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侗族丧葬风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摘要文章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地区丧葬仪式的描绘和文化解释,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该地区的丧葬风俗进展简要分析,归结出侗族丧葬风俗所蕴涵的宗教文化意义。关键词侗族;丧葬风俗;宗教文化内涵丧葬风俗作为 历史 、民族、地域性的行为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丧葬风俗,程序繁多,礼仪有简繁和轻重之分,整个丧葬礼仪不但反映出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宗教生活和民族风俗互相交融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意识,而且反映出侗族风俗、信仰、宗教、血缘关系和 经济 文化状况,本文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此作一简要分析。一、黔东南侗族地区及文化特质简介(
2、一)黔东南侗族地区简介 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多为古“獠人与“五溪蛮的后裔。侗族属于古“骆越的一支。历史上该地区居民的祖先与汉民族的交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从秦朝开始,中央政府就在该地区设郡置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赢政33年)略南越置象郡;从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在该地区开郡置州;宋朝以后,汉族大量迁入该地区,“宋以后,汉族流寓渐繁,时势所趋,不得不避为疆土(?贵州通志·宦迹志?);从明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直接收理贵州,“洪武11年(公元1378年)置贵州都卫所,开设屯堡(?明会典?)。永乐14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清朝的“改土归流运动,使得更多的汉
3、族进入该地区。“特别是改土归流,去除了关卡障碍,汉人不断迁入并带来了先进的消费工具和技术。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贵州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联络。以上这些运动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加大了汉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二)黔东南地区区域文化特质从上所述,侗族自身的文化必然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但侗族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至今,侗族地区仍然保存着古“骆越人的一些风俗,如侗族人的住所仍然保持“杆栏式的楼房,这与越人“巢居之俗相似。又如“人死后须浴尸剃发,并将剃下之发藏于死者肩旁同葬,反映了骆越人文身断发以避龙之俗。侗族大多以姓氏为单位世世代代聚居在崇山峻岭、层层叠叠万重大山的峡谷中、山腰间、平坝上和
4、河溪旁边,侗族人民这种独特的消费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风俗习惯。侗族在长期的 开展 历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好的有约束作用的至高无上的“侗款。人们根据议定的“款,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经营农业消费的同时兼营林业。在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中,侗族人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即一元文化母体所衍生的复合式文化,其表现出相应的文化特性:经济上小农经济主导性、文化形式的主体性以及文化开展的滞后性等等,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对该地区的丧葬风俗进展考察。二、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丧葬风俗(一)古代葬俗1 岩葬。岩葬的形式主要有洞葬和悬棺葬。 2 树葬。即置尸于树上的葬俗。在古代贵州一
5、些地方使用过这种葬俗,如今黎平县境内古时的居民。3 火葬。古代侗族有过将尸体进展火化之后再埋葬的行为,使用火葬是在死者属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以求除凶辟邪、使死者的灵魂得以顺利升天而使用的。当地古时居民认为非正常死亡者只有进展火化才能顺利升天,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找到归宿、驱除凶神恶煞以求人间安宁。当地侗族的火葬是着眼于灵魂福祉的丧葬选择,并在尸体火化后,仍然要用棺木盛好骨灰,按照比正常死亡但多一道辟邪超度的程序进展安葬。这一葬俗在今天侗族地区中仍然流行。(二)当前葬俗当前该地区主要盛行土葬,问有火葬,还将死亡分为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两类。正常死亡是指已经有了子女的成年人及老年人的死亡,非正常
6、死亡包括凶死(成年人、有了子女的成年人使用)和夭折(夭折不能进入宗祠和上神龛供奉,更不能进祖坟)。正常死亡一般用土葬,非正常死亡那么用火葬。土葬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葬式,指用棺材盛放死者的尸体,放人事先挖好的坑里的一种葬俗。三、黔东南侗族地区丧葬风俗的宗教文化内涵黔东南侗族地区的葬俗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涉及到儒、佛、道等宗教文化内容,而起支配、主导作用的还是侗族所信仰的原始宗教遗迹。我们知道,“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 自然 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侗族先民同其他民族一样,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也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观念。“所谓原始的宗教观念,最具有普遍意义的
7、就是万物有灵,即将人与自然现象和外部力量视为一体,混为一谈的观念。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消费力和认识才能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力和自然物感到惊奇和畏惧,对支配和影响自己的外界现象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这种“万物有灵观对后世侗族的信仰始终有着影响,因此,黔东南侗族地区一直流行着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而这种信仰又深化地影响了侗族的丧葬风俗。(一)万物有灵与多神信仰在原始社会时期,侗族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他们认为天地间的一切都由鬼神主宰,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神灵。侗族所信奉的神灵可分为保护神(善神)与邪神(恶神)两大类。祖先神、土地神、山神、水神等为保护神;
8、瘟神、妖、魔、鬼、怪等为邪神。侗族对各保护神的祭祀有一定的仪式,其目的是祈求平安、消灾减难;对邪神通常是采取先礼后兵的方法,先请法师作法供祭,假设无效,那么采取驱、打、撵等法与之斗争,如丧葬仪式中的开路。侗族人“对自家成员的鬼魂既是当成祈求保佑的对象,同时也是惧怕的对象,表现出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比方对死人,一方面通过祭典、葬礼来安抚死者,使其鬼魂安居乐业不来扰乱活人,并保佑全家。另一方面又非常惧怕鬼魂回家作祟扰乱。因此,家中有人死了,必须请道士来超度死者。(二) 自然 崇拜基于“万物有灵观念,侗族人民又渐渐产生了自然崇拜思想。“正是从这种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中,产生了最初的原始宗教崇拜,即自然
9、崇拜。我们知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梦想的反映在 历史 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侗族大多聚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土地是侗族人民赖以生存、消费、生活以致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土地是侗族人所崇拜的对象之一。在侗族地区随处可见的“土地公以及丧葬活动中送葬时所撒的“买路钱和下葬时所烧的纸钱就是最好的例证。(三)灵魂不灭观念 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侗族先民又认为人有灵魂,并且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久存在,自己的始祖和列祖列宗的灵魂都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一阴间。因此,丧葬仪式中的点青油灯、开路、引魂幡等一系列仪式就是为了到达防止死者的灵魂四处游荡而与祖
10、先团聚的目的,这些都是灵魂不灭思想的表达。“既然灵魂不但不死,还可以左右活者的生活,出于敬畏心理,因此就要愉悦它、讨好它,致使整个丧葬活动都围绕着灵魂不死观念而进展。侗族人认为,对死者只要忠诚崇敬和经常地祭祀,死者就会保佑子孙幸福,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四)祖先崇拜思想侗族在丧葬仪式中还表达了浓重的祖先崇拜的观念。侗族人民崇拜的对象除了全民族共同信奉的女祖先“萨神外,每个家族和家庭还各自奉祀自己的祖先。如侗族人家的堂屋都修有一个神龛,以祭奠祖先之用,而丧礼中屋堂神龛上祖先的牌位用纸贴上,表示死者的灵魂不与祖先神灵冲撞,这就是祖先崇拜的直接表达。(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 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易·乾?那么提出了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侗族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难以全面把握和认识,但汉文化对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侗族人认为,入土为安、叶落归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土(?礼运?)。“人死日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大学收学通知书
- 广南秸秆禁烧通知书
- 广州微法院立案通知书
- 店村车管所放号通知书
- 康乐社区停电通知书
- 廊坊金地小区停水通知书
- 延安瓶颈路启用通知书
- 建平矿山停业整顿通知书
- 建筑工程开始设计通知书
- 开关门装修完工通知书
- (34)-妇人病证治特点解读《金匮要略》
- 攻略:炎龙骑士团2
- 市北资优六年级分册 第10章 10.6 探索用平面截正方体所得截面形状 郑斌
- 高二物理竞赛力学课件
- GA 423-2015警用防弹盾牌
- 监狱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课件
-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 材料作文“空白罚单”作文导写
- 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手册课件
- 医院招聘护士考试题库(附答案)
- 产前筛查血清学指标及临床意义课件(PPT 31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