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三、忧国不谋身画外音:苏轼一出道即获得欧阳修等朝廷重臣的赏识,但是他走上仕途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 的过程也充满了苦痛和变数。他二十二岁名震京师的时候,当朝皇帝还是宋仁宗;而在他 历经地方上的几次任职以及完成两次回乡服丧、重返京师汴梁的时候,他已经时年三十三 岁,当朝的皇帝也已历经三朝,变成了宋仁宗的孙子、宋神宗赵顼,天下的形势正在开始 发生一场重大的改变。此时的宋神宗,面对建国已历百年、却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痛下决心,任用一代名 相王安石开始改革变法,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整合财政、经 济大权,先后颁布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法令,一场轰轰烈烈的变
2、革运动改变 和影响着整个王朝。那么,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变法,苏轼会有怎样的政治表达?同为“唐宋八大家”的 苏轼与王安石,为什么会在这场事关王朝命运的变法中分道扬镳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三集忧国不谋身,敬请关 注。康震:我们在讲王安石的时候,大家都还记得,王安石给宋仁宗写过一封万言书。苏轼也 写,苏轼给宋神宗也写了一封万言书,这时候苏轼才三十四岁,宋神宗才二十一岁。王安 石给宋仁宗写万言书是对北宋的王朝提出了批评,要求改革变法,相当于给宋仁宗敲了一 记警钟。苏轼给宋神宗写这万言书,是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只对事不对人,苏 轼的这个万言书是既
3、对事又对人。他才不是警钟呢,他等于直接拿一棍子敲宋神宗的脑 袋,让他要清醒过来。他这个万言书比起王安石那万言书更尖锐,火力更猛。一开始这万言书就提了三个指标给神宗皇帝,说是下三个指标,实际上就是说这三件 事你都没做好。第一,要凝聚人心。第二,要让风俗淳朴,用现在话说就是建设和谐社 会。第三,要加强法制、加强监督。那你反过来讲这三条做得都不好。第一,凝聚人心。苏轼打了比方,说皇上跟老百姓的关系就是鱼跟水的关系,鱼要是 离开了水就会死,你这皇上要是离开了老百姓的人心,你也就会死。当年商鞅变法,实行 严刑峻法,国家强了,老百姓兜里也有钱了,可是道德败坏了,失去了人心,所以秦王朝 到了最后还是灭亡了,
4、商鞅最后也是不得好死。他就拿这例子给宋神宗提醒,您现在支持 王安石搞改革变法,还弄了个什么“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个变法的机构。好好的国家有 个三司的机构是管财政的,你就愣从这个正常的机构里头分出一支来,大事小事都不跟宰 相商量,天天就跟那条例司里几个人、跟王安石商量,这走的不是正道,长此以往人心惶 惶,你这人心就散了,人心都散了这队伍就不好带了,您这鱼也就离开水了。所以他给皇 上提的建议是取消“制置三司条例司”,取消改革变法这机构,等于是取消变法。这是第 一条。第二,苏轼警告神宗,说孔子说过一句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孔子这话原话什么意思?拿木头做的俑、陶器做的俑去
5、陪葬,它不是做得像人型一样 的吗?孔子就觉得这很不道德,你拿个纸或者拿草扎一个东西去陪葬就可以,你做得跟真 人一模一样去陪葬,这很不道德、这是不好的,凡是这样做的人,你自己会断子绝孙的, 但是这句话到了后来就引申成为你只要做了坏事,你就会断子绝孙的。苏轼就跟宋神宗 说,您记住这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最近听说这青苗法,这不是给农民 要贷款吗?要收 40%的利息,可是你得让人家自愿贷您这款,没说是强制贷款的,你怎么 能保证这帮贪官污吏不强制地去把贷款发下去?如果那样做了的话,老百姓就有怨气,将 来如果历史上写这档子事,说这青苗法、说这改革变法就是从您神宗皇帝开始的,您 这就是始作俑者,那
6、您还会有后吗?这话就非常严重了,他虽然明着没这么说,但是话里 话外的意思,就是这意思。这是第二条。第三,苏轼认为现在这朝廷上下缺乏监管,监管力度不够。我们知道在宋朝的时候有 谏官,看着皇上做得有不合适的,大臣做得不合适,谏官就要出来提意见,可是现在苏轼 认为这朝廷上下风气不正,明明皇上做错了,王安石做错了,没有人敢出来,连个屁都不 敢放,谏官都是一帮无能之辈。当然了,苏轼也说,说皇上现在主要是朝政太清明了,都 是做好人好事的,没有不正之风。可是有一样,难不成说你们家没老鼠,就得非养着不会 抓老鼠的猫吗?你们家没盗贼,难不成就得养着不会去抓盗贼的狗吗?你现在就养了一批 不会逮老鼠的猫,也养了一批
7、不会防盗的狗。你看,就这三条,说白了从人事上、从人心上、从监管上、从各个方面就是否定新 法,而且话说得非常地够火力。这信写在二月份,苏轼可能觉得料还不够,到三月份, 再上皇帝疏,这回没那么大力气了,写短点,千把来字。字是少了,火力更猛了,为 什么呢?说皇上您成立这制置三司条例司,我告诉您一句实话,您这做法,就您改革变法 这事,从古到今就没您这么干的,您的很多做法都是跟历来的圣贤们背道而驰。我还听说 您前一阵子后悔了,改主意了,说是不变法了。我又听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您只是改正了 一些小的不合适的做法,大的面上您还改革。皇上我告诉您,您这做法好有一比,有一小 偷,这是孟子举的例子,你看见没有,他一
8、会儿举孔子,一会儿举孟子,都是圣贤的话。 说孟子举过一个例子,说一小偷想改自己偷东西这毛病,别人说你改了吧,他说我会改 的,我这个月偷少点,下个月再偷少点,下下个月再偷少点,我循序渐进慢慢地我就把这 毛病改了。苏轼跟皇上说,您这改革变法从根儿上看就是错的,要改就彻底一下把它改 了。就跟小偷改他偷东西的毛病一样,哪有说今天少偷点,明天少偷点。你想把皇上比成 小偷了。苏轼在这封比较短的奏章里头说,说皇上您还是幡然悔悟吧,要不然朝廷里边这 有识之士就都跑光了,不跟您干了。他们哪儿像我呀,我是贪恋这点俸禄,我是个没能耐 的人,所以我不走。人家都不在乎,人家都是君子,我是小人,您等一天朝廷里头就剩下 我
9、这种人了,您也就差不多了,您也就确实“无后乎”了。这你就看出来了,苏轼在朝廷里边在中央做官,他有这么几个特点,他第一,立场非 常地坚定,旗帜非常地鲜明,敢做出头鸟,敢摸老虎的屁股,敢触及问题最核心的矛盾, 敢于顶撞最高领导。这点连司马光,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领袖,司马光都觉得我不如苏东 坡。他(司马光)给神宗写了一封信,司马光说什么?说论先见之明,我不如吕诲;论说 公正,我不如程颐;论敢说话,我是真不如苏轼。苏轼太敢说话了。苏轼只不过是个小 官,因为三十四岁的时候苏轼在朝廷里边做的官,七、八品的官,司马光说苏轼只不过是 个小官,但是他对您,他不怕,更不怕王安石的虎狼之怒,该说什么还是说什么,从来
10、都 不怕丢官,我跟他们比差远了。画外音:王安石进行的改革变法,涉及到北宋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方方面面,它极大地提 高了王朝实力和军队素质,改善了国家财政和民众生活,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然而,面 对这样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苏轼为什么会强烈反对?他与当朝宰相王安石 的这种正面对抗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 康震:司马光等很多大臣都曾经向朝廷推荐过苏轼,神宗皇帝本人对苏轼也非常欣赏,老想 重用他,是个刺儿头,但是个有水平的刺儿头,很想重用他。谁不同意啊?想都能想出 来,王安石不同意。王安石给神宗说,苏轼有学问我承认,但是学问路子不正,这人跟他 向来都没法合作,他说的意见跟咱们都不合
11、辙。我跟您说,他是受刺激了,因为他的意见 您老不采用,所以他就老反对你。旁边有个宰相叫曾公亮,就打圆场,给王安石说没那么 严重,苏轼就是有点不同意见,不至于像你说得这么严重。王安石大怒,拍着桌子说,什 么呀!他就问神宗皇帝说,你是不(是)打算要用这苏轼?我告诉你,苏轼这人就像一匹 烈马,你好好地对他、跟他说话,他不听,您非得给他打一顿,打得服服帖帖的,饿他几 天,给他弄得服服帖帖了,他才会给你干活。苏轼很有才华,但是我告诉你,苏轼这人你 用不了,他那才华对社会只是有害的,他才华越大危害越大。您可千万把眼睛擦亮了,甭 用这个人。王安石对苏轼成见特别深,当然有的也不是成见,因为你反对人家反对得很厉
12、 害,人怎么可能用你呢?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苏轼明明知道这么做什么后果,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 家说为什么能至于这样呢?不光是胆子大嗓门大解决问题,苏轼他其实是有一个原则的, 他胆子大、敢向虎山行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要坚持一种政治上的理念,就是自己的政治理 念。苏轼为什么这么剧烈的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自己有四大理念:第一,治国之道,从根本上来讲不能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应该用儒家的仁爱精神。说 白了,以人为本。你王安石搞这套变法,你是理财、抓钱,你的根本之道不是理人心,不 是以人为本,是修理人的,是要从老百姓身上抓钱的,所以这个不对,这从根本方向上是 错的,这是第一。第二,苏轼认为,改革不能急功近
13、利,要从长计议,不能用休克疗法,不能一蹴而 就。王安石就不是这样,王安石希望通过几个短平快立马解决问题,苏轼认为这不妥,苏 轼在改革上是个稳健派,我们强调苏轼不是完全地反对变法,他是反对王安石主持的那个 变法,他本人并不反对变法,他的变法的原理就是循序渐进派、稳稳当当派。这是第二。第三,苏轼有一点讲的是对的,说这国家的体制和制度不能说变就变,要维持它的稳 定性。所以你王安石变法你要变根本制度这是不对的,你可以改变用人制度,你多用君 子,少用小人,但是你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国家体制,这是完全不正确的。第四,苏轼认为,国家缺钱,王安石帮着宋神宗捞钱,这是对的,这没什么错,但取 之要有道,你不能从老百姓
14、身上拿钱放到国库里。所以这里边有一个矛盾,就是到底是藏 富于民呢?还是取之于民呢?问题是取之于民了之后是不是用之于民了呢?好像不完全是 这样。王安石搞了改革变法,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结果,动机和效果有点不大靠谱,国家富 了,军队强了,但老百姓穷了,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所以你说苏轼很激烈,他激烈在哪呢?他有些根本的大政方针政策上,他跟王安石存 在分歧。他也不是针对王安石这个人,也不是针对王安石这个团队,更不是针对宋神宗, 但是因为宋神宗他支持的是王安石,如果把神宗说服了,王安石就失去了根本。那苏轼虽 然年轻,这点看得是非常之清楚。所以你说他为什么在中央做官的时候,官做得还小、还 不大,按一般年轻
15、人来讲,你这么年轻你还得往上走,你不得把领导巴结好了?你不得把 皇上哄高兴了?你还天天跟他们吵架?这就是苏轼的不同之处,他争的是什么呢?原则。 所以我为什么说他对事也要对人呢?因为这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但是一般的人为什么说他 对事不对人呢?因为他对事他不敢对人,一看事出来了,这事办得不怎么样,人还是好 的,好心办了个坏事。这等于没说。效果如果很差,动机即便很好,那也应该对他进行否 定,所以你动机跟效果你要统一在一起,从这一点上来讲,苏轼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在中央 做官,虽然官职做得不大,而且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的仕途的阅历还没有那么丰富,但是他 已经具备了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的素养和素质,这是他在中央做官的
16、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画外音:司马光对苏轼有提携之恩,苏轼年轻时,司马光就曾经多次举荐过他,这次司马光担 任宰相主持朝政之后,最先想到的入主朝廷的人选之一就是苏轼,一方面是看重苏轼独一 无二的文学艺术才华,另一方面也想倚仗苏轼远扬天下的盛名,希望这些旧党人物共同联 手,清除王安石的势力,消除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苏轼竟然执 意与他唱起了反调,那么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蹊跷?苏轼这种不近人情、不通事理的做 法又将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厄运呢?康震: 大家可能说,苏轼疯了吧?在黄州待了几天脑子待坏了,都分不清好坏了,世态人情 都不认识了。司马光这可跟他是有举荐之恩,怎么不识好歹啊?这你
17、就多虑了。好在苏轼的时代给我们留下来的材料不少,苏轼给他的朋友写信,怎 么说的?说在过去的岁月里,天下士子唯王安石的马首是瞻,都追随他,我没有。他说现 在王安石死了,神宗皇上也死了,天下的读书人、当官的又以司马光的马首是瞻。对不 起,我也不赶这个风潮。他给朋友的信里边说,我要论起跟司马光的私人关系,非常好, 亲密无间,但是这并不能让我盲目地追随他,这是两回事。说想当初王安石执政的时候, 我一概地反对他,我但凡要松一点口,对新党的新法说上两三句好话,我也不至于后来落 到如此下场,我早升官了。但是我那样做违背天意,违背我的良心,我不能那么干。现 在,司马光对我有举荐之恩,他器重我,我现在坐到这个位
18、置上,于情于理我不能跟他对 着干,但是关于免役法的事情事关国计民生,事关老百姓的利益,我不能不说,我只 要说了我就会得罪他,那就得罪吧!这些都是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边一个字、一个字这样写 出来的,写的都是他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当然司马光也是人,他也会烦的,你知道吗?这不是给自己找一麻烦吗?让你是来帮 我的,不是让你来呛我的。时间长了,一来二去的冲突多了,司马光就很烦苏轼,而且他 有了想法,想把这苏轼看找个适当的时机给他弄出去,当年王安石也是这么把苏轼给送出 去的。可是司马光还没来得及干这事呢,就病死了。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徒 子徒孙身上,司马光虽死犹生,他的那些学生和门生们、他的那些下级们
19、可跟苏轼的想法 不一样,他们的想法是可算捞着了,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光去世了以后,苏轼和苏辙在朝廷 里边做官,却总也做不稳当,跟他发生矛盾的已经不再是原来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那批新党 人物,而就是司马光去世以后,在旧党人物里边的、那些林林总总的各种党派,他们因为 有一己之私利,认为苏轼这种坚持原则的做法是他们的绊脚石,所以就齐心协力地要把他 拱下去,这就是为什么苏轼后来主动向朝廷提出来说我就不在中央干了,我要到地方去, 你把我派到杭州去,我喜欢杭州,就是这个原因。这就是他坚持原则的一个下场。所以我们从上边(我们)讲的能够总结一下,苏轼在中央做官,以黄州、被贬黄州为 界限,大体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边一个
20、阶段是三十多岁,做了三、四年的、七、八品的 小官,但是也是京官了。黄州以后回到朝廷,又做了那么几年的高级的官员,前边一个阶 段主要是跟王安石争论新法,反对新法,后一个阶段先是跟司马光争论是否全面否定新法 的问题,后边一个阶段主要是跟司马光的徒子徒孙们在争这原则的问题。他好多的学生和朋友就劝他,你比方说他有一个学生,就是“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晁 补之,晁补之就劝他说你争什么呀,你怎么逮谁都争?你争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啊?再者说 了,就算是你争赢了,天下的事情岂能尽如人意?我们知道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你 总想争个全十、打个满垒的,不可能。而且您这么做不好,看上去像是在为生民着想、在 为社稷着想,可是您这么做就像一个人抱着石头要去救那个落水的人一样,抱石而救溺 人,最后是那个快要淹死的人指定要淹死,你呢,你也淹个半死。苏轼怎么回答啊?苏轼说,我承蒙仁宗皇帝选拔了我,后来神宗皇帝虽然有点不待见 我,但总的来讲对我还是不错的,我跟人家去汇报工作,谈我的想法、建议,我嗓门特 大,人家不动怒容,虚心地听取意见,甭管最后是不是听进去了,但在当时起码是很虚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做防水协议书范本
- 立春宣传课件图片
- 2025年磁盘用微晶玻璃基板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循环流化床锅炉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高收缩腈纶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版酒店餐厅场地租赁及美食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贷款购买别墅买卖合同细则
- 二零二五版山林资源开发合作协议范本
- 2025版06289工程招标与合同法适用及合规性审查合同
- 2025版个人教育贷款补充协议示范书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
- 2026年中考英语复习:338条核心短语背诵卡+默写卡
- 2025年合肥高新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供需状况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肿瘤患者血象解读与临床意义
- 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讲课件
- 苏科版2025年七升八数学暑假衔接讲义第05讲线段、角的轴对称性(学生版+解析)
- 2025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2024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带答案详解
- (高清版)DB31∕T 1564-2025 企业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
- 红外热像法检测建筑外墙饰面粘结质量技术规程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