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1年冬季高中语文会考会考名句默写_第1页
山东省2011年冬季高中语文会考会考名句默写_第2页
山东省2011年冬季高中语文会考会考名句默写_第3页
山东省2011年冬季高中语文会考会考名句默写_第4页
山东省2011年冬季高中语文会考会考名句默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中语文毕业会考文言文训练(一)六国论同步练习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大概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得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2下列句中加线词与例句中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C成以其小,劣之。 D英雄乐业。3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

2、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4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渔人甚异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5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sh命运)存亡之理,当(d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六国互丧(sng灭亡),率(shui全都)赂秦耶C.洎(z等到)牧以谗(ch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借其用武而不终也。D.思厥(je他的)先祖父,暴(b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6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而从六国破亡

3、之故事 师不必贤于弟子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思厥先祖父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B.C.D.7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8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两项分别是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第一组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C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A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陈涉率疲弊之卒转而攻

4、秦第二组 B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不患寡而患不均( )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有大石当中流9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和()。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4)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1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5、百倍。(2)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1)(3)(5) 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B.(2)(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C.(1)(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D.(3)(4)(6)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12归纳下面多义词的义项。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则与斗卮酒() 失其所与,不知() 咸与维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以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6、)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皆以美于徐公()13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7、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近之际 革灭:消灭15.对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李牧连却之是谁之过与 却匈奴七百余里A.词义不同,词义相同 B.词义不同,词义不同C.词义相同,词义不同 D.词义相同,词义相同16.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

8、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7.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18.整理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9、丹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 三国各爱其地A. B. C. D.19.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理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B.整理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整理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整理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过秦论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始皇既没( )威振四海( ) 约从离衡( )赢粮而景从( )倔起阡陌之中( )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因河为池( )天下云集响应(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以致天下之士( )流血漂橹(

10、 )九国之师( ) 以为桂林、象郡( )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 )瓮牖绳枢之子( )履至尊而制六合( )外连衡而斗诸侯( )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却匈奴七百余里( )吞二周而亡诸侯( )以弱天下之民( ) 约从离衡( )尊贤而重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自以为关中之固( )瓮牖绳枢之子( )四、文言句式: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11、势异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威振四海(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身死人手( )委命下吏( )五、翻译以下句子: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外连衡而斗诸侯 合众缔交,相与为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2、 六、默写: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 整理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 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 在陈涉起义一段中,整理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 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 文中指出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七、填空:过秦论选自 贾谊是 ,政论家,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 篇。过秦的意思是 。劝学练习一、填空题1、劝学节选自 劝学。整理是战国末期思想家 。2、青,取之于蓝, 。3、 ,金石可镂。二、基础知识检测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u)以为轮 金就砺(l)则利 智(z

13、h)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bo) 须臾(y) 驽(n)马C.善假(ji)于物 跬(ku)步 金石可镂(1u)D.跂(q)而望 骐骥(j) 爪(zho)牙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4、( )A.量词;功劳,功勋B.驾驶;工作,事情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D.量词;功能(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15、(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课文阅读洲统“积土成山,用心躁也。”1.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A.蟹六跪而二螯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古义指: 今义指: 3.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青,取之于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冰,水为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 B. C.

16、D.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准确翻译下边文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 6.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7.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游褒禅山记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是( )A今言“华(hu)”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o)然。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ng)道也哉。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ng)之。2选出下列句中加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17、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18、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

19、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阅读文段答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对下列句中

20、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不随以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然力足以至焉 可以无悔也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 B.C. D.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21、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D.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5.“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整理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至也。 D.其孰能讥之乎?6.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理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

22、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整理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整理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六国论试卷答案: 1C(“厌”应译为“满足”。)2B(例句与B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3D(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4C(C中“异”解释为“以为异”,是意动用法,A、B、D项中加线字为使动用法。)5B 6D 7B

23、 8C B 9B D 10(1)一天天地,名词做状语 (2)礼待,名词做动词 (3)使退却 (4)使变弱11B 12(1)同 结交 给 结交 参加 (2)因为 用 而,才 而 认为13D阅读题 14.B 15.A 16.A 17.A 18.C 19.C过秦论答案一、没通殁,死振通震从通纵,衡通横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倔通崛,兴起二、河,黄河/泛指一般的河流;池,护城河/池塘响,回声/发出声音山东,古指崤山、函谷关以东一带地区/山东省于是,在这种形势下/连词以致,用来招致/连词,表示所导致的结果橹,盾牌/划船的工具师,军队/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以为,即“以之为”把作为/认为三、掌握文中的

24、词类活用现象: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名词作状语像一样,名词作状语内,对内;外,对外;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名词作状语瓮,以破瓮;绳,以草绳。名词作状语履,登上。名词作动词使斗,使动用法使受愚弄,使动用法朝,使朝拜,使动用法却,使退却,使动用法亡,使灭亡,使动用法弱,使削弱,使动用法离,使离散,使动用法重,敬重,看重;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形容词作动词固,牢固地;形容词作状语固,险固的地势;形容词作名词固,险固的地势;形容词作名词牖,作窗户;枢,作门枢;名词作动词四、文言句式: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25、异也。(判断句)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威振四海(省略句)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身死人手(省略句)委命下吏(省略句)五、翻译以下句子: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合众缔交,相与为一采用合众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六代君主的功业,挥

26、舞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消灭了其余的诸侯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可以说威风震慑四海。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百越的首领,低着头,颈上系着绳,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优良的将领拿着强弓劲弩守为着战略要处,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的行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合,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六、默写: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整理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以弱天下之民。在陈涉起义一段中,整理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