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1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1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1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1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1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北省邢台市 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 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派在 “诗体大解放 ”的口号下,要 “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 铐,笼统推翻 ”。但在努力摆脱传统束缚的同时,他们并未放弃与旧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新诗在 30 年代选 择回望传统, 以现代派为代表的新诗人希望从古典诗歌艺术中找寻新诗的出路。 诗人袁可嘉将文学革命以来的新 诗指认为 “新传统 ”来继承, 40年代 “中国新诗派 ”也因此走向多方面的综合。 新诗

2、诞生短短 30 年就已出现了新旧传统的叠加态势。正如余光中所说: “新诗是反传统的,但不准备,而事 实上也未与传统脱节。 ”“新诗是以 后浪 的姿态出现的,未闻后浪会被前浪推倒。我们也准备于数十年后变成 前 浪,被另一 后浪 推倒,并不会赖在潮流的前面,做一座不让路的凝固的波浪。”在新旧关系的不断建构中,新事物逐渐凝定了自身的形态,旧事物却在不断改变自己原本固定的面貌。 事实上, 尽管现代性源自西方社会自身的发展, 但西方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同样的传统断裂。 启蒙运动对西 方社会各方面的传统做出无情审判。 尽管现代化战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并不比恶果多, 但现代理性对传统的再认 识即使从传统本身的角

3、度来看或许也并不是件坏事。 人们对于传统不再是习惯性地、 不假思索地遵从, 而是将它 拉下神坛,以平常眼光看待。传统在更自由、更理性的现代阐释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更多样的可能性。对过 去世界的全面重估并没有使传统崩溃消失,反而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从未离开过传统的围绕。 在这种认识背景下, 传统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精神沉淀和文化力量, 本身也是可以被人为塑造的。 霍布斯鲍 姆提出了社会学概念 “被发明的传统 ”。他认为, “传统 ”是一套被社会接受的有固定规则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拥有 其仪式感和象征性, 在重复中宣扬某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必然与过去产生连续性关系。 传统的发明为 的是适应社

4、会与过去建立联系的某种需求。 由此也可看出, 中国诗坛上历次回望传统的潮流, 正是新旧模式在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不适应性、 不协调 性的表征。一方面,旧诗形式已被彻底打破,但新诗形式的建构却依然处于未完成状态;另一方面,旧诗传统仍 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尽管那些传统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表达能力。新诗的传统观一直未建立完善, 我们经常同时看到一部分人主张继续革新, 认为诗坛不断出现的复古风潮阻碍了新诗的发展; 另一部分人则不满 于新诗尝试初期与传统的 “断裂 ”,认为应回过头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 事实上,从文化发展和延续角度看,传统并不是被动地、静止地存在于历史当中等待人们发掘,或

5、是可以被轻易抛弃; 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介入当下话语,进入文化语义场, 参与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 早在 20世纪 90 年代,李怡就指出, 中国新诗的合法性不应以是否继承本土传统、 是否受到西方影响来衡量,而应建立在自身的艺术实践之上。新诗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独创性的“新 ”,并因此能够在创作实践上开创一个 “新传统 ”。从袁可嘉、余光中到李怡,他们呼唤的现代诗 “新传统 ”如今更有力地参与到当代诗歌创作和评论中来, 与中国古典 “旧传统 ”一道,不断与当下交流共生、互显互持。在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语境下,我们应思考的或 许不仅仅是新诗如何更有效地接续中国古典诗传统, 还应吸取 “

6、五四 ”以来新诗融汇传统的丰富实践经验, 思考在 继承传统的同时怎样 “与古为新 ”,在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建构新诗的现代性与原创性。 (摘编自杨柳与古为新: 建构现代新诗的传统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白话新诗派想要笼统推翻传统枷锁镣铐的同时,并未放弃与旧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B 新诗其实是在新旧传统的不断建构中,逐渐凝定了自己的形态,并形成新旧传统的叠加。C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将传统拉下神坛,不再不假思索地遵从,从而摆脱传统。D 从文化发展和延续的角度看,传统可以通过人为塑造介入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从

7、历史发展的维度,论证了构建现代新诗要接续传统,要在继承中 “与古为新 ”。B 第段引用余光中的话论证了新诗诞生 30 年就呈现新旧传统的叠加态势,有说服力。C第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中西方的比较,论证了传统在现代阐释中获得了更多内涵。D 末段转述李怡的话,目的是论证新诗的传统应是古为今用,外为中用,独创自己的“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诗坛上历次出现回望传统的潮流是因为旧诗传统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B 传统是有其固定规则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沉淀和文化力量也是可以被人为塑造的。C 因为旧诗传统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表达能力,因此新诗的发展应与其进行脱节和断裂。D

8、 所谓 “与古为新 ”是指我们要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在传统中建构新诗的原创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许多古老地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社会上出现一种随 意命名、随意更改地名的现象。近年来,我国还兴起了 “西化 ”之风,稀奇古怪的洋地名铺天盖地。这种 “地名西化 ”现象在新建的居民区尤为 常见,如 “巴黎花园 ”莱“茵小镇 ”等。这些地名虽然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特点,却彰显不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个 性。在“洋”地名的背后, 丢弃的是民族自尊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将一些地方命名为风马牛不

9、相及的外国地名, 不仅缺乏严肃性,还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随意把别国地名拿过来命名景点、小镇,侵犯了他国的地名使用 权。地名命名、更名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典 故、传统文脉就有可能被割断。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美德文化、人文精神,在地名中均有蕴含和体现。比如,洛阳、江阴等地名体现了阴阳相对、阳生阴长的辩证法 思想;和顺、大同等地名体现了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摘编自邢丽涛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延续中华文化基因)材料二:赢乡地名文化越雾少?右点了解21.6%非常了解16,比较辭血过什么退道

10、解嫩步地名工化罡告他加洙时家各地X疋化的广解家乡地需文化前意岌化| .耳怕r%wflu: t ttt ukn启屮事i情蛭i福w出 iftl41u:5flf JS * Uy受访冷年鰹加深廿 象夸也?;工化的广績(选自中国青年报之2019年家乡地名文化知识调查材料三:地名文化”具有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地名语词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等。二者共同构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历史地名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以传统村落为例,其命名方式虽有不同, 但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不少以最早迁居于此的始祖或聚居地主要姓氏来命名,有的

11、则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关, 有的则与村落布局有关。但是,一些地名则不然,它体现了更为复杂的历史。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被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使其顺服, 就在当地设立行政管理机构,重新命名,如绥宁、安化、安顺、抚顺、绥化、怀柔等县市(区)一级的命名,都 是如此。当然,地名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同一个地名,今天对应的地方与历史上对应的地方,可能都不 一样,如果不明白这点,就容易导致一些问题。(选自光明日报之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材料四:我国早在 2000年以来就制定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推进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和保护名录、保护规划等工作。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

12、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出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地名一经使用,则口耳相传,也可能会以各种方式被记录,得以长期使用和流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持 地名的稳定性,对于个体和集体而言都很重要。对于个体而言,有助于保持与之相关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对 于集体而言,则有助于保持地方文化及其要素的稳定性,保持共同的文化记忆,能够保留和增强人们心中的地方感”归宿感”和认同感”。随着人们的认知、思想观念以及地方空间管理方式的不断变化,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地名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并且在城市化快速的进程中,我国地名面临着大量村落、街道、老城地名的消逝和无数新区、新街、新住宅和公共空间等

13、地的命名。对此,北京市地名规划就明确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时要兼顾历史地名”的保留传承的 原则,注意 “新老地名的有机衔接 ”“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等事项。当然,还应该针对一些特殊的现象或地方提出更 为精细的地名更改管理方案,以防不太好的现象发生。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 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对这些地名的解读和传播, 有助于对地 方历史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的家国乡关的浓厚情感。 (选自中国文物信息网之地名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地名文化很丰富,但有人随意更改或废止老地名,没有认识到地名的重要性。B 大多数人都

14、希望了解家乡的地名文化,而口耳相传无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了解手段。C 历史地名的命名方式多样,但其包含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与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有关。D 我国对地名文化保护很重视,并为此颁布有关条例,这也说明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近年来,我国在新建的居民区命名中出现了 “西化 ”现象,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警惕并加以抵制。B 据调查,非常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人数占比较低,这表明需要我们加大对家乡地名文化的宣传与传承的力度。C地名文化”包括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两个层面,我们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地名文化的内涵。D 为了防止过去、今天与未来的地名对应不

15、上,我们必须要保持地名的稳定性,所有的地名都不得改动。6 请结合材料,说说重视地名文化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窑汉刘泷 路大理坐在窑前忙活。乌鸦乱飞,让暮色染上不祥的聒噪与恓惶。乌鸦、暮色和浓烟滚滚袭来,铜台沟的天 空泛滥着污浊的气息。窑前荒芜的空场,堆满他准备的一垛垛榛柴,捆捆干草,一摞摞劈柴,还有几堆牛粪,一堆黑褐色的煤炭。 窑塘里,烈焰熊熊、烟雾纵横,累累的砖坯高耸至窑口,接受着火舌灼热的烧制。土窑从日军打进来开始歇窑, 已废弃好几年。 路大理有一千条理由拒绝烧制青砖。 因为日军的枪炮声在村外 一响, 他们猫腰撅腚呼扇着

16、猪耳朵一样的帽子在村里一转, 他豢养的两匹雪青马就被粗暴地赶走了。 他于是起誓 发愿说,过日子,没有青砖不成,但日军来了,还过什么日子呀这帮小个子不滚蛋,老子是不会烧窑的!但儿子路小虎的一条理由就让他的一千条理由如同纸糊的大厦,在飓风中轰然坍塌。 路小虎的理由是, 有个姑娘答应当我新娘子, 但人家要咱盖新房哩。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他就这么一个快四十的儿子, 儿子不娶媳妇, 就得打光棍儿啦!路大理是铜台沟乃至周围十里八村的窑汉,被誉为 “窑把式 ”。他烧一窑砖,或烧一窑瓦,掐头去尾,满打满 算,皆是十天。什么兑沙子,和泥、踹泥、醒泥,扣砖坯子,或上瓦轮盘;什么晒砖坯、瓦坯,码窑、烧窑,歇

17、火、降温,出窑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当然,窑汉的手艺在于烧窑时对火候的把控。他会根据阴晴、光照、温度、湿度乃至柴火、炭火的状态,决 定屯水与封窑、出窑时间。而且,每每出窑,无论砖瓦,其色泽、形体、软硬度,都是恰好,绝对没有欠火疲沓 或过火焦化的现象发生。村里竟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路大理的砖瓦 正好!终于,整整十天,一窑青砖烧制好了,一垛一垛码在山坡的平地上,上面缥缈着袅袅的青霭。远远看去,宛 如一个个精致的积木,在春天紫蓝色的豌豆花中,肃立。当天傍晚, 正当路大理好酒好菜请人准备动工盖新房时,一溜日军的军车闯进铜台沟。 日军和伪军荷枪实弹,胁迫着村里百姓,将新出窑的青砖,全

18、部拉走了。此时,偏偏路大理和那些工匠皆醉倒在火炕上,东倒西歪,力不能支。 翌日,路大理在土窑前的山坡上,一遍遍转圈。他红着眼睛、跳着脚,高声骂道,你抢我的青砖,去垒坟墓 吧!日军真的在铜台沟外的牛头沟门,竖起了一座青砖松木的坚固炮楼。 不久,路小虎竟然骑着一匹铁青色的骡子穿着一身玄色如锅底的军服,带领几个歪戴帽子打着绑腿的伪军, 耀武扬威,回到了铜台沟。他笑嘻嘻地对路大理说,爸,你烧的青砖,值!小虎我如今是牛头沟门炮楼的小队长啦! 路大理坐在木椅上问,这些都是你一手策划的你把青砖给了日军路小虎很得意地说,是我!路大理跳了起来,又坐了下去。他卷了一根喇叭口旱烟, 用火镰点着,闷闷地说,你你真是我

19、的好儿子! 路小虎走了。路大理对着老伴喊,扫,把屋子、院子都给我扫一遍!路大理的脸色整日阴着,黑云压城。 秋天,传来消息,三名从热河潜入锡伯河川的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 路大理大病了一场。他让老伴关闭大门,再不愿意在村里露面。临近年关, 路大理居然将土窑打扫一新, 还将库存于仓房的砖坯搬运至窑前。 别人问他, 他说,烧砖, 修坟! 每个字都像铜豆子,硬邦邦的。烧砖的火是在除夕半夜燃起来的。当时,村子的人纷纷出屋烧纸祭祖,蓦地看见路大理的土窑烈焰腾腾,烧 红了半边天。正月初一, 他竟然将土窑封了。 这次, 一反常态, 他不是屯水, 而是用土, 将整个土窑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

20、后来,还在窑顶竖了一个坟头。坟头凸起,他老伴的哭声也突兀地响起来。哭声呜呜,喑哑,像黄牛在抵着泥土哀号。 从此,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从此,路大理再没烧过砖瓦。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呈现出冷色调, 既营造了氛围, 又奠定了故事情感基调, 还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相契合。B 路小虎为了当上牛头沟门炮楼的小队长, 骗父亲烧青砖给日本人建炮楼, 最终路小虎以娶媳妇为借口骗得父亲 烧了青砖。C 路大理先发誓日本鬼子不走坚决不烧砖,后来又应儿子之话烧青砖,自相矛盾中足见其对儿子疼爱的一面。D 小说人物关系简单,情节也不复杂,但运用了倒叙和伏笔手法,写得

21、波澜曲折,全文有“尺水兴波 ”之效。8 小说写 “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 小说以 “从此,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从此,路大理再没烧过砖瓦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李嗣昭,汾州太谷县民家子也。太祖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初喜嗜酒,太祖尝微戒之,遂终身不饮。太祖爱其谨厚,常 从用兵,为衙内指挥使。天复元年.,梁军西犯京师.,围凤翔,嗣昭乘间攻梁晋、绛,战平阳,执梁将一人。进攻 蒲

22、县。梁朱友宁以兵十万迎击之,嗣昭等败走,友宁追之,晋遣李存信率兵迎嗣昭,存信又败。梁军遂围太原, 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 嗣昭力争以为不可,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 梁军解去。 是时,镇、定皆已绝晋而附梁。晋外失大国之援,内亡诸州,仍岁之间,孤城被围者再。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 为多。天祐三年,梁遣李思安将兵十万攻潞,筑夹城以围之。梁太祖尝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 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嗣昭完缉兵民,抚养甚有恩意。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周德威战死。庄宗惧,欲收兵 还临濮,嗣昭曰: 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

23、其劳乏, 可以胜也。”庄宗然之。是时,梁军已登无石山,晋军皆争登山,梁军遽下,阵于山西,晋军从上急击,大败之。 周德威死,嗣昭权知幽州,居数月,以李绍宏代之。嗣昭将去,幽州人皆号哭闭关遮留之,嗣昭夜遁,乃得去。 十九年,晋遣阎宝攻张文礼于镇州,宝为镇人所败,乃以嗣昭代之。镇兵出掠九门,嗣昭以奇兵击之,镇军且尽 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节选自新五代史李嗣昭传卷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B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

24、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C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D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气,这是迷信,指会望气的人可以通过观望天上云气来测知吉凶的征兆。 B元年,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如隐公元年、贞观元年。C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此外古代还常用京兆” “畿”来通称国都。D庄宗,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好俳优,能度曲,因宠幸伶人而身死国

25、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嗣昭恭谨忠厚,受到任用。当初,李嗣昭非常喜欢喝酒,但他听到太祖的告诫后,终身不饮。太祖也因他的 恭谨忠厚重用他,让其在军中效力。B李嗣昭分析战局,沉着冷静。梁军包围太原时,太祖十分恐惧,策划前往云州,李存信认为不如前往契丹,李 嗣昭认为李存信的建议不可采用,坚持让太祖前往云州。C李嗣昭面对危机,审时度势。梁、晋胡柳会战时,晋军战败,庄宗害怕,想收兵,李嗣昭坚持趁梁军劳累疲乏 之时以精锐的骑兵骚扰他们,最终庄宗同意了他的看法。D李嗣昭理政有方,受到拥戴。李嗣昭代理幽州知州,过了几个月,李嗣昭要离去,幽州人都哭泣着关闭城门挽 留他,李嗣昭晚

26、上悄悄出走,才得以离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2 )晋外失大国之援,内亡诸州,仍岁之间,孤城被围者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蝶恋花 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的首句开

27、始就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烘托主题。 千里”点明两人分离之远。B第一首词中 红笺为无色”是因为情到深处,女主人公不停流泪,写信时泪水落到纸上,使其褪去了颜色。C第二首词的首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外物抒写心情,透露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D第二首词的次句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弥漫着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燕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15两首词都写到无处 寄书”,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体现敌军来势汹汹、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的句子是“,”。(2) 韩

28、愈师说中将 古之圣人”和 今之众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进行了一番比较:聪明才智远远超出一般 人的 古之圣人” “”;聪明才智远远不及古代圣人的今之众人” “”。(3) 李商隐锦瑟中 “,”两句抒写了美好事物或情感总是让人不胜怅恨、不胜回忆的无奈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读书的同时兼顾劳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自古就有负薪挂角”的故事,近代以来教育界也有学工、学农”的倡导。即便在不少 “7(后”“8后”的记忆里,劳动片段还 。但随着生活条件愈发优渥,劳动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虽说 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标准十分明确,但 劳”的份额。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青少年

29、的一种必备经历。眼下,很多学生与自然世界隔阂严重,对许多事 物的认知基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锄禾背得滚瓜烂熟,认识可能不如到田间地头干个把钟头农活来得深刻。从长远目光来看,劳动与否其实还影响着一代人的能力与品格。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正是这一代人之所以不断涌现发明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将视线 拉回到身边也不难发现,相较于许多孩子的玻璃心”他们的长辈们应付起工作生活的大事小情乃至遭遇重压和 挫折时都坚强得多。 ,这些技能和品质并不神秘,不过是年少时大多历经了生活的磨炼。这样的现实提醒我们,劳动课必须开,而且必须开好,要让学生深度参与,不能

30、沦为到农田厂房看几眼、拍个照的水课”。17文段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俯拾即是微不足道扪心自问B铺天盖地微乎其微扪心自问C俯拾即是微乎其微平心而论D铺天盖地微不足道平心而论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 创新企业家的原因。偶尔偶然偶尔偶然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正是这一代人不断涌现发明家、B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正是这一代人之所以涌现发明 家、创新企业家的不断原因。C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

31、中,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正是这一代人不断涌现发明家、 创新企业家的原因。D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成长于农场环境中, 动手能力很强,这正是这一代人之所以不断涌现发明 家、创新企业家的原因。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自动感应门功能的实现主要跟主控制器、感应探测器有关,其中感应探测器分为微波雷达探测器和红外探测器两种。微波雷达探测器主要针对移动物体,通过发射雷达脉冲来探测一定的范围,它就给主控制器发送脉冲信号,继而由主控制器进行判断并执行下一步操作。微波雷达探测器的优点是开门迅速,当人站在门下长时间不动时,门便无

32、法自动打开。红外探测器则,不管人员是否移动,只要处于观测范围内,它都会向主控制系统发送开门信号,其缺点是红外传感器的反应速度较慢,适用于行 动迟缓的人员出入的场所。请你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体援鄂医务工作者7090个字。21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 向2020感动中国栏目组写一段推荐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偶买噶”买它” 日前,在某短视频平台,某副县长发布3个直播带货短视频,推销冰糖炖梨、扒鸡这两个当地特产,还挑战大胃王,一口气吃下10只扒鸡。在两天时间内,他卖出了千只扒鸡,直播成交额达180万元。这个直播卖扒鸡视频引起了广

33、泛关注。某县的村干部面试的笔试环节,笔试题目为针对以上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假如你是面试者,你对这个现象会发表怎样的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800 字。要求:自定立意,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河北省邢台市 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现代化并没有摆脱传统,文中说 “反而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从未离开过传统的围绕 ”) (不是对比论证,两者是类比论证,属于同一性质,不构成对比关系)(A 项, “是因为旧诗传统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分析错误, “新旧模式在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不适应性、不协调性 ”才使得中国诗坛上历次出现回望传统的潮流。 C

34、项, “因此新诗的发展应与其进行脱节和断裂 ”错 误,文中讲 不准备,而事实上也未与传统脱节 ”而且新诗应 有效地接续中国古典诗传统 ” D项,表述不全面。 一是 “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 ”只是其中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革新;二是我们要在传统的 “现代转化中 ”建 构, “现代转化中 ”这一限制不能少)(C 项以偏概全。 “但其包含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与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有关 ”分析有误。据文中信息可知,历史地 名包含了很多种,它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而传统村落的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 因此属于以偏概全)(D 项,表达绝对。 “所有的地名都不得改动 ”判断绝对,根据文中

35、 “地名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 ”和“与 人们朝夕相处的地名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地名面临着大量村落、街道、老城地名的消逝”的信息可知,有些地名是会被改动的,本项判断绝对化,表述错误)6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名保持 与个人相关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有关, 保持着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重视地名文化能够保留和增强人们心中的地方感”归宿感”和认同感”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重视地名 文化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的家国情怀。(要从国家民族、地方历史、个人与集体角度作答,每点 2

36、 分)(“倒叙 ”说法错误,小说并没有运用倒叙)8从内容上看增强了人们对路小虎卖国求荣行为的痛恨,突出路大理不徇私情、大义灭亲的高尚精神。从结构上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路大理将儿子路小虎烧死在砖窑中做铺垫。(每点 3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委婉、简明地交代人物结局。用 没见到路小虎”暗示了路大理将儿子烧死的故事内容。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用再没烧过砖瓦”体现了路大理痛苦而又坚定的心理状态,丰富了路大理疾恶如仇、大义灭亲的人物形象。揭 示了小说的主题,赞美了路大理高尚情操,歌颂了普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镇军且尽,余三人匿

37、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矢于脑,射杀一人,还营而 卒)(“京兆 ”京畿”通称国都说法错误)(“坚持让太祖前往云州 ”说法不当原文 “昭力争以为不可,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 ”是认为两者 皆不可,并努力作战最终解了围)13(1)他的父亲说家里刚生下个儿子,唐太祖于是送给他金银绸帛然后把婴儿带走,让他的弟弟李克柔收养做 儿子。(得分点: “适”遗”养”各 1分,句意 2分)(2)晋在外失去大国的援助, 在内损失许多州县, 连年之内, 孤城两次被围。 (得分点: “亡”仍岁”再”各 1 分, 句意 2 分)【参考译文】李嗣昭,是汾州太谷县百姓家的儿子。唐太

38、祖外出打猎,到他家,见他家树林中弥漫有云气,觉得 很奇怪,召他的父亲询问。他的父亲说家里刚生下个儿子,唐太祖于是送给他金银绸帛然后把婴儿带走,让他的 弟弟李克柔收养做儿子。开初李嗣昭喜好喝酒,太祖曾略微劝诫他,于是终身不饮酒。唐太祖喜欢李嗣昭的恭谨 忠厚,常常让他跟随着出兵打仗,任衙内指挥使。天复元年,梁军向西进犯京师,包围凤翔,李嗣昭乘机进攻梁 的晋、绛二州,在平阳作战,抓获梁将一人。进攻蒲县。梁朱友宁率领十万士兵迎战他们,李嗣昭等人败逃,朱 友宁追击, 晋派李存信率兵迎接李嗣昭, 李存信又被打败。 梁军于是包围太原, 唐太祖十分恐惧, 策划逃到云州, 李存信等人劝唐太祖逃到契丹,李嗣昭奋力

39、争执认为不可以,才作罢。李嗣昭昼夜不停地出奇兵攻打梁军,梁军 解围离去。这时,镇、定二州都已和晋断绝交往而归附梁。晋在外失去大国的援助,在内损失许多州县,连年之 内,孤城两次被围。在这时,李嗣昭奋力作战功劳最大。天祐三年,梁派李思安率领十万士兵进攻潞州,修筑夹 城包围潞州。梁太祖曾派人招降李嗣昭,李嗣昭杀掉使臣,关闭城门坚守,过了一年,唐庄宗攻破夹城。李嗣昭 保全安抚士兵百姓,优抚赡养很有恩德。梁、晋在胡柳会战,晋军战败,周德威阵亡。唐庄宗害怕,想收兵返回 临濮,李嗣昭说: “梁军胜利了,日夜想回家。如果我们收兵,让他们休息,他们休整之后再出战,我们拿什么 去抵挡应当用精锐的骑兵骚扰他们,趁他

40、们劳累疲乏,可以取胜。 ”唐庄宗同意了。这时,梁军已登上无石山, 晋军都争相登山,梁军急速下山,在山的西面布阵,晋军从山上猛攻,大败梁军。周德威死后,李嗣昭代理幽州 知州,过了几个月, 派李绍宏代替他。 李嗣昭快要离去, 幽州人都哭泣着关闭城门挽留他, 李嗣昭晚上悄悄出走, 才得以离去。十九年,晋派阎宝在镇州攻打张文礼,阎宝被镇州人打败,于是用李嗣昭代替阎宝。镇州军队出城 抢掠九门,李嗣昭用奇兵攻打他们,镇州军队快被杀尽,剩下的三个人藏在破墙中,李嗣昭驰马射他们,反而被 贼军射中头,李嗣昭见箭袋中没有箭了,从头上拔下箭,射死一人,回到军营就死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5第一首词 何处寄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 归鸿无信”之果,又是 泪弹不尽”之因;第二首词 何处”以 问句收束, 将女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 ”的悲慨,增加绵延不尽的情致,耐人寻味。 (每点 3 分)1 6( 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空 1 分,多字、错字、漏字均不得分)(固定集合词语之间不用顿号)(俯拾即是:形容数量很多,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