更多地是依赖当事人的才干和社会的民主程序,而非靠身份或特权等级)的进步性。    在法官精英化的数量控制方面做得最好的,在英美法

11、系是英国和美国,在大陆法系则要数日本。上述国家不但对法官任命前的职业经历与品行记录有极高要求,而且其法官规模也相当精干和稳定,如1998年美国全国具有普通管辖权的州法院中的法官仅有9065名,联邦法院系统(包括联邦的专门法院如破产法院等)的法官总数不超过2000名;日本1998年包括简易法院在内的全国法院的法官编制员额仅为2920名。但法官数量的控制并非意味着法官越少越好。脱离社会矛盾的发展态势和司法的具体运行模式,而一味强调法官队伍“少而精”,实际上是走入了一种误区。法官固然要卓越精干,但是法官不是机器,不能为了所谓的“效率”无限“挖掘”法官的能量。法官精英化的数量控制,应以动态平衡为原则,

12、既要防止法官队伍的泛滥,也要充分考虑国家解决纠纷的实际需要。事实上在美日等国家,近些年随着案件的增多和司法负担的加重,其法官数量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然这种增加是有严格的素质标准和数量限制的。但这也说明法官精英化的数量控制事实上是一个动态和开放意义上的概念,兼有精当和适应性双重特征。有关数据和观点请见参考文献678。    人是现代化的基本因素。在这一问题上,不管是法律社会学中的现象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相当一部分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美国现代化学者西里尔?布莱克在其比较现代化一书中论述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时说:“如果掌握和运用先

13、进制度的人本身在观念、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还没有经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那么(现代化的)失败和畸形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比较现代化,第17页,(美)西里尔?布莱克著,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本身的现代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而司法现代化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塑造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健全意义上的法律人。这一法律人的代表,无疑就是以法官核心角色的司法职业。    有关人士曾将中国法官的审判效率和美国作了比较,认为中国法官“每年的平均办案数大约在20至30件”(笔者:如果按2001年最高法院报告中的受

14、案数量592万件和实际从事审判工作的15万法官算,中国法官的人均办案数应高于这个数字,即在40件左右),“而美国法官每年的平均办案数大约是在300至400件”。(参见倪寿明法官职业化任重而道远,中国法院国际互联网站2002年7月16日发布)但由于美国的审前程序解决了很大比例的一部分案件,真正进入正式审判程序的案件实际上很有限,因此笔者认为中美两国的上述数字对比未必能够完全说明问题,实际差距也未必有这么大,但是从客观上讲差距仍然是存在的。    近年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地方的法院通过“联合办学”、“研究生班”等途径使本院法官的高学历比例直线上升。这种

15、“突击教育”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大批量生产高学历,造成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法官的实际业务水平与学历是否协调,却是令人怀疑的。    即便在最为“民主”的国家,社会治理仍然是要通过代议制和选举政府来进行。但这并非说当代社会相比历史没有进步,其进步之处不在于“少数治理”的客观事实,而在于产生“少数治理”结构的社会方法(如更多地是依赖当事人的才干和社会的民主程序,而非靠身份或特权等级)的进步性。    在法官精英化的数量控制方面做得最好的,在英美法系是英国和美国,在大陆法系则要数日本。上述国家不但对法官任命前的职业经历与品

16、行记录有极高要求,而且其法官规模也相当精干和稳定,如1998年美国全国具有普通管辖权的州法院中的法官仅有9065名,联邦法院系统(包括联邦的专门法院如破产法院等)的法官总数不超过2000名;日本1998年包括简易法院在内的全国法院的法官编制员额仅为2920名。但法官数量的控制并非意味着法官越少越好。脱离社会矛盾的发展态势和司法的具体运行模式,而一味强调法官队伍“少而精”,实际上是走入了一种误区。法官固然要卓越精干,但是法官不是机器,不能为了所谓的“效率”无限“挖掘”法官的能量。法官精英化的数量控制,应以动态平衡为原则,既要防止法官队伍的泛滥,也要充分考虑国家解决纠纷的实际需要。事实上在美日等国

17、家,近些年随着案件的增多和司法负担的加重,其法官数量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然这种增加是有严格的素质标准和数量限制的。但这也说明法官精英化的数量控制事实上是一个动态和开放意义上的概念,兼有精当和适应性双重特征。有关数据和观点请见参考文献678。    人是现代化的基本因素。在这一问题上,不管是法律社会学中的现象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相当一部分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美国现代化学者西里尔?布莱克在其比较现代化一书中论述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时说:“如果掌握和运用先进制度的人本身在观念、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还没有经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那么(现

18、代化的)失败和畸形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比较现代化,第17页,(美)西里尔?布莱克著,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本身的现代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而司法现代化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塑造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健全意义上的法律人。这一法律人的代表,无疑就是以法官核心角色的司法职业。    有关人士曾将中国法官的审判效率和美国作了比较,认为中国法官“每年的平均办案数大约在20至30件”(笔者:如果按2001年最高法院报告中的受案数量592万件和实际从事审判工作的15万法官算,中国法官的人均办案数应高于这个数字,即在40件左右),“而美国法官每年的平均办案数大约是在300至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