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RSGT码头结构施工技术_第1页
沙特RSGT码头结构施工技术_第2页
沙特RSGT码头结构施工技术_第3页
沙特RSGT码头结构施工技术_第4页
沙特RSGT码头结构施工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型深水方块码头施工技术研究目 录 工程简介1 主要优化设计简述2 设计要求3 3 施工技术及施工过程4 4一、工程简介沙特红海门集装箱码头项目(Red Sea Gateway Terminal Civil Work)位于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达,地处阿拉伯半岛的西海岸中部,红海东海岸。一、工程简介工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10万吨级主码头(735米)、一个5万吨级辅助船码头(317米)及码头基槽和港池航道疏浚、后方约40万平米的陆域形成及堆场施工、码头给排水、供电及机电安装等部分。码头结构为方块重力式结构。一、工程简介码头典型断面图一、工程简介疏浚部分由航道清淤,港池浚深,码头基槽开挖等部分组成,

2、要求浚深标高为-16.5-27.0m不等。项目主要工程量如下:方块预制: 856块, 14万方; 疏浚开挖: 514万, 疏浚回填约300万方;水上抛石: 34万方, 含基床抛石16万方,后方棱体18万方;后方堆场: 地基处理40万平方, 堆场结构约35万平方;现浇混凝土: 胸墙5万方,后轨道梁8200方;二、主要优化设计简述-方块小改大本项目码头主体是方块结构,Halcrow设计考虑到中东地区特点和当地市场起吊能力,单个方块的重量控制在100T以下,码头结构由底到顶共有12层方块组成,其中下面三层是空心方块,安装后,通过浇筑水下砼将这三层连接成整体,涉及约2万方砼,需要配置专门的水上砼施工设

3、备。二、主要优化设计简述-方块小改大大方块优化设计将原来大约每4个小方块整合为1个大方块,最大重量约450T,沿高度方向减少为6层。取消了原底下三层的水下砼连接,改为2层预制实心方块。三、主要设计要求-方块预制预制方块在各个方向的尺寸预制偏差不超过3mm; 在沙特当地常年平均气温接近40的条件下,要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超过30;预制方块最大壁厚达2米,要保证混凝土中心最大温度不超过65,且内外温差不超过20 ,不因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缝; 在当地高温干燥的条件下要保证方块不间断湿润养护以控制裂缝。三、主要设计要求-堆载码头墙体堆载1、预压体对码头底部产生的荷载不小于250KN/m22、满负荷压载时

4、间不少于14d3、满负荷连续压载7d累积沉降量不大于10mm副码头后轨道梁基础堆载1、预压体对码头底部产生的荷载不小于216KN/m22、满负荷压载时间不少于10d3、满负荷连续压载7d累积沉降量不大于8mm平面上1、砌缝的平均宽度为75mm,允许误差为25mm2、相邻块体错牙50mm3、相邻柱体间前后等效的平均线离前面或后面的距离允许误差为25mm立面上1、相邻块体错牙50mm2、等效的平均铅垂线离前面或后面的距离允许的误差为25mm三、主要设计要求-方块安装码头施工工艺流程图四、施工过程及施工工艺4.1、方块预制-平面布置预制场平面图4.14.1、方块预制、方块预制- -平面布置平面布置方

5、块底模均采用墩式混凝土结构基础,底模顶面采用3mm钢板进行贴砌,以保证方块底部平整度及大数量方块预制的精度;4.1、方块预制-底模混凝土浇筑采用作业半径为38m,理论最高效率为280m3/h的皮带机浇筑入模 。采用振动梁及人工辅助光面的方式进行方块顶面的抹平,以保证3mm的平整度。4.1、方块预制-方块浇筑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12小时后可以拆摸,侧模拆除后立即用土工布覆盖大方块侧表面,外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在方块顶部铺设水管,与底面供水系统联通,形成了立体养护体系,达到良好的养护效果。4.1、方块预制-养护方块转堆出运平面示意图方块转堆出运平面示意图900t顶撑小车横移方块至出运通道500t龙门

6、吊纵移方块至堆存区或出运码头4.1、方块预制-转堆出运移动小车平移方块4.1、方块预制-转堆出运500t龙门吊出运方块4.1、方块预制-转堆出运500t起重船出运方块4.1、方块预制-转堆出运4.1、方块预制-砼配合比设计 沙特当地平均气温超过30、最高气温超过50,混凝土入模温度要求范围为530;混凝土中心温度要求不能超过65,且内外温差不能超过20,没有结构性裂缝且裂缝不超过0.4mm,必须选用低水化热水泥的配合比。 混凝土材料用量(kg/m3)水泥矿粉碎 石砂水冰减水剂20mm40mm170170610660770120254.4方块混凝土配合比4.1、方块预制-砼温控 为达到温控要求,

7、同时需下列辅助措施: 搅拌站需配备高效冷却水设施、制冰以及碎冰设施。保证混凝土搅拌水温控制在4以下,同时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调整搅拌水中冰(冰屑)的含量。在现场实际操作中,夏季最炎热时期,加冰量要达到75Kg/m3。 根据不同季节的环境温度变化,合理安排混凝土浇注时间。夏季一般只安排夜间进行混凝土浇注作业,冬季可以安排全天候混凝土浇筑。 4.1、方块预制-砼表面塑性裂缝控制防裂 改善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混凝土施工坍落度皮带机浇筑皮带机浇筑 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00120 mm之间,采用皮带机进行浇筑;为减少表面浮浆的厚度,方块顶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0 cm左右为宜;由于粗骨料比重较大,取消二次振捣

8、,采用二次抹面工艺。4.1 方块预制-砼表面塑性裂缝控制防裂混凝土收面-降低混凝土表层水分挥发速度; 表面粗平后,方块表面喷缓蒸发剂。利用其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薄膜降低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 盖土工布覆盖34h,混凝土表面达一定强度后进行细平和拉毛,再喷养护液,然后覆盖塑料薄膜,为了防止风将塑料薄膜掀开,可以在塑料薄膜上再覆盖一层帆布,将四周包裹严实,防止漏风; 为防止方块表面受刮风影响,在方块周围适当布置防风围栏,可起到较好效果。4.1、方块预制-砼表面塑性裂缝控制防裂喷缓蒸发剂表面粗平细平拉毛细平拉毛顶面覆盖顶面覆盖4.1、方块预制-砼表面塑性裂缝控制防裂 混凝土养护-创造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9、条件 冬季气温低,采用养护液养护,热天气采用水养护。 水养护 先在方块顶部四周边缘架设钻孔后的养护水管,再覆盖麻布袋,薄膜及缝制好的土工布及泡沫板。 拆模前洒水养护拆模前洒水养护4.1、方块预制-砼表面塑性裂缝控制防裂 混凝土养护-创造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养护液养护 在方块表面湿润后,定量(5m2/L)均匀喷涂/涂抹养护液(Fosro RB90),并覆盖薄膜及缝制好的土工布及泡沫板。定量涂抹养护液定量涂抹养护液基槽开挖由中港组织天航进行施工,采用50立方的抓斗船进行施工,设计基槽底地质为粘土和珊瑚礁,施工时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开挖至设计标高,对挖至设计标高的基槽进行取样送检,取样由咨工的潜水工程

10、师潜水进行取样,样品合格后对开挖好的基槽再进行钻孔取样,钻孔深度大于1.5m,钻孔布置为纵向每3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钻三个孔,根据钻孔取得的样品对基槽完成面至1.5m深度的土质情况进行分析判别。 4.2、基槽开挖-简述基槽面验收具体标准: 1、每个土样是否连续,往下是否有空洞; 2、直观判断设计开挖面往下是否仍为标贯击数很低的淤泥土质; 3、每隔三个断面将取出的样品外送当地权威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样品颗粒分析,样品粒径小于0.075mm的量不超过30%。 在钻孔过程中出现不合格的土样或有空洞,需要按照技术规格书的要求进行开挖换填,咨工的潜水工程师不定期潜水直接在基槽底取样进行试验检测。4.2、基槽

11、开挖-验收标准基槽挖泥船组基槽挖泥船组4.2、基槽开挖-船机设备基槽钻孔船基槽钻孔船4.2、基槽开挖-船机设备基床石设计规格为0.13.5Kg,厚度为3.35m,初抛采用30立方的开体驳抛填,细抛采用挖机上工作船进行抛填,潜水配合进行基床整平,基床整平石规格为0.021.3Kg,厚度为40cm,设计基床面标高为-19.65m,实际施工标高为-19.25m,实际基床面施工标高比设计高40cm(按技术规格书要求基床石抛高40cm作为预留沉降)。4.3、基槽整平基床抛石及基床抛石及 整平船组整平船组4.3、基槽整平按照设计图纸,主码头为6层方块,副码头前90m过渡段为6层方块,剩余的为5层方块。方块

12、重量约为450t。 根据设计规定,大方块安装的伸缩缝为50mm12mm,相邻方块错牙不超过30mm,方块安装的平均铅锤线(立面)或平均安装线(平面)与方块设计前沿线的偏差不超过15mm。另外,本工程原设计方案并无设置倒坡及后移量。4.4、方块安装-简述方块吊装:在吊点的设计选型中根据英标规定,方块中不可预埋铁件,无法采用传统的“预埋吊孔盒+丁字形吊具”工艺,因此开发了C型吊钩吊装方块。水上辅助测量定位:模仿打桩船的定位方式,在方块入水前进行粗定位,研制了一套RTK-GPS粗定位系统软件,极大得提高了起重船粗定位的精度和效率。水下精确测量系统:根据本工程所处海域潮流小的特点,在方块入水后精确定位

13、,采用在安装段安放定位架并在定位架之间连接强力橡皮绳,潜水员水下用量尺测量进行前后定位。4.4、方块安装-(重、难点)在陆地上设立GPS基站,用于传送RTK-GPS定位的实时差分信号;在起重船上安装3台GPS接收机,用于测定船位;2台双轴倾斜仪分别用于测定船体及扒杆的倾斜数据。通过多次起吊试验反映起吊方块与船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常数并输入测量定位软件,实际情况显示,粗定位过程能将方块位置精确到30cm内。4.4、方块安装-水上辅助测量定位“C”型吊具和外置式吊点的设计开发改变了丁字吊杆的传统工艺,具有如下优点:机械化摘挂钩,劳动强度低;水上施工安全;4.4、方块安装-C型吊装系统4.4、方块

14、安装-C型吊装系统水下精确测量辅助系统:安装3个定位架,分别位于码头前沿和侧边并成“L”型。在3个定位架之间设置两条橡皮绳,分别控制方块的前沿和侧边。定位架橡皮绳橡皮绳方块定位架定位架4.4、方块安装-水下精确测量辅助系统4.4、方块安装-水下精确测量辅助系统 方块安装定位架布置方块安装定位架布置 方块安装用定位架3个坐底定位架,定位架主体为塔状钢结构,配以混凝土底座。其高度为21.5m,总重95t。4.4、方块安装 -水下精确测量辅助系统4.4、方块安装-水下安装4.4、方块安装-水下安装码头满负荷堆载预压是利用提前加载对码头基床进行压实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在方块顶面预压相当于码头满负荷

15、运营状态下的重量,通过预压荷载的作用,加速码头基床沉降,从而使得码头基床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密实状态,以保证码头在最终满负荷运营状态下基床的稳定性。预压期间通过对码头基床沉降量连续进行监测,当基床沉降量在一定时间内趋于稳定且最后一段时间的累计沉降量小于地基设计允许的沉降量时则达到基床压实处理的效果。 4.5、堆载预压-概述 设计要求方块结构以上预压体(不包括方块结构本身重量)对方块底部产生的荷载不小于250KN/m2,卸载标准为满负荷压载7d累积沉降量不大于10mm,且满负荷压载时间不少于14d。4.5、堆载预压-概述堆载预压采用砼小方块作为堆载体,小方块尺寸为3.6*2.4*1.1m(长*宽*高

16、),采用C30砼预制,单件小方块重量为22.8t,按设计压载要求,即压载体对码头最底部方块基础接触面产生不小于250KN/m2的荷载,主码头与副码头堆载高度均为14层,15.4米高。 4.5、堆载预压-简述AABBA-A 断面B-B 断面小方块平面图4.5、堆载预压-压载块开孔示意图预制好的小方块预制好的小方块4.5、堆载预压-压载块小方块吊具小方块吊具4.5、堆载预压-压载块吊具小方块吊具小方块吊具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方块顶面采用I36工字钢平铺在盖板坑位作为小方块压载支撑面,工字钢平铺间距为50cm,底部用100mm(宽)*40mm(厚)的钢板将工字钢焊接连成一体,工字钢顶面与方块顶

17、面持平,工字钢铺设如下图所示。工字钢安装前要对大方块盖板坑位进行清理,保证工字钢安放位置的平整度,避免局部受力;堆载第1层小方块前在码头结构方块顶面放样小方块加载控制线,以保证堆载柱体的中心线,同时在方块的四角布置沉降监测点。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I36工字钢40mm的钢板内胆码头结构大方块码头结构大方块工字钢铺设断面图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铺设好的工铺设好的工字钢基础字钢基础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为了便于沉降监测,第1层小方块加载平面位置与第2层小方块加载相同,未采用错缝压载,但是为了便于吊机司机操作的视觉及安全性,从第2层小方块起加载顺序从海侧往陆侧进行加载。第3层小方块加载前

18、要对第2层小方块的中心进行复核,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偏心压载。第3层小方块平面布置相对第2层小方块采用错缝压载,保证柱体的稳定性。 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完成第3层小方块加载后在第三层小方块上放样出第4层小方块加载平面控制线,第4层的加载方法如同第2层。第5层、7层、9层、11层和13层的堆载方式和第3层是一样的,而第6层、8层、10层、12层和14层的堆载方式和第4层是一样的。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87431256海侧第1、2层小方块堆载平面图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为便于沉降监测,柱体第一、为便于沉降监测,柱体第一、二层未采用错缝压载,第三二层未采用错缝压载,第三层以上每层均采用

19、错缝压载。层以上每层均采用错缝压载。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987654321海侧第3层小方块堆载平面图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为了使堆载方块的压力均匀地传递下去,减少地基应力差,在正常进行堆载的柱体两边各堆放两柱高分别为10层和6层的柱体,柱体加载方法相同;以后每次往前推进时都需在未堆载区域同样堆载两柱方块以均衡地基承载力。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柱体堆载立面图柱体堆载立面图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主码头预加载典型断面图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4.5、堆载预压-压载施工在堆载过程中每天对柱体四个角点进行两

20、次沉降监测,根据沉降数据绘制沉降曲线表,为了避免测量过程中单次测量误差而影响卸载判断,经过与咨工沟通决定通过Excel表格自带的曲线拟合功能对每次的测量数据进行曲线拟合,通过曲线发展的趋势线计算当天的沉降数据,从而较为客观地反应了当天的实际沉降情况。4.5、堆载预压-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4.5、堆载预压-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柱体编号满荷载堆载时间(d)加载过程中沉降量(mm)柱体满载后前三天累计沉降量(mm)柱体满载后一周内累计沉降量(mm)柱体卸载前一周累计沉降量(mm)M1M1029.22051431846.3M-10M-2030.32561752115.8M-21M-3022.1217138

21、1937.7M-31M-4020.71871241668.8M-41M-5021.31521101309.1M-51M-6022.1158981349.0M-61M-7020.81871331676.5M-71M-8018.72021271856.0M-81M-9027.53652242975.5M-91M-9926.42651552356.5F-1F-1018.51931341777.9F-11F-2019.21871281728.9F-21F-3017.62121351888.2F-31F-4018.32431462108.4F-41F-4320.32051271757.8柱体各周期沉降统

22、计表柱体各周期沉降统计表4.5、堆载预压-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在压载过程中由于地质及基床厚度不同造成沉降速率不同,满负荷压载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压载过程中沉降位移监测数据显示,海侧累积沉降量总体上大于陆侧沉降量,压载过后柱体出现了向海侧倾斜的现象,卸载完的柱体测量情况如下:4.5、堆载预压-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柱体编号满荷载堆载时间(d)基床抛石厚度(m)基床底地质状况大方块顶压载过程中向海侧偏移量(mm)加载过程中沉降量(mm)M1M1029.23.75粘土230205M-10M-2030.36.75粘土288256M-21M-3022.13.75粘土198217M-31M-4020.73.75粘

23、土、珊瑚礁177187M-41M-5021.34.5珊瑚礁163152M-51M-6022.14.75珊瑚礁176158M-61M-7020.85.35粘土、珊瑚礁221187M-71M-8018.75.35粘土256202M-81M-9027.53.35粘土323365M-91M-9926.43.35粘土223265F1F1018.53.35粘土195193F11F2019.23.35粘土、珊瑚礁173187F21F3017.65.35粘土186212F31F4018.35.35珊瑚礁188243F41F4320.35.35珊瑚礁1922054.5、堆载预压-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4.5、堆载预

24、压-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通过对柱体累计沉降量进行系统分析,累计沉降量与基床石抛填厚度及基床地质状况关系较大;压载过程中的沉降量与位移量最大的区域是地质情况为细粘土M80柱到M90柱区间,。通过柱体压载过程总体沉降曲线观察而言,柱体满载后前三天累计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65%,柱体满载后一周内累计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87%,满载一周后柱体沉降基本逐步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柱体压载过程中的偏移量越大,将会造成柱体的偏心矩越大,使得柱体的四个角点沉降值不均匀,也相对延长了柱体的堆载时间。卸载后大方块平均顶面标高比设计低约100mm。4.5、堆载预压-效果分析 胸墙浇筑完后通过对码头面布设的沉降点进行沉降连续

25、监测,沉降监测结果请见下表:点 号初测高程(m)一周后测量高程(m)一个月后测量高程(m)三个月后测量高程(m)三个月累计沉降量(mm)M+03.61323.61153.61113.61092.3M+1003.59833.59883.5983.59750.8M+2003.60173.60023.59923.59873.0M+3003.61113.60993.60933.60912.0M+4003.60523.60563.60493.60421.0M+5003.59543.59483.59423.59332.1M+6003.58933.58833.58793.58771.6M+7003.6012

26、3.60073.59983.59922.0F+1003.60433.60283.60263.60222.1F+2003.59583.59443.59393.59411.7F+3003.60773.60653.60583.60512.6 通过码头面所布设的沉降点监测数据可以看出,码头面浇筑完后沉降值较小,三个月累计沉降量均在3mm以内,沉降监测数据表明码头基床稳定、预压效果较好。4.5、堆载预压-效果分析主码头后轨道梁长715m,宽4.5m,高2m,总共分为10段施工;副码头后轨道梁长295m,宽3.5m,高1.6m,总共分为4段施工。后轨道梁与胸墙间设计无连接梁,轨道梁宽度大,设计无桩基进行承

27、载,而是直接采用地基处理后的回填砂做为轨道梁基础。4.5、堆载预压-后轨梁按照设计要求后轨道梁区域采用振冲密实+振冲置换相结合的工艺进行处理;振冲间距减小至3m,等边三角形布点,采用砾石进行填料,形成密实的相连的复合型砂石桩。振冲过程中采用振动电流做为主控,留振时间、填料量做为辅控。由于后轨道梁的设计位置处于墙后棱体石的斜坡上,单个振冲点的处理深度不同,同时,为防止振冲至底部对棱体石上结构土工布的破坏,单个振冲点完成标高要在理论深度的基础上预留0.51.0m;设计断面如附图所示。因此,在施工中除了有效控制振冲施工所要求的施工参数外,每个单点的振冲深度也作为主控项。4.5、堆载预压-后轨梁后轨道

28、梁地基振冲处理深度示意图4.5、堆载预压-后轨梁 按照英国Halcrow设计以及技术规格书要求,地基处理后,后轨道区域按照25m25m的频率,随机进行CPT(Cone Penetration Test)检测,其qc值需达到如下表。后轨后轨道梁道梁基础基础CPT检测检测曲线曲线表表4.5、堆载预压-后轨梁主码头后轨道梁为了前期施工了4段,并完成了轨道安装的施工。轨道梁浇筑完成后,布置了沉降点,进行后轨道梁的沉降监测,后轨道梁监测数据如下:点 号初测高程(m)一周后测量高程(m)一个月后测量高程(m)二个月后测量高程(m) 二个月累计沉降量(mm)CH+03.6313.6253.6163.6072

29、4CH+503.6283.6213.6073.59731CH+1003.6303.6223.6053.59634CH+1503.6313.6263.6133.60328CH+2003.6293.6243.6143.60623CH+2503.6283.6233.6123.60127CH+3003.6323.6283.6203.614184.5、堆载预压-后轨梁由于主码头后轨道梁沉降较多,副码头后轨道梁施工在地基处理完后,进行堆载预压施工。中心加载预压不小于216KN/m2,卸载标准为满负荷连续压载7d累积沉降量不大于8mm,且满负荷压载时间不少于14d。堆载采用码头堆载施工的小方块,直接将后轨道

30、梁地基整平碾压后进行堆载,堆载总高度为15层,堆载过程如同码头主体施工。堆载沉降量如下表所示:4.5、堆载预压-后轨梁沉降分析柱体编号满荷载堆载时间(d)加载过程中沉降量(mm)柱体满载后前三天累计沉降量(mm)柱体满载后一周内累计沉降量(mm)FRCB1#22.41414592FRCB2#29.31564387FRCB3#23.41484794FRCB4#26.312141894.5、堆载预压-后轨梁沉降分析后轨道梁小方块堆载示意图后轨道梁小方块堆载示意图4.5、堆载预压-后轨梁沉降分析后轨道梁地基堆载现场照片后轨道梁地基堆载现场照片4.5、堆载预压-后轨梁沉降分析点 号初测高程(m)一周后

31、测量高程(m)一个月后测量高程(m)三个月后测量高程(m)三个月累计沉降量(mm)CH+03.63123.63103.63083.63040.8CH+503.62863.62833.62793.62711.5CH+1003.63073.63033.63013.62951.2CH+1503.63013.62973.62923.62812.0CH+2003.63043.63003.62943.62901.4CH+2503.63153.63123.63073.63031.2CH+2953.62973.62953.62913.62851.2 经过前期堆载后的副码头后轨道梁施工完后沉降量较小,施工前咨工

32、仍要求与主码头后轨道梁一样,采用加长40mm的预埋轨道螺栓,以备后期调整轨道顶标高。副码头后轨道梁浇筑完后三个月的沉降量如下表统计:4.5、堆载预压-后轨梁沉降分析4.6、胸墙浇筑码头共有胸墙71段,主码头尺寸为15m*14m*3m,辅助码头尺寸15m*12.5m*3m,无配筋,采用强度为35Mpa的纤维混凝土浇注。施工特点是需一次浇筑成型,单次浇筑方量大。采用皮带机+泵车入灰工艺。4.7、后方场地地基处理-简述RSGT项目毗邻红海,其附近水域分布大量珊瑚暗礁与岛屿,该类珊瑚礁石大多是由海洋微生物经过漫长地质年代进化形成,属于生物化学沉积岩。为适应后方场地形成需要,在航道区域开挖珊瑚礁形成港池

33、,然后将珊瑚礁材料经吹填形成码头陆域。该项目后方约有30万场地需进行地基处理以满足对应技术规格要求。根据设计,对应不同地质情况,采用强夯法和加料振冲法两种工艺进行施工。4.7、后方场地地基处理-标准要求CPT验收曲线验收曲线SPT验收曲线验收曲线4.7、后方场地地基处理-标准要求一、承载力要求:荷载为45KN/m2二、沉降要求:长期工后沉降要求: 5年内不超过25mm 25年内不超过75mm 50年内不超过150mm差异沉降:25m长范围内任何方向差异沉降不能超过30mm。4.7、后方场地地基处理-强夯工程围堰至陆域回填区域采用块石混合珊瑚礁砂进行回填,回填后的主要土层为珊瑚礁砂砾砂和砾石、少量淤泥夹层或混层。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及回填料性质,采用高能强夯加固深层地基的基础,采用低能强夯和振动碾压相结合的浅表层地基压实技术。并通过SPT检验强夯后地基的加固效果。4.7、后方场地地基处理-强夯强夯法处治珊瑚礁砂吹填地基层,处理深度79m,形成超固结的硬壳层。强夯方案确定为两遍点夯,一遍普夯,其中两遍点夯采用重40吨夯锤,夯击能采用5000 ,正方形方格布点,间距5m5m;普夯的夯锤质量是18吨,夯击能是1000 ,采用互相搭接四分之一直径,即夯点间距为夯锤半径1.1m。unit:mm4.7、后方场地地基处理-强夯施工4.7、后方场地地基处理-强夯效果分析图1 1 强夯前后SPTS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