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型的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_第1页
一个新型的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_第2页
一个新型的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_第3页
一个新型的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_第4页
一个新型的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个新型的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摘要: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微生物在不同N/COD比率的培养基中培养。结果,显示异养型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可以在微生物颗粒中和平共处,然而增加培养基N/COD比率导致颗粒中三种菌种的数量重大变化。在高N/COD比率的培养基驯化提高了颗粒中硝化和反硝化菌种的活性,然而增加培养基的N/COD比率颗粒中的异养菌的数量减少。发现溶解氧DO浓度对微生物颗粒反硝化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结果也显示提供可靠的混合动力确保在反硝化时液体和颗粒大量的迁移。它可以证明在基于SBR单一颗粒可以高效稳定去除全部的有机物和氮。第一个研究显示微生物颗粒有能力

2、同时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碳和氮。 关键词:微生物颗粒 N/COD 有机物去除 硝化反应 反硝化反应 1、介绍随着更严格的环境规定的实施,在废水中氮去除中高级的经济有效的技术变得越来越来重要了。从废水去除氮的许多改进和方法被发展和实施。基本上,去除氮的那些工艺可以分类为悬浮污泥和固定膜培养。那些悬浮污泥系统有污泥膨胀。大容积的缺点,对负荷冲击很敏感,然而固定膜系统有生物膜相关的堵塞和脱落等等问题。同时由于硝化菌对环境的敏感型以及低生长速率,它非常困难在常规悬浮和固定培养废水处理系统中获得和维持足够的硝化生物量,然而硝化是反硝化的第一步,反硝化是转化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为氮气。在污水处理中好氧颗粒是一个最

3、近描述的现象和在积极的调查中潜在的生物代名词。对照常规污水处理系统,颗粒系统有几个优点。例如更大密度和更结实的微生物结构、好的沉淀能力、和高的生物量停留时间,和有能力抵抗高有机负荷率。好氧颗粒技术似乎有潜在的挑战废水氨氮的去除。因此,非常希望混合好氧颗粒有能力同时去除有机碳和氮,因为废水经常存在有机物和氮。完全氮去除包括硝化和反硝化。硝化成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要求通过反硝化生成 氮气。众所周知反硝化是一个厌氧过程,它受到溶解氧DO影响。到目前为此,非常少的资料关于微生物颗粒同时去除有机物和氮。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好氧颗粒在不同底物N/COD比率的发展,在单一的颗粒生物反应器同时去除有机物和氮的可

4、行性,以及 DO和混合程度对微生物颗粒反硝化效率的影响。2 材料和方法2.1 反应器的建立和运行四个有效容积为2.4L的圆柱(8厘米高,6厘米直径)用作序批式反应器(SBR),和每一个有相同的几何结构。反应器运行了一年多。340天前,反应器14(R1至R4)被供应空气流量2.4L/min,相当于表面上升空气速度2.4cm/min。在这个时间里,反应器中的DO浓度超过2.0mg/L。所有反应器运行一个周期为4h,以一个有顺序的方式:4分钟进水,230分钟曝气,2分钟沉淀和4分钟排水。排水端口在圆柱反应器的中部。340天以后,为了观察在不同底物N/COD比率培养的微生物颗粒的反硝化性能,SBR的循

5、环时间增加到6h,即进水4分钟,230分钟曝气,2h厌氧或缺氧阶段,2分钟沉淀,和4分钟排水。做以下三 个试验:342天后,所有反应器的DO浓度降低到0.8mg/L,通过减少空气流量至1.0L/min;350天后,反应器DO进一步降低至0.5 mg/L,通过降低曝气量至0.5L/min;355天后,所有的反应器停止曝气,创造一个无DO的环境。在厌氧或缺氧阶段,在反硝化阶段乙醇作为外加碳源加入反应器,其浓度为600mg/L。2.2 媒介物反应器14接种650ml新鲜活性污泥(相当于3000mg/L的悬浮固体),来自于当地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反应器初始生物量浓度为每升2000mg干重。人工底物主

6、要是作为单一碳源的乙醇,氯化铵,重碳酸钠,和其它必要元素。乙醇化学需氧氧量固定为500mg/L,而在R1至R4中氨氮浓度从25变化到150mg/L,各自底物N/COD比率分别为5/10030/100。为了满足硝化菌生长要求,所有反应器中的重碳酸盐与氨氮的比值保持常数值8.0mg/mg。在人工废水中微量元素在别处可以发现。反应器的pH降低到8.27.5的范围。试验温度控制在25。2.3 分析方法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用一个流量注射分析器测量(),而COD浓度用标准方法测量。异氧细菌的生物种氧利用率(SOUR)h和氨氮氧化菌及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氨氮与亚硝酸生物种氧利用率(SOUR)NH4和(SO

7、UR)NO2),可以通过标准方法进行测量(APHA,1998.)。一定数量颗粒样本用自来水小心洗干净,然后放进干净的BOD瓶。接着,BOD瓶加满预先曝气的营养物和培养基溶液,带有搅拌机置的氧传感的探针立即插入BOD瓶中。间隔15S记录DO的减少量。根据整个过程中DO浓度记录可以计算出生物种的氧利用率。生物量、COD、NH4-N和NO2-N浓度分别保持为500、400、20和20mg/L常数,乙醇、NH4Cl和NaNO2各个培养基确定SOUR)h、(SOUR)NH4和(SOUR)NO2)。SOUR试验在25进行。用激光粒子尺寸分析系统(Malvern Mastersizer series 260

8、0)或者图象分析仪(Quantimner 500 image Analyzer,Lecia Cambridge Insttuments)。悬浮固体(SS)和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用标准方法测量(APHA,1998).3 结果3.1 不同培养基N/COD比率的好氧颗粒3.2 好氧条件下COD和硝化反应关系图2显示反应器R1至R4运行一个4h循环时间时COD和硝化反应关系。数据跳跃的点是:几乎所有流入COD在开始30分钟去除;培养基N/COD比率为5/100时反应器R1没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产生,可以观察到在各个培养基N/COD比率10/100、20/100和30/100时COD和硝化反应关系;C

9、OD去除后在反应器R2至R4中完全硝化反应发生;在循环时间前30分钟氨氮去除是微生物生长需求氮源替代了硝化反应,因为在这个阶段既没有亚硝酸盐产生也没有硝酸盐产生;就亚硝酸盐形成来说不能看到缓慢硝酸盐产物;实际上,硝化反应主要由两类细菌来完成,氨氮氧化菌负责亚硝酸盐形成,亚硝酸氧化菌转化亚硝酸盐为硝酸盐。在正常培养条件下,至少有两个因素影响硝化反应效率,在微生物种群中氨氮氧化菌与亚硝酸氧化菌的实际生长率,以及在该系统两种菌种的比率关系。3.3 在没有搅拌无DO条件下的反硝化图3显示在厌氧条件下反应器R2至R4中COD和反硝化关系。可以看到反应器中少量的反硝化反应发生。反应器R2至R4总的氮去除率

10、分别为21、24和26,但是COD去除率在这个运行条件下非常低。由于好氧颗粒对照水里有更高的实际重力,没有充分的搅拌情况下他们将沉淀到反应器底部。这将导致颗粒与培养基溶液接触不充分,结果,由于缺乏搅拌物质传质受到限制,这就是观察到反硝化效率低的原因(图3)。 3.4 DO为0.5mg/L搅拌下反硝化反应 在这个阶段,反应器DO维持在0.5mg/L,通过控制曝气率,但确保固液混合。图4显示反应器R2至R4中COD和反硝化关系。它显示在反应器R2至R4中完全反硝化发生。2h缺氧阶段所有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在反应器R2至R4实际总氮去除率分别为0.42、0.85、0.91mgNg-1SSmin-1。

11、那些值可以与常规生物处理所得数值进行比较。3.5 DO为0.8mg/L搅拌下反硝化反应为了研究DO对微生物颗粒反硝化的影响,通过增加曝气速率将所有反应器中的DO浓度增加到0.8mg/L。图5显示反应器R2至R4中DO浓度0.8mg/L时COD与反硝化的关系。反应器R2至R4氮的去除效率大约为40,但是所有的反应器排出的水硝酸盐浓度依然很高,与DO浓度0.5mg/L呈现的结果(图4)相比较只发生了部分反硝化。图4和图5显示微生物颗粒中反硝化菌的活性受高浓度DO抑制。显然DO不是它们合成物质抑制剂而是充当反硝化还原酶活性抑制剂,当溶解氧浓度大于1.0mg/L时反硝化可以被忽略。3.6 异养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活性氨氮氧化剂和亚硝酸氧化剂各自活性被实际氨氮氧利用率(SOUR)NH4和实际氮氧利用率(SOUR)NO2描述,但是异养菌的活性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