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1江苏省第四十七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的我院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一、水稻品种1、扬籼优68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003 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扬籼优668”,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籼6AR814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三系杂交中籼稻组合。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76.5公斤,较对照优084增产6.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6.5公斤,较对照优084增产9.7%。株型紧凑,长势旺盛,叶色绿色,叶姿较挺,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抗倒性较强。省两
2、年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5.7万,每穗实粒数147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9.1克,株高128厘米,全生育期138天,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感穗颈瘟、纹枯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长宽比3.0,整精米率53.0 %,垩白粒率12.0%,垩白度1.2%,胶稠度5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种量1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0公斤左右。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一般每亩大田栽插1.8-2万穴,每亩基本苗
3、7-8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左右,肥料运筹上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注重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及时分次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一周断水。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的防治。2、扬籼6A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004二、来源与类型 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珍汕97A为母本,金23B/K17B为父本连续回交转育,于2004年育成,属野败型早籼稻不育系。三、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分蘖性强,叶色
4、较深,株高65厘米左右,主茎总叶片数13-14张;穗层整齐,直立穗型,穗长18厘米左右,平均每穗颖花数110粒左右,包颈长约10厘米,对“920”敏感;叶鞘及稃尖紫色,柱头紫色;扬州5月30日播种,播种至始穗历时65天,抗病性较好,抗倒性强。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自交结实率0%,花粉不育度100,花粉以典败为主,典败率99.7%。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正常气候条件下,上午8:30时始花,9:30-11:30时为日开花高峰,14:00左右终花,阴天会推迟;开颖角度平均30-35度,开闭颖历时90分钟左右,出鞘颖花柱头外露率87%左右,其中双外露率56%左右。3、镇籼优184一、审定编号苏审稻
5、201005二、来源与类型原名“A451/镇恢084”。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籼1A镇恢084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三系杂交中籼稻组合。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中籼稻地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69.8公斤,较对照II优084增产5.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4公斤,较对照增产8.8%。株型集散适中,穗型较大,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5.5万,每穗实粒数147粒,结实率81.8%,千粒重30.2克,株高122厘米
6、,全生育期140天,较对照迟熟1天;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长宽比2.9,整精米率58.8%,垩白率27.0%,垩白度2.2%,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4月底至5月初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旱育秧每亩播种量30公斤左右。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大田栽插1.6-2.0万穴,每亩基本苗5-7万,旱育秧可适当减少基本苗。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在肥料运筹上掌握
7、“前重、中控、后稳”的原则,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施好穗肥。水浆管理注意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足苗后及时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切忌过早断水,确保活熟到老。4、病虫草害防治。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的防治。4、镇籼1A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06二、来源与类型原名“A451”,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D62A为母本,(II-32B/D62B)F1/粤丰B后代作父本回交转育,于2003年育成,属D型中籼稻不育系。三、特征特性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叶片挺拔,叶色适中,叶鞘和稃尖紫色,柱头紫黑色。株高
8、75厘米左右,地上部伸长节间5个,主茎总叶片数16张左右;穗型较大,穗长20-22厘米,平均每穗颖花数130-150粒,平均单株有效穗9-10个,千粒重28克左右,包颈粒率28.6%,播种至齐穗天数89天左右。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自交结实率0%,花粉不育度100%,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典败花粉率为67.3%。开花习性好,花时较集中,正常气候条件下,上午8:30-9:00始花,10:30-11:30盛花,阴天会推迟;柱头自然外露率70%左右,其中单边外露率30%左右,开颖角度35度左右。5、连粳7号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008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连05-45”,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
9、研究院以(镇稻88中粳8415)F3为母本,(中粳川-2武育粳3号)F1为父本杂交,于2005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淮北地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6.2公斤,比对照镇稻88增产2.7%,2007年增产显著,2008年增产极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0.1公斤,较对照镇稻88增产6.9%。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整齐度好,后期熟期转色较好,抗倒性中等。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9.6万,每穗实粒数130粒,结实率90.3%,千粒重26.6克,株高98.6厘米,全生育期153天,与对照相当;接种
10、鉴定: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茎瘟,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6.7%(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72.6%,垩白率19.0%,垩白度2.0%,胶稠度8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亩,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种量35-40公斤。2、适时移栽,适当稀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35天,每亩大田栽插2.0-2.2万穴,每亩基本苗7万左右。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20-25公斤,其中
11、基蘖肥60-70%、穗粒肥30-40%,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适时搁田,每亩高峰苗不超过30万,每亩成穗数20-22万,收获前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6、徐68优201一、审定编号 苏审稻201012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68优201”,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以不育系徐91068A为母本,以徐恢201为父本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三系杂交中粳稻品种。三、适应范围 适
12、宜江苏省淮北、苏中地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1.4公斤,比对照九优418增产7.7%,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7.6公斤,比对照增产3.3%。株型集散适中,穗型较大,长势较旺,叶色较绿,后期熟相好,抗倒性中等。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4.1万穗,每穗实粒数177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6.0克,株高119.4厘米,全生育期152天,与对照相当;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颈瘟,抗条纹叶枯病,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1.9%(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
13、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检测:整精米率66.8%,垩白粒率26.0%,垩白度2.0%,胶稠度86.0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旱育秧25公斤左右。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适宜秧龄30-35天,中高肥条件下每亩2.0万穴左右,每亩大田基本苗8-10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22公斤,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以4:4:2为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早施重施分蘖肥,促前期早生快发,穗肥以保花肥为主,抽穗前15-20天亩施2.5
14、-3.5公斤纯氮,配施磷、钾肥,抽穗期亩施1.0-1.5公斤纯氮作粒肥。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栽插,深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烤田,抽穗后20天内保持田间薄水层,搁田后干干湿湿,收割前6天断水。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白叶枯病、穗颈瘟的防治。7、镇稻11号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15二、来源与类型原名“镇稻413”,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稻88/武运粳8号杂交,于2004年育成, 属早熟晚粳稻品种。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
15、地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39.8公斤,2008年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9.3%,2009年比对照宁粳1号增产10.4%,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0.6公斤,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9.9%。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3万,每穗实粒数122粒,结实率92.3%,千粒重26.5克,株高100厘米,全生育期160天,与对照武运粳7号相当。接种鉴定:中抗白叶枯病,感穗颈瘟,中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2008-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
16、病率14.6%(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9年检测:整精米率71.4%,垩白率12%,垩白度1.2%,胶稠度86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7%,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亩大田基本苗8万左右。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拔节期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17、后期看苗补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当茎蘖数达到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病的防治。8、镇稻13号一、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16二、来源与类型原名“镇稻662”,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运粳8号/镇稻88 /镇稻72杂交,于2006年育成, 属中熟晚粳稻品种。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太湖稻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
18、-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84.1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4.8%,2007年增产不显著,2008年增产极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7公斤,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5.9%。株型较紧凑,穗型较大,长势较旺,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9.5万,每穗实粒数126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4.3克,株高106厘米,全生育期163天,较武运粳7号迟熟3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2.0%(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
19、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整精米率66.7%,垩白率20%,垩白度3.0%,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5-30公斤左右,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每亩栽插1.6万穴,每亩大田基本苗6万左右。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20公斤左右,增施磷钾肥,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早施分蘖肥,在中期稳健的基础,适时施好穗肥。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发,当
20、每亩茎蘖数达到20万,分次适度搁田,亩茎蘖数控制在25-27万;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大田期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穗颈稻瘟病、白叶枯病的防治。二、玉米品种1、苏玉28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1003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苏试50328”,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齐319JS0251配组,于2003年育成,属中熟半紧凑型普通玉米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夏播地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
21、产496.5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0%,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7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2%。出苗快而齐,苗势强,叶鞘紫色,生长势强,叶色绿,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花药红色,颖片淡红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形,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245厘米,成株叶片20片,穗位98厘米,穗长18.6厘米左右,穗粗5.0厘米,每穗14-16行,每行35粒,千粒重311.0克,全生育期约100天,倒伏率5.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9年接种鉴定:高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64克/升,
22、粗蛋白10.69%,粗脂肪4.24%,粗淀粉72.2%,赖氨酸0.29%。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夏播一般掌握在6月中旬播种。2、合理密植。每亩用种量一般为3公斤左右。适宜密度每亩为4500株左右。3、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配合使用,纯氮一般20-25公斤/亩,其中基苗肥占60%,穗肥占40%,肥力差的田块可适当增施粒肥。开好田间一套沟,做到三沟配套,注意防涝防旱。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 4、病虫害防治。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做好玉米螟、粗缩病、茎腐病等防治工作。 2、苏科糯3号一、审定编号 苏审玉201006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苏试80618”,由江苏
23、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JS0581JS0686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中熟半紧凑型甜糯玉米。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各地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糯玉米区域试验,两年区试鲜穗平均亩产807.6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2.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857.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1.7%。出苗整齐,苗势强,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花药红色,花丝粉红色,果穗长锥形,籽粒花(紫白)色,硬粒型,甜糯。穗轴白色。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180厘米,穗位8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穗长16.3厘米,穗粗4.6厘米
24、,每穗14-16行,每行31粒,全生育期春播约85天,倒伏率1.2%。中国农科院作物所2009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抗茎腐病,感纹枯病,高感粗缩病。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扬州大学农学院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8.17%,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根据上市时间及不同栽培方式,合理安排播期。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2、合理密植。纯作适宜密度每亩为4500株左右,每亩用种量2.5公斤左右,注意隔离种植。3、加强肥水管理。有机肥及氮、磷、钾搭配合理,每亩施肥总量一般不低
25、于纯氮20公斤、五氧化二磷10公斤、氧化钾15公斤。肥料运筹比例一般基肥占40%,苗肥占20%,穗肥占40%。开好田间一套沟,做到三沟配套,注意防涝防旱。结合施肥及时中耕、做好壅土培根以防倒伏。4、病虫害防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食叶害虫、玉米螟、粗缩病、纹枯病等。5、适时采收。一般在授粉后20-25天采收青穗。三、大豆品种1、通豆8号一、审定编号 苏审豆201002二、品种来源与类型 原名“通98-066”,由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通豆1号/苏豆4号,于2005年育成,属淮南中晚熟夏大豆品种。 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
26、6-200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试,三年平均亩产172.4公斤,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8.4 %,2006年增产不显著,2007年和2008年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5.7公斤,较对照南农88-31增产5.3%。出苗势强,幼苗基部紫色,生长稳健,叶片中等大小,椭圆形,叶色深。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成熟荚灰褐色,弯镰形。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脐淡褐色,商品性好。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17天,比对照长3天,株高74.4厘米,结荚高度20.1厘米,主茎16.8节,有效分枝3.4个,单株结荚60.8个,每荚1.7粒,百粒重19.9克。经
27、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40.9%,粗脂肪含量16.7%。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五、栽培技术要点1、轮作。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2、播种期。一般在6月10日7月16日,最适播期6月1525日。3、种植密度。每亩1.0-1.5万株,行距40厘米,株距13.3厘米左右,一般每亩用种量6公斤,迟播适当增加播种量。4、肥水管理。一般基肥每亩施纯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2.5公斤、氧化钾1公斤左右。花期根据苗情每亩追施纯氮2.5公斤左右。花荚期注意抗旱排涝,保持土壤湿润。5、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
28、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四、西瓜品种1、苏蜜6号一、审定编号苏审瓜201003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SZ02”,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20-20720-WS-3-1配组,于2002年育成,属早熟红瓤中果型西瓜。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2586.2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6.3%;2008年省区试,平均亩产2451.0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减产0.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01.7公斤,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3.4%。植株生长势强,第一雌花节位7-8节,座果性强,春季保护地栽培从座果到采收28-31天,全生育期95
29、天左右。果实高圆形,果形指数1.1,果皮浅黑色(深墨绿)覆黑色隐细条纹,皮厚约1.0厘米,单果重约3.3公斤。中心折光糖含量10.5%左右,边缘折光糖含量8.1%左右,单果籽粒数约270粒,种子褐色,果肉红色,汁多爽口,风味好。抗逆性较强。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为1月下旬,爬地栽培亩用种量40克。2、适宜密度。株距0.6米左右,行距2米左右,亩栽600株左右,三蔓整枝。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45%硫酸钾型复合肥25公斤左右;果实膨大期适时适量追施膨瓜肥。视墒情浇水。 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注
30、意防治蚜虫。五、辣椒品种1、扬椒1号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1002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翠丰”,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95079-3-294041-3-55配组,于2002年育成,属早熟长灯笼型辣椒。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前期产量平均每亩1586.7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减产0.4%,总产量平均每亩2889.7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7.3%;2009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每亩1932.3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11.6%,总产量每亩3413.5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6.3%。早熟,始花节位10-11节。植
31、株生长势强,叶色淡绿,株高60厘米左右,开展度64厘米左右。嫩果长灯笼型,嫩绿色,果面平滑有光泽,微辣,果长14.0厘米左右,果肩宽4.6厘米左右,果形指数3.1,果肉厚0.31厘米左右,单果重60.8克左右。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4.1,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用种量50克。2、适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约3500株。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
32、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2、扬椒2号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1003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太保”,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以96104-2-1-5194047-4-1-3-51配组,于2002年育成,属中早熟牛角型辣椒。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2008年参加省区试,前期产量平均每亩1713.4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12.0%,总产量平均每亩3098.2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6.7%;2009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平均每亩1848.7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9.0%,总产量平均每亩3402.9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5.3%。中早熟,始花节位11-1
33、2节。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株高68厘米左右,开展度72厘米左右。嫩果粗长牛角型,绿色,老熟果鲜红色,有光泽,3条纵沟,微辣;果长13.4厘米左右,果肩宽4.5厘米左右,果形指数3.0,果肉厚0.40厘米左右,单果重64.0克左右。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3.7,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用种量50克。2、适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3200-3500株。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4
3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3、苏椒14一、审定编号 苏审椒201005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江苏9B”,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G04147-4G04154-3配组,于2004年育成,属早熟牛角型辣椒。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作保护地栽培。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7-2008年参加省区试,前期产量平均每亩1675.3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9.8%,总产量平均每亩3151.7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8.5%;2009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平均每亩1922.0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13.3%,总产量平均每亩3379.5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4.6%。早熟,
35、始花节位约10节。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株高50厘米左右,开展度55厘米左右。嫩果牛角型,绿色,果面平滑有光泽,微辣,转红速度快,实用口味好。果长15.3厘米左右,果肩宽4.0厘米左右,果形指数3.5,果肉厚0.28厘米左右,单果重57.0克左右。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4.8,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用种量约30克。2、适宜密度。株距35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3800株左右。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35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
36、合肥为主。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尤其要注意防治烟青虫的危害。附件2江苏省第四十七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鉴定通过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一、大麦品种1、通麦9号一、鉴定编号 苏鉴大麦201003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通99-36”,由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以枥系141/扬农啤2号,于2006年育成,属春性中熟二棱皮大麦品种。三、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各大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99.5公斤,比对照单二大麦增产6.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8.5公斤,较
37、对照单二大麦增产5.5%。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长,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较强,抗寒性与对照相仿。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一般,后期熟相一般。两年鉴定试验平均:株高86.3厘米,亩有效穗数51.7万,每穗粒数24.4粒,千粒重38.2克,生育期199天,成熟期与对照相当。经扬州大学农学院大田自然毒土鉴定,高抗大麦黄花叶病。五、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2、种植密度。每亩基本苗中高肥地区12万左右,低肥地区15万左右。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3-15公斤,基苗肥、拔节孕穗肥比例以8:2为宜。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苗期做好杂草化除工作,中后期注重白粉病及蚜虫防治。5、收获。腊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及时收获。二、甘薯品种1、苏薯14号一、鉴定编号 苏鉴薯201001二、来源与类型 原名“宁43-5”,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 Acadian为母本,南薯99为父本,经杂交选育,于2006年育成,属食用型品种。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特色农业社区协议
- 环保技术服务合作协议书重点报告
- 退税代收协议书模板
- 路面承包协议书范本
- 道路消防井采购合同协议
- 部队食堂承包协议书模板
- 进口小电梯订购合同协议
- 无偿漏水协议书
- 狂犬疫苗协议书
- 造纸设备出售合同协议
- 2022年浙江省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 Q∕GDW 12158-2021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规范
- 我把没有送给你(课堂版)(1)
- 杭汽HNKS50-63-28型汽轮机大修施工方案
- Q∕GDW 12113-2021 边缘物联代理技术要求
- 刘半农雨散文的特点
- 潍柴发动机WD615系列分解图册
- 碎石、砂出厂合格证
- 南靖和溪各姓氏源流
- 他励直流电动机制动课程设计0430崔善泽(DOC)
- 肾病及生活质量KDQOL-SF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