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_第1页
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_第2页
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_第3页
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_第4页
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引言许多研究表明人口因素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居民生活直接和间接消费的能源不断增长,成为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已超过产业部门,成为碳排放的主要增长点1。因此,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开始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人口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不只与人口数量有关,人口增长速度、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年龄构成、人口城市化率以及人均收入等人口因素也与碳排放量存在内在联系,从而对气候变化具有长远的影响2。其中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被认为是过去和未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34。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家庭小型化等被认为是导致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人口变化趋势5。另外,人

2、均收入也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人均收入增长未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之前,温室气体排放随财富的增长而增加67。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变化局面,人口增长放缓但规模仍大、快速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等多种人口变化趋势交错并存。但是,目前我国就这些人口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影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碳减排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人口因素的考虑,这将不利于我国碳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各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以期提高对人口变化趋势在我国碳减排中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在已有研究中多把人均收入作为影响环境的经

3、济因素而非人口因素,因此本文不将其作为人口因素进行单独分析。二、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一人口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人口增长会导致总碳排放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人都会消耗更多食物并有新的住房需求和交通需求等。这些需要消费更多的能源以满足工业、电力、交通等的需求,从而产生更多的碳排放量。历史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增长与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增长是同步的89。许多学者通过人口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度研究证实,人口增长是导致过去总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大多数运用了修正了的IPAT 模型。该模型最早由Ehrlich、Holdren和Commoner 提出,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常用模型,认为环境影

4、响(I是人口(P、经济(A和技术变化(T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的产物1011。原始IPAT模型为I= P*A*T,即环境影响为人口数量、人均财富水平与单位财富产生的环境影响的乘积。基于这一模型的许多研究表明,全球范围的人口增长对CO2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在20%-60%之间1213。这与2009年世界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陈婧(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摘要:我国面临着人口规模扩大、快速城市化、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多种人口趋势交错并存的局面,这将对我国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人口规模的增长、人口的城市化、家庭的小型化等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导致碳排放的增

5、加,而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尚不清晰。同时,各类人口因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从而使其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复杂。考虑到我国面临的复杂人口变化形势以及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最后提出了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碳排放;人口规模;老龄化;家庭规模;城市化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672(201102-0023-05收稿日期:2010-12-22作者简介:陈婧,女,湖南郴州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状况报告中提出的40%-60%的比例较一致。还有一些学者对温室气体排放对人口规模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即温室气

6、体排放对人口规模的弹性。相关研究多运用由IPAT变化而来的随机模型STIRPAT14。利用这一模型的对数方程形式可得环境影响对各方程中所列各环境影响因素的弹性,即各环境影响因素变化1%导致的环境影响变化的百分比。对全球范围的数据分析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对人口规模的变化是敏感的,大多数结果显示其弹性在1左右,即人口增长1%,排放增加1%左右1516。但高收入国家的弹性要低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17,其原因是:(1中低收入水平国家以制造业为主,高收入国家服务业占比高,而制造业与服务业相比更为能源密集,所以中低收入水平国家的能源强度更高18。(2高收入国家能源技术更为发达,所以能效水平和清洁能源在总能耗

7、中占比高于中低收入水平国家,从而单位能耗的碳排放更低。(3不同收入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环保意识和改善环境的能力不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人口更倾向于借助科学技术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碳的排放,进而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中低收入水平国家的人口更关注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倾向于利用环境资源,以低经济成本而相对高环境成本获取经济的增长19。从以上研究结论可知,人口增长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50多年中,全球所有地区都经历着生育率的下降,这一人口趋势还将持续,使人口增长速度变缓(目前人口增长率已经放缓为2%左右,从而可减轻人口增长给碳排放带来的压力2021

8、。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世界人口依然在以每年7000-7500万的速度增长22,因此人口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仍不能忽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发生地区23,所以其面临的人口增长带来的碳排放压力要大于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未来20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减慢。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缓人口增长导致的碳排放增加的压力,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值,这将是我国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二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全球范围还是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城市化都与能耗和碳排放正相关

9、2425,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人口城市化导致能耗和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不同。中低收入水平国家城市化导致碳排放增长与其所处的工业化阶段紧密相关。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作为工业化的主战场,人口向城市集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由于工业化过程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因此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城市化伴随着碳排放的增长是必然的。具体而言,工业化时期,人口城市化不仅仅是人的身份由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而且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总体而言其各种行为变得更加耗能,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碳排放。首先,人们由从事一产转为以二产为主,从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更多。其次,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各种

10、行为变得更加耗能。再次,人口聚集会促进城市建设,大量的建筑需求导致燃料和水泥使用的增长,从而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有学者提出,城市人口生活对能源的直接和间接需求是人口城市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重要原因26。最后,城市化占用林地、农地,转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使碳汇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因此,整体上,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碳排放的大量增加。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往往高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有研究表明其碳排放受城市化的影响也高于其它收入水平的国家,原因是其城市人口的能源使用效率、掌握的节能技术和环境保护意识仍不高27。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高收入国家出现了居住郊区化

11、,导致能耗和碳排放增加。根据西方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把整个城市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2829。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由于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居住环境恶化。此时,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和政府优惠住宅政策的实施等因素,使一些追求生活质量的城市居民迁往郊区低密度的住宅,出现居住郊区化现象。居住郊区化的特点是居民多为具有高收入和高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居住以独户住宅为主,并有私家花园等,家庭日常生活和维护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郊区化是以居住为先导,这一时期迁往郊区的市民一般是白天进城上班,晚上回郊区

12、居住,私人汽车成为主要的通勤交通工具,从而使交通能耗大大增加;相关产业,特别是满足郊区中产阶级消费需要的服务业紧随其后也迁往郊区,从而使郊区大型商场、健身中心等各种高消费和高耗能的场所齐全30。因此郊区化对应的生活方式是高能耗的,特别是对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域广阔的国家,从而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因此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高收入水平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即郊区化会导致能耗和碳排放的进一步增长。在目前和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仍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根据预测,全球城市人口将从2005年的48%上升到2050年的70%。这一趋势将导致能耗和碳排放的进一步增长3132。我国作为中低收入水平

13、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经历着的快速城市化导致了能耗和碳排放的极大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必将面临能耗和碳排放的刚性增长。另外,由于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仍将存在,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收入将得到更大的提高,因此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实际上是居民整体生产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反映,将导致更多的能耗和碳排放量,甚至会超过人口增长的影响33。(三家庭小型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许多研究把不同地区的能源使用量与消费活动相联系,得出约一半的能源使用量受家庭交通出行和其它各种耗能行为的影响3435。因此家庭作为能源消费单位,其特征的变化会影响家庭的能源消费,最终对碳排

14、放带来影响3637。目前,家庭小型化是许多国家家庭的一个重要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将导致碳排放的增长。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家庭采暖、制冷和交通出行等主要的家庭耗能活动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家庭小型化导致这一规模经济丧失,家庭人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加3839。二是在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的情况下,家庭小型化导致家庭这一能耗单位数量的快速增加,成为过去几十年全球各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40。由于家庭户数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加上家庭小型化与家庭总户数的增加对碳排放有同向的叠加效应,所以以家庭户数而非人口数量作为人口变量单位时,人口变化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度扩大了,更能充分体现以上

15、人口变化的特点41。有研究表明,家庭小型化趋势可能抵消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带来的减排压力的减少,使总的能源消费量仍呈现较大的增长42。近30年来中国家庭由4人户与5人户为主转变为以3人户居多,2人户与4人户各占一定的比重,且独身户比重明显增大。陈佳瑛等就中国19782007年的家庭模式变化对碳排放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家庭规模与总户数变化对于碳排放具有较大影响力,而且家庭户单位体现出了人均单位未能包括的家庭消费行为模式的内容,能更好地解释碳排放。由于中国人口总量增长减慢对抑制碳排放量增长的积极作用可能被家庭规模的进一步缩小所抵消,因此在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时,过多地关注人口总量的影响会形成一

16、定程度的政策误导。特别是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商品消费,家庭户的数量和增长速度要比人口规模和增长更值得关注。因此,在分析人口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时,家庭户因素应当获得更多的重视与关注。在碳减排的政策建议中,应当倡导推广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户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43。(四人口老龄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生产、消费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影响,最终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生改变。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增长,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着老龄化这一重要的人口年龄结构长期变化趋势44。已有研究表明,老龄化对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以至其将导致能耗和碳排放的增

17、加还是减少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老龄化必然会对碳排放带来影响,从而需要给予关注。首先,从个人角度出发,老年人以消费为主,且消费能力和意愿逐渐下降,从而老龄化社会由于生产和消费活动减弱而将使能耗和碳排放下降。这是老龄化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具体而言,在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对环境问题的态度不同45,对具有不同能源密度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结构和量存在差异,从而产生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不同46。对全球范围的相关数据分析指出,劳动适龄人口由于生产和消费活动强度大于其他年龄组人口,因此这一年龄阶段人口在总人口占比越大,全球的总能耗和碳排放越多4748。对

18、美国的研究表明,人均CO2排放量在60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之后为下降495051。据此推断,人口老龄化趋势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Fan et al.的研究指出,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对总排放的影响在高收入水平国家为负,对其它收入水平国家为正。因为在高收入国家,这一人群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技术,会有意识地减少对汽车的使用和倾向于消费能降低环境损害的产品。从而,这一人群数量的增加有助于CO2排放的减少。因此这一研究指出,人口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不仅受限于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意识也会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而极大的影响碳排放52。前述李齐云和商凯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

19、,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老龄化水平、老龄人口收入水平、生活和消费习惯不同,老龄人口占比增加对碳排放带来的影响也可能不一样。其次,一些人口因素的变化与老龄化密切相关,并共同对能耗和碳排放产生影响,从中难以分离出老龄化的作用。如生育率下降是老龄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它同时还带来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甚至是人口总量的减少,从而能减轻人口增长给碳排放带来的压力。但老龄化会促进家庭小型化从而导致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当研究中同时考虑的人口变化趋势不同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无法得知老龄化的作用。如对美国的研究,ONeill and Chen 考虑了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这两个人口因素,认为未来的居住和交通能耗

20、都将上升53。Dalton et al.加入了人口总量下降这一人口变化趋势,得出能源需求将下降。在以上研究中老龄化对能源消费带来的是正还是负的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难以确定54。最后,老龄化还会通过影响生产而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有效劳动供给短缺,从而使产出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55。另一方面,老龄化使年轻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年龄中位数不断提高,这不仅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活力下降56,而且使社会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下降、竞争意识减退、生活节奏放慢,社会的长远发展失去活力57。由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正相关5859,从这一角度分析老龄化将导致能耗和碳排放的减少。

21、但也有研究指出,经济会通过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延长工作时间来应对老龄化,由此带来的高速的经济增长会使年青人收入增长从而消费增加,最后可能使总排放增长。另外,老龄化使社会消费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间接导致消费和生产部门的能耗变化。如TobiasKronenberg的研究表明,老龄化使家庭部门对汽车的使用不那么频繁,而对电力和取暖等能源需求上升,进而导致电力和供暖这两大主要的碳排放部门产出增加,从而最终带来总能耗和总碳排的增长60。Zagheni对美国的研究表明,老龄化将使商品的总需求有较少的下降,但由于对除汽油外的其它CO2密集商品消费增加了,从而消费排放的CO2最终有较小的正增长61。生育率的

22、急剧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提高使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1亿,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6.96%相比,上升了1.3百分点。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25%。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变化趋势必将对我国碳排放带来重大影响,但是正的还是负的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三、中国人口因素变化及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国面临着人口规模扩大、人口老龄化、快速城市化等多种人口变化趋势交错并存的局面,了解不同人口趋势对碳排

23、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虽然人口总量的增加仍是我国温室气体减排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但有研究指出其它人口因素的影响已大于人口总量的作用。Fan et al.的研究中指出,导致中国CO2排放增长的各因素按作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适龄人口占比、人口总量、能源密度、城市化和人均GDP。因此这一研究指出,作为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在能效和节能技术相对较低,公众环保意识不高的情况下,中国碳减排的最优策略是优化劳动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能源效率等62。而朱勤等运用扩展于STIRPAT 模型,对中国19802007年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人口规模变化

24、的影响力63。这是因为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生产与消费水平差距较大,人口城市化率的增长使全国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从而导致碳排放量增长。因此在碳减排过程中政府可重点对城市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的与能耗和碳排放相关的行为进行引导,降低这两类人的人均能耗和碳排放,从而促进碳减排。总的来说,目前关于我国人口趋势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还较少,特别是缺乏深入、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为促进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为制定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四、结语各种人口因素变化对碳排放都有重要影响。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口数量增长、家庭小型化、人口城市化都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人口变化趋势,而

25、老龄化的作用尚不明确,其既有增加碳排放的作用,也有减少碳排放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种人口因素往往不会独立地对碳排放产生影响,它可能与其它人口因素变化相伴随,共同作用于碳排放;人口因素变化还与产业特征、能源结构、收入水平、生活和消费习惯、环境意识等相关,从而使得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变得更为复杂。我国面临着人口总量上升、城市化、家庭小型化、老龄化等各类人口变化趋势交错并存的局面,这对我国的碳排放将有重大而复杂的影响,揭示其影响机制,评估其影响程度,对我国顺应发展趋势,寻找低成本、可操作的碳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对于作用机制相对清晰的人口规模、城市化和家庭小

26、型化等因素而言,进一步的研究可针对我国特定的发展趋势进行定量评估;而对于老龄化这一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而言,需要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角度综合考虑其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量化其影响程度;在以上基础上,考虑我国各类人口变化趋势并存的局面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筝参考文献:1陆莹莹,赵旭.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述评J.水电能源科学,2008,26(1:187-191.2联合国人口基金(UNPF.2009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R.3Schelling,T.Some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

27、:1-14.4Birdsall,N.,Kelley,A.,Sinding,S.Population Matters:Demographic Change,Economic Growth,and Pover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UK,2001.55458Dalton,M.,B.C.ONeill,A.Prskawetz,L.Jiang and J.Pitkin.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ne

28、rgy Economics,2008(30:642-675.6915Dietz,T.,and E.A.Rosa.Effects of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 on CO2emiss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1997(94:175-179.716Rosa,E.A.,R.York and T.Dietz.Tracking the Anthropogenic Drivers of Ecological Impacts.Ambio2004,33(8:509-512.82023

29、42Jiang,L.,Hardee,K.How Do Recent Population Trends Matter to Climate Change?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2009:1-25.10Ehrlich,P.R.,Holdren,J.P.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J.Sci-ence,1971(171:1212-1217.11Commoner,B.The Closing Circle.Knopf,New York,1971.12Preston,S.H.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growth

30、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J.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1996(15:95-108.13Bongaarts,J.Population growth and global warming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2,18(2:299-319.1448Dietz,T.,Rosa,E.A.Rethink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J.Human Ecology Rev

31、iew, 1994(1:277-300.1719李齐云,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J.财政研究,2009(10:41-44.1831York,R.,Rosa,E.A.,Dietz,T.STIRPAT,IPAT,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3:351-365.213244York,R.Demographic trend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32、European Union Nations,1960-2025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7(36:855-872.24275262Fan,Y.,L.C.Liu,G.Wu and Y.M.Wei.Analyzing Impact Factors of CO2Emissions Using the STIRPAT Model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6(26:377-395.253847Cole,M.A.,Neumayer,E.Examining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

33、factors on air pollution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4,26(1:5-21.26Parikh,J.,Shukla,V.Urbanization,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effec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Results from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5,5(2: 87-103.28Champion,T.Urbanization,suburbani

34、sation,counterurbanisation and reurbanisation.In:Paddison,R.(Ed.,Handbook of Urban Studies. Sage,London,2001:143161.29Geyer,H.S.,Kontuly,T.M.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Int.Reg.Sci.Rev,1993(15:157177. 30高向东.中外大城市人口郊区化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 (5:10-16.3363朱勤,彭希哲,陆志明,

35、于娟.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98-102. 34Lenzen,M.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 Policy,1998,26(6:495-506.35Hertwich,E.G.Life Cycle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 Critical Re-viewJ.Environmenta

36、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39(13:4673-4684.36Schipper,L.Lifestyle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case of energy. Daedalus1996(125:113-138.3746Bin,S.,Dowlatabadi,H.Consumer lifestyle approach to US energy use and the related CO2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5(33: 197-208.40MacKellar,F.L.,W.Lutz,C.Prinz an

37、d A.Goujon.Population, Households and CO2emissions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95,21(4:849-865.(下转33页Northwest population 等其他制度的衔接办法,不能久拖不决,否则的话, 后患无穷。 筝 参考文献: 制度改革 M. 北京 : 1张洪涛,孔泾源 . 社会保险案例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学出版社,2008. 2011 年第 2 期 第 32 卷 5 建立新 型 农 村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研 究 课 题 组 . 建 立 新 型 农 村 社会保

38、障制度研究 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6 郝书辰等 . 新时期 农 村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研 究 M. 北 京 :经 济 科 7 刘昌平等 . 中国新 型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研 究 M. 北 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段家喜 . 养老保险 制 度 中 的 政 府 行 为 M. 北 京 :社 会 科 学 文 献出版社,2007. 8 卢海元 .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试 点 问 题 研 究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6 ):1-8. 3 米 红 .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障 理 论 、方 法 与 制 度 设

39、计 M. 杭 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9 刘晓梅等 . 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方 案 的 思 考 J. 东 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 (4 ):68-71. 4 梁鸿等 . 人口老龄 化 与 中 国 农 村 养 老 保 障 制 度 M. 上 海 :上 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0 邓大松等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测算与分析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4 ):8-13. Major Problem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t New Type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M

40、ay Face CUI Feng ,LI Hong-ying (Institute of Sociology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The State Council decided in 2009 to carry out a new nation wide pilot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which had been following around the active exploration for many years ,this

41、means that the national unity of New type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will be established.New type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 forced 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pratt and whitney of basic pension ,accumulation of individual accounts, e

42、tc. But at the same time ,New type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may face many problems in the pilot process,for example ,how to implement the collective benefits ,how to preserve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individual account funds, how to reflect the social pooling, etc. Consideration should b

43、e given to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mad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may face. Key words :New Type of Rural R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Basic Characteristics ;Major Problem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筝 (上接 27 页)

44、 4143 陈佳瑛,彭希哲,朱勤 . 家庭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实 证 分 析 J. 中国人口科学,2009 (5 ):68-78 1 ,2009. 5060Tobias Kronenberg.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 change on 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German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 ):2637-2645. 55Chong-Bum An ,Seung-Hoon Jeon. Demographic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An inverted-U shape relationship J. Economics Letters 2006 (92 ):447-454. 56Ross Guest ,Innovations in the macroeconomic modeling of population ageing,Economic Modeling 24 (2007 101 119. 57 吴铀生,程琳利 .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效应探索 J. 西南民族学院学 报 ( 哲社版 ,1994 (6 ):84-8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