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低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近况调研_第1页
潍坊市低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近况调研_第2页
潍坊市低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近况调研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潍坊市低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近况调研    内容导读: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人们的传统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传统教育模式注入了新鲜活力,为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夸大|教学论文网|运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拓展人类的创造能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都

2、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人们的传统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传统教育模式注入了新鲜活力,为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目前,国内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教育信息化,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论文期刊更是不胜枚举。笔者广泛地阅读相关文献,深刻了解国内外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掌握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整合多个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然后

3、,选取潍坊市低级中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本研究立足于潍坊市的教育现状,通过对潍坊市低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阻碍该市初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如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校园网建设存在差异;教学资源建设滞后,资源共享发展迟缓;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能不高,信息技术培训方法不当;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力度不够;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熟悉扭曲,对教学模式改革思想守旧|英语教学论文|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七条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策略:第一,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

4、力度,坚实信息化发展后盾;第二,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第三,加强教学资源开发,发展教学资源共享;第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扩大专职教师比例;第五,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做好教育信息化规划;第3.1研究对象的选取313.1.1教师卷313.1.2网络中心卷313.1.3领导卷313.2问卷的设计313.3问卷的信度与效度31-323.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323.5调查结果分析32-453.5.1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32-343.5.2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34-3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六,改变学与教的方式,开辟新型教育模式;第七,平衡教育信

5、息化地域差异,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的创新之处是对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进行了改造,将学与教的方式纳入新的评价体系中,夸大|教学论文网|学与教的方式是决定教育信息化过程成败与否的关键,将教育信息化的评价重点由基础设施、资源及管理运行等外在的“物”的因素转移到教师信息素养和学与教的方式等内在的“人”的因素上来;另外,选取潍坊市的初中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可操纵性大,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与教的方式【论文提纲】:· 摘要7-9· ABSTRACT9-12· 第一章绪论12-20· 1.1研究

6、背景和现状12-17· 1.1.1研究背景12-13· 1.1.2研究现状13-17· 1.2研究目的和意义17-18· 1.2.1研究目的17· 1.2.2研究意义17-18· 1.3研究内容与方法18-20· 1.3.1研究内容18· 1.3.2研究方法18-20· 第二章教育信息化概述20-31· 2.1相关概念界定20-24· 2.1.1信息化20-21· 2.1.2教育信息化21-22· 2.1.3信息素养22-23· 2.1.4信息化教学设计2

7、3-24· 2.2教育信息化的本质24-25· 2.3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与发展目标25-27· 2.3.1信息网络25· 2.3.2信息资源25-26· 2.3.3信息技术应用26· 2.3.4信息技术产业26-27· 2.3.5信息化人才27· 2.3.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27· 2.4教育信息化的评价27-31· 第三章潍坊初中教育信息化调研分析31-50· 3.1研究对象的选取31· 3.1.1教师卷31· 3.1.2网络中心卷31· 3.1.

8、3领导卷31· 3.2问卷的设计31· 3.3问卷的信度与效度31-32· 3.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32· 3.5调查结果分析32-45· 3.5.1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32-34· 3.5.2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34-3564.5.4公道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564.6改变学与教的方式,开辟新型教育模式56-574.7平衡教育信息化地域差异,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57-58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8-605.1结论585.2展望58-60附录60-68注释68-69参考文献69-7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1-72致谢72上一页 1&

9、#160;2 3  6· 3.5.3信息素养水平与培养36-39· 3.5.4管理与运行机制39-42· 3.5.5学与教的方式42-45· 3.6阻碍潍坊初中教育信息化发展因素分析45-50· 3.6.1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中的问题分析45-46· 3.6.2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问题分析46-47· 3.6.3教师信息素养建设与培养问题分析47-48· 3.6.4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运行中的问题分析48-49· 3.6.5学与教的方式转变与实践中的问题分析49-50· 第四章促

10、进潍坊市初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50-58· 4.1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坚实信息化发展后盾50-51· 4.1.1多种渠道吸纳资金50· 4.1.2多种方法提高效益50-51· 4.2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提高设备利用效率51-52· 4.2.1加快基础设施更新51-52· 4.2.2提高设备利用效率52· 4.3加强教学资源开发,发展教学资源共享52-53· 4.3.1加强教学资源开发52-53· 4.3.2发展教学资源共享53· 4.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扩大专职教师比例53-55· 4.4.1分层次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53-54· 4.4.2重视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54-55· 4.4.3扩大专职教师比例55· 4.5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做好教育信息化规划55-56· 4.5.1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55· 4.5.2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激励机制55-56· 4.5.3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育信息化56· 4.5.4公道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56· 4.6改变学与教的方式,开辟新型教育模式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