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学案修改版_第1页
第四单元学案修改版_第2页
第四单元学案修改版_第3页
第四单元学案修改版_第4页
第四单元学案修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主题:科学一、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生词的音、形、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练习速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筛选课文信息的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大自然的语言 2课时 奇妙的克隆 2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课时生物入侵者 2课时落日的幻觉 1课时口语交际·写作 2课时三、教学重点: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握语体特点,在加强语言积累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科学的

2、表述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复述法、合作探究法。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学习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习过程:一、学生展示 1、我的积累。2、识字辨词。(1)注音并抄写词语。萌(méng)发 翩(pin)然 孕(y

3、9;n)育 销声匿(nì)迹风雪载(zài)途 周而复(fù)始 草长莺(yng)飞 忌讳(huì)衰(shui)草连天 连翘(qiáo) 纬(wi)度   阻挠(náo)悄然无声(qio)(2)解释词语。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草木荣枯:草木荣发生长和枯死。年年如是:每年都是像这样。表示大自然气候有很强的规律性,有时含有抱怨,情绪低落的意思。3、作者及背景。竺

4、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科学家 、教育家 ,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4、佳句赏析。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赏析: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你还能从文中找出一句关键性语句并赏析吗?(见课后练习二)5、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摹状貌。6、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

5、象,文章是事理说明文。二、导入语。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三、课堂提升: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2、请你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

6、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四、布置作业:1、结合导学案要求,在课文内批注。2、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学习要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C )A、冰雪融化(róng)

7、0;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n)  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  销声匿迹(nì)    纬度(wi)C、衰草连天(shui) 连翘(qiáo) 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并改正。(1)A.百感交急 B.

8、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A 百感交集 )(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B迫不及待  )(3)A.在所不惜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B谈笑风生  )(4)A.哭笑不得 B.以物喻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D花团锦簇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B  )得多。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B

9、0; )是必要的。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C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B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C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10、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作诠释)(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11、举例子、作比较)(3)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举例子、作比较)(4)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6、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二、课堂提升1、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在哪里? 第1段,以时间为顺序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激发读者

12、兴趣。第2段。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2、画出下列三句话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科学性的词语。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3、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

13、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不好,采用的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同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阅读理解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传语 暗示 唱歌 3、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4、对的画“”,错的画“×”。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15、  )4、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B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5、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答: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A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编写人:周婷教后反思: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

16、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学习第一篇短文,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学习过程:一、学生展示:1、我的积累。2、识字辨词。(1)注音并抄写词语。褶(zh)皱 劫(jié)难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èng)鸟臀(tún) 潮汐(x) 骨骼(gé) 遗骸(há

17、i) (2)解释词语。遗骸:遗留下的残骨。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3、作者及背景。(1)两篇短文选自_美_国当代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说明文。(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绵阳(地名)。4、佳句赏析。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赏析: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你还能从文中找出一句关键性语句并赏析吗?(见课后练习二)5、恐龙无处不在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不同科

18、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互相启发的。6、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恐龙有食草和食肉的。二、导入语。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三、课堂提升: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在南极及世界其他地方发现了恐龙化石。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板块构造学说。“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为解释恐龙

19、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3、找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打比方,“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南极冰雪覆盖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1、结合导学案要求,在课文内批注。2、完成练习册。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第二篇短文,理解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把握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学习过程:一、学生展示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鸟tún( 臀 )目chán chú( 蟾 )( 蜍 )xié( 携 )带潮x( 汐 )领yù( 域 )yn( 衍 )射二氧化gu( 硅 )排chì(

20、斥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褶皱(zh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劫难(jié)灾难;灾祸。3、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并改正。(1)(B致密)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2)(D抵达)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4、佳句赏析。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赏析: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

21、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你还能从文中找出一句关键性语句并赏析吗?(见课后练习二)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较)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举例子)(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打比方)(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分类别)6、被压扁的沙子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二、导入语。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

22、,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三、课堂提升: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斯石英是在巨大压力瞬间形成的,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2、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作者正是通

23、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四、拓展延伸 :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阅读理解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

24、、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5、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3、什么是泛大陆?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泛大陆时期

26、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编写人:周婷教后反思: 20 落日的幻觉黄天祥学习目标:1、 了解日落时的幻觉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2、 学会透过表面现

27、象去看事物的本质。3、 学会生动地描写事物。学习时间:1课时一课时学习要点:理解积累重点字词,欣赏重点语段,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会观察自然,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习过程:一、学生展示1、我的积累。2、识字辨词。(1)注音并抄写词语。吟(yín)咏 绮(q )丽 殷(yn)红 坠(zhuì )落日薄(bó )西山 气息奄奄(yn)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hn) 色彩绚(xuàn)丽(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死亡、没落。 B、就连我们的古

28、人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要接近黄昏,夕阳就会更加美好。C、日落的景象和日出的景观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绚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D、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 衰减:减弱,减退。3、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1)颜色是那样的深黄,阴红。阴改为殷(2)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出现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出现改为 现出4、作者及背景。本文选自于科学与生活,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是黄天祥。5、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丽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

29、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十倍以上。(作比较、列数字)(2)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日落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日落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16:5:32。(列数字)6、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不同的密度。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二、导入语。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

30、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每天都会出现的落日的景观。三、课堂提升: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太阳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2、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

31、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3、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文章从日常生活写起,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并且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四、拓展延伸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没有说明原因,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说明其产生的原因?阅读理解为什么火箭底部像喇叭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为什么要做成喇叭形态的呢?还要从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谈起。火箭发动机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是因为火箭发动机有着特殊的构造。推力室是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分,一般由头部、燃烧室和喷管组成。其中头部和烧室的作用是使燃烧剂流经燃烧室和喷管的内套,冷却燃烧室和喷管,再将燃烧剂由喷管和燃烧室外套流经喷嘴喷入燃烧室

32、,并在同时由另一些喷嘴喷入氧化剂的作用下充分燃烧,将推进剂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在燃烧室内产生22003500的高温高压燃气;喷管的作用是将燃烧室的高温高压燃气进行加速,由几十米/秒增加至几千米/秒,从而将燃气的热能转化为燃气的动能,获得直接的反作用力,推动也就越大。那么,火箭发动机是怎样获得这样高喷速的燃气流的呢?这是设计上的科学,就是把推力室的喷管部分在其结构上做成先收敛后扩散的喇叭形状,收敛段的上端同燃烧室的下端是平滑相连的。这一结构可使燃气流的速度因喷管横截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使气流从亚音速度到音速,直到加速至音速。所以,人们把这种喇叭形喷管叫超音速喷管。由于它是瑞典人拉瓦尔发明的,因

33、此也称为“拉瓦尔喷管”。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拉瓦尔喷管的原理。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气流在燃烧室压力作用下,经过喷管向后运用,进入喷管的收缩段。在这一阶段,燃气运动遵循“流体在管中运动时,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的原理,而是恰恰相反,截面积越大,流速越快。在扩张段,燃气流的速度被进一步加速,为23千米/秒,相当于音速的78倍,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推力。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拉瓦尔喷管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流速增大器”的作用。其实,不仅仅是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喷管也是这样喇叭形状的,因此说拉瓦尔喷管在武器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作者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2、全文以总分&

34、#160;结构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一、二两段是总说,三、四、五段是分说。3、选文介绍的是我们所不常见的事物,你能读懂吗?试从一个角度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通俗、简洁。4、春节期间放花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联系本文的介绍和你已有的知识,说说花炮能升空爆炸原理是什么?与火箭发动机能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原理有相似之处。编写人:周婷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前7题,每题3分,第8题5分,共26分)l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衰草(shui)    诞生(dàn)   

35、;    遗骸(hái) B农谚(yán)     哺乳(b)       潮汐(x) C萌发(méng)    繁衍(yn)       褶皱(zh) D蟾蜍(chú)     频率( píng)     劫难(jié) 2下面句中无错别

36、字的一项是(    ) A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患,但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B马路上急弛而过的汽车声 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C从声舌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 D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妖亡了。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风雪载途(满,填满)       铛声匿迹(隐藏)B充耳不闻(听,听到)    年年如是(这,这样) C无动于衷(折衷,调窜) 

37、    足不出户(门) D视而不见(看 )       激动不已(止、止住) 4依次填人下列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英国自然杂志( )了爱丁堡罗斯栋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 )棕树蛇繁衍的天敌。A宣告    支持    控制    B公布 

38、   支持    扼制C宣告    支援    扼制    D公布    支援    控制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无所不为。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C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也将枣寻季尊。D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

39、,对外界的一切也必然“无动于衷”。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类物候现象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推移。    人们可以据以安排农事。 所以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类物候现象称作“太自然的语言”。 好比是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信息。 研究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对于发展生产有重要意义。A    B C    D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比赛进行到第33分钟,辽宁队的李金羽在对方禁区前带球突破

40、,被判犯规,辽宁队获得一次前场任意球。 B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C,这种枪可不是用来伤人的,它是为了试验在太空飞行的卫星受到高速度的太空垃圾撞击后产生的影响。D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8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5分) (1)劝君更尽一杯酒,_。(2)_,水村山郭酒旗风。(3)两岸青山相对出,_。(4)_,清风半夜鸣蝉。(5)_,不知转入此中来。二、阅读(44分)  (一)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

41、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晓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旱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a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b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是温和,春天反而寒冷。c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d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e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时节,烟台要到立夏。f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使来得迟

42、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轫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海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

43、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9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4分)_ 10画出一段的中心句。(3分)11这几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_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知识来理解这首诗?(3分)_ 13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一定比北京来得早,对吗?为什么?(4分)_ 14在第段中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举例说明。(3分)_15第段中“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4分)_(二)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

44、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乌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要重要得多。不适应寒冷气候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但人们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爬行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0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

45、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I)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46、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和其他恐龙时代繁盛的动植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l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_为板块漂移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16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1)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要重要得多。这个发

47、现:_(2)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泛大陆:_17用自己的话说说“板块”运动与“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的关系。(4分) _ 18根据你的理解,将最后一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因此,_为板块漂移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三) 飓风,这个名字是根据古代印第安人的雷神来命名的,意思是“风暴之神”。飓风大多发生在西经25。以西,北纬8。到30。之间的大西洋。最早          时,只是热带海洋上空的一股低压带,暖空气向那里汇流聚集,不断上升。巨大的气柱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凝成云和雨,从而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30亿吨级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热的空气上升越来越快时,新的空气不断聚集在风暴中心,就这样,飓风变成速度更猛烈的风。 飓风吹到海岸时,隆隆响声一片,狂风卷起滔天巨浪,猛烈扑过来,冲走了房屋、船只、树木,也卷走了仓皇逃生的人。洪水泛滥,陆地尽成泽国。无怪印第安人要称它“魔鬼”和“恶神”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