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乐克对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_第1页
倍他乐克对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_第2页
倍他乐克对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_第3页
倍他乐克对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_第4页
倍他乐克对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要】目的研究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按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对162例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单盲试验研究,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最大和最小QT间期,计算QTd、心率校正后QT 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比,在治疗4周后重复上述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服用倍他乐克50100 m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比较2组前后的QTd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倍他乐克可以明显缩短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QTd和心率校正后QTd(QTc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QTd、QTcd和QTd ratio数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分别为(44.517.3ms比(63.815. 6 ms,P0.01,(45.715.3 ms比(64.916.3 ms,P0.01和 4.94%2.1%比8.08%1.5%, P0.001。结论倍他乐克在改善心肌缺血的同时可以明显的缩短QTd,降低QT间期离散度比;QT间期离散度比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比QTd具有更重要的预后价值。【关键词】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心绞痛;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表明,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肌耗氧、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率变异性、预防猝死、降低病死率;QT间期离散度(QTd延长与心肌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1。受体阻滞剂在

3、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发作的同时,能否缩短QTd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着重研究受体阻滞剂对心绞痛患者QTd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患者入选研究2007年112月在我院诊治的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诊断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并接受适宜的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应用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和抗血小板类等,临床情况基本稳定,符合以下入选标准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1.1.1 入选标准年龄6080岁;确诊劳力型心绞痛,临床情况稳定;急性心肌梗死治疗3个月以上者;心脏超声提示LVEF45%;入选前2周未服用受体阻滞剂

4、;抗心绞痛治疗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服用钙通道阻断剂类治疗者;服用抗血小板类等药物治疗者。1.1.2 排除标准心功能级和级的患者;伴持续性房颤或难以控制的房扑者;已置入心脏起搏器,进行起搏治疗的患者;服用胺碘酮、奎尼丁等抗心律失常药者;入选前3个月内接受心脏手术者;血压160/90 mmHg者;血糖10.9 mmol/L者;24 h平均心率45次/min者。1.2 研究方法按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对1年内162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进行随机、单盲试验研究,其中148例完成随访和记录资料完整。治疗组80例(n=80,患者服用倍他乐克50100 mg/d,对照组86例(n=68,患者服用安慰剂治

5、疗,2组患者同时采用硝酸酯类、血小板抑制剂类和/或钙拮抗剂类等治疗;入选2组患者在治疗前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最大和最小QT间期,计算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指QTd与RR间期比值的百分数,在治疗4周后重复上述心电图检查;比较2组前后的QTd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MAC5000型(美国GE公司生产12导联心电图机自动测量心率,应用QT Quard分析软件(软件规定,QRS波起点为Q点,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点为T波终点计算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QTd和QT间期离散度比,根据平方根校正法的Baz

6、ett公式2(QTc=QT/RR1/2计算出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和QTcd,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组内患者服药前后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的变化,并对两组资料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注:a表示两组之间比较, P=0.000681.3 统计处理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配对资料的均值比较用t检验,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服用倍他乐克治疗,可以明显的缩短QTd、QTcd,降低QT 间期离散度比。在治疗组,倍他乐克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的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

7、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分别为(65.519.2ms比(44.517.3ms,P0.01,(64.916.5 ms比(55.715.3ms,P0.01和8.19%1.5%比4.94%2.1%,P0.05,(64.715.4ms比(64.916.3ms,P0.05和8.08%1.5%比7.85%1.7%,P0.05;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2组治疗前的QTd, 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分别为(65.519.2 ms比(65.314.2ms,P0.05,(64.916.5ms比(64.715.4ms,P0

8、.05和8.19%1.5%比8.08%1.5%,P0.05,而2组治疗4周后的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分别为(44.517.3ms比(63.815.6ms,P0.01,(45.715.3ms比(64.916.3ms,P0.01和4.94%2.1%比8.08%1.5%,P0.001(表1。3 讨论Campbell等3在1985年即发现12导联同步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差异有特殊意义,并提出QT离散度(QT dispersion的概念。由于QT间期受自主神经、心率、Ca2+和K+等电解质水平、药物以及心电图采集和自动测量软件等多种

9、因素的影响,QT间期作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并不理想,而QT间期离散度及其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如QTcd和QTd等可减少自主神经和心率的影响,更客观的反映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情况4。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间的差值,QTcd离散度比是指心率平方根校正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离散度比是指QT间期离散度与RR间期比值的百分数。近年的研究表明5,QT间期离散度代表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可代表心室肌兴奋性恢复时间不一致的程度,或心肌不应期差异的程度。心室复极的任何

10、瞬间,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状态是不一致的,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正常情况下,这种差异极小,被认为是生理性复极不同步,健康人的QTd50 ms6。由于QT间期离散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不稳定性,QT间期离散度增加容易产生多发性折返激动,导致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Okin等7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导致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增加是引起冠心病患者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肌缺血可导致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心肌电不稳定性增大。当心肌缺血发生后,缺血区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和传导性均发生改变,细胞膜动作电位复极时间延缓,在反映该缺血部位的心电图导联上出

11、现QT间期延长,而在非缺血部位的心电图导联上QT间期正常,结果造成QT间期离散度增大。QT间期离散度越大,表示缺血区与非缺血区部位心肌细胞复极过程越不一致性,复极过程不同步,就容易形成室性异位激动,引起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Zabeba等8研究死于心律失常的17例冠心病患者,发现QTd的增加是独立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危险因素,冠心病非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QTd明显增加。Ozdemir等9研究表明,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心肌缺血患者,运动后2、4 min时QTmax、QTmin显著延长,QTd增大,与非缺血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患者在运动试验中出现ST段压低伴QTd动态增加

12、,可作为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后过高的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抑制“交感风暴”的发生,减少血浆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损害,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的程度,预防心脏性猝死10。倍他乐克具有对心脏1受体的高度选择性,无内源拟交感活性,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缺血,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对QTd的影响缺乏明确的报道。本研究中的患者应用倍他乐克治疗4周后,胸痛发作减少、心肌缺血程度减轻、运动耐力增加,心电图表现出QTd和QTcd减少,QT间期离散度比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缺血区域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复极化恢复正常,心室肌细胞复极程度趋于一致,反映在缺血

13、部位与非缺血部位导联上QT间期的差异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连续服用倍他乐克治疗4周后,心绞痛发生减少,运动耐力增加,QT间期离散度明显缩短,尤其是QT间期离散度比(QTd ratio明显降低,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1%比8.1%1.5%,P0.001。因此,本研究认为缩短QTd是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地改善心绞痛预后的一个重要电生理机制,而QT间期离散度比对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比QTd具有更重要的预后价值。参考文献: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2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

14、;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4 张随学,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http:/www.xtd-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10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新医学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16 张随学;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