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四光现象及其透镜(1)_第1页
【2019】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四光现象及其透镜(1)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8 55【2019 最新】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四光现象及其透镜(1)导向一中考高频题1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 cmB. 当u= 15 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 当u= 25 cm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0 cm 处移动到 30 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解析 从图象看出,当物距为20 cm 时,像距也为 20 cm,故此时像距等于物距,均为2f,因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答案

2、 D2.如图所示,是对同一个物体拍摄的两张清晰程度相同的照片底片,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拍摄a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B.拍摄b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C.拍摄a与b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一样大D.无法判断解析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所成实像越小.答案 B一年创新导向2 / 83.如图所示,一支激光笔从S点发出一束光线,经一面水平放置3 / 8的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B两点,试画出镜面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解析AB是反射光线,它的反向延长线过S的像S,而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且被镜面平分.答案如图所示.Xi?4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

3、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解析 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故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又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30 ,故入射角为 60 ,反射角也为 60 .答案如图所示.5小军和小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开始时, 小军和小民商议,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0 cm 处,小军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 cm 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民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 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小军想知

4、道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小民有 些 已 记 不 清 楚. 请 你 帮他 排 列 出 来:4 / 8实验小组依次选取了相同的物距分别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下相关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探究实验记录表(凸透镜焦距 f = 10 cm)成像特点实验次数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物距u/cm)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虚像或实像130缩小倒立实像225缩小倒立实像320等大倒立实像416放大倒立实像512放大倒立实像68放大正立虚像74放大正立虚像通过实验发现:凸透镜既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请分析表格中的“成像特点”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_(3)小军和小民使用同一套器材进行实验,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凸透

5、镜焦距都是10cm,物距都是 25 cm 时,他们所测的像距明显不同,分别为14.5 cm 和 16.7 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测量像距时的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实验操作原因是(4)实验时他们发现,在观察光屏上清晰的烛焰像的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向_ (选填“上”或“下”)移动.解析 小军将蜡烛从透镜一侧 50 cm 处逐渐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在蜡烛从 2 倍焦距以外向焦点处移动时,物距逐渐变小,故像距变大,像变大,且一定成一个倒立的像,故 依次是 1、2、5 / 83、5;当蜡烛在焦点时,不成像,在焦点以内时,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 的虚像,且“凸透镜成虚像时,物

6、体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故6 图的像比 4 图的像更大,故 6 距离凸透镜更远,所以其距离关系是6、4.答案(1)1、2、3、5、6、4(2)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3)光屏上没有成清晰的像就进行了测量(4)上导向二新情景题6小明在学习中发现,把写有“爱物理”字样的纸条先后放在左右两水滴下方的桌面上,小明从水滴上方看到的像如图甲、乙所示,则水滴变凸()甲乙A. 焦距变大,放大功能变大B. 焦距变大,放大功能变小C. 焦距变小,放大功能变大D. 焦距变小,放大功能变小解析 如甲、乙可知,像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水滴相当于放大镜,并且乙中的像更大,故水滴变凸,其放大功能变大,说明物体

7、靠近了焦点,因此焦距变小.答案 C7.(原创)上联“树影横江,鱼戏枝头鸦踏浪”;下联是“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 对联妙趣横生,意境深远,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 上联中的树影是虚像,鱼是物B. 上联中的树影是实像,鱼是虚物C. 下联中山色是由光的反射产生D. 下联中山色是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解析 上联中,影属于影子,是因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6 / 8而形成的鱼的虚像;下联中,山色是经水面发生反射后,看到物体在水中的虚像,是平 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答案 C7 / 8& (原创)2013 年 6 月 20 日,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给

8、我们上 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物理课.如图所示是王亚平用铁圈和水做 实验,透过水球,我们可以看到王亚平倒立、缩小的镜,与这一成像原理相同的仪器有 _ (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答案实凸透照相机9我国古代的“千里眼”是富有想象力的神话,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天文望远镜已 将神话变成现实图中天文望远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请完成两条入射光线经过两个 透镜的光路(其中F1是透镜Li的焦点,F2是透镜L2的焦点).解析 射向凹透镜焦点的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将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凸透镜后将会聚到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发散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过焦点.由于该折射光线可认

9、为是从凹透镜左边的焦点发出的,而凹透镜左边的焦点到 凸透镜的距离要大于2 倍的凸透镜的焦距,因此像距应在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答案如图所示导向三初高中衔接题10.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及其焦点,并将它们画出来.LiA8 / 8解析(1)在烛焰上取一点S,在其成的像上找出其对应的像点S,连接SS,其与主光轴的交点0就是凸透镜的光心,由此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2)过S点作平行于主光 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要过S,折射光线与凸透镜右侧的主光轴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F位置,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

10、折射后过焦点同理可以 做出凸透镜左侧的焦点F.答案如图所示11. (改编)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 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 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 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9 / 8(1)_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选填字母序号)两图进行实验;(2)实验时, 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10 / 8(3)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

11、示,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_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解析 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 的偏折本领较大.答案 (1)B、D(2)记录每一次光斑的位置(3)油12.如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N(1)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补充完整)入射角i102030 4050607080折射角丫6.7 13.3 19.6 25.2 30.7 35.1 38.6 40.6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b. _(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解析 b表格中入射角i从 10逐渐增大到 80,折射角丫随之从 6.7 逐渐增大到40.6 ,而且对应的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2)从表格中数据还可以看出: 入射角为 10 .折射角为 6.7入射角变为 20,折射角为 13.3 = 2X6.7 - 0.1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19.6 =3X6.70.5 ;入射角为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