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丧葬习俗_第1页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_第2页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_第3页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_第4页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 ,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 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近现代以来 ,大量学者对客家 文化与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客家丧葬习俗则研究得 较少,此文则尝试对客家丧葬习俗作一较全面的表述以增进世人对客 家文化的了解。日常生活中 ,客家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 ,丧葬礼仪则历 来为客家人所重视 ,程序繁多 ,场面浩大 ,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 棺材 ,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 ,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 ,比起其 他礼俗 ,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 ,做得十分周到 ,葬 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在

2、客家山区 ,至今旧俗 犹存 ;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 ,相信灵魂不死 ,重视 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 ,特别重视风水 ;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 不死的观念 ,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 ,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 分开 ,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 ,具有超人的力量 ,会对子孙后代 产生护佑的作用 ,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 拟存在为前提的 ,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客 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小孩生病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 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 ,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

3、肉体 ,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平安无事了 ,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 后是一脉相承的 ,人生有现世与来世 ,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 , 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 ,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 作阴朝地府的地方。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 ,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 荫孙 ,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 ,这便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 因之一。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 ,以土葬为主 ,多用棺 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 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 ,一如生人起房 ,叫“阴宅 ”犹,重风 水,凡筑墓葬

4、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同时 ,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的。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 ,如孝道、 宗法制等 ,都在这种礼仪中体现出来。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 土著的交流与融合 ,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 ,极富人情味 ,同时也 有几分严苛和冷峻 ,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送终 ,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 死的,都算寿终 ,称之为 “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白喜事”。

5、对于 这种正常死亡 ,家人在心理上、物质上早有准备 ,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 临终前日夜守候 ,跪在跟前聆听遗嘱 ,哭泣尽哀并烧纸祷拜死者 “升天 ” 是谓“送终”。如在江西省赣县湖边乡一带农村 ,人们到了 60 岁时便要为自己 的后事准备棺木 ,完成时还要大摆酒席举行隆重的仪式 ,将棺木置放于 大厅的楼梁上 ,当地农村俗称 “寿木上座 ”。客家人对送终一事相当重视 并以没能跟老人说上话为终身遗憾 ,所以闻说父母或其他至亲病危消 息一般都要立即赶回 ,出门在外的亲属们即使不远千里也要日夜兼程 赶回,尽最大可能见上最后一面 ,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 ,显得孝顺 , 是为 “送终 ”老;人临终之际 ,

6、便将事先做好的 “寿衣”给老人穿上 ,称“着 寿衣”。过去有 “上六下四 ”之说,即上身穿六件衣服 ,下身穿四件裤子 ,人一 断气,子女立即烧纸钱、 焚纸轿,放声悲哭,是谓“送终”同,时还要赶往亲 友家中报丧。2、报丧 :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戚邻里报告死讯、丧期、葬期。一 般小殓后 ,丧家即将死讯报告亲朋好友 ,以便他们在大殓及时前来吊 唁。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 ,也有持卜文的 ,后世还发展出来在报纸上 登卜告报丧。民间一般以口头为主 ,即孝子或长孙亲往报丧 ,对那些至 亲好友尤其是如此 ,否则礼数不到 ,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捎个口信即 可。3、装殓: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 放入棺材。 古礼装殓分大殓

7、(入 殓 )、小殓。三日小殓 ,五日大殓 ,或次日小殓 ,三日大殓。 这也是和所谓 三月下葬的旧俗相应的。装殓时,有落枕习俗:即移动遗体 ,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 ,将遗体放 在上面,头枕新瓦 ,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 ,日夜派人守候 ;择日定时将遗 体入棺 ,叫“入材”。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 ,入殓也就比较及时 ,大 多临终穿好寿衣 ,第二天便装殓入棺。4、摆孝堂 :在遗体前挂白布 ,摆香桌 ,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 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 “代烛 ”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每天清晨 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 ,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 孝堂守灵 ,俗称 “陪夜 ”。5、发丧:发丧要

8、择时 ,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 “闹丧”通,宵 达旦请法师念经 ,鼓乐喧天 ;发丧先举行祭奠 ,再起柩出殡 ,讲究排场 ,往 往全族人丁参加 ,送葬亲友一路敲锣鸣炮 ,放生悲哭。6、安葬 :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 “风水 ”。坟墓外观很 似客家人的围龙屋 ,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 ,亲 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 ,烧纸钱 ,谓“醮三朝7、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 ,俗称“做七”。一般只做 “五七”。最后举行祭奠 ,焚化灵屋 (纸屋 ),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 以后,周年举行祭礼 ,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 ,叫开大孝。开大孝时 ,门 前、厅堂换上红联

9、,一切恢复正常。8、捡金:客家之俗 ,安葬若干年后 (常为十年 ),挖开墓穴 ,将遗骸用 炭火烘烤 ,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 ,谓“捡金”然,后重新安葬 或将陶瓮集中安放在田地里 ,这才是逝者永久的墓穴。龙岗客家人丧 葬习俗称之为 “二次葬 ”于,逝者入土七、八年后 ,请人掘土开棺 ,其时尸 体的皮肉内脏等软组织已腐烂殆尽 ,仵工将骸骨拾起 ,装在一个特制的 陶瓮(俗称“金瓮”或“金塔”里),择定吉日 ,将“金塔”安放于风水宝地中。 有的地方还专门修建一座大型墓地 ,将“金塔”葬在里边 ,立上墓碑 ,俗称 为“地”。墓地做好了 ,择日举行 “圆地”仪式,祭祀宴客,称为“二次葬”,捡“

10、金”是整个丧礼的最后一环。客家人所强调的风水宝地要义有三 : 一是要有龙势。即山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罗列有序、奔腾 有势等 ;来龙之势的大小主导着富贵的等级及人丁的兴旺。二是要有局。即对景罗列各峰 ,湾环回托 ,或旗或鼓 ,或印或案 ,皆 应为基地所用 ;局主导功名官禄。三是要有水。 即基地前面有对逆的江河 ,但江水又不是直冲基地而是水口回环带水 ;水主财路因此 ,为寻得风水宝地 ,他们宁愿等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若一时间找不到吉地 ,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间岩穴或田头地坎 ,以待日后 安葬。这种暂时寄存 “金盎”俗,称“寄岩子 ”。据明代嘉靖年间惠州府 志记载: “长乐、和平滋不忍弃亲于土

11、之说 ,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后葬 者 ,或葬不数年 ,惑于风水 ,启土易棺 ,火化而改葬者 ”。再如兴宁 , “纳骨于 瓦瓶,名曰金瓶,迁葬而之它 亦惑于地师,数数迁易。”到了清 代,这种风气更是盛极一时。 嘉应州志记载 : “葬数年必启视 ,洗骨, 贮以瓦罐。 至数百年远祖 ,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止于数片 , 仍转徙不已。甚且听信堪舆 ,营谋吉穴。 ”清人张新泰粤游小志载 : 嘉应州一带:粤俗惑于风水 乃有既葬后,或十年或十余年复出诸 土,破棺捡骨 ,谓之洗金。 ”风水原因是客家二次葬的主要原因 ,台湾客 家人的二次葬便被称为 “捡风水 ”在,梅县丙村二次葬则被称为 “做风 水”。

12、客家丧葬中,一家丧事,众人相帮,完全是义务的 ,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死者是妇女 ,其娘家享有特殊权利 ,什么事都由娘家人说了 算。治丧期间 ,子孙要披麻戴孝守灵 , 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 ,当年和 次年的端午节不能包粽子 ,春节不能贴春联 ,也不能蒸年糕。客家的墓穴讲究风水 ,由职业风水先生和丧家一起选定 ,客家人 的墓穴外观很像五凤楼的形状。丧葬器物中 ,值得一提的便是棺材 ,棺 材二字与官财谐音 ,寓意升官发财 ,客家人自古有为官的传统 ,学而优 则仕的思想很浓厚 ,在农村 ,几乎每位农民死后都会用棺材装殓尸首 , 也有人由于其他原因死后要被火化了 ,但是也会在死前吩咐子孙将自 己的骨灰

13、装在棺材里 ,他们都喜欢这种土葬的方式 ,以保存尸首的完整 寓意深远 ,因此 ,在棺材的制造上 ,客家人也颇费工夫 ;客家人的棺材也 称寿木、老屋、寿床等 ,用于装殓逝去的人。客家人对棺木的选材都比较讲究 ,一般使用杉木制造 ,制作寿木 时 ,家境富饶的 ,大都选用老油杉最根部的一段 ,尽可能大 ,用 4 根整木 方料做寿器 ,称“四角 ”即,盖板、底板和边板用整块大的木料做成 ,上下 左右共四块 , 两头各一块 ,共六块 ,每块都是完整不用合并 , 棺木内有一 块由 7 颗星连成的抬尸板 ,称“七星板”此,外,还有“六角”、“八角”寿木, 即由 6根或 8根木料做成 ,中等富裕人家一般制做

14、“十个角”寿木,选用 的木料比“八个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寿木,即棺财由 12根小木 料做成 ,比“十个角 ”木料又稍小一点 ,造价便宜一些 ,十根木料做成的 , 其中顶盖为三根木料 ,底部为三根木料 ,两边各两根木料 ,前后为五到 十一块其他木料。在农村 ,因经济条件所限 ,使用十根木料制造棺材的 较多 ,于是棺材又被称为 “十页瓦 ”、“十大块 ”也,有用十二根木料制成 的,俗称“十二元 ”。农家制做棺木 ,一般在 30 岁左右就要精选木料制作好 ,准备去世 以后用。俚语云 : “三十冇付板(指棺材 ),看你好大胆 ”言,下之意 ,人到 中年,就要准备寿木了 ,没有预备好 ,怕万一

15、有个三长两短将措手不及。故此 ,客家人一般在世时就要做好棺木 ,称“寿木 ”或“寿器”表,示添 寿加福。许多人都在生前就将棺材准备好 ,有的是子孙准备的 ,有的是 自己准备 ,有的准备长达数十年之久。棺材板拼合后 ,用桐油石灰膏将所有的缝隙填补好 ,内外用油漆和 棉布一层层贴上 ,使之滴水不漏 ,旧时有的停棺三年以上都不见漏气漏 汁。油漆颜色大体两种 ,一是黑色 ,一是红色 ,视各地习俗不同而异。寿 木做好后 ,漆工及时刷好油膝 ,两头画上图案 ,大头顶端写一 “福”字 ,前 端小头写一 “寿”字,棺盖板上用红纸书写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夭 折的人 ,所用棺材一般不漆颜色。客家习俗 ,在棺材底上先放草木灰和有香味的树叶 ,铺棕片 12 片, 闰年多一片 (广东客家人爱铺一寸厚黄泥 ),再放“七里板 ”穿(有七个孔 的薄木板 ),板上铺草纸和布。死者身上还要盖七条褥 ,叫 “上七下八 ”。棺材底里该放的东西放上后 ,由亲人两位 (有的地方由土工 )用两 条白布将遗体提起放入棺内 ,头部裹以丝绵 ,头顶两块砖 ,称“合砖 ”写, 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时。宁化等地制作内碑,写上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和子孙姓名 ,以备后查,男放脚下 ,女放头上。遗体放好后 ,要拉中线 ,把遗体摆正中 ,棺内的空隙处 ,有的填上木 炭,有的用死者遗服塞紧 ,上面再盖上褥 ,即用白布和画布做成的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