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安全贮藏技术_第1页
甘薯安全贮藏技术_第2页
甘薯安全贮藏技术_第3页
甘薯安全贮藏技术_第4页
甘薯安全贮藏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鲜薯安全贮藏技术科学的贮藏技术是搞好安全贮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贮藏工作中,必须根据甘薯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采取合理的贮藏措施和加强贮藏期的管理,才能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一、入窖前的准备工作(一)及时建造或维修好薯窖为保证薯窖的质量和使甘薯能及时入窖贮藏,薯窖宜在收获前半个月建造好、如采用旧窖贮藏,除应及时维修外,在甘薯入窖前还要进行彻底消毒,以消灭潜伏在窖内的病菌。旧窖消毒方法一般有下列几种:1.刮去窖壁陈土3cm左右,使见新土;窖底铲去污土16cm厚,清除后撒上一层生石灰。2.硫磺熏窖。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50克,点燃后封闭窖门窗,12天后,再打开通气。3.窖内喷洒1硫酸铜

2、溶液或甲醛0倍溶液。也可用甲醛与高锰酸钾混合进行密闭熏蒸。(二)注意薯块的选择与堆积方式入窖前严格选薯,确保薯块有良好的贮藏品质,是安全贮藏的关键因此,对甘薯收刨、选薯、运输、入窖等农活要明确分工,指定专人负责,从严要求,严禁将贮藏品质不好的薯块入窖贮藏。 为了使甘薯贮藏窖能保持适宜的温度,除在入窖装薯时应注意做到贮藏量与窖容量相适应外,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的堆积方法。一般说来,贮藏窖温度能否保持在10150C,除与薯窖的保温性能有关外,也与薯块在窖里堆积的方式密切相关。在没有加温设备的情况下,贮藏数量愈少,温度也愈难保持。甘薯数量相同而堆积方法不一,则薯堆与外界的接触面不同,散热快慢也随之发生变

3、化。堆积越低,所占空间面积越大,散热也越快。堆积成正方体,薯块高度集中,所占空间面积相对减少,散热也减慢。一个薯窖里堆积是否合理,应视其散热面大小和散热快慢等状况而定。根据堆放体积可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称为散热系数(即总散热面积与体积之比)。公式如下:散热系数=2(ab+bc+ac)abc式中:a=堆长,b=堆宽,c=堆高。例如,同样贮藏1000公斤甘薯,用两种不同堆积方式,一种堆成长、宽、高各1.33米的正方体,用上式计算求得的散热系数为1.50。另一种堆成长1.33米,宽2.66米,高0.66米的长方体,用上式计算求得的散热系数为1.75。由此可知,正方体堆积比之长方体堆积,其散热面较小,

4、散热较慢,散热系数小,保温效果好。此种堆积方式较为合理,但也和一个贮藏窖的堆积数量多少有直接关系。此外,在设计薯块堆积方式时,还要注意通气问题。一般薯窖内薯堆下面及四周围,以保持33cm左右的空隙为宜,薯堆上面留空间可在1米或1米以上,并在薯堆内设置通气筒。二、高温愈合处理高温愈合处理系在甘薯入窖初期,采用人工加温方法促进伤口迅速愈合,达到防止病害蔓延、确保安全贮藏的一种措施。其原理及所需要的温湿度前已述及。(一)高温愈合处理的应用与效果高温愈合处理技术,在国外应用较早,大多采用300C的温度处理57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实践证明,在温度300C(士20C)、相对湿度8590的条件下

5、处理4昼夜,对促进薯块伤口愈合,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还能有效地防止软腐病。60年代中期,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北方薯区甘薯贮藏现状,为了解决贮藏期的黑斑病问题,提出了适当提高处理温度(350C),缩短处理时间(4昼夜)的高温愈合处理方法。经过各地反复试验,不断总结和提高,使此法在防治黑斑病方面更趋完善,现各地正在普及推广中,对提高甘薯安全贮藏率起了重要的作用。高温愈合处理对防止贮藏期病害有良好的效果。据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证明,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298 %,与温汤浸种的效果相近。经过高温处理的带病斑薯块,病斑下部组织愈合良好,易产生“离层”脱落。如将其置于室温下较长时间或放

6、在苗床中育苗,病斑亦没有明显扩展。带有病菌而无病斑的薯块,经高温愈台处理后亦很少发病。各地实践表明,高温愈合处理对软腐病的防治效果更加明显,凡破伤的薯块经处理后,一般很少发生软腐病,并能减轻干腐病在贮藏期的为害。高温处理对种薯有催芽作用。种薯经过高温愈合处理,薯块内部酶的活性增强,养分转化加快,使潜伏在皮层下面的芽原基分化较多,翌年育苗时,比未经处理的发芽早而多。(二)高温愈合处理方法高温愈合处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升温、保温和降温阶段。整个处理过程从开始加温到降温结束,恢复正常管理,约需8天时间。高温愈合处理期间温度上升快慢、保温程度、湿度及空气状况等,与贮藏窖的质量、窖藏量、加温设备、当时的

7、气候等条件有关。1.升温阶段 从开始加温到平均堆内温度达到350C左右止,约需1 2天。从开始加温到防病愈合温度(34370C)之间,必然要经过病菌繁殖所需的适宜温度(20300C),如果在此温度范围内滞留时间过长,不仅容易引起甘薯黑斑病等病害的发展,还会促进薯块发芽。如果升温过程中薯堆上下部位温差过大,上层薯温度较长期地超过400C,又会因高温而发生烂薯事故。因此,升温阶段中的主要矛盾是防病与发病的矛盾,而矛盾主要方面是防病,既要防止窖温在黑斑病适宜发病的范围内停留时间过长,又要注意不使薯堆表面温度超过400C.这一阶段温度由低很快升高,窖温变化较快,为掌握适宜温度,应每隔12个小时进窖检查

8、一次,并加强管理,注意温、湿度变化。当薯堆表面温度达到300C左右时,宜改烧文火;空间温度达到3538时,应暂停加温,待窖里上下空气对流,逐渐趋于一致时,再酌情加温在正常情况下,一天左右时间就能使薯堆温度达到350C左右。有的地区在推广高温愈合处理时,把温度由350C左右提高到38400C,这样的高温对甘薯有害无益,因为薯堆温度超过400C的时间稍长,就会发生高温热害,引起坏烂。2.保温阶段(愈合阶段)据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结果,薯堆温度应在34370C范围内保持4天4夜(96小时)。、开始加温时由于窖温猛升,可能会出现短暂时间的湿度下降现象,但经过12天的升温时期,薯窖内温度渐趋均衡,

9、温差减少。由于温度升高,薯堆呼吸作用将会加强,释放出大量水分和二氧化碳,能明显改变窖里湿度和气体含有的比率,即温度增加时二氧化碳浓度随之提高,这时最容易引起薯块缺氧和发芽现象。因此,需要适当通风补氧。但此期是以保温为重点,通风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大量冷空气进窖,抬高窖里热温层,加大上下部温差。这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通风时适当加温。此期进行通风换气的时间和次数,应视薯窖的具体情况决定。据北京市农业科学院调查,密闭条件良好的半地下或全地下窖,在薯块体积占全窖空间35以上的情况下,一般从加温开始,经过35小时左右就进入保温阶段(平均堆温350C),由于此时窖温很高,呼吸旺盛,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水和呼吸热

10、,因此,即使不再继续加温,薯温也可再上升130C,湿度增加到100%。同时窖内因通风不良,还出现缺氧现象,表现为点火不燃,此时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氧气含量降低到18%以下,就需要立即换气排湿。保温阶段是高温愈合处理的关键,关系着防病效果和愈伤组织形成的好坏。故对温湿度调节必须十分注意。只要薯窖保温性能良好,此期不需要烧大火加温;如遇温度下降很快,要立即检查门窗和加温系统,发现有严重透风漏烟的地方,需及时修复。如果窖内湿度不够,可在走道内适当洒水,以加快伤口愈合。3.降温阶段(复原阶段) 保温阶段结束到恢复正常贮藏温度(15以下),需要12天。保温阶段结束后,应立即降温,使窖温尽快下降到15左

11、右,但此时北方天气已冷,在降温过程中要注意防寒。一方面要打开贮藏窖所有的门窗,加强通风降温,另方面在接近门窗风口的部位适当加草防寒。此时窖里空间温度陡降,应加强观察。降温阶段测量温度的重点要放在经常出现低温的点上,不使窖里的最低温度低于冷害温度。降温期若遇气温高. 窖里高温不易排除时,可采用夜间放热的方法。降温阶段结束后,薯窖即应转入正常管理。三、贮藏期的管理工作甘薯入窖贮藏后,应根据薯块本身的生理生化变化特点和外界气候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调节窖内的温度、湿度和空气,使其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防止薯块受冷、湿害和引起病害蔓延甘薯贮藏期间的管理工作,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进行。 (一)贮藏初

12、期的管理(甘薯入窖后2030天)在不进行高温愈合处理的一般薯窖中,由于甘薯入窖时外界气温较高,且刚收获的薯块呼吸作用旺盛,能放出大量的热量、水汽和二氧化碳,常使窖内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在通风条件差的薯窖,薯堆温度可超过200C,且堆内散发的水汽和堆外的冷空气接触,即在薯堆表层凝结成水滴,群众称为“发汗”。这种高温高湿条件,易使薯块发芽,消耗养分,并能导致病害蔓延发展。因此,贮藏初期的管理应以通风降温散湿为主,使窖温不超过150C,相对湿度保持90%左右。具体管理方法是:甘薯入窖后,开放所有门窗及通气孔,进行通风降温,如遇白天外界气温比窖温高,窖内高温不易排除时,可将窖的门、窗日闭夜开,以排热降

13、温。以后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窖门可日开夜闭。待窖温稳定在1415时,再行封窖,并做好进入越冬期的防寒准备工作。有加温设备的薯窖,高温愈合处理完毕,即转入本期的正常管理工作。(二)贮藏中期的管理(前期过后至立春前)此期经历时间最长,且处于严冬寒冷季节,同时薯块呼吸作用已减弱,产生热量少,是薯块最易受冷害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应以保温防寒为中心,力求窖温不低于100C,保持在12140C为宜此期要经常注意当地天气预报,定期观测窖内温度变化,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温措施一般有下列几种:1.封闭窖门、气窗和通气孔。当窖温稳定在14时,即可封闭,以防寒风冷气侵入。2 .窖外培土。根据外界气温下降情况,

14、应在窖外分期加厚培土至5066cm。为减轻窖顶支架负担,可采用一层草一层土的分层培土方法,这样保温能力更强。3.窖内加草保温。当窖温下降到13时,薯堆和走道内即可盖草和填塞软草。一般视温度变化情况,薯堆分期盖草至1317cm。窖内加草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在保温不良的浅窖中,盖草21厘米厚比未盖草的堆温高3.10C,堆温可始终保持在100C以上。同时,盖草还可以防止薯堆表面凝结水而造成的湿害。窖内盖草如潮湿厉害,应在晴暖天取出晒干后再用。4.搭设防风障。如果薯窖四周地势空旷,宜在窖的东、西、北三面搭设防风障,以防寒流冷风袭击而影响窖温。5.有加温设备的薯窖,也可生火提温。贮

15、藏中期窖温主要受外界气温的影响。虽然窖温变化比气温变化缓慢,降温幅度和强度小于外界气温。但薯窖的防寒保暖措施,宜在当地气候显著下降以前完成。(三)贮藏后期的管理(立春至出窖)立春以后气温逐渐回升,但早春天气寒暖多变,且薯块经过长期贮藏,呼吸强度微弱,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差,极易招致软腐病的危害。在贮藏中期受到冷害的薯块,亦多在此时开始发生腐烂。此期的管理应以稳定窖温,适当通风换气为主,根据天气寒暖变化,既要注意通气散热,又应注意保温防寒,使窖温继续保持在11130C。如果窖温偏高,湿度又大,可逐渐去除薯堆上的盖草,在晴天中午开启窖门或气窗通气排湿降温,并排除窖内积累过多的二氧化碳,下午再关闭门

16、窗。如早春遇有寒流,仍应注意防寒保暖工作,防止薯块受冷。薯窖管理的中心内容是保持正常温度。正确测量窖内温度,对甘薯安全贮藏关系重大。窖温常因使用的窖型与薯堆的形状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如果测温部位不当,或只固定在少数点上测温,或使用的温度计不标准,就不能准确地测得代表整个薯窖的正常温度。因此,测温时要选用完好准确的温度计,在窖内选有代表性的地方分设几处测温点,薯堆内应分上、中、下层进行测温,特别对窖内出现低温点的部位如门窗、走道、通气孔等处,要勤加观测。四、贮藏期间意外事故的处理贮藏期内如遇到灾害性事故,必须找出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处理。常见的事故有以下几种:(一)窖内浸水有的地区秋冬雨雪较

17、多,由于建窖时对窖址的地下水位情况不明,甘薯入窖后发生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窖底浸水,使薯堆部分泡在水中,严重的还会发生塌窖事故。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排水,但不宜翻动。因为甘薯在窖里存放一段时期以后,呼吸强度逐渐减弱,发热量甚少,翻动会使薯堆余温大量散失,虽再重新堆积,但由于呼吸作用不强,产生热能达不到贮藏所需要的适温范围,对甘薯不利。此外,薯块经过翻动,必然增加大量新创伤,伤口也难很快愈合,将加重病害感染程度。故应及时排除积水,不使继续浸泡薯堆,然后盖草保温,仍可保证未受浸的甘薯安全越冬。即使因排水不及时,薯堆下部受水浸而发生局部腐烂时,也不要翻动,以免因小失大,损失更重。遭水浸而发生腐烂的程度

18、,决定于浸水时间长短和品种类型。试验证明,浸水时间超过48小时,时间长短与腐烂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见表14-15),连续浸水72小时,腐烂率可达2937。从现象看,虽然浸水72小时以上,并未使甘薯全部腐烂,但从用来育苗的影响来看,已失去继续贮藏的价值。浸水薯块发生变质腐烂,都不在浸水当时,而是经过一段时期才陆续发生。出现腐烂时间的早晚,与窖里的湿度有关,湿度大腐烂快,反之则慢,但不会因湿度小而减轻总的腐烂程度,只是在时间上有所推迟而已。从安全贮藏的目的出发,窖内积水应力争在24小时以内排出。(二)缺氧“闷窖”因窖式不一,发生缺氧的时间、程度也有不同。例如高温大屋窖多发生在高温愈合期,地下窖和其他

19、窖多发生在贮藏量过多或窖门封闭过严,较长时间不通风换气的时期。其中以没有通气设备的深井窖最容易发生。工作人员进入这种窖里,轻则感到闷气、耳鸣、头晕目眩、心跳、呼吸困难,重则晕倒,甚至死亡。其原因是薯堆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只注意冬季防寒而严闭门窗,忽视通风供氧,就会使窖里氧气日益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很快增加,如果积累过多,缺氧严重,就会发生人身事故,并迫使薯块由正常的有氧呼吸变为缺氧呼吸,产生酒精中毒而引起腐烂。因此,对一些封闭时间较长的薯窖,不可贸然进入。进窖前要适当开窗通风,或用简单的工具如点燃灯火试测燃烧是否正常,然后才能进窖。(三)火灾贮藏期间薯窖发生火灾,多因加温或照

20、明设备管理不当而引起;如高温愈合处理过程中火道封闭不严,或管理人员失职所造成,应严格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防火教育。五、薯块贮藏腐烂原因(一)冷害薯块人窖前或贮藏期间处在低温9以下时间长了,新陈代谢活动受到破坏,这就是冷害。受冷害后1520天轻者点片腐烂,重者全窖腐烂。据试验,薯块在36,6天就会受冷害;9以下l0天产生冷害,经20天后表现出冷害,30天后部分发生腐烂,40天后大量腐烂。受冷害的特征:首先是薯头由青棕色变为暗褐色,然后发生干腐;其次薯块头尾发生腐烂;其三薯块中间腐烂。如果把受冷害的薯块横切时,乳汁很少,用力挤压流出清水,轻的薯块“硬心”还有甜味,严重的有苦味,在维管束附近出现

21、红褐色,后变为棕褐色,俗称“黑筋”,薯块呈水湿状,发软。冷害的原因主要是收获期偏晚或薯窖保温条件差。(二)病害甘薯在贮藏期间病害较多,如黑斑病(黑疤病),软腐病(浓坏),茎线虫病(糠心病)等。窖内发病的主要原因:薯块、薯拐带病入窖,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继续感染,尤其是保温条件差,薯块受冷害,软腐病菌乘机而入进行危害。(三)湿害薯块在田间生长期间,田里积水时间长,由于空气不足使薯块生理机能遭到破坏,生活力降低,入窖后温度升高引起腐烂,或薯堆内水汽上升,在薯堆表面遇冷时凝成水珠、浸湿薯块或因雨雪漏在窖内浸湿薯块时间长了会发生腐烂。(四)无氧呼吸人窖初期,气温较高,井窖尤其是深井容易产生缺氧,装薯过满或封窖过早都会缺氧。由于薯块的呼吸作用使窖内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呼吸受到抑制,造成无氧呼吸,引起腐烂,并产生酒精。(五)机械损伤薯块在收藏运输,人窖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病菌侵入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