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扬州慢》教案 鲁人版选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案 鲁人版选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案 鲁人版选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案 鲁人版选修1_第4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案 鲁人版选修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

2、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

3、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明确:怆然和感慨。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二)研习内容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

4、象?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明确:号角声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

5、哪里?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

6、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

7、“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明确: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附: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上片·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用最简练语言概括空城·作者用哪些景来

8、写空城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点缀,衬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用了拟人修辞,体现了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凄凉,渲染了气氛·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

9、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前的繁华的扬州城我们概括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春城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写·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实写·实写作者又调动了多个感官?有哪些? 视觉听觉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上片意思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下片:下片首句:杜郎俊赏。上片中杜郎才气是怎样表现的?上片中化用杜牧诗句:引用竹西、春风十里,下片中豆蔻、青楼,也是化用杜牧诗句。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郎俊赏在词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昨日繁华·今日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