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_第1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_第2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_第3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_第4页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9卷第 2期V ol 129 N o 12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0年 4月 Apr. 2010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王桂君 , 许振文 , 王 雪 , 王 学(长春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 吉林长春 130032摘 要 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 。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很多教学内容都与环境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 , 因而可以在运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进行环境 教育 。关键词 环境问题 ; 高中地理教学 ; 环境教育中图分

2、类号 G 64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8X (2010 02-03收稿日期 2009-12-26作者简介 王桂君 (1979- , 女 , 吉林白山人 , 长春师范学院城环学院讲师 , 硕士 , 从事环境科学研究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 2006, 环境污 染严重 ,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 , , 必将后患无 穷 , 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 , 。 但是 , 与此形成鲜 明对照的是 , , , 环保观念淡薄 , 缺乏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 。11 “ 1970年美国环境教育法案 。美国环境教育法指出 :“所谓环境教育 , 是 这样一种教育过程 , 它要使学生认识

3、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 , 认识人口 、污 染 、 资源的分配与枯竭 、 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 、 城乡的开发规划等等 , 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 响” 。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I UC N 将环境教育定义为 :“环境教育是人们为了了解和认识人类 、文化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而必须接受的技能和认识方面的教育 。 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环境价值和澄清人类与环境关系概念的过程 , 它必须贯穿于人们制定环境政策和形成环境行为准则的过程之中 。 ”2我国有部分学校单独开设了环境教育课 , 并将其正式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之中 。现行的高中教材 中 , 已包含了大量的环境科学知识

4、 , 如生物教材中有涉及维护生态平衡的内容 ; 地理教材中专门设置了“ 环境保护”的章节 ; 化学教材中的“ 防治空气污染” 、 “保护水资源”等也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知识 。 3此外 , 通过语文课让学生做有关环境保护的作文 、 政治课上讲解保护环境的意义 、 美术课上让学生去野外写生等 , 都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加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 本文主要讨论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 行性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21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在地理课中进行环境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 , 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 。 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

5、, 吃透教材的内涵 , 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 、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 进而 自觉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 、爱护环境 。深入进行环境教育 , 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 向 , 也是学科素质教育之核心 。 深入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体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 。 212 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841环境教育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即人地关系 。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 存的地理环境 , 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 。 它同时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 , 是一门综 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 环境教育有很大一

6、部分内容与地理学科的研究主题密切相关 。同时 , 一切环境问题 、 发展问题 , 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 这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 。 由此可见 , 地理学与 环境教育关系极为密切 。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高中地理教育 , 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应该向学生进行环境 教育 。3 高中地理教材与环境教育目标的契合点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知识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 , 大部分内容都与 地理有关 , 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 课本体系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 , 最后又归结到 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 。 环境教育和可

7、持续发展的观点 , 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 高一地理教材在内容上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 以人类活动为中心 ,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 课本前四章以宇 宙中的地球 、 大气 、 陆地与海洋 、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四个单元为主 。 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 , 从人类利用资 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 , 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阐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 动场所 , 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但是 , 在人类的发展中 , , 这是 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 ,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酿成的苦果 。识体系的核心 , , 做好环境教育就成 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之一 。 , 也

8、使 师生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和充实 。 4分析蕴于其中的环境教育知识点 。高一地理教材共八个单元 , , 下册四个单元安排了 , (见表 1 。 。 表 1 高一地理新教材与环境教育目标的整合分析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 环境教育目标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全面了解地理环境中其它环境 (如大气环境、 陆地与海洋环境、 人文环境等 的学习基础。形成正确的天地观、 天人观和人地观 , 实现地理教学与 环境教育的渗透与结合。第二单元 大气 1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 ;21大气的热力作用及全球热量平衡 ;31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 ;41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 大气环流与水热

9、输送的关系 ;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锋面、 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51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 了解气候的变化 ;61地球温室效应、 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11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2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1大气的运动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41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 如何调控 ;51分析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以及酸雨的成因、 危害 , 提 出措施 ;61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 11主要造岩矿物和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2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 以及板块运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

10、31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4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51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 水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6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7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1人类环境的地理形成过程 ;21影响人类环境的内外力因素 ;31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1海水运动对水环境以及海洋污染的影响 ;51陆地不同类型水体污染的特点 ;61生物在污染环境中的生物监测与评价中的作用 ;71我国和当地水土流失、 荒漠化的情况和原因 , 寻找对 策。 9 4 1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 环境教育目标第四单元自然资

11、源和自然灾 害 11海洋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人类对各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 了解海洋权益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1土地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 了解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31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41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以及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11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 , 认识 保护海洋的意义 ;21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分析资源利用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 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 树立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

12、及保护的观点 ; 31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 加强对台风等气象灾 害的认识。41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和减灾措施 , 树立防 灾减灾的意识。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 发展 11环境问题的表现 , 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21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原则 ,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1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 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 性和地域性 ;21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

13、因 , 理解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31; 41, 个人应具备4 结语目前 , 人们普遍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门具体学科的教学来进行 , 、化学 、生物 、 地理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 。 , 较大的工作量使他们难以有更多 , 其结果必然是使他们的环境教育能力和水平提高甚缓 , 影响 。 。 中学地理课程通过课堂渗透和课 外活动 , 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 不仅能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 , 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 , 而且能正确理解 人与自然 、 人与社会的关系 , 并将这些科学知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 、 信念 、 风尚及正确的价值观 , 形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 , 主动地承担起对人类社会应尽的环境义务

14、 。参 考 文 献 1王民 . 论环境意识的组成 J.地理教育 ,2003(1 .2蒋兴东 . 普通高中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5.3叶沈良 . 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 、 重点及内容 J.环境教育 ,200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 地理 (高一上下册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黄宇 , 田青 . 学校中的环境教育 :计划与实施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6任志鸿 .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 (高一地理上下册 M.海口 :南方出版社 ,2002.7袁书棋 . 地理教育学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8夏志芳

15、 . 地理学习论 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Discussion on the Penetration of E 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T eaching of H igh School G eographyW ANG G ui -jun ,X U Zhen -wen ,W ANG Xue ,W ANG Xue(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 ollege ,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field that is being taken m ore seriously by the w orld. S ome contents of the new geography textbook in high school coincide with the contents of environ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