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排-流化床垃圾焚烧的热态试验研究-_第1页
炉排-流化床垃圾焚烧的热态试验研究-_第2页
炉排-流化床垃圾焚烧的热态试验研究-_第3页
炉排-流化床垃圾焚烧的热态试验研究-_第4页
炉排-流化床垃圾焚烧的热态试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热力发电!2005"$#/;收稿日期$200-%&炉排流化床垃圾焚烧的热态试验研究张衍国%,王哲明%,李清海%,张 涛2,田冯生2,杨 勇2!%*清华大学"北京 %000$-#2*蒲白矿务局矸石电厂"陕西蒲城 ,%55%,$%摘 要& 利用%C复合炉排垃圾焚烧试验装置进行了垃圾焚烧试验"在掺煤比209条件下燃烧稳定&试验中测量了温度沿炉膛高度的分布"以及炉膛不同高度处烟气中的气体成分"并结合%50=T 复合炉排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的运行数据"对炉膛内的温度和烟气中的污染物生成分布进行了简要分析&

2、;%关键词& 炉排#循环床#垃圾焚烧#污染物%中图分类号&./22&*&% %文献标识码&0 %文章编号&%002+-"2005#0$00%&0-1 概 述垃圾焚烧具有减容量大、无害化彻底、残渣性能稳定、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次污染、回收热量等优点,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已经达到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目前,中科院、浙江大学等进行了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的试验研究和工业开发。田文栋%采用内旋流流化床(Q 251进行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试验,探讨了不同的布风速度、垃圾焚烧量、流化床浓相区高度和不同种类垃圾对焚烧稳定性的影响,并给出了流化床内部温

3、度和2、(!、62等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吕清刚2利用0*%5C循环流化床试验台进行了煤与垃圾混烧试验,测量了2I 对酸性物质的脱除作用。试验表明,随着混烧煤含量的增高,燃烧效率提高。罗春鹏+通过模拟垃圾在流化床中进行试验,揭示了2、62、(、J 2B 随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变化的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垃圾与煤掺烧比不变时,温度增加,2排放减少,(、62、J 2B 排放浓度提高。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2、J 2B 减少,(、62增加。/*6Z M ;I W M ?I O ;:?W -利用流化床进行了煤与垃圾的混烧试验,研究了掺煤比、过量空气系数、二次风对燃烧和气态污染物的影响。垃圾的加入使燃烧效

4、率降低,也使床温降低,但当垃圾份额为209时,似乎有强化燃烧的作用。掺烧比越高,稀相区温度越高(挥发分燃烧缘故。与完全烧煤相比,(排放随垃圾掺烧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对于62,由于垃圾的加入稀释了燃料中的含硫量,62排放降低。事实上,如果按照6的转化率考虑,垃圾份额的增加将导致6向62的转化率升高,这是由于垃圾的加入挥发分释放而形成还原区,抑制了固硫作用。在试验条件范围内,209的垃圾掺烧量,%*-的过量空气系数,0*2的二次风系数是最佳的运行工况,在此工况下(、2排放少,2燃烧效率高。文献5报道了浙江大学改建的锦江热电厂%50= T 垃圾焚烧炉的设计和排放情况。投入到该焚烧炉的垃圾量占总燃料量

5、的5-9,垃圾热量占总燃料热量的209,燃烧效率达到&09,热效率达到$09,炉膛出口2浓度在(-0 0&-50787+之间,床温波动范围在%00e 之内。以上研究因多集中在煤与垃圾混烧上,掺煤比偏高,是否适合在国内推广已引起质疑。为此,清华大学于%&&$年设计并开发了炉排流化床复合燃烧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其具有掺煤比相对较小的优点。为研究这种垃圾焚烧炉的特性,建立了一个%C半工业化的小型流化床焚烧试验台。" 试验系统试验装置为半工业化的小型流化床(图%,炉膛绝热,尾部烟道布置蒸发器、过热器和空气预热器。炉膛高度(布风板至分离器中心,*57,炉膛截

6、面积50077h0077。给煤机为螺旋绞龙,垃圾给料机为上下两层的滑块推进装置。%!,为温度测点,传感器为/型热电偶,*%!*5为烟气和固体颗粒采样测点。烟气成分的测量采用便携式自动烟气分析仪,颗粒浓度取样使用自制的取样枪。给煤机和垃圾给料器的电动机转速、温度测点送计算机采样记录。试验所用煤和垃圾的工业分析见表%和表2。图1试验系统表1煤的工业分析水分+I?/9灰分,I?/9挥发分-I?/9固定碳52I?/9发热量.I?,W>=,Y/M·M8c%*,2%-*$%25*2+5+*2-25+00表"垃圾工业分析水分+I?/9灰分,I?/9可燃物$I?/9发热量.I?,W&

7、gt;=,Y/M·M8c%-%*5&,*-50*&$500在本试验中垃圾无需破碎直接进入焚烧炉进行焚烧。首先在炉膛内加入床料,床料厚度0077。起动燃气点火燃烧器,将床料加热到500e,然后加入煤,待密相区燃烧温度达到$00e且燃烧稳定后,投入垃圾。在试验前对垃圾给料电机和给煤电机转速进行了标定,其中给煤速率0*0%,2,M8/?,给垃圾速率0*020-M8/?。试验时,根据电机转速可推测垃圾和煤的给料量。#试验分析#*1炉膛内温度图2为炉膛内温度与给煤量和垃圾量的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给煤量约(,0&%00M8/A(平均$5M8/ A,平均给垃圾量约-+0M

8、8/A,掺煤比为总燃料量的%*59。在锅炉稳定燃烧之后,燃烧室密相区温度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值。由此可见,在加入垃圾之后,密相区温度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变化也不是很明显,这是由于锅炉本身的热惯性,以及垃圾并没有立刻燃烧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在干燥床上逐渐蒸发,吸收密相区的辐射热,使得密相区温度略有下降;随着水分蒸发的完毕和垃圾进入密相区,垃圾开始燃烧,密相区的温度转而升高。由于垃圾给进是一个相对比较均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密相区的温度最后也会达到平稳。炉膛中部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密相区温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炉膛出口温度基本稳定在,00e&$00e 之间。试验过程中,保持给垃圾量基本不变,通

9、过调整给煤量,能使炉膛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一次风与二次风风量调整后,比例不再调整。因缺乏必要的仪表,未测量一次风和二次风比例。图"炉膛内温度与给煤量和垃圾量的关系图+为不同时刻(间隔为%07O W炉膛内各测点温度的变化,从图可以看出,在各个时刻,温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图-为朝来农艺园%50=/T垃圾焚烧炉焚烧垃圾与全部燃煤时炉膛温度分布比较。从图-可以看出,当焚烧垃圾时,炉膛内的温度沿炉膛高度有一"拱"形分布,这是由于垃圾挥发分高、密度小,进入密相区后迅速被气流带起在空间燃烧的缘故。比较图+与图-发现,%C试验台烧垃圾时的温度分布与%50 =/T垃圾焚烧炉全燃

10、煤时温度分布曲线相似,而无温度的"拱"形分布,这是由于试验台的流化风速低,垃圾相对炉膛截面的尺度大,没有完全向密相区上方抛洒的缘故 。<0热力发电!2005"$#图#炉膛温度沿床高的变化图$1%(=T垃圾焚烧炉烧垃圾和煤工况时炉膛内温度分布#*"炉膛内烟气成分试验中,分别对炉膛密相区和炉膛中部的-个测点(*%、*2、*-、*5进行了烟气成分的取样分析,以观测2、(!以及62浓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等之间的关系。烟气成分数据在同一个测点连续测得,测量时间间隔小于+0;,由于温度变化的惰性远大于烟气成分的变化惰性,因此可以认为测点处温度在测量时变化很小,基本

11、不影响分析。以下数据均将测量的烟气成分折算到过量空气系数为2*%后进行分析。过量空气系数变化较大可能是因为漏风以及垃圾进料波动的缘故。-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分别见图5&图$。从图可以看出,2浓度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对于本试验台当过量空气系数增高后,局部温度低而产生2,生成的2不易分解导致2浓度升高。对于处于锅炉密相区的*2、*%点,其2先随过量空气系数增加,而后减少,这是因为干燥床区域漏风起到了二次风的作用,由于是抽吸作用,穿透力不强,干燥床(炉排处漏入的风量对*-、*5点2的生成影响不明显。在%50=T焚烧炉的工业测试上,由于工业设备的混合较好,2浓度随过量空气系数增大

12、而减小,与本试验趋势正好相反,这一测试结果与吕清刚以及6Z M;I W M?I O;:?W的试验结论一致。这说明本试验台还有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循环流化床炉内工作温度为$00e&%000e,基本上不产生热力型(!,而主要生成燃料型(!。燃料进入床内受热分解,析出含氮的挥发分(如(J+、J2(、(2等,这些物质与氧化合生成(。从图5&图$可以看出,当过量空气系数大于%*+时,燃料中(基本转化完毕,因而(!浓度不再增加;62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略有增加。图%*%点2*(!*6"浓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0*%e#图&*2点2*(!*6"浓度与

13、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0&(e#图*-点2*(!浓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0*%(e#图&为折算过量空气系数2*%条件下,不同炉膛高度处烟气的成分,从图可以看出,2浓度沿高度有逐渐减小趋势,因而增加床高有利于降低2的排放 。热力发电!2005"$#<1<2热力发电!2005"$#对%50= T 垃圾焚烧炉实测结果见图%0,由图可见,2、62和(!的变化趋势相似。图 *5点2*6"*(!浓度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0*"(e #图* 沿炉膛高度烟气成分的变化图1(1%(=T 垃圾焚烧炉沿炉膛高度烟

14、气成分的变化#*# 炉内物料成分试验中抽取了*5点的炉内物料样品,对其进行灼烧,分析结果表明,*5点所取样品含碳量为%*9,数值较大。根据对*5点的气体成分分析可知,*5点的过量空气系数较小,2浓度较大,*5点燃烧不充分,不仅导致2浓度过大,而且导致颗粒中的2没有充分燃烧。$ 结论(%当掺煤比209时,复合炉排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能维持燃烧。(2试验研究与工业测试表明,垃圾相对于炉膛截面尺度影响焚烧的稳定性,工业装置的炉膛截面大,燃烧较试验装置稳定;试验装置燃烧不稳定,局部过量空气系数变化显著。(+为了维持焚烧炉的燃烧温度,垃圾与煤的比例需要适当,炉膛的漏风等因素对掺煤比有影响。(-沿炉膛高度方向

15、,2浓度逐渐减小,增加炉膛高度,可减少2的排放;二次风的穿透能力是控制2排放的重要因素。(5(!排放为燃料型,基本不随过量空气系数变化。(合理配风和垃圾的适当干燥是维持垃圾焚烧的重要因素。(,由于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不破碎直接进入垃圾焚烧炉焚烧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可能存在一个给料尺寸与炉膛尺寸的比例关系,当给料量小于某一值时,燃烧可能会更稳定。%参 考 文 献&% 田文栋,魏小林,黎军,等*城市固体废物的焚烧实验*中国环境科学,200%,2%(%:-&5+*2 吕清刚,那永洁,包绍麟,等*城市垃圾与煤在2512试验台上的混烧实验*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50*+ 罗春鹏,池涌,刘渊源,等*流化床垃圾焚烧有害气体排放特性研究*锅炉技术,200+,+-(:,5,$*- /6Z K ;I W M ?I O ;:?W ,6D I =Z 7;I V I T ,DF I B B O M Z B ,>=I B *2:L :7K Z ;=O :W :7Z W O L O Y I B ;:B O TV I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