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_第1页
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_第2页
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_第3页
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_第4页
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一、血清酶的来源一、血清酶的来源 v(一)血浆特异酶:(一)血浆特异酶: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多数由肝脏合成并以酶原形式分泌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多数由肝脏合成并以酶原形式分泌入血,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入血,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出凝血有关的酶或酶原、胆碱酯酶、铜氧化酶及脂变化。出凝血有关的酶或酶原、胆碱酯酶、铜氧化酶及脂蛋白脂肪酶等。蛋白脂肪酶等。v(二)非血浆特异酶:(二)非血浆特异酶: 外分泌酶:由外分泌腺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浆的酶,包括外分泌酶:由外分泌腺合成

2、并分泌进入血浆的酶,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血液中的含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血液中的含量与相应分泌腺的功能及疾病有关。量与相应分泌腺的功能及疾病有关。 细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进行物质代谢的酶,随着细胞细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进行物质代谢的酶,随着细胞的不断更新或破坏可少量释入血液。当其大量出现于血清的不断更新或破坏可少量释入血液。当其大量出现于血清中时,提示酶的来源组织细胞受损,最常用于临床诊断。中时,提示酶的来源组织细胞受损,最常用于临床诊断。主要的血浆特异酶主要的血浆特异酶()参与凝血及纤溶的凝血酶原,属于蛋白酶的一些凝血()参与凝血及纤溶的凝血酶原,属

3、于蛋白酶的一些凝血因子(因子(.)、纤溶酶原、血浆前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原、血浆前激肽释放酶()假胆碱脂酶()假胆碱脂酶()铜氧化酶(血清铜蓝蛋白)()铜氧化酶(血清铜蓝蛋白)()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脂蛋白脂肪酶(来源于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脂蛋白脂肪酶(来源于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肾素(来源于肾小球旁器)肾素(来源于肾小球旁器) 它们在血中浓度往往很高,甚至超过大多数器官细胞内浓它们在血中浓度往往很高,甚至超过大多数器官细胞内浓度,因此在血中的变化常不是升高而是下降。度,因此在血中的变化常不是升高而是下降。它们大都在肝脏合成,并以恒定速度释放

4、入血,肝实质病它们大都在肝脏合成,并以恒定速度释放入血,肝实质病变时,血中浓度明显下降,常作为肝功能试验的一部分。变时,血中浓度明显下降,常作为肝功能试验的一部分。主要外分泌酶主要外分泌酶 ()() 唾液和胰液淀粉酶唾液和胰液淀粉酶()() 胰脂肪酶胰脂肪酶()() 胃蛋白酶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胰蛋白酶()()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它们在血中一般以失活状态存在,疾病时可以升高,它们在血中一般以失活状态存在,疾病时可以升高,但是如分泌细胞破坏,血中浓度也可下降但是如分泌细胞破坏,血中浓度也可下降。主要的细胞内酶主要的细胞内酶()一般代谢酶:()一般代谢酶: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种广

5、泛分布于全身各种器官或组织,尤以心肌、肝脏、肾脏和骨器官或组织,尤以心肌、肝脏、肾脏和骨骼肌等的含量特别丰富,它们在血清中的骼肌等的含量特别丰富,它们在血清中的浓度与其来源细胞的更新速度有关。浓度与其来源细胞的更新速度有关。(2)组织专)组织专 一性酶一性酶参与细胞内代谢,随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极少数进参与细胞内代谢,随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极少数进入血液,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悬殊,病理情况下极易升入血液,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悬殊,病理情况下极易升高,一般很少考虑其浓度下降的临床意义。高,一般很少考虑其浓度下降的临床意义。二、血清酶的去路二、血清酶的去路v (一)(一) 血清酶的半寿期血清酶的半寿期 (

6、T1/2)v 1. 定义:定义: 酶失活至原来一半时所需时间。酶失活至原来一半时所需时间。v 2. 半寿期代表酶从血中清除的快慢。半寿期代表酶从血中清除的快慢。v 半寿期长的酶,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半寿期长的酶,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 v(二)血清酶的失活和排泄(二)血清酶的失活和排泄v 1. 酶的清除主要是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酶的清除主要是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v 2.肾小球滤过从尿液中排除肾小球滤过从尿液中排除 淀粉酶等。淀粉酶等。v 3.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血浆中酶的半寿期血浆中酶的半寿期酶酶半寿期半寿期酶酶半寿期半寿期ASTAST17175h5hCk-MBCk-MB12124h

7、4hALTALT474710h10hCK-BBCK-BB约约5hGLDGLD18181h1hALPALP3-73-7天天LDLD1 111311360h60hGGTGGT3-43-4天天LDLD5 510102h2hCHECHE约约10天天CKCK约约15hAMYAMY3-6h3-6hCK-MMCK-MM17174h4hLPSLPS3-6h3-6h从表中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急性肝炎恢复期时从表中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急性肝炎恢复期时ASTAST先于先于ALTALT恢复正常,恢复正常,也很好解释在也很好解释在AMIAMI时时CK-MBCK-MB持续时间最短,因其半寿期只有持续时间最短,因其半寿期只有6 6

8、小时,小时,而而LDLD1 1因其半寿期长达因其半寿期长达100100余小时,持续时间最长。余小时,持续时间最长。几种血清酶的半衰期与分子量几种血清酶的半衰期与分子量酶酶半寿期半寿期相对分子量相对分子量ALT3757h110 000AST1222h ASTs约约14h120 000 ASTm约约6h100 000CK约约15h CK1(CK-BB)约约3h88 000 CK2(CK-MB)约约10h87 000 CK3(CK-MM)约约20h85 000LD LD153173h135 000 LD5812h135 000ALP37d120 000 肠肠ALP1h 骨骨ALP约约40h 胎盘胎盘

9、ALP约约170hGLD约约16h350 000AMY36hLPS36h48 000 -GT34d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三、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一)性别(一)性别(二)年龄(二)年龄(三)进食(三)进食(四)运动(四)运动(五)妊娠(五)妊娠(一)性别(一)性别v大多数酶在男女之间无大差异,但少数酶如大多数酶在男女之间无大差异,但少数酶如CK、GGT在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异。在男女之间有明显差异。vCK:以:以130U/L为男性正常参考上限,为男性正常参考上限,100U/L为女为女性参考值上限。说男性肌肉比女性发达,所以血清性参考值上限。说男性肌肉比女性发达,所以血清CK在男女之间差异较大。在男女之

10、间差异较大。vGGT:以:以GGT30U/L(30)为女性上界值,)为女性上界值,50U/L(30)为男性上界值,这可能与雌激素抑)为男性上界值,这可能与雌激素抑制制GGT合成有关。嗜酒者可诱导合成有关。嗜酒者可诱导GGT合成,而嗜酒合成,而嗜酒者男性多于女性。者男性多于女性。(二)年龄(二)年龄v新生儿的新生儿的CK、LD、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MD)、)、ACP和谷氨酸脱和谷氨酸脱氢酶(氢酶(GLD)等常为成人)等常为成人2-3倍倍vCK:出生:出生24小时内可为成年人的小时内可为成年人的3倍,到婴儿时降为两倍,倍,到婴儿时降为两倍,到青春期降到成年人值。到青春期降到成年人值。vL

11、D:在出生时也为成人两倍,逐渐下降到:在出生时也为成人两倍,逐渐下降到14岁和成年人值一岁和成年人值一致。同时致。同时LD1值儿童期也比成年人高,正常儿童也可出现值儿童期也比成年人高,正常儿童也可出现LD1LD2。vALP:新生儿值略高于成年人。至周岁增至成年人的:新生儿值略高于成年人。至周岁增至成年人的2-3倍。倍。然后逐渐下降,到然后逐渐下降,到10岁左右发育长高期岁左右发育长高期ALP又明显升高,可又明显升高,可达到成人的达到成人的3-5倍。倍。vAMY:新生儿比成年人低。:新生儿比成年人低。v进入老年期,有些酶也可出现变化,如进入老年期,有些酶也可出现变化,如ALP、GGT等都有轻等都

12、有轻度升高。度升高。(三)进食(三)进食v大多数血清酶不受饮食影响,故测酶活性不大多数血清酶不受饮食影响,故测酶活性不一定空腹采血。一定空腹采血。v酗酒者常引起酗酒者常引起GGT明显升高明显升高v禁食数天可导致血清禁食数天可导致血清AMY下降。下降。(四)运动(四)运动v剧烈运动可引起血清中多种酶升高,升高程剧烈运动可引起血清中多种酶升高,升高程度和运动量及持续时间有关度和运动量及持续时间有关。v升高的酶多为肌肉中含量丰富的升高的酶多为肌肉中含量丰富的CK、LD、AST、醛缩酶(、醛缩酶(ALD)和)和ALT等。等。v从临床角度,抽血化验前不宜过度运动,以从临床角度,抽血化验前不宜过度运动,以

13、免引起解释困难。免引起解释困难。(五)妊娠(五)妊娠v妊娠期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也可引起一些酶升高。妊娠期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也可引起一些酶升高。v胎盘产生耐热的胎盘产生耐热的ALP可引起血中可引起血中ALP值超过正常,值超过正常,LAP也会明显升高。也会明显升高。v铜氧化酶在妊娠期升高,若胎儿死亡,此酶很快降铜氧化酶在妊娠期升高,若胎儿死亡,此酶很快降至正常。至正常。v分娩时,由于子宫收缩,肌肉剧烈活动,可导致分娩时,由于子宫收缩,肌肉剧烈活动,可导致CK、CK-BB、AST、LD等升高,这些变化与心肌等升高,这些变化与心肌损伤无关。损伤无关。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四、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

14、 (一)血清酶变化机制(一)血清酶变化机制 k k1 1: : 细胞内酶直接进入血液的速率细胞内酶直接进入血液的速率k k2 2:细胞内酶进入细胞间隙的速率:细胞内酶进入细胞间隙的速率K3K3:酶从细胞间隙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速率:酶从细胞间隙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速率k4k4:酶从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速率:酶从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速率k5k5:酶经由淋巴管进入血液的速率:酶经由淋巴管进入血液的速率k6k6:酶在细胞间隙的清除速率:酶在细胞间隙的清除速率k7k7:酶在血液的清除速率:酶在血液的清除速率K8K8:酶被血中细胞或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摄入:酶被血中细胞或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摄入的速率的速率(二)血清酶

15、变化的病理机制(二)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1. 酶合成异常酶合成异常2. 细胞内酶释放增加细胞内酶释放增加3. 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4.酶的清除异常酶的清除异常1. 酶合成异常酶合成异常(1)合成减少)合成减少 (2)合成增多)合成增多v血浆特异酶:细胞内酶合成下降是引起血中酶变化的重要血浆特异酶:细胞内酶合成下降是引起血中酶变化的重要因素。因素。v遗传疾病:由于酶基因变异,可引起特定的酶合成减少乃遗传疾病:由于酶基因变异,可引起特定的酶合成减少乃至消失,如肝至消失,如肝-豆状核综合征患者,血中铜氧化酶活性可明豆状核综合征患者,血中铜氧化酶活性可明显下降乃至于零。

16、显下降乃至于零。v增生性疾病:如骨骼疾病时,可因为骨细胞增生,合成分增生性疾病:如骨骼疾病时,可因为骨细胞增生,合成分泌更多的泌更多的ALP。恶性肿瘤患者血中酶升高有一部分可能与。恶性肿瘤患者血中酶升高有一部分可能与肿瘤细胞中酶合成增加有关。肿瘤细胞中酶合成增加有关。v酶的诱导作用:服用苯巴比妥后常可引起肝中酶的诱导作用:服用苯巴比妥后常可引起肝中GGT合成增合成增加;乙醇、巴比妥类、杜冷丁类以及双苯内酰脲类药物都加;乙醇、巴比妥类、杜冷丁类以及双苯内酰脲类药物都有此种诱导作用,诱导的酶除有此种诱导作用,诱导的酶除GGT外还可以是外还可以是ALP。2. 细胞内酶释放增加细胞内酶释放增加 大多数

17、血清酶增高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原因(1)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2)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3)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1)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细胞内外酶浓度差异v非血浆特异酶:细胞内外浓度差可在千倍以上,因非血浆特异酶:细胞内外浓度差可在千倍以上,因此只要有少量细胞坏死或者细胞有轻度病变,血中此只要有少量细胞坏死或者细胞有轻度病变,血中酶浓度就可能明显升高。酶浓度就可能明显升高。v血浆特异酶:由于细胞内外浓度差异小,细胞病变血浆特异酶:由于细胞内外浓度差异小,细胞病变很少引起血中酶浓度明显升高。很少引起血中酶浓度明显升高

18、。(2)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酶在细胞内定位和存在形式v最容易释放入血的是胞质中游离的酶,如最容易释放入血的是胞质中游离的酶,如ALT,LD等。等。v在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酶则较难溢出,除非细胞病变进一步在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酶则较难溢出,除非细胞病变进一步加重,不局限于细胞膜。特别是线粒体酶加重,不局限于细胞膜。特别是线粒体酶vAMI病程中,线粒体病程中,线粒体AST是最后一个出现升高的酶,而且到是最后一个出现升高的酶,而且到达峰值时间也最迟。达峰值时间也最迟。v肝细胞中肝细胞中AST大部分存在于线粒体,虽然其绝对量超过大部分存在于线粒体,虽然其绝对量超过ALT,但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细胞病变

19、较轻,胞质中含有大量但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细胞病变较轻,胞质中含有大量ALT,故血中故血中ALT往往超过往往超过AST。而在肝硬化时,主要病变为肝细。而在肝硬化时,主要病变为肝细胞坏死,线粒体中胞坏死,线粒体中AST大量溢出,血中往往大量溢出,血中往往AST大于大于ALT。vGGT大量存在于肝中毛细胆管上皮膜上,当胆道梗阻、胆汁大量存在于肝中毛细胆管上皮膜上,当胆道梗阻、胆汁潴留在肝中时,胆汁酸盐有表面活性剂作用,可将潴留在肝中时,胆汁酸盐有表面活性剂作用,可将GGT从细从细胞膜上洗脱下来,而此时不一定伴有细胞膜病变。胞膜上洗脱下来,而此时不一定伴有细胞膜病变。(3)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酶蛋白分

20、子量的大小v酶的释放速度大致与酶的分子量成反比。对酶的释放速度大致与酶的分子量成反比。对酶在血中出现升高时间先后有相当大影响。酶在血中出现升高时间先后有相当大影响。vAMI时,血中最先升高的时,血中最先升高的CK分子量为分子量为85000,而分子量为而分子量为125000的的LD出现升高明显推迟。出现升高明显推迟。3. 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细胞中的酶有三种途径进入血液:直接、组织细胞中的酶有三种途径进入血液:直接、组织间隙间隙+直接、组织液直接、组织液+淋巴系统。淋巴系统。 v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酶,不经过稀释就直接进入血液。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酶,不经

21、过稀释就直接进入血液。v细胞酶既和组织间隙也和血液直接相接触。如肝脾,它们释细胞酶既和组织间隙也和血液直接相接触。如肝脾,它们释放的酶很快直接入血,另有小部分进入组织间隙。放的酶很快直接入血,另有小部分进入组织间隙。v多数组织或器官中,存在着结构致密的毛细血管,所释放的多数组织或器官中,存在着结构致密的毛细血管,所释放的酶大部分进入组织液。一小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外,酶大部分进入组织液。一小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外,主要经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其结果通过此途径进入血液的主要经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其结果通过此途径进入血液的酶量不仅增高程度较低,在血中出现增高时间也较迟。酶量不仅增高程度较

22、低,在血中出现增高时间也较迟。4.酶的清除异常酶的清除异常 v当肾功能减退时,血中当肾功能减退时,血中AMY活性升高,说明活性升高,说明酶排泄障碍而导致在血液中滞留。酶排泄障碍而导致在血液中滞留。v胆道梗阻时,梗阻区胆道梗阻时,梗阻区ALP合成加强,同时合成加强,同时ALP排泄受阻而逆流入血,造成血液中排泄受阻而逆流入血,造成血液中ALP升高。升高。5. 其它其它v实验室所测到的酶活性浓度值主要和酶量多少相关,实验室所测到的酶活性浓度值主要和酶量多少相关,但还受到其它物质特别是抑制剂和活化剂的影响。但还受到其它物质特别是抑制剂和活化剂的影响。v在病理情况下,应考虑有无抑制作用,因为某些药在病理情况下,应考虑有无抑制作用,因为某些药物和毒物有抑制酶的作用。物和毒物有抑制酶的作用。v使用某些药物治疗肝炎后,还应考虑此药物有无可使用某些药物治疗肝炎后,还应考虑此药物有无可能抑制能抑制ALT活性,活性,v有机磷中毒时所测的血清胆碱脂酶和红细胞中真性有机磷中毒时所测的血清胆碱脂酶和红细胞中真性胆碱酯酶活性浓度可以很低。胆碱酯酶活性浓度可以很低。测定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测定方法对测定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