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新课程理念材料之我见_第1页
声现象新课程理念材料之我见_第2页
声现象新课程理念材料之我见_第3页
声现象新课程理念材料之我见_第4页
声现象新课程理念材料之我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声现象新课程理念材料之我见桓台县邢家中学 常成周 为了更好的让各位老师更明确本文作者的教学理念,特将新课改理念、科学探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等几个问题作了简单介绍,希望各位教师多提宝贵意见。一、 新教材体现科学教育的时代性二、1、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与社会及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2、2 、介绍最新的科学成就及其研究方法, 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3、加强STS的观点的渗透4、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在能力上的需求 二、科学探究注意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探究教学也要遵循:1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突发的。2不是仅仅的实际动手操作活动,

2、不是随意胡探。3要以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科学探究基础。4要与接受学习融合:探究学习强调知识的可变性,接受学习强调知识的稳定性。 二者是相对的,不是对立的。5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没有结果就没有进步 三、新课改基本理念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 1、知识理念的转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感到平时所学东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常用的。这样学生才对物理知识感兴趣。2、学习方法理念的转变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探究形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进行实验实验结论成果反馈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四、探究与传统的关系。1、继承与发展并重2、传统就是具有生命力的过去。3

3、、探究不是新名词。4、教材多数继承传统第二章声现象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章首图新鲜 奇特 激发学习的欲望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你认为大象之间是否需要进行交流?大象之间是如何进行交流的?你认为哪些动物能听到声音?还有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音?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靠介质传播)3、理解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一样;4、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学重点:1、 知道声音是

4、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教学难点:1、知道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2、理解声音大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一样。教学德育目标:如何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教学方法:实验、观察、组织讨论。教学用具: 音叉、喇叭、纸张等。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如:唱歌、说话、钢琴、大鼓等开始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简单探究 做 观察 体验 思考 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拓展蝉是怎样发声的?(注意:A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来发声的;B 只有雄蝉才会发声,雌蝉不能发声,但能接收声音。)笑树是怎么发出

5、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长颈鹿为什么总是那么安静?(长颈鹿没有发声器官。)唱片上声音的复原。早期的机械唱片上有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横向振动(左右摆动)。现在的唱片转动时,唱针纵向振动(上下振动)。当今,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与还原声音。(二)声音的传播。探究: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不完全探究提出问题:猜想:设计、进行实验:实验注意 :1课桌紧挨增是为了增加距离。(实验也可以增加一部用力敲桌子其他同学也可以听到声音?)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桌子和空气能传播声音。进一步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样,液体也是声音的介质。如

6、:吊鱼时,要保持清静。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针,放在逐渐抽出空气的玻璃罩内。看是否听到声音?声音是否变化?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能听到声音,声音慢慢减弱,直至完全没有。声音慢慢增强。这个实验说明:空气是声音的介质。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递声音。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得出规律,然后教师总结:A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 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自读)以鼓声的传播方式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之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地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叫做声

7、波。C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速。提问: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回声。为什么?雷电同时产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田径比赛时,是看到发令枪的烟雾,还是听到枪响开始计时。为什么?上面三个问题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阅读自学)记忆15摄氏度孔其中的声速是340米每秒。同时通过读图获得信息在气体中 :声速既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设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的声速分别为V1、V2、V3,一般地,V1V2V3。在固体中的声速与固体的性质有关。如:固体的形状。(棒)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8、(注:m是长度单位,读作米;s是时间单位,读作秒;m/s也可写做ms-1,是速度单位,读作米每秒)(三)课堂练习、作业: P16 ,。 想想做做:学生课后设计一个测声速的方法。(通过回声)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目的: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教学重点:2、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3、 了解骨传导原理,双耳效应及其应用。教学难点:了解人耳的构造;教学德育目标: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方法:体验、观察、组织讨论。教学用具: 音叉、立体声收音机等。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大家知道: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怎

9、样感知声音的呢?二、新课传授:(教学建议:以学生自学为主。因为生物都讲过)(一)人耳的构造。1、学生看书P17图1.21了解人耳的构造。2、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经验,得出规律,然后教师总结。人们感知声音的生物学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在声音的传递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神经性耳聋,不可恢复)但在传导过程中,发生障碍,人只会暂时失去听觉。(非神经性耳聋,可恢复。如:采用“骨传导”的方法)(二)骨传导:(想想议议)实验: 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敞耳与捂耳); 捂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放在前额、

10、耳后的骨头、牙齿上,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的传导也能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如: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着指挥棒继续创作音乐。(三)双耳效应:(通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提高学生兴趣。)1、阅读P18 教材,了解什么是双耳效应,它是怎样产生的。2、教师解释原因:(可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教学。) 对同一声音双耳感受到的强度不同。距声源近的那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帮助人辨别方向。 对同一声音双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不同。距声源近的那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先到达,可帮助人辨别方向。时间先后差别越大,声音越易辨别,感觉越准确。对同一声音双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别。这

11、可引起人们的方向感。(因高频周期短,容易同步;低频周期长,难于同步,所以,双耳效应对低频尤其有效)三、练习、作业:1、了解立体声收音机“STEREOMONO”开关的作用;2、了解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指标;4、 掌握人耳的构造。保护人耳,预防耳聋。5、 因为本章内容比较简单,建议指导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为什么带助听器的人越来越多了。)(可以为后面噪声打下基础。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1、 掌握乐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

12、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2、 掌握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难点:1、 如何做好“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2、 怎样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德育目标:切身体验有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生命,热爱科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我们怎样听到声音?(2)引入:有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我们凭什么来区分它们呢?二、新课传授:(1)音调:音调探究:接触 的声音中,有的尖有的比较低沉可以由学生直接说出,音调高和低。然后猜测原因:振动的?设计进行试验。实验:P19图1.31 将

13、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分别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它,比较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通过听尺子的声音很容易说出振动的快慢。我们把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简称:赫理解赫兹:物体1s的时间里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频率快,音调就高;物体振动频率慢,音调就低(2)人的听觉频率:(教学建议:学生自学并训练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人的听觉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的范围是20 HZ 20000 HZ。人们把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动物的听觉范围通

14、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映灵敏。如:你认为很静,猫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蝙蝠(没有眼睛)夜晚在山洞中飞行,凭超声波辨别方向,而不会碰壁;海豚(眼睛功能退化)在表演时,凭超声波辨别方位,而不会出错。一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映。如:大象利用人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波进行交流。进行解释引起兴趣。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一些动物对此会有反映。某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想想议议:蝴蝶的翅膀一秒振动不超过10次,低于人耳的听频范围;蚊子的翅膀一秒振动500600次,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所以,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3)响

15、度:响度探究:接触 的声音中,说话和敲鼓用力喊和用力敲响度大然后猜测原因:振动的?设计进行试验。实验:P19图1.31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分别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它,比较钢尺振动的幅度和发声的大小。很容易说出振动的幅度。实验:P21图1.34 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我们把物体振动的幅度用振幅表示。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就大;物体振幅越小,响度就小。难点分析:引导学生区别音调的高低和响度的大小。通过男生和女生的声音。(4)音色:声音的独到特征。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音色也不同;不同发声体的材料

16、,结构不同,音色也不同。如:不同乐器(口琴、笛子、二胡、小提琴)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声波的波形不同。(用示波器演示)(P22图1.35)想想做做:用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别人听起来与直接听自己说话没有多大差别。因为,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骨导”方式传递的,别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引起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5)乐器的分类(教学建议:通过学生自读,各种乐器的发声原因?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1、不同物体的震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2、音调(震动快慢与什么有关)打击乐器;(如:鼓、锣)弦乐器;(二胡、小提琴)管乐器。(长笛、箫

17、、号)乐器音质的变化:打击乐器:如 鼓皮紧音调高,力量大响度大。弦乐器:长而粗;紧音调高,短而细;松音调低。管乐器:(靠手指按、松,改变空气柱长度)长空气柱音调低,短空气柱音调高。也可以对示波器的图形进行简单讲解三、练习、作业:1、 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制作水瓶琴。2、了解家庭中的乐器,看它是怎样发声的?怎样改变单调和响度的?3、阅读教材。熟记乐音的三个特征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4、观察或查阅资料,就自己所熟悉的一种乐器,谈一谈它的发声原理和使用方法,将这些内容写成说明文。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建议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目标: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8、教学重点:了解噪声的来源、等级和危害教学难点:噪声的来源、分类及防治。德育目标: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教学过程:一、引入:声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使人心情舒畅,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那么,噪声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治或减弱呢?二、新课传授:(一)噪声的来源: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街道上的汽车声、图书馆中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夜晚游戏厅,歌厅中过大的声音、等等。(二)演

19、示实验:观察噪声的波形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杂乱无章),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律)做比较。(三)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 dB是人刚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90 dB以上会生病,影响听力;突然暴露在150 dB中鼓膜会出血,失去听力。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过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超过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超过50 dB。(其它等级,见P26图1.43)(四)控制噪声:(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应从问题的产生入手。)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2、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以P26图1.43为例)防止噪声产生(a);阻断它的传播(b);防止它进入耳朵(c)。三、练习、作业:调查校园或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写一篇调查报告。题目自拟。第五节、声的利用(自学为主)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知道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教学重点: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知道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教学难点: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