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病因与发病与发病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第二节第二节 发病发病主要内容:一、概述一、概述二、外感病因(二、外感病因(六淫、六淫、疠气)疠气)三、内伤病因三、内伤病因(七情内伤、(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痰饮、瘀血、痰饮、瘀血、结石)结石)五、其他病因五、其他病因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概述概述病因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包括六淫、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及病理疠气、七情、饮食、
2、劳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等。产物形成的病因等。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成部分。 病因分类病因分类 1. 六气病源说(秦国医和六气病源说(秦国医和 左传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元年) 2. 邪分阴阳(素问邪分阴阳(素问 调经论:风雨寒暑属阳调经论:风雨寒暑属阳伤体表;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属阴伤内脏)伤体表;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属阴伤内脏) 3. 三部分类(灵枢三部分类(灵枢 百病始生:喜怒伤脏;百病始生:
3、喜怒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风雨伤上;寒湿伤下) 4. 按发病途径分三类(金匮要略:入脏腑;按发病途径分三类(金匮要略:入脏腑;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所伤)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所伤) 5. 三因分类(宋三因分类(宋陈言陈言 三因方:六淫为外所三因方:六淫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其他为不内外因。)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其他为不内外因。) 6.6.目前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目前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7. 7.本教材的分类:本教材的分类: 六淫六淫 疠气疠气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
4、l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痰饮水湿、瘀血、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结石l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内伤病因辨证求因辨证求因(审症求因)(审症求因)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依据。既是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既是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一)六淫(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
5、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气候变化(六气)人体正气六淫六淫发病发病不病六气 2.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季节性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地域性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相兼性相兼性:“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转化性: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
6、化。 3.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 1)风邪)风邪 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 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常伤人体的上部(头面、肺系)、肌表、阳经。常伤人体的上部(头面、肺系)、肌表、阳经。 内经:内经:“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常见症状: 头项强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汗
7、出恶头项强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汗出恶风,发热、风,发热、面肌麻痹,口眼歪斜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等。2)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例如: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如:风疹)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3)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动:动摇不定之意。常见:眩晕、振颤、抽搐、项强、常见:眩晕、振颤、抽搐、项强、 角弓反张角弓反张素问:素问:“风胜则动风胜则动”, “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4)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长者,始也,首也。长者,始也,首也。l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合风为百病之长
8、,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寒、风湿、风热、风燥。l风邪致病最多。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素问骨空论: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素问风论: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百病之长也。”(2 2)寒邪)寒邪寒邪的基本概念寒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称为寒邪。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外寒病证。寒客肌。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伤寒”;寒邪直中;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
9、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中寒”。感受寒邪的主要途径:感受寒邪的主要途径: 1 1)气温骤降,外感寒冷;)气温骤降,外感寒冷;2 2)涉水淋雨;)涉水淋雨; 3 3)汗出当风;)汗出当风;4 4)贪凉露宿;)贪凉露宿;5 5)过饮寒凉。)过饮寒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致病,最易伤人体阳气,全身或寒邪致病,最易伤人体阳气,全身或局部有寒冷的表现特点。局部有寒冷的表现特点。 2)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凝滞凝滞-凝结,阻滞,不通畅凝结,阻滞,不通畅 “ “不通则痛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痛则不通”素问素问:“:“痛者,寒气多也
10、,有寒故痛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寒痹寒痹-又称又称“痛痹痛痹”3)3)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 “收引收引”-”-指收缩,牵引指收缩,牵引寒在肌肤寒在肌肤-毛窍收缩,卫阳郁闭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发发热、恶寒、无汗。热、恶寒、无汗。寒在筋肉寒在筋肉-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 -“寒则气收寒则气收”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 (3 3)火(热)邪)火(热)邪 生理之火生理之火-少火少火-正气正气火火 外火外火六淫六淫 病理之火病理之火-壮火壮火 内火内火内伤内伤火(热)邪的基本概念火(热)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
11、称为火热之邪。为火热之邪。 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全身性弥漫性发热热征象;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或目赤肿痛等。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炎上:指其性炎上:指其性燔灼燔灼趋上。趋上。 “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故发为实热性病证。 发病迅速,病情较重:高热,烦躁,发病迅速,病情较重:
12、高热,烦躁,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症状多见人体上部:多犯头面症状多见人体上部:多犯头面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口舌糜烂口舌糜烂胃火上炎胃火上炎-牙龈肿痛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赤肿痛 2)2)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轻者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重者-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3)3)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热盛津亏津亏阴气虚)阴气虚)最易消耗人体津液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饮,
13、大便干,小便短赤气随津泄气随津泄-津亏气耗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言等。 “壮火食气壮火食气”4)4)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故又称肝风内动的病证。故又称“热极生风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高临床表现:高热热神神昏昏、四肢、四肢抽抽搐、两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目上视、角弓反张等。 “动血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加速血行,甚则火热之邪侵犯血脉,
14、轻则加速血行,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 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等。斑、妇女月经过多等。 5)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结聚,热盛肉腐(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化脓) 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肉,发为痈肿疮疡。 表现:红、肿、热、痛。表现:红、肿、热、痛。灵枢灵枢痈疽: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4 4)湿邪)湿邪 湿邪的基本概念湿邪的基本概念
15、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湿邪为病,长夏居多,湿为长夏的主气。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但四季均可发生。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最易伤脾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最易伤脾阳,常先困脾阳,常先困脾-
16、脾阳不振脾阳不振-运化失常运化失常-生生内湿内湿, ,故故“脾喜燥而恶湿脾喜燥而恶湿”。 叶天士外感湿热篇叶天士外感湿热篇“湿盛则阳微。湿盛则阳微。” 湿易阻遏气机湿易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常:困倦气机升降失常:困倦(身困乏力),胸闷、脘痞、腹胀、泄(身困乏力),胸闷、脘痞、腹胀、泄泻等。泻等。 2)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重重-头身困重,四肢酸软发沉,头身困重,四肢酸软发沉, “ “因于湿,首如裹因于湿,首如裹”浊浊-晦浊不清,大便溏泄,小便混浊晦浊不清,大便溏泄,小便混浊 妇女白带过多,湿疹疮疡破溃难愈。妇女白带过多,湿疹疮疡破溃难愈。病位多在下:下肢浮肿,淋浊
17、,带下,泄痢等病位多在下: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等 素问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清湿袭虚,病起于下)3)3) 湿性黏滞(症状,病程)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粘粘-粘腻;粘腻; 滞滞-停滞停滞症状症状黏滞:黏滞:病程病程较长: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较长: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例如:湿痹例如:湿痹-又称为又称为“着痹着痹” 湿疹湿疹-缠绵难愈缠绵难愈 (5 5)暑邪)暑邪暑邪的基本概念暑邪的基本概念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乃夏季的主气,
18、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暑乃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致病,有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情轻者为“伤暑伤暑” ” (香薷饮)(香薷饮) ;发病急,;发病急,病情重者为病情重者为“中暑中暑” ”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 。 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致病:高热,口渴,汗出,脉洪等暑邪致病:高热,口渴,汗出,脉洪等 2)暑性升
19、散,扰神伤津耗气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邪致病暑邪致病-腠理开而汗多腠理开而汗多-耗伤津液耗伤津液-津亏津亏-气随汗泄气随汗泄-气虚气虚 素问:素问:“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泄,故气泄矣” ” 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湿去热孤(湿去热孤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 暑季多雨而潮湿,感受暑病的同暑季多雨而潮湿,感受暑病的同时,常兼夹湿邪。时,常兼夹湿邪。 临床除实热特点外临床除实热特点外, ,可见湿阻三可见湿阻三焦和湿困肌表的特征焦和湿困肌表的特征, ,如胸闷、困倦、如胸闷、困倦、便溏不爽等。便溏不爽等。(6 6)燥邪)燥邪燥邪的基本概念燥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
20、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为燥邪。燥邪为病,称外燥病。燥邪为病,称外燥病。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体,发为温燥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凉燥。燥为秋季主气,与肺气相通燥为秋季主气,与肺气相通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 -津液亏虚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表现燥象: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
21、肤干涩,甚至皲裂,尿少,大便燥结。干涩,甚至皲裂,尿少,大便燥结。2)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 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痰稠或痰中带血。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痰稠或痰中带血。 - -清燥救肺汤主之。清燥救肺汤主之。(二)温疫邪气(疠气)(二)温疫邪气(疠气) 1.1.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疠气,指一类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又称“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疠气的传染途径: 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22、。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疟疾、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2.2.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 久旱、酷热,洪涝、湿雾瘴气、地震等,均可孳生疠气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霍乱等病的大流行与此类因素有关。 2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水源、空气污染等,均可孳生疠气。食物污染、饮食不当也可引起疫病发生。 如疫毒痢、疫黄等病
23、,即是疠气通过饮食入里而发病的。 3 3)预防措施不当)预防措施不当 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人触之者皆可发病。若预防隔离工作不力,也往往会使疫病发生或流行。4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若战乱,社会动荡,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则疫病不断发生和流行。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无度(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 1.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一般情况下,属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并不致病,但在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下,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六淫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
24、故称“外感六淫” 七情直接影响内脏而发病-故称“内伤七情”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如同六气与六淫的关系)情志刺激人体正气发病不病七情内伤七情 2.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致病的基础) (1)情志活动产生于五脏精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2)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 藏 化 生 伤 伤 伤五脏肝心脾肺肾精气情志怒喜思悲恐3.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能否致病,除与情志本身反应强度、方式有关外,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生理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1 1)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喜伤心喜伤心心神不宁,心悸
25、、失眠、健忘甚至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精神失常 怒伤肝怒伤肝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异物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异物感,痛经闭经感,痛经闭经 思伤脾思伤脾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泻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泻 悲忧伤肺悲忧伤肺咳嗽、胸闷、气短、乏力咳嗽、胸闷、气短、乏力 惊恐伤肾惊恐伤肾-二便失禁二便失禁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类经类经“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无不从心而发。然求其所由,无不从心而发。” ”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神惮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等等。散而不藏;等等。3)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26、:潜病,是指病证已经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如大喜大发生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如大喜大怒易致心脑病发作。怒易致心脑病发作。 (2 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逆。 怒则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怒则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临床可见: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呕血,临床可见: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呕血,严重则晕厥。严重则晕厥。喜则气缓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
27、“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喜乐者,神惮(dan)散而不藏。” 临床可见:精神不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悲则气消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 悲则肺气消散,意志消沉。 临床可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胸闷气短,乏力懒言。恐则气下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 临床可见:二便失禁,骨酸腿软,滑精等。惊则气乱惊则气乱: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临床可见:惊悸不安,惊慌失措,甚则神志错乱。思则气结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 临床可见:不思饮食,腹
28、胀纳呆,便溏。(3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七情致病,可单独伤人,可相兼为病。如惊喜伤心,忧思伤脾;郁怒伤肝,也伤心脾;(4 4)可致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可致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有利于康复。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当怒则怒,当悲则悲,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5 5)多发为情志病证)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
29、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二)饮食失宜 包括:包括: 饮食失节饮食失节 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饮食偏嗜 1、饮食不节 (1)过饥(水谷之精不足营养不良)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饮食不洁(食物中毒) 3、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过凉过热伤胃) (2)五味偏嗜(五味有偏,脏气偏胜) (3)食类偏嗜(肥腻食品,酒类甘令人中满,肥令人内热;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三) 劳逸失度 1、过劳 (1)劳力过度劳力过度 一是过度劳力而耗
30、气,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 (2)劳神过度:劳神过度: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3)房劳过度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损及心神。 2 2、过逸、过逸 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参见雷少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参见雷少逸逸病论。逸病论。 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方面: (1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2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 3)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神气衰弱,常
31、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等。 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 故又称“继发性病因继发性病因”。 (一)痰饮水湿(一)痰饮水湿( (重点重点) ) 1、痰饮水湿的概念、痰饮水湿的概念: 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无形之无形之痰痰,是指症状和疾
32、病而言。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金匮要略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 2 2、痰饮水湿的形成、痰饮水湿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病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病机脾肺肾肝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痰饮水湿 3 3、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可随气流窜全身,产生多种病变 。 故有“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之说。 痰饮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
33、脉,或痰饮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脏腑气机,妨碍血行。留滞于脏腑,阻滞脏腑气机,妨碍血行。痰饮阻肺痰饮阻肺-胸闷气喘、咳嗽吐痰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痰饮停胃痰饮停胃-胃气失于和降,则见恶心呕胃气失于和降,则见恶心呕吐吐痰饮流注经络痰饮流注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至半身不遂,痰饮结聚局部痰饮结聚局部-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等。(1)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2)易合他邪,致病广泛,变幻多端易合他邪,致病广泛,变幻多端:饮逆于上-眩晕水注于下-足肿湿在肌表-身重湿停中焦-脘胀、纳呆。痰阻咽喉
34、-“梅核气”痰迷心窍-癫狂、癫痫 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怪病多痰”之说。 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而出现神昏谵妄,或癫、狂、痫等疾病。痰湿上蒙清窍-头昏、头痛、头重、精神不振痰迷心窍-痴呆、癫证痰火扰心-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狂证(3)易于蒙蔽心神易于蒙蔽心神: 咳喘,眩晕,中风等。 湿性重浊粘滞 咳喘、眩晕、胸痛、癫痫、中风、痰核、瘰疠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故:“顽痰伏疾”。 (5)多见滑腻苔多见滑腻苔: :滑苔、腻苔多见。 (4)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痰饮致病特点示意图痰饮血脉脏腑组织脾肺肾肝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心易于蒙蔽神明百病多由痰作祟妨碍血行痰瘀互结( (二二) )瘀血瘀血 1 1、瘀血的概念:、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物。 包括体内瘀积的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被猫抓伤免责协议书
- 酒吧部门承包协议书
- 车辆内部通信协议书
- 项目分包免责协议书
- 车间员工承包协议书
- 出租房装修合同协议书
- 运营中心授权协议书
- 防疫卡口接车协议书
- 辽宁毕业三方协议书
- 车辆纠纷解决协议书
- 第11课 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 软著设计说明书
- 第二单元《践行职业道德》测试卷-高二思想政治课《职业道德与法治》附答案
- 三年合同到期不续签劳动仲裁申请书
- 申请银行减免利息的申请书
- 员工培训与开发
- 维修协议劳务合同
- 《长大以后做什么》绘本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文明考风 诚信考试
- GB/T 23106-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毛发护理器具性能测试方法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22032615570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