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_第1页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_第2页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_第3页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_第4页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1) 冯为民1.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18套试题都考了实词,每卷4个文言实词(有两卷例外,北京卷“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和重庆卷“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中的“仍”和“则”是虚词),一共考查了70个,分列如下。新课标卷1:登、录、振、勒,新课标卷2:代、属、昧、恣,全国大纲卷:遂、遏、累、旷,北京卷:籍、典、预,天津卷:谢、访、颔、落,重庆卷:知、刺、抟,江苏卷:然、及、制、诫,八、浙江卷:堪、诬、御、平,广东卷:第、推、绳、知,山东卷:茹、秀、被

2、、狎,湖北卷: 氏、 假、浼、诣,上海卷:闻、布衣、息、善,江西卷:从事、工、质、昏,辽宁卷: 著、释、格、阴,福建卷:会、意、慑、虞,四川卷:向、遂、赀、勒,安徽卷:亲戚、反覆、舆、由,湖南卷:次、投、度、诣。其中“勒”、“遂”、“知”、“诣”等都出现了两次。从所考实词看,只有极少数的是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之内的,就算重复的,也只有12个,如“属”(新课标卷2)、“谢”(天津卷)、“知”(重庆卷,广东卷)“及”(江苏卷)、“堪”(浙江卷)、“被”(山东卷)、“假”(湖北卷)、“善”(上海卷)、“质”(江西卷)、“阴”(辽宁卷)、“度”(湖南卷),绝大多数是考纲之外的,看上去是明显超纲,但实

3、际上已是数年来的默认,已是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的常态,因为虽然是考纲中没有的,但在阅读文言文时是常见的,有时是不能绕开的。其中只有上海卷沿袭自家传统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写出“闻”、“布衣”、“息”、“善”等四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且有一个是双音词,2013年只有上海卷、江西卷与安徽卷考了双音词,总共是4个,“布衣”是词的活用,“从事”、“亲戚”、“反覆”等都属古今异义现象。从上列实词中可看出,考纲中没有的高频词,发而是命题的重点,因为这些词在中学教材的经典课文里都接触过,且是需要了然于胸的。对文言实词考查得重点仍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的考查类型很多,是重中之重,主要涉

4、及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必须根据特定语境,并结合文意判断才能准确理解。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最具灵活性,意义往往随文而定,“意义”和“用法”关系密切,高考将二者并提,辨析文言虚词应把它放在特定语境中加以具体分析,尤其要注意其所在位置、前后搭配等,要了解上下句,而不能孤立地就句论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但高考为了降低难度,缩小范围,考纲规定考生必须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只是由于试卷题

5、量的压缩,便不是每套卷子必考,2013年的18套试卷中,单独命制文言虚词的有9套,分别是:北京卷考的是以、所、何、之,天津卷考的是以、为、乃、而,浙江卷考的是且、也、则、之,广东卷考的是以、为、而、者,山东卷考的是因、于、而、乃,上海卷考的是与、为、而、者,另有主观题的“之”,四川卷考的是其、以、且、之,安徽卷考的是因、而、乃、所,湖南卷考的是而、以、乃、之,重庆卷与实词混合出题只考了“则”。所考的虚词,共涉及15个,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重点虚词之内,而“乎”、“若”、“焉”三个未考,出现频率高的是:“以”、“之”、“为”、“而”等,是与考生的能力基础相吻合的。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6、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设题一般给出四组8个句子,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高度关注课内知识与高考题目相结合,但语境具体,多涉及课内文言典范语句,难度较低。解答此类试题,既要运用所学知识,了解课本篇目中常见虚词的用法进行推断,又要了解上下文加以判断,通过比较辨析,筛选出正确答案。答题时只要看清题目要点,结合全句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准确地辨析便不难。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分析(2) 冯为民3文言断句与句式的考查 文言断句即句读。古人作文往往“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做“明句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

7、本功。断句题型有有两种,一是客观型题,提供选择项,二是主观型题,要求在应断处划线(用“/”标注)。取材上,或直接在阅读文段中选取,或另选一段文字。2013年18套卷中有8套卷有断句题,其中另选材料采用主观题型的分别是:北京卷取材于中论·修本,重庆卷取材于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江苏卷(加考题)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湖北卷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四川卷取材于论语·尧曰,而浙江卷、广东卷、江西卷、湖南卷的断句题都属信手拈来的客观题。要准确句读,一定要弄懂语段大意。断句的基本方法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推断,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推断,借助句子结构的完整性来

8、推断,运用古代文化知识来推断。 文言句式多放在文言文翻译中综合考查 ,完整的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句子翻译的分值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往往最大,全国18套卷子中,只有北京卷例外,“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的客观题型出现,且只有3分,其余的都是主观题,江西卷仍保持 12 分。翻译题分值大,失分多的原因并不在没有掌握翻译的方法、技巧,而在于没有读懂需要翻译的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前提是“理解”,就是能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文句的具体含义,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做出相关分析;要拿到高分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就是翻译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理解难、译准难的根源在于未

9、看清特殊句式和关键词语,未洞悉得分点。解决的根本之道是:读懂句意、了解句式、明了词义。 文言句子就是考纲中所谓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极少固定句式。2013年的翻译题都有所涉及。如江西卷中“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就是判断句,上海卷的“苟,子何欲?”就是明显的宾语前置句,新课标卷2中“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既是状语后置现象,也是明显的被动句。天津卷中的“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就含有典型的固定句式“无乃欤?”至于省略句就太常见了。4.信息筛选与辨别、内容概括等信息筛选与提取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2013年共有10卷对

10、此进行考查。均采用定向考查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要求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稍有所不同。新课标卷1是“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新课标卷2“是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全国大纲卷是“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江苏卷是”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湖北卷是“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辽宁卷是“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这些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包括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展现人物性

11、格和情感的。而有别于上述聚焦于“人”的题,下列的几题尤引起关注,即山东卷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江西卷的“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福建卷的“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重庆卷的“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筛选的信息更广泛,“描写”“场面”“间接表现”等很丰富,也有筛选文中论证某个观点的。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干的要求是什么,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有时还需要再看分组情况,确定答案。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历来是文言文阅读题的重点,分析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整理的观点态度是考

12、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或推理,确认与原文意思不符的选项,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是建立在全文的基础之上的。每年都有多份卷子设此题,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和试题的表述也有不同。2013年的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西卷、四川卷、湖南卷未设考题,北京卷表述为“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天津卷则是“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浙江卷则是“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赏析评价题,上海卷中则是主观鉴赏评价题。言文阅读的鉴赏评价,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13、,考查指向有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总的方面看,考点是“守正”的,但也有的是有新意的,像上海卷就将传统的客观题以主观化,福建卷的文化经典选读中的“概括”与“评析”都很有新意。信息筛选与辨别、内容概括等题的大体要领是:把握文体特点,整体把握文意,抓好关键语句,尤其是有删改的选文,文气都不很连贯,阅读时要更为谨慎。2013年高考文言文的选材特点 冯为民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占居重要位置,2013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总体特征是守正出新,平稳中略有变化,题型

14、成熟而多样,难易搭配合理适度,百花齐放。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都严格以考纲为命题依据,落实基础,突出能力立意,重视人文性、选择性,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只是各套试卷在命题角度上有细微差别。文言文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查重点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整理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涉及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层级。从文体特征上看,2013年全国18套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选用的文体较为多样,主要分人物传记、散文。写人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地位始终举足轻重,传记类文历

15、来一直占主流,2013年选用散文势头似乎压倒了传记类文,但其中的“事略”、“墓志铭”等仍是写人的,具有非正史的传记性。18套中正史传记文共10套选用,分别是新课标卷1马文升传(约540字)节选自明史、新课标卷2李揆传(约540字)节选自旧唐书、全国卷大纲卷杜慧度传(约800字)节选自宋书、北京卷曹彬列传(约650字)取材于宋史、江苏卷“李丰”(约660字)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广东卷张咏传(约600字)选自宋史(有删节)、四川卷金履祥传(约750字)节选自元史,还有三套卷采用“双语料”命题的试卷中也涉及人物传记,分别是上海卷其一是卜式传(约410字)选自汉书(有删改)、安徽卷中的一则语料

16、南越王约140字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湖南卷最为特殊,也是出新的有益尝试,两则语料都分别选自裴松之为注,其中一则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约430字,主要是引诸葛亮传中的传文,评述73字,另一则是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中的文段,约220字,两则材料构成了互文性解读语境,可谓匠心独运。传主形象呈多元化,有积极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引导和培养考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散文共11套选用,天津卷清·全祖望姚敬恒先生事略(约700字)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浙江卷宋·曾巩送丁琰序(本文有删节,约800字),山东卷看宋濂松庵记(约7

17、60字)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湖北卷廉希宪事略(约660字)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江西卷明·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约730字)选自明文海,辽宁卷“王尧臣”(约700字)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福建卷元·张养浩龙洞山记(约700字)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加之上文湖南卷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的文段,上海卷的另一则语料是柳宗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约410字),这些散文包括事略、赠序、墓志铭、书和记,可谓丰富多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记”,有四篇,有庵记、山记、堂记,江西卷村落嫁娶图记则是民俗记,非常新颖且极富情趣。选用议论散文的不多,但

18、很有见地,如重庆卷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的文段(约650字),安徽卷节选自说苑·奉使的文段(约640字)。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文言文断句题中以散文为主,选议论散文的如北京卷取材于中论·修本的语段,中论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所著,是一部政论性著作。四川卷语料取材于论语·尧曰,其他如湖北卷断句题语料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重庆卷断句题语料取材于选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另外,福建卷中有一道全国唯一的文化经典题,语料取材于论语、孟子。总的来说,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材虽说具有很开阔的视野,但有一点是十分稳定的,就是都体现“浅易”的要求:文不甚深

19、,言不甚俗,篇不甚长,“浅”而不薄,“易”而见巧,对受到良好语文教育的高中毕业生来说阅读是不太困难的。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有议论;从语言表达上看,用词大多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从句式上讲也是常见的文言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从内容上来说,文本的独立性较强,理解时便不需要过多的专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更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传记时间跨度较大大,传主形象各个阶层都,名家散文颇受青睐,写人、叙事、抒情皆见特色。从命题趋势上看,传记和散文是未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重要题源,而由于选择散文的撞车性更小,故更容易备受重视。高考文言文备考的主要建议冯为民文言文阅读能力主要集

20、中在实词,虚词,句子,文段分析、赏析、评价和翻译等方面。但真正具有厚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的考生是百战不殆的,因为高考文言文的总特征是“浅易”的。备考应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注重积累,主动整合;二是积极迁移,强化运用;三是把准考点,研究试题。先说注重积累,主动整合。不仅要注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更要积累一定量的篇。就是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积累还需要主动整合,尤其要关注高频率出现的和极低频率出现的两级现象。像2013年试题中的中“登”“录”“勒”“籍”“典”“平”“绳”等等词,只要平时留心就肯定不会不理解。只要注意把自己所新学文言文及时加以整理,重视文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积累与培养,做到毫不

21、懈怠,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形成自己丰硕的学习成果,并在长期的整理积累中产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较强能力。整合尤其要关注文体特征,文言文的文体意识很强,不同的文中就有不同的行文思路。如人物传记,要理清的问题是: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记载传中人物往往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作为片断文言阅读材料,要注意理清句间的关系,有时特别要关注文章的出处、整理情况、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写作动机,这都需要“整合式”积累。文言文还要多读,通过读培养语感,发现句读规律很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需要积累与整合。再讲积极迁移,强化运用。迁移能力是阅读文言文必备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积累主要靠学实课内的文言文,可试题所涉实虚词及句子等虽然在教材或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干扰也多,需要把词语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来判断。这就需要迁移能力的支撑来解决新问题。尤其是文言句子翻译较难,如果平时注意迁移性运用就会容易得多。做题工夫在题外,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用能力。怎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