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操作规范_第1页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_第2页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_第3页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_第4页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肌力训练操作规范一、定义肌力训练是运动疗法中的基本训练手段之一。有如下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防 止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当肢体在治疗时被固定后所引起的暂时性肌萎缩; 肌力 训练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发生机能改变。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器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 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 装置等。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二、作用(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2)防治因肢体创

2、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缩(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4)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5)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6)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7)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三、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在人类出手之后, 肌纤维的数量就已定局。通过肌力训练主要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的更加发

3、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也可获得改善。经系统的肌力增强训练后,肌肉体积增大, 肌纤维增粗,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复的过程。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的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同时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耗。这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才能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

4、恢复叠加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四、操作步骤1.根据患者原有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1)肌力为0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及传递冲动训练(即患者 在思想上用力试图作肌肉收缩活动)。传递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效果 较好。(2)肌力为12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此 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同时配合助力 运动训练和其他免荷运动训练。(3)肌力为34级时,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的抗阻训练。(4)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宜进行肌肉耐力训练。2 .徒手抗阻训练(1)训练前

5、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 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 只起指导、监督作用。(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为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 避免替代运动。编辑版word(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范围的最大用力。(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

6、力量。(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3 .器械抗阻训练主要由训练器械施加阻力,以增加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根据肌肉收缩不同方式,器械抗阻训练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仪器设备(1)等长肌力训练: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肌肉等长抗阻收缩 时,肌张力明显升高,肌力显著提高,但不产生明显的关节运动。等长抗阻训练 主要适用于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或 关节月中胀等情况)的肌力训练,以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程序: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

7、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阻力负荷:杠铃、沙袋、墙壁或力量训练器等。运动持续时间:训练时肌肉等长收缩时间 10s,休息10So重复次数:重复10次为1组训练,每天可做几组训练。根据患者承受能力 选择。训练频度: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在整个关节运动幅度中每隔20。30。作一组等长训 练,以全面增强肌力。此法可在等速肌力训练器械上进行。(2)等张肌力训练: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训练时作用于肌肉 上的阻力负荷恒定,有明显关节运动。适用于发展动态肌力和肌肉耐力。等张肌力训练包括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训练,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者为向心肌力训练;相

8、反,由于阻力 肌力,肌肉在收缩中被被动拉长, 致使其两端相互分离者为离心肌力训练。程序: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阻力负荷:沙袋、哑铃、墙壁拉力器、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 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或专用的肌力训练器等,也可利用自身体重。运动强度:以渐进抗阻训练法为例,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称为10 RM值。用10RM的1/2运动强度运动,重复10次,间歇30 s;再以10 RM 的2/3运动强度重复训练10次,间歇30 s,再进行10 RM运动强度重复尽可能 多次,23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10RM的量。训练频度: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

9、周。(3)等速肌力训练: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上进行训练。训练前设定运动速度、 间歇时间、训练组数和关节活动范围等。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但遇到的阻力则 随用力的程度而变化,以使运动肢体肌肉的肌张力保持最佳状态, 从而达到最好 训练效果。4.肌肉耐力训练:肌力训练的同时已有肌肉耐力训练,但两者在训练方法上 有所不同。为了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 重复次数较 少;而发展肌肉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收缩。临床上常 将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使肌肉训练更为合理。常用的增加肌肉耐力的方法有:(1)等张训练法: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即为10 R

10、M值。用10RM 的80%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练习10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1min。亦可 采用5cm宽、1m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练习。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的耐力练习,尽量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 肌肉疲劳,1次/d,每周练习35d。(2)等长训练法: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作逐渐延长时间的等 长收缩练习,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每周练习35do(3)等速训练法:在等速训练仪上选择快速运动速度,然后作快速重复运动, 对增强肌耐力较明显。每次重复运动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根据肌肉功能适应 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每组问

11、休息35min,直至出 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 ,每周练习35do五、基本原则(1)施加适当阻力:为使肌力增强,训练必须给予一定的阻力,无阻力状态下 的训练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阻力可以来自于肢体的重量、肌肉运动时外加 的阻碍力量等。编辑版word( 2)超量负荷:即过量负荷原则,即训练时施加的阻力负荷应适当超过患者现有的活动水平,否则就达不到改善肌力的目的。( 3)反复训练:为了达到增强和巩固肌力水平的目的,必须进行多次的重复收缩训练, 而非单次收缩。一般仅在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机疾病或肌腱炎等情况时,训练的次数才可有所减量。( 4)适度疲劳:根据超量恢复原理,肌力训练会引起一定的肌肉

12、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力训练也难以取得效果。但是, 过于疲劳。例如由于前次的训练引起无力、疼痛或不愿再进行原有或心的运动训练,则会极大的影响训练效果。因此, 肌力训练要特别注意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 5)选择适当运动强度:肌收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速度40%时,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主要募集I型肌纤维,对增强耐力有效;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 na型、n b型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故应根据需要选择不 同收缩强度进行。注意, 肌力训练时,并非需要同时满足上述所有的原则,但阻力原则和超量原则是必需的,其余可视

13、具体情况而定。当然, 若能同时满足以上全部原则为更佳。六、适应症1 .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 导致肌肉功能障碍。2 .肌源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3 .神经源性肌萎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4 .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5 .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6 .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七、禁忌症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骨关节月中瘤、全身情况较差、 病情不稳定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八、注意事项: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每次肌肉训练应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

14、同时应有一 定休息,根据患者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量。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肌痉挛同时伴有肌力下降,此时主要解决的是肌痉 挛问题,不应强调单个肌肉的肌力训练, 以免加重肌痉挛;在疾病的恢复期或后 遗症期,则需同时重视肌力的训练,以多肌肉运动或闭链运动方式为主。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 如果最初训练引起肌肉的轻微酸痛,则 属正常反应,一般次日即可自行恢复。如肌力训练引起患者训练肌肉的明显疼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疼痛不仅增加患者不适,而且也难达到预期训练效果。待查明原因后,进行临床治疗后再进行训练。各种训练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效果。抗阻训练时,阻力应从小到大,在活动范围的起始和终末施加最小的阻力, 中 间最大;要有足够的阻力,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