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构件柱础_第1页
古建筑构件柱础_第2页
古建筑构件柱础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建筑构件柱础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 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 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 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 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 用均十分重视。 名称起源 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墨子 书中记载:山云蒸,柱础润 。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 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 曰磩,六曰磉, 今谓之石碇 。而在本省则称之为 柱仔珠、 石珠、柱珠等。最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 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一块大石头,

2、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后来发现埋在 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溼腐烂,因此便把石块提升至地面上,可 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 在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 础, 而在础与柱子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毛细现象向柱 子渗入的溼气,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但我们一般所通 称的柱础即包括以上两者。 历史沿革 柱础大致经历三 个发展阶段:一、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二、让础石上 升到地面来,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 三、在础石上再安装柱座, 础石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行装饰。先秦时期大多用卵石做柱础。秦代已有方达 1.4 米整石巨柱 础。到了汉代柱础有类似覆盆式,也有反斗式,但样式极为

3、简朴。至六朝佛教大昌艺术上增加了新动力, 覆盆式已普遍, 又有了人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从大同出土的北魏太 和八年司马金龙墓中的柱础看,当时石雕工艺已达到很高的 水平。其雕刻手法一改秦汉粗犷的风格, 显现的是精美细致、 玲珑清新。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宋代对柱 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 营造法式中这样写道:“造柱础之 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 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 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关于柱础的雕饰,宋营造 法式也有说明:“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 一曰海石棉花; 二曰宝相花; 三曰牡丹花; 四曰蕙草; 五曰方文

4、; 六曰水浪; 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花;十曰仰覆莲花;十一 曰宝装莲花。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生之 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 到了明清,柱础的形制和雕饰 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却多了些繁缛及程式 化,少了些气势和精神。雕饰图案以龙凤云水为母题,或以 百狮飞鹤为主体,结合宗教装饰图案的佛家八宝(法轮、法 螺、白盖、莲花、盘长、宝瓶、宝伞、金鱼) ;民间八宝(宝 珠、古钱、玉磬、犀角、珊瑚、灵芝、银锭、方胜) ;道家 八宝(鱼鼓、玉笛、 宝剑、 葫芦、 药篮、 紫板、 芭蕉、 荷花) 以及花鸟虫等。 另外还有琴棋书画, 麒麟送子、 狮子滚绣球、 孙悟空三借芭蕉

5、扇等数百种之多。雕刻手法上善于把高浮雕、 浅浮雕、透雕与圆雕相结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使装 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 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望。 柱础纹饰 六 朝之后, 受佛教艺术的影响, 中国建筑与佛教艺术开始融合。 例如在山西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上,已凋有覆盆莲花及盘 龙、人等复杂之纹饰。因此,自东汉佛教东传之后,佛教的 装饰艺术对往后柱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莲瓣的装饰, 被广泛地运用于柱础。古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 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这种类似佛教莲花座的 古式覆盆莲花造形,即是宋代所谓的宝装莲华在鹿港龙 山寺山门的柱础,

6、 尚可见到。 台湾庙宇中常见的莲瓣形柱础, 其造形已不同古制,并有束腰及底座的产生,在上端凸出的 肚部作莲瓣凋饰,其莲瓣以圆弧收齐上下唇缘,而呈现上下 对称的长椭圆形。唐代的柱础依壁画及石刻上所见,仍以覆 盆莲花式的为主,但莲瓣较六朝初期的略为肥短。宋代,柱 与柱础的装饰益形细致,佛教装饰除与本土建筑融合外,并 开创出成熟的风格。在宋营造法式中,对柱础的纹饰,即载 有:海石榴花、牡丹花、宝相花、铺地莲花、仰覆莲花、蕙 草、龙风纹、狮兽及化生之类等,这些纹饰即是大多受了佛 教艺术之影响。 柱础式样 宋朝柱础的式样变化更多,雕刻 也更加纤细,但仍以莲花瓣覆盆式为主要的通行式样。由于 一般中国建筑曾

7、经倾向于复杂和多变而华丽,这种风气随即 受官方注意和反对,故宋代即有非宫室寺观,毋得凋镂柱 础的规例,所以柱础凋刻发展则开始着重在宫室及寺庙方 面。至于元代, 因其民族性格, 所以柱础喜用简洁的素覆盆, 不加凋饰。明清时则在元的基础上,以简化、单纯的形式稍 作凋饰,但图桉则崇尚简朴。于柱础的形状上,圆柱形、圆 鼓形及上宽下窄、肩部凸出的变体圆鼓形,均为清代早 期的流行风格。 圆柱形通常表面平素不施纹饰, 圆鼓形及变 体圆鼓形则造型古拙,凋饰典雅。此外,官式建筑多采用 薄如镜面的石础,称为古镜式 。但一般民间,尤其是南 方则显着不同,一方面就地理环境而言,因多雨潮溼,故常 采用较高的鼓状柱础;另

8、一方面,在人文背景上较崇尚华丽 凋饰,所以柱础的变化较多 .且地处偏远,政令鞭长莫及,故 发展较为自由。而台湾因为居南方庙宇建筑乃属于闽、粤的 南方系统,加上融入的道教思想、民间信仰及反应风土民情 与时代背景的各种装饰题材,并在民族个性的影响下,有具 象的写实纹饰、有抽象的图桉装饰。这些装饰题材的背后, 都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柱础功用 其一是将柱身集中的 荷载布于地上较大的面积;其二石柱础既可防潮,且高出地 面,可免柱脚腐蚀或碰损。由于柱础很接近人们的视线,往 往成为艺术家施展技艺的好地方,于是就有了随朝代变化而 变化的多种形制和雕饰,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门类。柱 础虽因机能上的需求而产

9、生,但当其发展成熟后,也逐渐形 成了柱子的收头,使单调平直的柱身,产生视觉上之变化, 兼具有装饰之功能。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是石柱也 运用了柱础做为装饰,所以其在装饰上的作用已大于机能上 之需求。 柱础材质 为了坚固耐用并能隔断湿气,柱础大多 以石制为主。早期亦有以横纹的木块为材料者,今鹿港三山 国王庙还保留二个木制的柱础。石制柱础的应用甚早,安阳 殷墟出土的石础,可能是现今所见最早的柱础,础上已有动 人的雕刻,刻下部抱膝的人像装饰,础背有槽,侧有卯,可 见是将柱脚插于础石之上。南朝时亦有铜礩之使用,在战国 策中有:智作攻赵襄子,襄子之晋阳,谓张孟谈曰: 吾城 郭完,仓廪实,铜少耐何?孟

10、谈曰: 臣闻董安于之治晋 阳,公之室皆以黄铜为柱础,请发而用之,则有馀铜矣 到了汉朝(例:山东肥城孝堂山祠堂石柱)石柱钢礩已完全 为石础取代。在汉代的石刻画像上可以看到当时柱础的式样 有类似栌斗倒置的形式,也有作多层及类似覆盆的样式;其 上凋有细密的花纹,而其凋刻的手法则类似于宋代的减地 平鈒的线刻表现。 柱础石 柱础石是古代中国建筑石构件 的一种,俗称磉盘。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 柱压力的奠基石,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 潮,对防止建筑物蹋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鼓型、瓜型、 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据宋营 造法式第三卷记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磧, 三曰舄,四曰蹶,五曰碱,六曰礫,今谓之石碇。”柱础是承 受房屋立柱压力的垫基石,古代人为使落地立柱不受潮湿而 腐烂,在柱脚上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相对 的防潮作用。凡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同 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