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远古走来的长江“精灵”生活在长江中的特有鱼类,随着长江的演变而不断 演化。她们的形态、生活、繁衍等特征习性深深地打上了长 江天然的烙印。她们的特有性,构成长江水系的生物多样性。也正因 为她们为长江所特有,才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物 种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当特别重视保护这些特有物 种。长江从各拉丹东雪山冰川涓涓流由, 汇纳700多条支流, 沿途高山、峡谷、盆地、平原,地貌类型各异,气候差异显 著,生境丰富多样。在每一种特殊的生境中,孕育了丰富的 鱼类物种。早在亿万年前,古长江就已经有许多鱼类栖息。在现长 江水系的形成过程中,一些鱼类因不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 绝灭。而大多数物种则顺应环
2、境的变迁,不断变异演化,形 成了今日长江中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其中有些鱼类,只适 应长江特殊的生活环境,而仅在长江水系中可见,成为该水 系或其中莫一江段的特有鱼类。在她们身上,可以窥视长江 历史的变迁。在长江的350种鱼类中,有140余种特有鱼类。在长江 上游的260余种鱼类中,特有种竟有 110余种。部分特有种 类由于历史悠久,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研及经济意 义,加之资源日渐枯竭,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代表 种类有白鱼寻、达氏鱼寻、胭脂鱼等。人们常把中华鱼寻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 化石纪录上白鱼寻比中华鱼寻还要古老,其个体记录也更大。中 华鱼寻的亲友尚有30种(含亚种
3、),在我国分布的就有 7种, 而白鱼寻的亲戚仅有一种,还远在北美。目前,长江中白鱼寻的 数量远小于中华鱼寻。从这些意义上讲,说白鱼寻是长江中最为 珍稀的鱼类并不为过。白鱼寻隶属于硬骨鱼纲、 软骨硬鳞总目,鱼寻形目,白鱼寻科, 白鱼寻属。白鱼寻科现生种类仅存2个种:一种是本文描述的、分布于长江的白鱼寻;另一种为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 匙吻鱼寻。白鱼寻与长江中另外两种鱼寻鱼,即中华鱼寻( Acipenser sinensis)和达氏鱼寻(A. dabryanus)隶属于不同的科。后两 者属鱼寻科,体表有纵列骨板,而白鱼寻体表光滑无骨板,并有 一个很长的吻,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白鱼寻科和
4、鱼寻 科鱼类均属鱼寻形目,属于软骨硬鳞鱼类,在外形和身体结构 上都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特征。白鱼寻终生保留脊索,骨骼大多 是软骨质。一般认为,鱼寻形鱼类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极少数 古代鱼类之一,最早的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早侏罗纪化石。而近期我国科学家在甘肃考古时在晚二叠纪化石中发现了 迄今为止最早的软骨硬鳞鱼( Chondrosteus)中华原始 软骨硬鳞鱼化石。这一发现,将这一鱼类进化历史从中生代 的早侏罗纪往前推到了古生代末。化石研究也表明,白鱼寻科 鱼类历史较鱼寻科鱼类更为悠久,白鱼寻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 于晚侏罗纪。中华鱼寻和达氏鱼寻相近种类的化石主要由现在白 垩纪。古时,中国鱼寻鱼资源就非常
5、丰富。对此,我国古代典籍中作了大量记载。在诗经 •卫风•硕人中有 “鳍发发,葭揭揭,“鳍”均指鱼寻鱼,“发发”指鱼触网跳动的样子。在尔雅 •释鱼篇列有鱼类 23种,并有 简单描述。晋朝郭璞在释鱼注解中描述“,大鱼,似而 鼻短,口在颌下,体有斜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 今宜都郡(宜昌下游),自京门(荆门)以上江中,通由之 鱼”。说明当时在三峡下游地区鱼寻鱼有和两类,资源量非常丰富。宋代邢在尔雅疏中注 长鼻鱼也,重千斤”。这里 的“鼻子”实际是指鱼类的吻部,应该是白鱼寻。古人认为白 鱼寻突生的吻部是鼻子,故白鱼寻又有象鼻鱼、象鱼的称谓;又 以其形如剑,也称
6、剑鱼。享B璞在江赋中描述到“鱼则江 豚海一,叔鳍王或鹿象鼻,或虎状龙颜”,其中的象鼻即指白鱼寻。渔谚中“千斤腊子万斤象”中的“象”也指的是 白鱼寻。巴县志中记载“剑鱼,俗名象鱼,以其鼻长,故 名,产大江中,即说文所谓鱼也”。另外,郭璞在注解白豚时说“体似一喙小,锐而长”,也说明白豚和白鱼寻在吻部较长这一特征上相似康熙字典中注解“,音寻”鱼寻的古字。据史料记载,白鱼寻曾分布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钱塘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年来仅见于长江水系。白鱼寻为多年生鱼类,是长江中大型鱼类之一。因其生性 凶猛,生长迅速,极少受到其它种类的捕食,是生态系统中 的顶极物种,往往寿命较长,个体也可以长得
7、很大。根据实 测,当年繁殖的幼鱼,至 8月份平均体长已长至 30厘米, 平均体重达136克。雌性白鱼寻的生长速度比雄性的要快一些, 10龄鱼雄性平均体长为 180多厘米,平均重量为 35克,而 雌性平均体长为216厘米,平均体重为 52克。白鱼寻在古代 文献记载中多有“重千斤”的个体描述。渔谚“千斤腊子万 斤象”中,腊子指中华鱼寻,说明白鱼寻个体要比中华鱼寻还要大。 近代中国动物学家秉志先生曾记录有一尾白鱼寻体长达7米左右,体重达700多公斤,是我国淡水鱼类中的最大个体记录, 估计其寿命有数十年。鱼寻鱼类由于个体大,生长迅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渔业 资源。在古代曾作为重要的祭祀用品,礼记(月令有
8、“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此冬荐鱼也”,说的就是周天子用“鳍”作祭品,祈祷五谷丰登的事实。又周礼(人有“春献王鳍”,说明在西周时就已经设立专门管理王室吃鱼 的官员一“人”(,五经文字注:同)。在诗经中有“鳍发发”,描述捕捞鱼寻鱼的场景。至明清时代,沿江的渔业机 构已经非常完备。在近代,鱼寻鱼类也是重要的渔获物,20世纪60年代以前,长江上、中、下游以中华鱼寻为主的捕鱼寻业 都比较兴旺。但是,进入 70年代后,长江渔业资源特别是 中华鱼寻和白鱼寻等大型鱼类的产量急剧衰减。至80年代,长江的三类鱼寻鱼都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自1983年开始,国家禁止了对长江鱼寻鱼类的商业捕捞,并
9、于 1988年将白鱼寻、中华鱼寻和达氏鱼寻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的水 生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颁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鱼寻保护级别被列为极危种(CR)。白鱼寻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 四川省屏山县至泸州市江段为其主要的产卵场所。成熟个体 在繁殖季节前有上溯涧游的习性。幼鱼在长江中下游及河口 区索饵肥育。白鱼寻春季繁殖,产卵季节为 3月下旬至5月上 旬。古人也曾观察到鱼寻鱼的涧游性。本草纲目记载“(鱼)其生也,三月逆水而生”。明朝杨慎异鱼图赞中记载“鲤 逆流,不过锁江(宜宾),滩崩稗归,又隔巫阳,鱼官空设, 玉板不
10、尝”,告诉我们鱼寻鱼(主要指中华鱼寻)在长江中涧游 最上可溯游到宜宾一带,并且在稗归发生滩崩(明朝历史上 稗归江段发生过滩崩,并且阻隔长江长达38年)时,鱼寻鱼均被拦在中下游江段,上游尽管有司职吃鱼的官员,但还是 吃不到玉板(鱼寻鱼的俗称)。说明这次地质事件引起的阻隔 使下游的种群不能涧游到上游,但是没有造成物种绝灭性的 影响,推测当时中华鱼寻可以在稗归下游江段自然繁殖,但关 于白鱼寻没有确切的记载。1981年葛洲坝工程截流后,白鱼寻群体被分隔为坝上、 下 两个种群。在坝下江段,据长江水产研究所调查,1981至1993年共误捕白鱼寻157尾,绝大多数性腺发育正常,部分个体性腺已发育至IV期(即
11、成熟期)。在坝下也发现有白鱼寻幼 鱼个体,但是未曾获得白鱼寻在该坝下江段能够自然繁殖的直 接证据。1986年以后,在宜昌至长江口的长江中、下游江段,白鱼寻幼鱼急剧减少,近年来未有发现。在坝上江段,1981年至上世纪末,宜昌以上江段几乎历年都有捕捞白鱼寻的记录, 但90年代后明显减少。说明白鱼寻种群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资源量急剧下降。2002年12月11日,在长江南京下关水域误捕一尾 体长330厘米,体重117千克的雌性个体。这是自 1993年 后中下游发现的唯一的一尾, 可惜于2003年1月10日死亡, 仅存活29天。2003年1月24日,在四川南溪县福溪口江段 又误捕一尾雌性个体, 体长35
12、3厘米,估计体重约150千克, 经抢救后放归长江,并实施了电子跟踪,证明其已经恢复体 能,可惜由于时机问题和条件限制,“目标”最后消失。从上述记录可知,目前白鱼寻资源已经极度濒危,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白鱼寻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其中白鱼寻的保护是保护区实施最为迫切的工作。由于白鱼寻自 然资源已经极度濒危,依靠其自然种群复壮已几乎不可能, 而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不仅可以对自然种群进行增殖,而 且还可以据此建立较为完备的白鱼寻人工群体,从而将该物种 保存下来。保护区江段环境多样,具备滩潭池渊等多种形态, 历史上也是白鱼寻分布和繁
13、殖区域,加上三峡水库形成后,拥 有较大水面,水库内鱼类资源将较为丰富,可以为白鱼寻提供 充足的食物资源。如能在人工繁殖的基础上实施规模人工放 流,保护白鱼寻物种仍有希望。鱼寻鱼类特别是鱼寻科鱼类的人工 繁殖技术研究已经进行了近一个世纪,许多种类已经完成了 全人工繁殖,与白嗣亲缘关系最近的美国匙吻鱼寻也完成了全 人工繁殖。然而,由于白鱼寻特殊的习性,特别是其应急反应 强烈,给驯养、繁殖带来了困难,目前尚没有养殖存活个体。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 规划中的科研规划,中国三峡总公司于2005年立项资助开展“白鱼寻生活史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探索在长江上游搜寻白鱼寻个体并进行人工
14、驯养和人工繁殖的可能。研究工作 开展以来,已建立了珍稀鱼类救护快速反应系统网络,开展 了探测和重要栖息地调查,为白鱼寻个体救护、运输和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相关驯养、人工繁殖技术还处于 探索阶段,人工繁殖还需要借鉴一些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有 专家认为,克隆技术也许是该物种保存的途径之一。达氏鱼寻是中华鱼寻的近缘种,外形与中华鱼寻相似,但体形 较小。历史记载中有“鳍”、“叔鳍”等称谓。是一种淡水定 居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目前在长江上游还有一定种 群。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人工繁殖研究,至 90 年代末获得成功,目前已具备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的基本条 件。达氏鱼寻与中华鱼寻同属硬骨
15、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鱼寻形目,鱼寻科,鱼寻属,与中华鱼寻同属白垩纪时代的古老鱼类,又名长 江鱼寻、沙腊子、小腊子。达氏鱼寻外形与中华鱼寻相似,但体形 较小。晋朝陆现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有“身似龙, 锐头,口在颌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纵广四五尺,大者千余 斤。”以及“鳍鱼,形似而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整, 口在颌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益州人谓之鳍。” 推测指中华鱼寻,鳍即指达氏鱼寻。尔雅•释鱼中记载鳍也”,郭璞注解时说“鳍,属也。大者名王鳍,小者 名鳍”。从上述记载也可以看由, 在唐以前古人就对白鱼寻()、 中华鱼寻()和达氏鱼寻(鳍)种类特征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 中华
16、鱼寻和达氏鱼寻的体形结构比较相似,渔民主要从大小区别 它们,故又将中华鱼寻叫“大腊子”,达氏鱼寻叫“沙腊子”。“腊子”则可能是从“子”讹音而来达氏鱼寻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江之中下层,尤 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含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的河湾 中,也生活于大湖泊中,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 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达氏鱼寻每年在3至4月产卵,产卵场主要在重庆至金沙江中下游。卵为粘性卵,黏着在产卵 场的石砾滩底发育。据研究,达氏鱼寻达到性成熟一般雄性4至7龄、雌性5至8龄达性成熟,此时体长 0.8至1.0米, 体重5至10千克。达氏鳄怀卵量较大,8千克左右的雌性怀 卵量可达4至13万粒
17、。达氏鱼寻与中华鱼寻都曾是长江重要的渔业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长江上游的宜宾至万县等江段达氏鱼寻 都有一定的资源量,当时宜宾地区渔获物中达氏鱼寻产量占总 量的3%至5%,合江江段渔获物中达氏鱼寻占 4%至10%o 1972 至1975年,四川省水产资源调查组在长江上游江段进行达 氏鱼寻资源调查,估计全川江江段达氏鱼寻的年捕捞量约5000千克。但通过对采集到的 120尾达氏鱼寻标本的年龄组成分析 后发现,其中1龄鱼(包括1+龄)的个体数约占总数的 79%, 2至3龄鱼约占13%, 4至8龄的成鱼仅占8%,尤其是6至 8龄鱼个体更少。此结果反映长江上游达氏鱼寻种群已经严重 低龄化,其高
18、龄鱼,特别是性成熟的个体数量急剧减少,能 够繁殖、产生补充群体的个体极为有限。80年代以后,长江上游达氏鱼寻的捕捞量逐渐减少。1981至1993年的13年里,宜宾至合江江段达氏鱼寻总捕捞量约344尾,平均每年26.5尾。1995年以后资源锐减,可查的记录有合江江段 1995年1尾, 1996年2尾。1999年4月误捕1尾,体长105.4毫米,体重 5.5千克,经抢救后放流。在木洞江段,1997年采集到1尾,2001年误捕2尾。泸州渔民在 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 误捕达氏鱼寻126尾,全为不足0.5公斤的幼鱼。从2001年起, 泸州境内的长江水域再未发现鱼寻鱼踪迹。达氏鱼寻的生活习性不
19、同于白鱼寻和中华鱼寻,其主要种群栖 息在长江上游,在长江中游江段只是偶尔采集到。20世纪70年代湖北水产资源调查组的调查表明,在每年的8至9月在宜昌江段仅能采集到几尾达氏鱼寻的幼鱼。这些幼鱼是在长 江上游繁殖,顺水漂流下来的。因此,在葛洲坝工程论证时, 认为葛洲坝水利工程对其资源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决定不 列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救鱼对象。在葛洲坝截流初期,在坝 下宜昌江段,也还能捕到一些达氏鱼寻的幼鱼。自 1982年以 来,在坝下宜昌江段共捕获10尾达氏鱼寻。达氏鱼寻的主要产卵场和栖息地已经设立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包括从重庆江津到宜宾的387公里干流江段和赤水河完整的支流,预计达氏鱼寻能在保护区
20、内完成其生活史。但由 于资源量已经较少,需要采取人工增殖等措施促进恢复其种 群数量。为了研究保护和采取有效措施增殖上游江段达氏鱼寻资源,许多科研单位和水产部门开展了达氏鱼寻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196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宜宾江段开展达氏鱼寻的人工繁殖研究,共捕获达氏鱼寻12尾,但由于没有获得性成熟较好的个体,人工繁殖未能获得成功,但获取了 相关的生理和生态学资料。1976年重庆市水产研究所等单 位,在长江上游采取江边栓养的方式首次获得催产成功, 1978年人工繁殖再次获得成功。此后的10年里进一步对达氏鱼寻的驯化养殖和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培育生性腺发育成熟 的亲鱼寻,繁育由大量的仔、幼鱼
21、寻。1982年以来,中华鱼寻研究所在葛洲坝下宜昌江段收集达氏鱼寻成熟亲鱼,初步建立起达 氏鱼寻的人工繁殖群体。1998年人工繁殖首获成功。 目前已具 备了开展规模化人工繁殖放流的基本条件。长江胭脂鱼是胭脂鱼科 60余种中唯一分布于亚洲的种 类。成鱼艳丽,幼鱼体形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由于随 不同生长阶段具体形体色变异很大,渔谚称“黄排大了不像 样”,也曾被鱼类学家误以为是不同的种类。在长江上、中、 下游都有分布,但产卵场主要在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岷 江和嘉陵江等。胭脂鱼属亚口鱼科胭脂鱼属,俗称火烧编、黄排。全世 界的胭脂鱼类约13属65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我国长江所 产的胭脂鱼是胭脂鱼科在
22、亚洲大陆的唯一的一种。胭脂鱼体 色多变,雌雄成体以及幼鱼的不同阶段,体色均不同。性成熟的胭脂鱼,繁殖季节有明显的婚姻色,体色艳丽,呈红色,身体两侧各具有一条猩红色纵纹,雄鱼尤为明显,好似涂抹 胭脂一般;而幼鱼阶段,体色呈桃红或墨绿,身体两侧各具 斜向三条黑褐色斑纹,与成鱼有很大差异。因此,有鱼谚讲“黄排大了不像样”。屈原在九歌曾吟到“乘白童兮逐 文鱼”。山海经•中山经亦记载“荆山之首多 丹粟,多文鱼。”郭璞在尔雅•释鱼注“文鱼”日: “有斑彩也”。推测“文鱼”可能指胭脂鱼。除体色外,胭脂鱼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外部特征 差别也较大,如体长与体高的比值。当其体长 1.6至2
23、.2厘 米时,比值约为 4.7;当其体长为12至28厘米时,比值约 为2.5;当其体长为58至98厘米时,比值约为 3.4。如此, 胭脂鱼体型从小到大就经历了细长一宽高一细长的变化。所 以,早期学者常将幼鱼和成鱼误定为不同的种和亚种。由于 幼鱼背鳍宽大,形似帆船,被誉为“一帆风顺”,曾在观赏鱼市场上经久畅销。胭脂鱼也是一种大型鱼类,体重可达30至40千克。其性成熟晚,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个体,雄鱼为 6龄,雌鱼为9 龄。在砾石河滩产卵,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岷江和嘉陵 江,都分布有其产卵场。繁殖期在3至4月。在上游繁殖的仔、幼鱼,大量地漂流到中下游,待成熟后,便溯游到上游 繁殖。胭脂鱼曾为重要经济
24、鱼类之一。据四川省宜宾市渔业社1958年的统计,胭脂鱼在岷江曾占渔获总量的13%以上;60年代在宜宾扁窗子库区, 胭脂鱼的渔获量还占13% ; 70年代 中期已降至2%。从目前记录的误捕量、由现频度和分布情 况看,胭脂鱼在长江已处濒危状态。1986年4月8日,在葛洲坝下游的二江泄洪闸首次捕到1尾正在产卵的胭脂鱼雌鱼,其流生的卵粒约3000粒左右,剩余游离的卵粒约 200粒。解剖观察,判断此胭脂鱼在4月7日晚至8日晨已开始自然产卵。以后连续多年在坝下至庙 嘴江段、胭脂坝至虎牙滩江段、云池江段以及白洋至枝城江 段,均能捕获到一定数量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以及正处于流 卵或流精状态的个体。由此,可以判断
25、胭脂鱼在坝下的宜昌 江段能够发育成熟,并在葛洲坝枢纽下游宜昌江段建立了新 的产卵场,具繁殖季节在 3月下旬至4月中旬。但从每年误 捕的繁殖群体数量看,宜昌产卵场的繁殖规模很小。因此, 长江胭脂鱼资源规模的保持仍需依靠长江上游的繁殖群体。目前,胭脂鱼产卵场主要在长江上游合江至宜宾以及部分岷 江江段。随着三峡库区水位的升高,水面的开阔和水流的减 缓,胭脂鱼所喜食的寡毛类等底栖无脊椎动物数量会明显增 加。这些都可能为胭脂鱼成幼鱼生存提供众多较为适宜的环 境,有利于胭脂鱼资源恢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 1987年春季在万县和宜昌两地获得胭脂鱼人工繁殖成功,培育由大量胭脂鱼幼鱼向长江 放流。1988年
26、,水利部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现水利部中 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在葛洲坝下收集胭脂鱼亲鱼,成功 实施人工催产和人工培育鱼苗,并在1989年进行了人工放流。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和幼鱼培育技术日趋完善,已经实 现了胭脂鱼全人工繁殖,每年可向长江上游和葛洲坝下游的 宜昌江段放流大量的幼鱼。如重庆市万州繁育场每年繁育苗 种达100余万,该场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鱼原种场 基地。除上述三种珍稀鱼类外,长江中其它一些特有鱼类也处 于渐危或濒危状态。2004年,在农业部通过的“长江上游珍 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中,保护区实施放流 的种类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白鱼寻(一级)、达氏鱼寻(一级)、胭脂
27、鱼(二级);特有鱼类厚颌鲂、黑尾近红、岩原鲤、长 薄纵;重要经济鱼类圆口铜鱼、中华倒刺共9种。除白鱼寻、达氏鱼寻和胭脂鱼外,其它几种特有鱼类的保护也进行了长期 而深入的研究。分别介绍如下:长江中上层鱼类,个体不大,常见者体长 150至300毫 米。产粘沉性卵,繁殖期间对水文条件要求不大。中国科学 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承担“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 统”相关工作以来,就其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种群数量及 变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并于2001年成功实现黑尾近红的人工繁殖。2005年,通过对培养的子一代个体进行人工 催产,成功获得黑尾近红的子二代。 基本具备增殖放流条件。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岷江、
28、沱江、赤水河、嘉陵江、 乌江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个体较 大、经济价值很高的种类。四川渔谚“一编二岩三青波”,说的是最好吃的三种有鳞鱼类。其中,“编”就是指厚颌鲂。厚颌鲂俗名“乌编”,它头小、体高、肉肥、味美,深受当 地人的喜爱。在具有明显流水的环境中产粘性卵。自 1996 年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担了 “长江三峡工程生 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相关工作以来,就厚颌鲂生物学、繁殖 生物学、种群数量及变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并于2003年成功实现厚颌鲂的人工繁殖。2006年,通过对培养的子一 代个体进行人工催产,成功获得厚颌鲂子二代仔鱼约 6万尾。 厚颌鲂是继黑尾近红之后完成全人工繁殖的第二种长江上 游特有鱼类,基本具备增殖放流条件。多在石底急滩上产粘性卵,亲鱼有短距离涧游习性。岩 原鲤种群数量较少,亲本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临时工合同(15篇)
- 超市承包合同集锦(18篇)
- 承揽加工合同汇编(16篇)
- 2025年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方案(15篇)
- 公园场地租赁协议书(19篇)
- 气候变化中介协议
- 建材工地交付标准协议
- 劳动合同应具备哪些条款(4篇)
- 短期市场推广保证金合同
- 商品协商买卖合同协议
- 水利工程竣工自查报告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2024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
- 2024年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2024年版)
- 震后学校维修合同书
- 李白:《将进酒》经典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19S406建筑排水管道安装-塑料管道
- 教师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
- 如何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
- 真空排水系统施工方案设计
- (完整版)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