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追溯与价值辨析_第1页
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追溯与价值辨析_第2页
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追溯与价值辨析_第3页
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追溯与价值辨析_第4页
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追溯与价值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JOURNALISM RESEARCH·广播电视·2019年第5期 总第157期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追溯与价值辨析(1980-2018) (四川大学 文学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与传统文献综述结合的混合研究路径,对19802018年广电公共服务领域的知识生产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30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议题经历了从引介西方公共电视经验到探索本土广电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再到关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公共服务转型实践;传播学科的传统名校在这一细分领域中依然保持了优势,但机构之间的合作明显缺失;业界和学界共同参与了这一议题研究,但量与

2、被引量并未形成正相关;近年来虽有少数其他学科研究者涉足该领域,但总体而言,研究着追逐热点偏好、学科视角单一、学术合作稀缺、创新成果匮乏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耕细分领域、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关注创新实践。【】广电公共服务;公共电视;传媒公共性;科学知识图谱;混合研究号】G220【文献标识码】A一、研究起源与研究问题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被天然赋予了公共性特征,公共服务成为广电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的功能。几十年来,我国的广电机构自觉担负起传播党的方针、通达社情、正确引导、推动进步的职责使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为目标,在传输覆盖、机构和内容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当然也着农村广电

3、公共服务稀缺、涉农节目匮乏、广电公共服务区域供给不平衡等问题(、,2019)。通过对既有研究的学理性梳理,不仅可以进一步勾勒出这一领域的学术脉络和研究轨迹,也可以归纳其研究亮点、发现其研究不足,从而为后续的作者简介,四川大学文学与,四川大学文学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传媒研究中心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7BXW035)阶段性成果。99相关研究提供指引和参照。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采用的路径,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试图回答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

4、什么样的状况(研究体量、跨越时限、总体观点等)?第二,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起源与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各自有何特点、又分别涌现了哪些热点议题?第三,在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领域,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机构以及重要的学术发表阵地?第四,广电公共服务的经典文献是哪些?第五,哪些人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主力?其代表作是什么?这些活跃作者的合作网络又呈现怎样的结构?第六,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公共服务未来的发展态势和研究方向是什么?二、研究设计与资料获取(一)研究近年来,随着知识产出的爆炸式增长,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也着新的。若仅采用传统的定性文献综述方式进行归纳评述,已难以全面概括某一学科

5、领域的全貌。而单纯采用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分析,则容易流于频数统计的窠臼而难以洞见具体深入的观点。而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设计,既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图谱的定量研究实现文献梳理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又可以通过定性思辨的审视和反思定量统计的结果,通过事实呈现与价值的结合,既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又兼具了研究的深刻性和思辨性,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管理和知识评价的功效(,2018)。基于此,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Mapknowledge Domains)和传统定性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路径,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领域的知识生产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其中“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为华裔学者教授开发的

6、Citespace。(二)数据来源本研究搜集的资料主要、硕博士学术和公开的书籍三类。知网”“高级检。同时,考虑到西其中索”的“和的搜集主要通过“知网”获取。”栏中输入“广播电视”并含“公共服务”两个方广播电视学界对应的研究为“公共电视”和“公共广播”,因此在检索条件下方选择“或者”逻辑算符,在“”中输入“公共电视”和“公共广播”两项。检索时间截止到2019年1月1日,共初步获得和在内的2657篇文100献。随后,经过人工甄别,剔除与无关的的、会议、书评、简讯、人物访谈、和重复发表的文章,剩下1018篇文献,其中在书籍专著的获取方面,本研究分别进入硕、博士和107篇。大学、传媒大学1的主页,分别

7、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公共电视”“公共广播”等关键词进行检索。为保证将因对新书采访时滞而遗漏的书籍纳入研究视野,笔者又进入亚马逊、当当网、旧书网和淘宝网主页,以同样进行了检索,共获得19本图书资料的(表1)。表1 各个时期的文献分布三、研究发现(一)总体情况概述从研究时限和体量来看,自1980年出现的第一篇文献至今,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从未间断,说明学界和业界对该领域始终保持着敏感度(如图1)。总体而言,38年间国内关于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文献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尤其在新世纪出现迅猛增长,其中本研究获取的19本书籍均为该阶段。图1 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历时分布101在研究对象方面(见表2),1018

8、篇文献(不书籍)中有66篇研究了的公共电视,136篇聚焦了欧洲各国的公共电视,而这当中绝大多数又是英国BBC展开的。关于亚洲的38篇文献中,有多达28篇文章是NHK展开的。此外还有2篇文章澳大利亚的公共广播机构,25篇文章笼统地对世界各国的公共广电机构进行了。在193篇关于国内的研究对象方面,关于西部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数量最多,东部地区的研究紧随其后,中部和东北地区被研究的相对较少。究其缘由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是西部地区总体发展较为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且地形复杂、民族多样,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受到了格外关注;二是研究西部的82篇文献受到一些特

9、殊因素的影响,最典型的如2011年重庆卫视,在短时间内即增加了若干研究文献;三是东部地区科技发达,理念先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出现由内容制播到平台升级的转型后,有了一些新经验的;四是我国港台地区研究数量保持高位,是港台地区公共广播电视资源的丰富:的“电台”和的“公共电视台”“客家电视台”“(华视)”“原住民电视台”等2公共电视台/电台都为学者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表2 国内外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在研究基金方面,911篇期献(不)共计获得112项基金资助(详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级课见图2)3。其家级基金28项(社科基金和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广电项目)32项,省级课题资助29项,校级课题21项和地市

10、级课题2项。表明各级管理部门对于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图2 全部获得各类基金资助的分布比例102通过定性文献分析,1018篇知网文献和19本专著的研究议题分为七大类:第一类议题是关于国外公共广播电视经验的引入与。这些研究既有对西方公共广播电视观念、价值的探讨,也有对其法律制度、财政来源、组织结构和节目内容等的。第二类议题为数字技术背景下西方公共广播电视的转型经验。典型的如对NHK在数字化融合带来的启示(的和对策的考察(,2012)等。,2013)、BBC全媒体给我国媒介第三类议题为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理论体系建构。一些研究者专注于传输体系、法律制度、些研究者尝试从务体系的建构策略

11、(规制、绩效评估、财政来源等单一领域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究,另一、内容、体制、评估、保障等整体层面论述了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电视公共,2010)。也有研究者从历史与现实、全球与本土服务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的路径设计的双重维度,提出了与策略构想(等,2014)。第四类议题是关于公共频道/公共电视的讨论。这类研究既有对我国公共频道名不副实问题的讨论(,2010),也有对公共频道向公共电视转型路径的探究。既有早年间关于建立公共电视的设想(陆地、,2005),也有对重庆卫视践行公共电视理念的反思(,2013)。第五类议题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转型实践。如一些研究者提出利用“三网融合

12、”后的技术优势构建电视医疗就诊平台(、宁,2013)、利用电视提供的政务和生活服务(,2017)、将数字广播结合物联网传感技术进行智能交通发布(、,2012)、通过地理系统(GIS)等空间数据与广播电视系统现有资源数据融合,提升应急广播的使用效率(李翔,2015)。第六类议题为我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经验。研究者们聚焦于总结地区的广电公共服务经验、致力于寻求少数民族地区广电公共服务的问题、投身于地形复杂地区广播电视覆盖技术的探索、将目光投射到“村村通”“户户通”等基础工程的实践上(,2006)。第七类是关于公共广播的工程技术问题探讨,主要是关于公共场所中公共广播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应急广播系

13、统的工程安装等工程技术问题(2015)。、楠、等,(二)不同阶段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特点与热点首先我们对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本研究以十年为界,将我国广播电视的整体发展轨迹划分为四个时段,并以这四个时段来纵贯分析广播电视公共服103务这一领域的研究。1.19801990年:萌芽期这一时期关于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外公共电视的上。从知网检索到最早的文献为发表于国际界1980年第2期的文章著名儿童节目“芝麻街”,作者为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该文主要了儿童节目“芝麻街”的播出内容和节目制作儿童电视节目公司。同年4月,现代传播也刊登了国际广播电台胡耀亭的文章广播电视一瞥,该文是作者

14、赴后的观感,主要描述了几家广播电视台的节目编排、播出流程和几所大学的广播电视教育概况。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关于西方公共广播电视的,也由逐渐扩展到、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的仅仅停留在对西方公共广播电视的描述性上,没有对其历史起源、所、收入来源、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探讨,因此严格来说这些文章只属于观感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二是文章的作者多为业界,国门初开,国内学界尚无成规模的海外交流机会,而业界为了学习西方广播电视业的先进经验,进而组织了多批次的从业者对发达进行业务,成为这一时期的文章多出自业界从业者的主因。三是发表的学术阵要集中在国际界

15、现代传播和广播电视学刊几种专业上。广播学院主办的现代传播和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广播电视学刊作为广播电视类的专业期刊,自然以发表与广播电视相关的文章为主,而国际界自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公开以来,初期的定位以世界传播事业发展的动态为主,因此刊登了许多西方界经验的文章。此外,当时范围类公开的传播类期刊数量有限,许多专业期刊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刚刚创办,因此鲜有刊载此类文章。2.19912000年:勃兴期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广播电视的崛起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也日益繁盛,总体而言,该阶段的研究有如下特点:一是刊登相关文章的学术 刊三家独大变为多元并存,如办的当代电视、由国际界现代传播广播电视学主

16、办的战线、电视艺术家主主办的电视研究、广播电视主管的广播电视中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创办的视听界等纷纷加入到这个领域二是研究的主体由业界扩展到学界的“外新史”学者。典型的如广播学院从事广播电视史研究的郭镇之、杭州大学的、社科院传播研究所的104明等,分别在一些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章。三是虽然这一时期的文章仍不乏业界考察后的观感体会,与上一个十年相(1994)。作者不仅详细比,该时期的引介类文章开始聚焦一问题进行深入论述。比如NHK不商业广告,而向用户征收执照费的财政来源问题进行了了NHK的收入来源,还就收入模式的正当性和3.20012010年:成长期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入

17、新世纪以后,关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研究也达到一个,其特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公共广播电视的开始出现,该领域的第一篇是暨南大学的论电台的角色及定位。鉴于英国在公共广播电视谱系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或中的重要地位,硕、博士中一度出现了关于英国探究BBC公共性的起源,或关注BBC制度的变迁,或探究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兴衰,或分析英国公共广播的转型实践,或讨论BBC实践经验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借鉴意义(藏,2010;,2007)。二是公共广播电视技术探讨的文章开始陆续出现,如一些研究者了差错技术在多媒体公共广播系统中的应用(了西部农村地区广播电视MMDS信号覆盖区域、,2001),另一些研究者接收电

18、视(,2006),还有人提出了支撑我国公共服务业务工作的用户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和思路设想(,2017)。三是大陆以外的学者开始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来。比如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传播系的华裔学者、大学的,2003;学者曾对公共电视的问题进行撰文(、舍里克、三,2004)。2004年在举办的第二届亚洲传媒论坛上,著名的传播的公共广播一文。在会上宣读了网络四是自1998年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学界关于电视对农公共服务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开始活跃并呈现“井喷”状态。有研究者从原则、内容、模式、体制、资金、监管等方面概述了我国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06),

19、也有学者专门聚焦于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评估研究,还有学者就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2007)。五是关于西方公共广播电视的研究出现专业化、细分化趋势。比学者专门聚焦西方公共电视的节目评估维度(、,2004)、有学者集中探讨了西方公共电视的财税体制(芳,2005)。,2004),还有学者着眼于西方公共电视的行业规制问题(105六是一些学术期刊这一议题开展了专题组稿。2007年10月,由市广播电视横向合作项局委托传媒大学开展的“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目正式启动。传媒大学课题组经过数月的咨询调研,发表了系列结项成果,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西方广播电视公共服

20、务的价值理念、基本原则和运行路径角色与责任:西方广播电视与公共服务等在内的一组八篇。2007年8月21日出台后,视听、关于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杂志2008年发布了“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征稿通知,随后2008年第5期发表了一组7篇关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专论。4.20112018年:成熟期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关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研究呈现出新的亮点:一是学界出现了宏观层面的系统研究。从2010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领域开始持续发力,从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与规制、绩效评估体系建立、收入模式探讨、节目内容分析等方面对该议题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概述,并了一部专著广播电

21、视公共服务(、,2013)。二是跨学科的研究开始零星出现。首先是学者的介入。大学教授韩东林在申请了2009年度广电部级社科项目“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研究”和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评价与模式优化研究”后,发表了数篇研究(、芝,2011)。随后,法学界的研究者就有线电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化过程中的权利问题进行了探讨(,2011)。三是关注媒体融合形势下公共广播电视发展的文章开始增多,学者分析了美国公共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现状(,2011);有学者探讨了数字公共电视的财源问题(,2011);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广

22、播电视网络在医院、社区、家庭等环节上建设公共卫生2013)。服务体系的设想(、,四是出现了对特定的集中探讨。2011年,重庆电视台宣布,不播商业广告、增加2011;节目和公益节目。这一模式的出现旋即了学界的讨论热潮(,2011)。有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此举是电视寻求公共电视发展路径的一次积极探索(、,2011);也有学者认为重庆卫视的改革形式大于实质,其“公益频道”实践距离真正的公共电视相去甚远(,2013)。在分析了各阶段研究的显著特征之后,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各阶段的研究热点上来。利用Citespace的词频统计功能,我们得出了38年间的高频共现图谱(图3)。并绘制出106表3 出现频次

23、15的图3共现谱图107结合表3和图3可以看到,公共电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n=208),与之相的“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和“BBC”。由此可见,我国学者研究的公共电视主要是英国等西方公广机构来展开的。在图3的左下角部分,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两个为,聚集了性和“西新工”,主程”“无线覆盖”“”等一批热词,这些研究具有要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兴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股研究热潮。此外在图的右下方,还出现了“公共广播系统”这个共广播技术系统展开的。,这说明一些研究是公(三)研究机构及作者的合作运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的所属机构进行可视化呈现,如图4所示,诸多机构基本上以

24、孤立节点的方式散落一片,这一发现与等人关于国内新媒体研究机构分布的图谱基本一致(、,2017)。图4 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具体而言,为数不多的合作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同一机构内部不同组织的合作,如传媒大学;二是同一省市学界与业界的合作,如内工业大学与内电视台、华中科技大学与传播学院与电视台;三是上下级之间的业务指导电视局科技处。,如广电发展研究中心与广播为了揭示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在Citespace中,选择“author”的特征108项,绘制作者之间合作的可视化图谱。由图5可以发现,广电公共服务领域的作者合作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在长达38年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孤军”奋战。从图

25、5中可以直观看出,大多数节点之间都不共现,孤立的节点星罗棋布地散落各处;二是在少数的合作者中,多数以两人之间的合作为主,仅有三对节点合作频次较高的研究者也是相对高产的研究者。如作者“点图形本身也较大。三人以上的合作;三是”不仅合作人数多,节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合作中,主要体现为师生、同事和同窗。比如传播学均为师在合作最紧密的广电均为某科技公司的同事;发展研究中心。又如肖这对合作中,两人都供职于平合作中,两人虽然工作各不相同,但是华中科技大学与院的博士研究生。再如东、升这两组作者的生。图5研究者合作情况的共现图谱(四)高被引文献及其特征我们选择将被引量阈值设定为204,对被引量超过20次的15篇 现

26、,这些文章具有如下几个特点(详见表4)。进行分析后发一是从来看,这些文章都集中于探讨西方公共广播电视制度和的公共频109道/公共电视,而关于本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经验付诸阙如;二是从作者来看,多为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他们往往在某一领域长期深耕,因此对该领域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如郭镇之和有多篇文章上榜;三是从发表来看,与传播研究国际界大学现代传播四大名刊占据了半数以上,因;四是从发表时间来看,这些高被引文献主要集而能够受到普遍关注并得到广泛中在20002010年间。如前文所述,这一时段正是广电公共服务研究开始蓬勃兴起的时间。这些文章历经10多年沉淀尚未“湮没”,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半衰期”较长

27、,是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质精品力作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此后时段该领域的研究虽数量激增但表4 被引量超过20次的四、结论与讨论(一)基本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将定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和定性的传统文献综述方式相结合,绘制出了我国广电公共服务领域的“知识地图”,不仅勾勒了该领域整体的研究沿革、文献、研110究主力、合作网络和研究热点,而且也“深描”出该领域研究的议题变迁和阶段性特点。关于广电公共服务的议题是一个历史久远而又历久弥新的话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勃兴期,本世纪首个10年的成长期和如今的爆发期。30多年来, 相关研究不仅从未中断,而且赓续至今、方兴未艾。在研究议题方面,20

28、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主要以引介西方公共电视的经验性为主,文章多流于描述,学理性并不太强。进入新世纪以后,相关研究开始急剧增加,研究者们把目光从海外转向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从整体层面思考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搭建,一些学者则尝试探索在我国建立公共电视的路径,还有学者专注于广播电视的对农传播和“村村通”“户户通”“西新工程”实践。这些立内的研究彰显了学者们本土化意识凸显的学术自觉。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研究数量激增的同时,研究议题也愈发多元。譬的研究者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西方公共电视的先进经验,有的研究者则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广电公共服务的转型实践,还有研究者对广电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绩效评估、法律

29、规制等细分领域进行深挖。总体而言,从30多年间广电公共服务的议题流变中可以总结出两大特点。一是实践导向明显,现实催生研究议题。无论是早年关于BBC、NHK等西方公共广播机构的考察,还是“村村通”“户户通”的经验交流,甚至公共频道的开设运行,都是在业界的实践推动下产生的研究兴奋点。除了2000年以后部分学者自觉开展起一轮关于建立本土公共电视的吁求之外,整体而言广播电视学界缺乏主动的理论关照,这一点与整个传播学科的研究趋势也较为一致。如在对传播学四大期刊12939篇文献计量分析后也发现,整个传播学界从研究议题到研究数量,都与技术发展、践为导向(、热点等现实因素紧密相关,2017)。传播学研究的总体

30、导向仍是以实二是代际更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本研究发现,几乎每隔十年广电界就会掀起一轮热点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热潮的兴起既与西方经验的引入有关,也与技术更迭带来的业态变化有关,还与自上而下的推动有关,甚至受到上述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无论是外因推动还是内因驱动,热点议题的生命周期都持续不长,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描述为“知识达尔文主义下的用进废退”(、,2017)。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议题,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同样吸引了业界从业者的加入。业界从业者长期投身于实践一线,对新生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切身的感受,往往能够对相关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因此,将学界的理论积淀与业界的丰富经验结合起来,可以促进某一领域的深

31、度开掘和广度拓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在广电公共服务领域,一些学的学者开始逐渐介入。其他学科学者的加入不仅说明广电公共服务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昭示着该领域潜在的研究价值。111在重要文献方面,本文通过被引率指标识别出排名前15的。这些除了作者、刊载期刊大多享有盛誉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本身的价值能够经历岁月的洗礼。早在1963年,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就曾指出,一篇的“半衰期”大约是1.5年。也就是说,这篇的全部其他的二分之一是在这篇发表后的1.5年内发表的(,2007)。这些在历经10余载岁月淘洗后依然受到关注和,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历史久远的文献至今仍被,奥本(Opp

32、enheim)和(Renn)两位研究者将归纳为以下七点,分别是或数据”“与现在的研究并不适用或并非最优”“作为历史背景”“描述相关的研究”“提相比较”“借鉴理论公式”“借鉴论”“现有理论或(Oppenheim,C. & Renn,S. P.,1978)。对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七点,本研究倾向于前三点。因为这15篇高被引无一例外都是思辨性质的基础研究,没有采用实证研究的。仔细审视这15篇,作者都是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定义、思路,描述一些当时的形势与状况,而概念阐述类的文章由于从整体上勾画了某个领域的研究框架,这或许也是高被引的一种缘由。(二) 的几点问题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研究

33、虽然量上成果丰硕,但却难言质的突破,其不足主要以下三点。1.“导向”和“”突出,实用主义明显纵观30多年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议题的研究,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追逐热点”的偏好。典型的事例如1998年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开始这一议题纷纷撰文,从研究成果来看,现象描述和业务探讨类文章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率也屈指可数。又如2011年重庆卫视宣布后,再次篇学界业界的,诸多研究著述亦纷至沓来。仅2012年一年,就有至少八这一话题写作。重庆卫视的实践,仅仅持续了一年时间就被证明失败,不仅使此前众多持支持倾向的研究结论迅速“失效”,也使得该方面研究的历史留存与借鉴价值大打

34、折扣。2.学科视角单一,学术合作稀缺在梳理关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研究后我们发现,仅有5篇文章有其他学科学者的介入,总体而言广电公共服务领域的学科视角还比较单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缘、业缘为主体的合作了本领域主要的合作形式。这种合作存的局限一是仅限于学缘、业缘的短程连接伸缩范围有限,对培育本学科大规模的学术共同体有所局限;二是长期局限于“圈子内”的学术交流,容易造成知识产出的“内卷化”,不利于学科领域的创新;三是在知识频繁的,局限于本学科内的“闭门造车”112不利于跨学科的取长补短,故步自封难以汲取到其他学科先进的理念与3.基础研究重复,创新成果匮乏。从本文所分析的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来看

35、,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议题相对有限,研究的范围及深度推进缓慢,从外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引介到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始终未能完全实现,而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的简单重复更是其明显特征。同质化研究不但不能为后来学者提供洞见,还严重制约了学术创新。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真正需要的理论指导却付诸阙如。比如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形态的演进和的变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提供公共服务,这不仅是广大百姓关注的话题,也是广电业界迫切的期待。(三)未来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议题1.聚焦广电媒介公共服务的细分领域从过往30多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于广电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特征、理念目标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已经相

36、当成熟,对于广电公共服务的传输覆盖、监管评估、财政来源等细分领域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譬如在传输覆盖方面,随着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方式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整体转换实际进程远远滞后于预期规划;“三网融合”战略在现实落地中又诸多;OTT等新业务形态的出现给传统传输的广播电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有待学界进一步思考。又如在财政来源方面,目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拨款,而如果单纯依靠的资金支持,长此以往会给各级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但对于目前已具有显著市场化运营特性的广电机构而言,除了责任的要求外,很难有提供纯公益性质

37、的公共服务的原生动力。尤其是处于当下的媒体融合下,传统广电媒体着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在纯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也会受到直接冲击。如何在媒体传播实践中解决此类问题,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议题,也是考验研究者智慧与能力的难题。2.运用跨学科的理论资源和路径虽然从近年来的研究实践来看,已有少数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开始介入到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中来,但这些“跨界”只是零星的、短暂的,既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科研合作, 也缺乏持久深耕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广电公共服务的研究无以为鉴。无论是从理论资源还是从研究来看,关于广电公共服务的跨学科研究都有着无穷的潜力。从理论资源来看,西方福利方式提供参考;西方学中的

38、“公品”理论,或可以为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的供给哲学中的“公共领域”理论亦或可以为广播电视促进权利的落实带来启示;“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倚重的市场化机制,或可以给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的运营效率提供启发。而从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的绝大多数研113究都处于现象描述和理论思辨的层面,缺乏规范、科学地研究。除了借鉴科学中常见的访谈法、问卷法、内容分析法之外,公共管理学中的层次分析法、平衡记分卡在广电公共服务的目标确立、绩效评估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3.重视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公共服务的创新路径身处媒体融合,一方面各种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勃兴极大地分流了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

39、广播电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前的空间和舞台。在此背景下,寻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融合转型路径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从当前广电媒体融合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广电机构融合转型的出发点都是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考量,因而制定的融合策略多是建立“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设立生产“厨房”等。这些融合策略只能单纯满足受众的需求而非全方位的生活需求。而从服务受众的角度出发,真正立足于公众的切实需求设计融合策略,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创新广电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既可以吸引受众广泛参与,建立新型的传受以赢回受众;也可以通过公共服务来提高媒体品牌的附加值,从而提升媒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以增加受众黏性,提高媒体赢利能力。

40、因此,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创新路径,尤其是借助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这一契机,将广播电视的服务功能有效拓展到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等,均是新一轮该领域理论研究应给以关注的焦点。注释:1根据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传播学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校共有两所,即大学和传媒大学。因此本研究选择了这两所高校的数据库进行检索。234客家台、华视、原住民台和公视台现已合并成立公共广播电视集团(TBS)。在本研究中,如果一篇文章同时有多个基金项目资助,则同时统计多个基金项目。选择的标准为知网提供的引文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1月1日。参考文献:1,.我国广电公共

41、服务供给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探析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J.中国广播,2019(2),第13-20页.反思与超越:科学知识图谱在23456传播学的知识生产检视J.与传播评论,2018(6),第121-136页.数字化公共电视的发展研究:NHK的与.M:,2013.,2012(7),第32-36页.提升,等.质量 实现华丽转身BBC新媒体业务探索及整体机构J.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J.河南科学,2010(5)第194-196页.电视公共服务发展创新研究.M:传媒大学,2014.114789.陆地,与路径的双重:"公共频道"对公共电视在华发展的影响J.大学,2010(3),

42、第105-111页.是否需要建立公共广播电视?J.声屏世界,2005(8),第18-20页.权导下的电视公益:言说与实践的疏离对重庆卫视“公益”的反思J.地质大学学报(科学版),2013(5),第84-89页.10, 53-55页.,.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网络医疗预约挂号项目浅析J.有线电视技术,2013(2),第1112131415161718192021.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公共电视媒体的转型珠海广播电视台的经验J.当代电视,2017(1),第92-93页.数字广播技术在物联网智能交通服务方面的应用展望J.研究导刊,2012(5),第20-24页.,李翔.融合创新的应急广播发展之路J.广播,

43、2015(12),第22-22页.广电“村村通”建设:历史、现状和未来J.现代传播(传媒大学学报),2006(5),第45-50页.,.楠,等.开放性公共场所应急疏散广播设施选址研究J.安全科学学报,2015(4),第170-176页.广播电视收费的启示J.广播电视学刊,1994(4),第107-108页.藏.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生成探源D.大学博士,2010.BBC的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可借鉴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差错技术在多媒体公共广播系统中的应用.J电声技术,2001(5),第53-55页.农村多重覆盖广播电视MMDS信号的接收J.有线电视,2006(14),第1349-1

44、351页.基于我国公共服务业务的用户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设想J.广播电视,2017(5),第101-104页.22,舍里克,.BBC与BSkyB之战:新环境下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的竞争及启示J.大学,2003(78),第59-67页.2324252627282930三.,无线电视公共化的生命史:1986-2002J. 如何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J.大学,2004(79)第82-86页.广播电视学刊,2006(2),第52-54页.,.创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J.广播电视学刊,2007(6),第8-10页.西方公共电视的节目评估:收视率悖论J.国际界,2004(2),第6

45、5-68页.广播电视学刊,2004(3)第77-80页.传媒大学学报),2005(4),第19-25页.,2013.英、日、法三国公共电视财税体制及相关问题研究J. 芳.广播电视放松规制与重新界定公共利益J.现代传播(,.,广播电视公共服务M.:光明日报.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绩效评价以省为例J.财政研究,2011(8),第45-48页.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利益2011(11),第45-150页.31及其协调以有线电视模转数的公共服务为例J.浙江科学, 323334.数字.数字, 53-55页.公共广播电视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电视研究,2011(11),第76-77页.下公共服

46、务广播发展的问题J.暨南学报(哲会科学版),2011(4),第156-160页.,.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网络医疗预约挂号项目浅析J.有线电视技术,2013(2),第3536373839.补贴、市场与电视的“公共性”重庆卫视刍议J.开放,2011(9),第66-71页.构建,媒体的公共性和性?重庆卫视的思考J.大学,2011(3),第6-18页.,.重庆卫视:“另辟蹊径”的背后深意J.与写作,2011(6)第29-31页.公共电视的本质、模式及其建构对重庆卫视“公益频道”实验的反思J.理论导刊,2013(5),第36-40页.,.陆“ 新媒体研究”创新的扩散:曲线趋势、关键节点与知识网络 J.

47、 国际界,2017(7),第30-57页.,.新世纪以来40传播学研究的生命周期及学术权力地图(2001-2016)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J.国际界,2017(7),第6-29页.4142主编.计量学M.:大学,2007年.Oppenheim, C., and Renn, S. P. "Highly cited old papers and the reasons why they continue to be cit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9.5 (1978):225-23

48、1.115public opinion research and judg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of public opinions of disasters, and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guiding public opinions of disasters and risk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opinions on city disaster events should

49、change the research path from two dimensions which takes the "city" as the link in the future, tha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public opinions on multi-disaster city disaster events should be deeply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

50、storical comparison, public opinion response and decision-making plan of city disaster events should further optimized.On this basi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public opinions on city disaster events and the innovation of classified compensivegovernance mechanism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resilient city, so as to realize the good governance of public opinions on city disaster events.Keywords big data; city disaster events; disaster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CiteSpace;good governance99Academic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