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1.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步练习3_第1页
生物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1.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步练习3_第2页
生物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1.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步练习3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1.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步练习31.现在,健康饮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前段在市场上发现有一种所谓的瘦肉型猪,这种猪几乎没有什么肥肉,人们戏称为“健美猪”。调查发现,河南多地生猪养殖中使用瘦肉精,养出的“健美猪”流入各地屠宰市场,流入双汇集团,如右图漫画所示。专家介绍,瘦肉精是一种不易分解的化学药品,在猪的代谢过程中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的转化分解,其残留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致使人体渐渐的出现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根据上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健美猪”相对与普通猪而言 组织发达,皮下脂肪很少。(2)人摄取“健美猪”肉后,残留在猪肉中的瘦肉精主

2、要在消化道的 被吸收,然后通过 运输到身体各部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3)“健美猪”的血液通过肾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 作用以及肾小管的 作用形成尿液,因而尿液中含有瘦肉精。通过检测猪的尿液,可查出生猪养殖中是否使用了瘦肉精。(4)就上述瘦肉精事件谈谈你对目前食品安全的看法: 。答案:(1)肌肉 (2)小肠 血液循环 (3)过滤 重吸收 (4)食品安全,任重而道远2. 人体离不开营养物质,大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保障。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我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先生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

3、是大米在人体内的主要变化,请分析回答问题:(1)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人体的消化道内能够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有 ;淀粉最终在 内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2)葡萄糖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后,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然后经过 循环再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经 运离心脏,运至全身。(3)葡萄糖随部分血液流到肾脏(右图示)后,血液中的部分葡萄糖经过 的滤过作用进入原尿,在 处它又被重新吸收回到了血液中。若某人尿液中经常出现葡萄糖,则此人可能患有 。(4)葡萄糖随着血液循环最终到达 处,在那里它被分解成 ,同时释放能量。这样,大米的重要使命就完成了。(5)袁隆平先生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

4、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这是利用生物多样性中的 。答案:(1)唾液、肠液、胰液 小肠 (2)肺 主动脉 (3)肾小球 肾小管 糖尿病 (4)组织细胞(或线粒体) 二氧化碳和水 (5)基因多样性3.将图4中人体泌尿系统的各器官与其对应的名称连线。答案:27A-a B-c C-b D-d4.下图是人体尿液形成的示意图(图7),请据图回答问题:图7(1)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生理过程,图中已标出了肾小管的重吸收,另一个生理过程是 。(2)尿液中如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如不是肾脏的病变,则可能是人体的 分泌不足造成的。(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代谢废物主要是由骨骼肌产生的,骨骼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器官。请举例说明骨骼肌中分布有哪些组织,: 。 (4)胎儿产生的代谢废物由母体帮助排出,这与子宫、脐带、胎盘等结构有关。请把母体、胎儿、子宫、脐带和胎盘的连接顺序补充完整:母体 。 (5)当膀胱中的尿液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尿液产生的压力就会刺激膀胱的 进而通过神经调节使尿液从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这叫排尿反射。(6)氧气由肺进入小肠的途径是:肺中的氧气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小肠动脉小肠。依此方法,画出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肺的途径: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 。 答案:(1)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