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四篇_第1页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四篇_第2页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四篇_第3页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四篇_第4页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四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四篇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重点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习词语师:咱们班的小朋友一直都很聪明,今天朱老师特意带来了几个谜语给大家猜!愿意吗?请听老师把谜面说完再举手回答,好吗?谜语1:三瓣嘴,胡子翘,

2、一动一动总在笑。(课件:兔子图片)认识生字兔子谜语2: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课件:松鼠图片)认识词语松鼠谜语3: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课件:猴子图片)认识词语猴子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棒,公鸡、孔雀、鸭子也赶过来凑热闹了,跟它们打个招呼吧!学习词语:公鸡、孔雀、鸭子。4、动物们今天要进行一场比赛,想请大家做评委,可它们比什么呢?猜猜看。(课件:比尾巴)板书课题二、学习生字1、观察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相机出示生字卡片:短、把、扁、最)2、学习生字指名读卡片上生字请读得好的孩子当小老师带读齐读生字3、识记字形,学习部首“矢”字部、“曰”字头4、说“短”、“

3、扁”的反义词5、认读生字(课件:不带拼音的生字)三、学习课文1、师:动物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前三问句)2、指名读、教师范读、评价、齐读3、指名说答案,(课件:猴、兔、松鼠图片)4、分男女生以问答形式对读。师:这组动物比得可真起劲!看另一组在比什么呢?5、(课件出示三问句,齐读)6、指名说答案,指导把话说完整(课件相机出示)7、分大组以问答形式对读。四、课中休息-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五、指导背诵课文1、开书自由读课文。2、老师范读课文3、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配乐背诵课文。六、拓展1、看图编儿歌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的特点和用处。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

4、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1、2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二、 初读课文,解决生 字词。杈 犄 逮 颤 怦三、 指导自读。1、 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

5、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2、情节 妈妈追查 、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结束:收回(不好)。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爸爸:婉转、持重沉稳。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万芳:仗义、明理。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 间的感情,两

6、家大人之间的关系。5、“反悔,能不 能全怪我”?-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6、应怎样处理?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7、汲取什么教训?-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四、作业。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作者对6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

7、恋之情。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敬爱的老师。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是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毕业这一特殊的时刻,无疑会将学生的思绪引向对校园生活的回忆,一句句,一字字,都成为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时,文本本身与孩子成为了“知音”。他们有共同的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感,作者所言就是学生所欲言,作者之情就是学生之意。所以,应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予学生广阔的阅读时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

8、新词,会用“天真浪漫”、“凝聚”造句。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4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教学重点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教学难点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设计理念自选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自读给与学生参与学习的权利自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选、自读、自悟、自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相互撞击,有利于放飞他

9、们想象的翅膀,更有利于他们创新,从而真正体验做主任的快乐,品尝参与学习的甘甜。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会用“天真浪漫”、“凝聚”造句。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难点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要告别美丽的校园、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2.雪飞老师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包含激情的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法进行自学探究。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10、。三、合作学习,掌握新知。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结合正音。2重点词语眷恋憧憬 朝夕相处 博大精深 茁壮矫健3探讨课文段意。四、练习朗读课文, 达到正确流利,并初步读出感情。五、指导书写。1找出左右、上下结构的字,比较个部分所占的位置。2指名板演,评议。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六、作业。1抄写文后第3题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校生活的眷恋之情。2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的朗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理解语言,体会情感。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教学重点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

11、的眷恋之情。教学难点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眷恋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明天,我们毕业二、新授:(一)是啊,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的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板书:眷恋“眷恋”是什么意思?(二)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作者最眷恋的是什么呢?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2交流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出示句子: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1)指名朗读句子(2)让我们展开这幅画卷,欣赏其中那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想想哪幅画给你的印象最深?你仿

12、佛从画中看到了什么?交流、朗读每天清晨 (有了充满朝气的我们,可爱的校园便不再寂寞,到处都可以听到我们的欢声笑语,到处可以看到我们活泼欢快的身影。)早操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好好学习,所以,每一次的早操,同学们都是那么认真。)上课铃响 (不管课间玩得多投入,铃声就是命令。只要铃声一响,我们就涌向教室)课堂上 (是啊,认真的学习换来的是优异的成绩,老师也仿佛看到了他们取得好成绩后激动的脸庞)中午的写字 (同学们研墨写字,墨汁抹上了白净的脸上;老师在教室巡回指导,教同学们握笔、运笔;看到打了红圈圈的字,同学们乐开了花) 兴趣小组活动 (同学们有的学电脑,有的练合唱,有的画画,学习丰富多彩)(3)

13、师总结:这一天的学习生活的场景,是我们六年学习生活的缩影。6年,一千多个日子,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出示: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母校给予了我们哪些精神财富?指导读这句话。 敬爱的老师1过渡:我们不能忘记这快乐的校园生活,更忘不了我们敬爱的老师。你从哪小节课文中感受到的?2这段话句子很美,像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3出示: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小组讨论交流:在这里,作者把老师比作什么?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这

14、么写吗?(老师像天使一样,有着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教育、感染着学生;老师像大树一样,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爱护着学生;老师像海洋一样,有着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呵护下成长)4教师领读、学生接读这段课文。5在这离别时刻,同学们想为自己深深眷恋的老师做些什么呢?出示:我们要送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1)指名读同学们想为老师做些什么?(2)如果你也即将毕业,你准备送给老师哪首歌?哪首诗?指名交流(你为什么要把这首诗送给老师?)(3)师:听了这动人的歌曲和火一样的诗句,老

15、师也感受到你们炽热的心跳。再读这句话(三)过渡:六年过去了,同学们即将告别母校,不知他们还记得六年前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情景。1出示: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诱人。(1)朗读(2)你还记得自己入学时的情景吗?2入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明天,我们却即将离开可爱的母校,让我们再一次漫步美丽的校园,去看一看吧。课件:校园风景 配以音乐:校园的早晨(1)歌中唱得多好: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出示:等到这些小树长

16、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指读这句话(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3)教师小结同学们,明天,你们也将毕业,也将离开自己的母校。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再回到母校,那时老师可能已是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了,但是,老师会拿出珍藏多年的相片和你们一起回忆你们童年时这欢乐的学习生活。到那时候,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你们的母校,一定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你们归来。(4)让我们充满感情把最后一段读一下。三、课后延伸1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中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请你将自己心中最想说

17、的话写下来,作为毕业留念吧!2分别总是那么让人依依不舍,不光是你们,老师的心中也是如此。回顾这难忘的时光,老师有许多话要说。可是,一时之间竟也不知如何开始,就用几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吧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背负着父母亲人的殷切期望,背负着母校老师的期待目光,希望你们从此迈开更加坚实的脚步,走向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让亲人和母校为你们自豪、让祖国和民族为你们骄傲!记着:“成功的路上没有掌声”。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1、植物的向性运动(A);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A);3、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4、其它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合成及主要生理功能(A).

18、能力目标:1、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方法;2、理解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3、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培养观察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2、通过对顶端优势的了解,培养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辨证思想.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它植物激素等五部分内容。以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讲述前面三部分内容,第二课时讲述后面两部分内容并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和小结。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植物的激素调节”,接着以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设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对向性运动进行了定义,并阐明向性运动的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达尔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