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研究述评 11-01-14 16:35:00 编辑:studa090420 作者:陈小磊郑建
2、明万里鹏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指标体系;信息经济理论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角度,对国内外主要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形成理论和指标设计进行评述,指出这些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以及选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阐释得比较多,综合性诊释为“信息化就是指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人才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加速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而关于信息化进程的科学测度,国内外已经有相当多的理
3、论研究。本文拟从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分类阐释。 1信息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信息经济理论指将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主要研究信息这种资源的选择和配置。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领域信息经济问题的研究,包括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它们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信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与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经济关系,影响信息活动和信息经济效益的因素,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条件和作用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
4、标体系,主要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以信息经济作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的工作为代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芬兰等DECD九国以及泰国、新加坡、韩国等曾利用此法进行过测度,并根据结果,提出了发展战略,制定了产业政策。 1. 1波拉特法 最早开始信息产业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他于1962年设计了一套测评信息产业的指标体系与方法。1977年,波拉特在他的9卷巨著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中,提出了第四次产业的论点,并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又叫信息经济法。 波拉特法从经济学角度,
5、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例。其基本理论是:首先,将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称为第四产业。其次,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的侧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比如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数据来源是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人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采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一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一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6、1. 2厄斯的经济一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 厄斯的方法,主要是对4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然后确定以三个主要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 communication)、技术(technology)、图书馆(libraries)。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然后根据每个因子的分析结果对87个欠发达国家进行排序、分类。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则按GNP值排序,以反映经济实力对信息活动的影响。 1. 3加
7、拿大“信息技术和电信(ITT)分类”的测度指标体系 加拿大工业部、统计局和文化部提出了本国新的信息技术和电信(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简称ITT)分类法。它将通讯、广播、计算机设备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硬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体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以前各种分类法在技术和法规方面的滞后问题,并使该分类拥有国际可比性(尤其在北美地区),所以它可以作为测度和比较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
8、1997年,随技术发展的变化,增删调整后的ITT体系有四大类8个指标:通讯:a.通讯、广播服务;b.通讯业务。业务服务:计算机和相关业务。电气产品:a。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b.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c.办公、贮存及商用机器。电子产品:a.科研及专业仪器设备;b.电子部件和其它设备。 1. 4国际电信联盟法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电信联盟严格界定了信息产业的范畴:电信服务与设备、计算机服务与设备、声音与图像传播及其设备、音像娱乐业。该联盟使用的评价各国信息化水平的方法是:首先计算出每一部分的产值(增加值),然后与GDP相比较,算出信息
9、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以及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对于GDP发展速度的贡献率。 2从社会与经济关系角度阐释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理性的个人的行为动机是“效用的最大化”,经济行动就是最大化地排除了任何非经济动机的行为。他们不仅以此为基础建构起整座的经济学大厦,而且还试图对社会做出经济的诊释。而社会学家则更多地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强调“选择的最大化”。他们将经济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行动,是“嵌人于社会现实之中以至于合理行为、最大化等概念本身也可由社会结构来加以定义”的行为。 随着经济
10、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相互渗透,“经济”和“社会”这两个原本就关联密切的概念,更加纠缠在一起。直到1985年,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派才对两者的关系,给出了一个能够让人接受的答案: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无论人在什么条件下从事什么经济活动,他首先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的行动也首先是一种社会行动。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经济行动嵌人于持续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并处处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定。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在经济性的社会活动中(社会网络对资源的动员),经济制度得以在社会、政治、市场、技术等方面的诸多历史限制中建构起来。 鉴
11、于上述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信息化测度问题上,从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方面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以RITE模型为代表。从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考虑,经济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表现。 2. 1 RITE模型 该模型是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小松崎清介于1965年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测评方法,又称信息指数法。其指标体系由社会信息化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4大类11项活动指标构成,如图1所示。这些分指标因为不同质而无法直接运算,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再将此绝对值转换成指数(百分比),最后才能求得信息化指数。 2.2国际电信联盟评价七国信息化的指标体
12、系 1995年,国际电信联盟向以“信息社会”为主题的西方七国集团部长会议提出一套评价信息化发展现状的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六组指标:电话主线:每百名居民拥有电话线数、数字交换的电话主线数;蜂窝式电话:每百人蜂窝电话用户数;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每千人中ISDN用户数、ISDN在七国中的分布情况;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的用户数、已装有线电视的住户占全部住户的比例;计算机:每百人计算机数、每10万人拥有国际互联网主机数;光纤:光缆公里长度的年增长率。 2. 3 IDC的“信息社会坐标法”
13、; 国际数据公司(IDC)是国际数据集团下属的信息研究机构,他们提出了“信息社会指标”( 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简称ISI)方法,并以此作为测度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基础。 ISI坐标变量分3大类20个指标,具体内容如下:社会基础结构:a.在校小学生人数;b.在校中学生人数;c.阅读报刊人数;d.新闻自由程度;e.公民自由程度。信息基础结构:a.家庭电话普及率;b.电话故障发生率;c.人均收音机拥有量;d.人均电视机拥有量;e.人均传真机拥有量;f.人均移动电话拥有量;g
14、.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覆盖率。计算机基础结构:a.人均计算机拥有量;b.家庭计算机普及率;c.每1千从业人员商用机数量;d.每1千师生教育用计算机拥有量;e.联网计算机比重;f.软件支出与硬件支出之比;g.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数量;h.每万人平均互联网主机数。 2. 4 IUP(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 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情报研究院H. 13ork。教授和该组织顾问、法国学者M. I. Menou提出的一种测度方法。1980年11月完成第一阶段工作,1982年11月发
15、表最终报告。 IUP模型是多变量、多层次的信息环境评估模型,包括反映一个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和信息利用潜在能力的各种变量共达230个。其中,27%反映国家的基本条件,20%反映信息的需求和使用,53%反映信息资源和活动。这230个变量按结构和功能两大方面进行分组,产生出21个结构组和17个功能组,分别属于3个结构子集和6个功能子集。 2. 5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2001年7月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它由20项指标组成,主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
16、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概括反映出国家信息化水平。具体指标为: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人均带宽拥有量;人均电话通话次数;长途光缆长度;微波占有信道数;卫星站点数;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有计算机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电子商务交易额;企业IT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每千人中大学毕业
17、生比重;信息指数。 2. 6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信息化水平统计测度指标体系 国家统计局在其中国信息能力报告中,设计了一套力图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叫。测算方法为:先用功效系数对各指标原始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算出各指标的标准分,再运用综合评分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算出总的信息化水平得分。 该指标体系共分4级,有25个指标: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应用能力:a.每千人拥有PC数;b.每千人拥有传真机数;c.每百人拥有电话数;d.每千人拥有电视机数; e.每千人拥有收音机数;f.每万人
18、接入因特网用户;g.每百万人互联网上网主机数;h.每平方公里光缆长度;i.每百家企事业单位上网数;J.基础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信息资源及开发利用能力:a.每户打国际电话时间;b.每百人期刊发行量;c.每日发布信息量;d.网络用户平均上网时间;e.每万人Web站点数。人口素质:a.每万人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数;b.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比重;c.大学入学率;d.每十万人在校学生数;e.计算机专家和工程师数。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a.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b.研究开发(R&G)支出占GDP比重;c.每主线电信投资;d.人均GNP;e.教育投入。 2. 7中国社会
19、信息化进程测度报告中测度指标体系 该测度小组通过调研,在RITE模型的基础上,吸取有关案例的积极成果,参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构建了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参见下页图2)。该模型将其中的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作为测度的四个要素,并根据信息化现状,摄取了各要素所包含的变量,藉此反映我国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和北京等地信息化的先进程度。 2. 8信息化递阶多层次灰
20、色测度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将信息化的测度划分为信息资源、信息产业、信息设施、信息应用、信息人才、信息政策等6部分。 信息资源包括12个指标:人均数据库数量,人均网络(域名)站点数量,人均科技成果数量,人均专利数量,人均商标数量,人均电子出版物数量,电视播出时间,广播播出时间,人均邮电业务,人均报刊发行量,人均图书出版量,人均图书馆拥有量;信息产业包括4个指标:人均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信息产业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人均信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信息设施包括8个指标:计算机
21、网络密度,计算机网络设备普及率,电信网络密度(光缆、微波、卫星),电信设备普及率(交换机),邮电局分布率,广电(电台、电视、有线电视)普及率,广电设施覆盖率,人均信息建筑业产值;信息应用包括13个指标:人均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投资额,行业信息化率,行业信息系统普及率,人均行业信息投资额,人均信息消费额,人均信息消费比重,互联网普及率,软件普及率,计算机普及率,电子信用卡普及率,手机传真电话普及率,POS, ATM普及率,电视有线电视普及率;信息政策包括4个指标: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规划、法规、标准,科研经费投人率,信息产业投资率;信息人才包括4个指标:信息产业人员比例,政府部
22、门、其他行业信息技术人员比例,科研人员比例,高校教工、学生比例。 3其他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3. 1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综合信息力度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等方面,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信息产业平衡力,以此去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这既考虑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又考虑了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具有科学性。综合信息力度法决不是此六种力度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力的合力,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
23、#160;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指标体系是参照波拉特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的对称性原理与简单性原理,依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的。在测算中又运用模型性最小原则及平均值处理数据,因此具有理论的合理性。 11-01-14 16:35:00 编辑:studa0904203. 2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它采用了符合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特征的指标体系,并且对城市及农村采用同一套指标体系,体现了城乡信息化
24、发展最终合一的趋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阶段的差异主要由指标权重的差异来体现。该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如下页图3所示。 该体系在RITE模型上增加了信息观念这个二级指标。并据市场需求的形成条件,在信息观念这个二级指标下设三个三级指标:一是社会主体对信息作用的认识程度;二是对信息(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投资的意识;三是信息利用的观念。在信息装备率和信息量的指标中,为了尽可能反映现代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网络、移动通信、光缆传输等重要指标,使其基本涵盖现有的主要信息工具和途径。 3. 3三维度的信息化
25、指数 王明和杨书源根据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认为信息化体现在三个不同的但又互作用的层次上,这三个层次的信息化指数与信息化水平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在一个维度上的相加关系,而是分别映射在三个维度上,共同构成社会信息化水平。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基础水平(MatterFoundation Quotient, MFQ)。主要指信息硬件、信息设施等物质基础和装备的普及程度、人均占有水平。这些物质指标水平对信息北的贡献具有物质经济中的边际收益递减性质。即,在一个特定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在数量上达
26、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每一单位的信息硬件、设施,其对信息化的贡献越来越小。信息服务水平(Information Service Quo-bent, ISQ)。主要反映出传播、简单的服务。信息量的增加和有效流通使信息资源成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这类信息指标水平对信息化的贡献随着信息量、信息流通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加。知识创新水平(Knowledge Innovation Quotient, KIQ)。主要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从而催生新的知识和创新的水平。表现为知识、专利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创新)、对产业结
27、构的优化、对经济的倍增作用。 此外,杜燕的社会信息化测度初探、陈建中、白万平的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丛敬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以及陈昆玉的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等,均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进行修正,在此不作赘述。 4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1)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是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
28、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改变。 1993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名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纲领(NII)”的政府计划,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新的信息化浪潮。欧共体紧随其后,在1993年12月发表了德洛尔白皮书,提出要在欧洲经济区的基础上建立“共同信息区”,即欧洲信息高速公路;日本人雄心勃勃,计划投资45万亿日元建设“全国超高速信息网”;亚洲各国奋起直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发布了各自的信息化计划。1995年2月,西方7国召开了部长会议讨论全球信息化(GII)问题,大会通过了全球信息化的8项基本原则和11项指导性计划及分工。1996年5月
29、,在南非召开了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信息社会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并达成了促进信息社会发展的3个基本目标。世界各国信息化进程表明: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不仅是发展信息产业,而且要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各领域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对于复杂的和非结构化的信息化进程来说,在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建立过程中,不能仅仅描述它的多个维度或多个侧面的几个,而应该沿着抽象阶梯向下走,即从一般到特殊。国内外学者把信息化这一复杂的现象抽象为具有各自内涵的概念,进而根据信息化的维度选取具体指标,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测度信息北进程,有利于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纵观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相关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信息经济理论和社会与经济的关系。马克卢普一波拉特测度体系的信息经济理论相对比较完善,开拓性提出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并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以定量的方式反映出信息行业或信息劳动力在整个经济部门的比重与变化。但是它对于信息活动、信息行业和信息职业等划分尚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还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互联网产业风险管理与合规体系建设报告
- 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社区参与路径研究报告
- 物理法则的现代应用试题及答案
- 社交电商裂变营销:从内容营销到社群运营的全面解析
- 维保考试题及答案
- 科技互联网行业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与性能提升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仓储物流系统智能化改造成果鉴定报告
-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改进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数学一诊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含答案)
- 国际教育规划合同8篇
- 整装定制合同协议
- 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制度
- 2025年全国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比赛题库及解析(共八套)
- 关于临期商品的处理管理办法
- 新能源全面入市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136号文政策解读
- 2025消防业务理论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机关财务报销制度和流程
- DB12-T1196-2023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 水幕电影制作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