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企业投资新能源的原因分析_第1页
石油企业投资新能源的原因分析_第2页
石油企业投资新能源的原因分析_第3页
石油企业投资新能源的原因分析_第4页
石油企业投资新能源的原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投资新能源的原因分析一、 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加而石油储备不足表 1 世界石油储备 单位:Billion Barrels Source: Source:EIA 数据计算整理所得表 2 2000 2006 世界石油消费 单位 : Billion Barrels 对比以上表格,稍加计算即可发现,即使假设石油消耗速度不变,世 界石油储备只能再维持 40年左右。并且根据美国 EIA 的预测, 2004年至 20 30年间,石油的消耗速度以 1.5%左右的速度增长。因此石油作为主要消 耗能源的格局将最终打破。石油公司必须向多元化经营转型,即投资新能 源产业。二、 环境压力要求发展新能源三、 石油公司转向新

2、能源具有天然优势1技术优势 2设备优势 3 资金优势2004-2030,煤炭(coal 消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一、中国和印度等煤炭储备大国对煤炭消费需求的高速增长 煤炭是一种地区性资源,即煤炭虽然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分布在以 下四个国家:美国(27%、俄罗斯(17%、中国(13%、印度 (10%。而这四个国家对煤炭的消费占全世界对煤炭消费的 60%以上。 表 3 2000年 -2005年 煤炭主要储备国对煤炭的消耗单位:Quadrillion (10 15 Btu 图 1 2005-2030 中国和印度在世界能源需求增长中的份额从图 1我们可以看到,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占 2005年至 20

3、30年世 界煤炭消费需求增长的份额超过了 80%。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对煤炭消费 需求的增长,是导致世界煤炭消费需求在未来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二、发展中国家(非 OECD 国家对煤炭消耗持续增长图2 World consumption Source: EIA 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Source: EIA 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Source:三、 全球煤炭储量至少可以满足 150年的需求,在石油资源有枯竭迹象 情况下,各国都将增加对煤炭的消费。根据国际能源展望 2007年报告预测,煤炭消耗量将从 2004年的 114.5 quadrillion Btu增加到 2030年的 199.1 quadrillio

4、n Btu,大约增长 74%。其中 2004-2015年平均每年煤消耗增长 2.6%, 2015-2030年增长 降低,每年为 1.8%。四、煤炭是最主要的发电能源。2004年世界产煤量的 65%由发电商消耗了,工业消费者和居民消耗 了 31%,商业只消耗了 4%。许多国家一半以上的电力是由煤炭供应的。 德国电力联合会介绍, 2004年,德国 3/4的发电量靠煤炭和核能,而煤 炭发电量占到全部发电量的将近一半。五、 大力开发应用煤炭能源 “ 绿色化 ” 技术,即洁净煤技术的应用也是煤炭 消费在未来高速增长的原因。“ 绿色化 ” 技术 主要有煤炭液化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水煤浆技 术、汽车燃料

5、、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以煤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 等技术。 美国是最早开始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国家,早在 1985年就提出了 “ 洁净煤技术计划 ” 。 2005年 8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 “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案 ” ,按照新能源法的要求,政府将继续支持煤炭清洁利用方面的 技术研发,今后 10年美国政府将拿出 100多亿美元加强其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其中用于煤炭清洁燃烧技术的研发就达 20亿美元。日本于 1993年提出了 “ 新阳光计划 ” ,主要涉及能源与环境的研究项目,洁净煤技术也 包括在内。 2000财政年度 “ 新阳光计划 ” 对洁净煤技术的投资为 35.91亿 日元,研究重点是煤炭液化和煤炭气化等。 2000年又公布了 “21世纪煤 炭计划 ” 。该计划提出在 203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