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答案_第1页
古书的注解答案_第2页
古书的注解答案_第3页
古书的注解答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书的注解答案【篇一:古代汉语注解习题】节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传笺正义集解体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 ”名同而实异。()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三、填空题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的毛诗故训传,东汉的毛诗笺,唐的毛诗音义,唐的毛诗正义。2章句的意思是。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也叫。4孟子章

2、句的作者是。四、选择题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a淮南子注b 孟子集注c楚辞章句 d 广雅疏证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a何晏b 孔颖达c 郑玄d 杜预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a传注体b 章句体c 义疏体d 集解体 对的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a传注体b 义疏体c 集解体d 音义体五、问答题1“疏 ”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第二节 古注的内容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句读翻译推因1. 古注只训释词义。()2. 古注的中心任务是解词。()3. 古人没有语法。 ( )4. 反切法是汉字的注音方法。()三、填空题1. 古注的注音方法有 _ 、 _

3、 、_ 、 _ 、 _ 。2. 反切产生于 _ 时。3. 翻译包括 _ 和 _ 。四、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是合理注音方法。()a. 反切b. 直音c. 纽四声法d. 叶音2. 尔雅是解释的专著。()a. 词义b. 音c. 字义d. 形体五、问答题1. 古注的内容有哪些?各举例说明。2. 古代注音法有几种?各举例说明第三节常见的古注术语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1 曰、为、谓之2 如字3 浑言、析言【篇二:古代汉语下册答案】s=txt>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 “疏 ”,也叫 “注疏 ”、“义疏”。

4、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 ”,简称 “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句 ”;正义:又叫做 “疏”,也叫 “注疏 ”、 “义疏 ”,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 “正义 ”。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

5、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古文辞类纂:

6、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 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

7、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且,副词,将要。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解词:者,辅助性代词,“ 原因 ”。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解词:队, “坠 ”的本字,动词,坠落。 是,指示代词,这。 怪,形容词的意动

8、用法,认为 奇怪。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解词:是以,指示代词 “是 ”和介词 “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因此 ”。货,名词,财物。事,动词,从事、用。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察传)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 “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三 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古文辞类纂的归类: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

9、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我们的分类: 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阮元的根据有

10、四:一是古本无 “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 “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 “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 “轻 ”字。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 ”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 “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六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

11、舜支解人,从何躯始? ”公矍然曰: “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公曰: “以属狱。 ”晏子曰: “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公曰: “可。 ”晏子数之曰: “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 “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译文: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

12、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 “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 ”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景公又说: “把它交给狱官处理。 ”晏子说: “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 ”景公说: “可以。 ”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

13、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 ”景公叹息说: “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标点: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 ”孟孙曰: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译文: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

14、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 ”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 “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 ”孟孙氏说: “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标点: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

15、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答道: “找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 “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

16、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标点: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译

17、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 ”他回答说: “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练习五 一 、解释下列名词:四六:文体名,也称 “四六文 ”,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

18、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 “时文 ”,晚唐至明称 “四六 ”或“四六文 ”,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 “四六 ”、平仄、用典和藻饰。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 “工对 ”。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 “事类 ”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 “互文见义 ”,或简称 “互见 ”。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二 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

19、赋体的特点。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 “兮 ”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 “写志 ”而不重在 “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 “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 “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

20、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 “律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 的同义词(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

21、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 “虑”都有 “思考 ”的意思。“思 ”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 “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观”和 “览”都有 “看 ”、“阅读 ”的意思。 “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 ”指广泛地看。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与”和 “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 “和、跟、同”等。 “与 ”另有动词 “给与

22、 ”和连词 “和”等用法, “共 ”另有副词 “共同”、“总共 ”等用法。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驰”和 “骋”都有马快跑义,但 “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 “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

23、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离”和 “别”都是动词,都有 “分开 ”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注: “近曰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居”和 “处”都有 “居住 ”的意思。 “居”指长久定居, “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四 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

24、即 “北海虽赊 ”对“东隅已逝 ”, “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 ”。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 “北海 ”对“东隅 ”, “扶摇 ”对 “桑榆 ”),虚对虚( “虽 ”对“已 ”,“可 ”对 “非 ”),动对动( “赊”对 “逝”,“接”对“晚 ”),静对静( “北海 ”对“东隅 ”,“扶摇 ”对 “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 “而 ”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 “巡曾楹 ”和“抚锦幕 ”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空揜 ”对 “虚凉 ”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 “巡 ”对“抚”)、名词对名词( “曾楹 ”对 “锦幕

25、 ”)、形容词对形容词(“空 ”对 “虚 ”);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 “而 ”对 “而 ”)。五 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1 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 “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 ”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六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26、、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并提: “侍中 ”指郭攸之、费祎, “侍郎 ”指董允,并提为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 代称: “良实 ”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代称: “坚”代“坚固的铠甲 ”,“锐”代 “锐利的武器 ”,是以性质代本体。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对偶:即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 “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互文: “鳏寡 ”与“茕独 ”、“不闻犬豕之食 ”与 “不见牛马之衣 ”文义互相补充。引用:改引董仲舒语: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27、。比喻: “犬豕之食 ”比喻食物粗劣, “牛马之衣 ”比喻衣着粗劣破旧。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委婉: “不测之罪 ”,这里指死罪; “不可为讳 ”,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省略: “仆又薄从上雍 ”句省略述语 “之(到去) ”,即 “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代称: “轩冕”代称官爵, “皋壤 ”代称隐者居住之地。引用: “皋壤 ”见庄子知北游: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倒置: “心游目想 ”是 “目游心想 ”的倒置。代称:以 “目游心想 ”指

28、代读书,以“移晷 ”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对偶: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代称: “白首 ”代年老。比喻:用 “青云 ”比喻志向的高远。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对偶: “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 “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代称: “皓齿蛾眉 ”是 “美女 ”的代称, “甘脆肥醲 ”是“丰盛甘美的酒食 ” 的代称。比喻:将 “皓齿蛾眉 ”的美女比作斧子,将 “甘脆肥醲 ”

29、的酒食比作毒药。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比喻: “咳唾自成珠 ”喻言语珍贵, “金玉 ”喻品德高尚, “兰蕙化为刍 ” 喻贤人不被重用。引用: “披褐怀金玉 ”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 “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代称: “被褐 ”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 “贫贱之人 ”的代称。 按:教材引文误 “咳唾 ”为 “咳吐 ”,今正。10 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 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 ”对 “罗与绮兮娇上春 ”。代称: “珠 ”、 “玉 ”、 “罗 ”、“绮 ”都是 “歌女 ”的代称。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 “珠与玉 ”、 “罗与绮 ”都

30、“艳暮秋 ”、“娇上春”。七 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发)译文: 如今像太子这样的病,只应让世上的君子,见识广博而记忆力强的人,乘着机会向你谈论一些有益于你健康的事情,改变你的思虑心意,并且时常不离左右,来作为你的辅佐者。那么淹溺沉迷的逸乐,纵情放恣的想法,放纵过度的心思,还会从哪里来呢!八 下面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段,试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 “四六 ”格式:四六格式: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四四),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六

31、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六六),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四四)。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六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译文: 诸位有的在封疆做官,有的是皇室至亲,有的心中接受过朝廷的言语重托,有的在宫中接受过先王临终的遗命,所受之言还在耳畔,怎能忘掉忠心?先帝陵墓上的新土还没有干,嗣位的新君又在何处?如果能够化灾祸为好事,忠于先帝,服事新君,共同立下救助皇帝的功勋,不辜负先君的遗命,那么有功的一定受爵受赏,可指山河为誓。如果有人留恋末路的城池,徘徊

32、在十字路口,坐观成败而看不清形势,一定会遭到以迟后为罪名的诛伐。请看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谁家的天下!宣室:汉末未央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于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事。这里是用典,指皇帝的宫殿。一抔之土:指皇帝的陵墓。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这里用典,是指唐高宗的陵墓。六尺之孤:论语泰伯: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这里指继位的新君唐中宗李显,当时已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后至之诛:传说夏禹北伐共工氏,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因为迟到,被处以死刑。这里是用典,号召人们积极响应,警告那些怀有坐观成败想法的人。

33、九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离骚序 王逸标点: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

34、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译文: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

35、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进【篇三: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下】>练习四一 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 “疏 ”,也叫 “注疏 ”、“义疏”。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 ”,简称 “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

36、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 ”;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正义:又叫做 “疏”,也叫 “注疏 ”、 “义疏 ”,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 “正义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

37、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 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2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解词:绝,动词,穿过。图,动词,计划、谋划。且,副词,将要。3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解词:者,辅助性代词,“

38、原因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4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 ?天论)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解词:队, “坠 ”的本字,动词,坠落。是,指示代词,这。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5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 ? 五蠧)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解词:是以,指示代词 “是 ”和介词 “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因此 ”。货,名词,财物。事

39、,动词,从事、用。6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 ? 察传)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 “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三 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古文辞类纂的归类: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我们的分类: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40、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四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原文见教材第747 页)1“雱 ”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2“惠 ”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惠,是 “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3“好 ”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4郑玄对 “邪 ”是怎样解释的?“邪,读如徐。 ”郑玄认为 “邪”是 “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5“只且 ”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只且,语助也。 ”即认为 “只且 ”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五 论语 ? 公冶长: “子路曰:

41、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阮元十三经注疏云: “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

42、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 “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 “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 “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 “轻 ”字。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 ”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 “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六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