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1页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2页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3页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4页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摘要】 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针对加族企业,包括对治 理结果和公司运营等方面。随着我国公司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家族企业转型为非家族企 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也伴随产生了一些非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非家族企业管理层 “家族化”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利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样本分析了非家族企业管理层 “家族化”的现象,并分析了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关键词】 非家族企业 管理层“家族化” 公司绩效目录一、引言 . 1二、文献综述 . 2 (一相关概念 . . 21. 家族与非家族 . 22.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 . 33

2、.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 . 4 (二前人研究 . . 51. 非家族企业与公司治理 . 52. 非家族企业与企业绩效 . 9 三、数据和变量 . 11(一样本选择 . . 11(二数据来源 . . 11(三变量定义 . . 12 四、研究方法 . 13(一研究模型 . . 13(二研究假设 . . 14(三统计检验 . . 151. 对 H1假设的检验 . 152. 对 H2假设的检验 . 163. 对 H3假设的检验 . 164. 对 H4假设的检验 . 175. 对 H5假设的检验 . 18 五、研究局限 . 19 【参考文献】 . 19一、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企业的领

3、导模式早已完成了由 “单人独斗” 式向 “团队运作” 式的转变。 “团队运作”的模式是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TMT , top management team为领 导 核 心 的 团 队 管 理 模 式 。 这 种 模 式 能 够 更 有 效 地 达 成 企 业 目 标 , 提 高 企 业 的 绩 效 (Wiersema&Bantel, 1992 。在考虑到企业各个高管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时,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企业 (内在关系, 高管之间存在亲戚关系 和高管的政治关联 (外 在关系,即高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问题。学者们对企业高管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

4、在外部关系政治关联研究方面,如 Adhikari , Derashid 和 Zhang (2006以马来西亚公司为样本、 Khxaja 和 Midan (2005关 于巴基斯坦企业为样本、 Faccio , Masulis 和 McConnell (2006的研究。国内有关高管政治 关联研究的学者包括 Peng 和 Luo (2000 ,胡旭阳(2006 ,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等等, 这些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得出与国外学者较为一致的结论:企业高管的政治关联能够给 企业带来很多人力、物力等资源,还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的绩效。而高管内在关 联亲戚关系方面的研究:在有关企业高管团队内部

5、关联的方面,现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 高管的亲戚关系,即家族企业的研究中。较早的以系统的观点来探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学 者是 Neubauer 和 Lank ,他们的专著分别从企业治理的概念、家族治理结构的构成、家族组 织机构、董会、指挥的关键要素、控制、治理实践等多个层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家族企业治 理结构问题。国内学者对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族企业产权归属及特征、 家族企业控制权配置、家族治理的合理性与效率分析、家族治理模式及其演变以及家族企业 的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等问题上(林乐芬, 2003; 卢现祥, 2003; 王连娟, 2004 。国外 的研究集中在家族企业交易成本和代理问

6、题 (如 Pollack , 1985 , 代际传承 (如 Chrisman etal , 2001 ,对社会影响(如 Fukuyama , 1995 ,企业绩效(如 Leach 和 Leahy , 1991等。国内 的研究集中在决策权配置与管理效率,对身份资产、关系之力与契约效率,中国传统文化影 响,股权结构,人力,治理结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而在各个高管之间的关系(既内在关系方面,除了亲戚关系外,还存在一些诸如同学 校友,曾经同事等等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同亲戚关系一样会影响高管对于一些管理问题和决 策的看法。同学之间的信任及同样的专业背景,曾经同事的管理经验这些因素有可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

7、换个角度来看,若一个企业的高管在引进与自己存在关联关系的高管时, 目的就是要集中自己的权利,谋取私利,那么又将给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都不得 而知。考虑到同学校友等等关系的特殊性,它们将会对企业的绩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与亲 戚关系相比作用有多大呢?这将是本研究探索的方向。本文将在第二部分对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将家族企业与非 家族企业进行前人研究的对比回顾, 主要问题集中在治理问题的对比和对于企业绩效的对比; 第三部分是我们的研究数据及其变量的相关介绍,包括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和我们的变量定 义;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研究方法的具体情况, 包括我们的研究模型, 研究假设,

8、 统计检验等; 第五部分是我们的研究局限。二、文献综述(一 相关概念1. 家族与非家族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一个组成单位。尽管长期以来来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都 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家庭却依然保留了对所有人类社会制度的重大影响。在所有的社 会形式里,家庭对一半或一半以上的经济活动都承担着很大的责任(贝克尔, 1998 。国内学 者李卓认为(2004家庭是以特定的婚姻形态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基本单位, 是一种生命生产的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首先是一个婚姻单位,其次是一个经济生活 单位。一般说来,家庭和家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 合而成的这类社

9、会组织中,家庭是个体,是基础,家族则是群体,是家庭的上一级的组织形 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家庭是同居、共财、合寡的单位,而家族则是别籍、异财、各雾的 许多个体家庭的集合群体(徐杨杰, 1992 。 自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不少学者对儒学对经济 发展的助力持积极的评价。一些学者认为家族观念造就出家族企业和勤劳的劳动者,从而促 进了东亚地区的工业化(Macfarquer Roderick, 1980 。事实上, 非家族是相对于家族来说的。 卢作孚 (1934 在 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 一书中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二维空间:他认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的第一重的社会 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

10、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首要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非家族也 就是指中国人第二重(除掉有血缘的亲戚关系的社会生活,基于邻里、朋友、同学、同事 等关系的社会生活。2.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Westhead 和 Cowling (1998归纳总结出了界定家族企业的五个维度 :家族涉入 /参与度 与 CEO 认知、家族所有权、家族控制权、代际权杖交接、多重条件。有关这五个层面的典型 定义如下:(1有关家族参与度。 Davis (1983提出家族企业是指企业的政策或方向受到一个或多个 家族显著影响的企业,这种影响一般通过控制企

11、业所有权得以实现,有时也通过家族成员参 与管理活动得以实现。他认为家族企业是由家族与企业两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当家族涉 入企业的程度越深,该企业越倾向于家族企业。 Dreux(1990认为家族企业是指由一个或 多个家族控制,这些家族对企业治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台湾学者黄光国(1984认为家族 企业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作为核心,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企业组织。 (2 有关家族所有权。 国外学者 Donckels 和 Frohlich (1991 认为, 如果家族掌控企业 60%以上的所有权,就可认为该企业为家族企业。 Hayward (1992 、 Reynolds (1995等

12、都把判 别家族企业的所有权标准定在 50%。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法的差异以及不同家族企业 所有权集中情况不同,仅仅以这一个条件来界定一个判别标准,是不合适的。(3有关家族控制权。 Daily 和 Dolhnger (1993认为家族企业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 姓担任总经理或占据企业核心管理职位,并且他们与企业所有者关系密切。孙治本(1995 对家族企业的界定是 :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一个企业 的经营控制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4有关代际传承。 Donnelley (1964指出,有两代以上同家族成员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且该家族代际传承能够使得公司政策

13、与家族利益和目标之间相互产生影响的企业才是家族企 业。 Churchin 和 Hatten(1987则是以家族中的年轻成员是否会接管年长成员的职位为判 断标准。 Ward (1987提出企业的管理控制权必须在同一家族代代相传。(5包含多重条件的定义。如 Astraehan , Klein 和 Smymios (2002提出了一种可以对控 制性家族影响企业的程度进行连续测量的工具 F-PEC 量表,包括家族权力(Power 、家 族经历(Experienee 、家族文化(culture 三个维度,可以较为系统地评估家族的控制力 和影响力(如下图 。参考以上对家族企业的研究, 我们对非家族企业的界

14、定:企业核心成员不以特定的血缘, 亲戚关系为纽带,第二,创业家族对企业没有拥有控制权。我们对非家族企业的界定将参照 以下两个标准:第一,企业的股份由个人或家族所有在 50%以下;第二,没有由家族直接经 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非家族企业的定义: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超过 5%且家族成员持股 不超过 10%,此外家族成员在董事会和高管团队中任职数不超过两个。3.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要解释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的意义,我们从人际关系学说开始说起。重视人际 关系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传统 (王询, 2000 。 关系, 就其情感意义而言, 存在于一切社会。 血脉至亲、爱人、朋友、同学、同事等,

15、这些情感的纽带是人类社会中最让人感觉温暖的地 方,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天然的对亲人的关怀和对“同类”的认同。关系可以看成是“人与 人之间由于某种性质的联系,而构成的带有文化合理性的相互关联的状态” 。这里“某种 性质的联系 , 指的便是伦理、 情感与利益这三种构成关系的要索” (陈俊杰、 陈震, 1998 。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之间的关系是指除有血缘姻亲关系之外的人际关系,如高管曾 经是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怎么来看待非家族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家族化”现象呢?我们将从伦理、情感与利益这 三个要素来说明。伦理方面。传统的儒家文化以“三纲” “五常”来规范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宗法关系为基 础、

16、注重“关系取向” 和 “身份取向” 的伦理观念就得以形成。 “五常”即“仁、 义、礼、 智、 信” ,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对 待朋友、同学、同时等人伦关系时必须做到“五常” 。儒家伦理的正统化使它成为一种外在的 强制性约束,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了类似于法律性的约束。这样,中国人所谓的关系就包 含了特殊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取向,蕴含着浓厚的价值理性(张含宇, 2000 。同样,非家族企 业管理层“家族化”体现出了人际关系的伦理性。情感方面。情感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超越了具体物质内容的精神联系。黄光国(1987 便是按照关系的情感成分来界定关系的。情

17、感性关系主要是指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 感、归属感等方面的需要,包括家庭亲人、朋友等之间的关系。根据黄国光的界定可以推出 关系就是附着在交往主体之间的私人感情,感情越深,关系就越紧密。这种朋友、同事等关 系之间的情感寄托体现了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的情感属性。利益方面。中国人际关系中蕴藏着强烈的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牵连着利益的考虑,使 关系成为一种寻求特殊利益的资源和渠道。中国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特殊主义基础上的以“差 序格局”为特征的一种“人格化交易” 。由于在一些非正式人际关系背后,牵动着各种稀缺的 经济资源,而对这些资源的获取又常常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非正式人际关系在 经济

18、活动中就成为一种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经济价值的典型的经济资源(同时还是一种具 有资源配置功能的资源 。王询教授(2000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际关系对经济交 易的多方面影响中, 最为重要的是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 通过对相互了解并具有良好人际关系 的人们之间和在此之前相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为实现同样交易所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的比较, 王询教授指出,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们之间更容易互相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 这里所指的非正式的人际关系也体现出了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的利益属性。基于此,我们的定义如下:管理层“家族化”是指在非家族企业中,管理层更替时会更 多的引入与 CEO 董事长存

19、在紧密联系的人员,最终导致管理层里出现一个较大的利益一致群 体,即“家族化” 。具体量化的指标将在第三部分进行阐述。(二 前人研究1. 非家族企业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是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 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是保护所有者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保障市场体系有序、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主流经济 学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是基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基础之上来诠释如何通过一整套有效的 制度安排、机制设计来保护股东利益。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经 理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分析视角,构

20、成了公司治理研究的主流范式。但事实却是,大量的企业 包括上市公司都是由大股东控制的,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家族所有和控制的,因此有学者 认为除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以外,还存在以家族控制为基础的企业治理结构(Family-based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Gubitta and Gianecchini, 2002 。(1公司治理特殊性方面家族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认为,家族对于企业的所有和控制是家族企业的本质 特征,家族成员拥有企业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掌握了重大经营决策权,企业管理系统和家族 关系系统相互融合。家族企业由于其所有权结构的相对或绝对集中、参与

21、对象的多重角色与 利他主义行为特征(schulze 和 Lubatkinand Dino, 2003 ,使家族企业的治理与传统的公 司治理存在较大差异,凸现了家族治理的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亲缘关系、家族信任、家长 权威和利他主义。因此,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除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之外,还包 括对家族内部、 家族成员与企业间关系、 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间关系的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即 家 族 企 业 治 理 结 构 包 括 正 式 的 契 约 治 理 和 非 正 式 的 关 系 治 理 (Mustakallio 和 AutinandZahra , 2003 。同样的,在我们的研究中,非家族企业

22、的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都不在非家族企业的高层 管理者或其家族手中,这也就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非家族企 业治理的特殊性在于,高层管理者是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且高管团队内部是存在除血缘关系之 外的人际关系的(进入该企业之前就存在的关系 ,如同学、朋友、同事、战友、校友等等关 系。 在非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 除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之外, 还包括对管理层内部 “家 族化成员”与企业间关系、管理层内部“家族化成员”与非家族成员间关系的治理等方面的 内容,而本文探究的就是这种特殊的关系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2公司治理构成要素方面伯扎提出家族企业可以通过来自董事会、顾问委员会、家族理

23、事会、年度股东大会和高 层管理团队的适当贡献来加强公司治理的作用,他们可以在治理家族所有者管理者三者 之间的关系上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恩纳斯托 J. 伯扎, 2005 ,如图 1。图表 1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性企业的治理结构(恩纳斯托, 2003 VandenBerghe 和 Carchon (2002则认为仅从所有者、董事会与管理者的角度来探讨家 族企业治理结构是不全面的, 应从五个层面对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展开研究 :第一个研究层面, 只研究董事会。第二个研究层面,集中在所有者、董事会与管理者的“公司治理三角”上, 许多研究者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来分析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第三个研究层面是从整

24、 体的角度来看待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网络化组织, 这个研究层面较第二个层面延伸到雇员、 供应商和顾客等直接利益相关者 ; 当再扩展到政府、 环境和社会等间接利益相关者时, 便进入 第四个研究层面,这个层面的研究强调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所担负的责任。最后一个研究层面 是从更全面的观点涉及到公司治理的环境,将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和规范等纳入公司治 理的范畴中图表 2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框架(VandenBerghe 和 Carchon , 2002 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依照家族企业,我们得出了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所特有 的治理结构框架,如图 3。 (3公司信任治理机制方面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依赖家族成

25、员之间的信任机制。由于家族企业一方面体现了企业本身 所必须追求的经济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信任作为一种经 济伦理,对于家族企业内部组织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管理协 调、企业内部的合作和适应性组织的出现,并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它是层级治理的替 代, 也是交易伙伴之间的粘合剂。 如果交易双方存在足够程度的信任, 即使正式契约不完整, 交易对手有投机的机会,交易还是能够持续进行,因为交易者相信对方不会采取投机行为, 即使他们有机会 (Poppo and Zenger, 2002 。 Steier (2001就提出基于信任的治理机 制是家族企业的

26、竞争优势, 其主要观点是 :有些家族企业基本上依赖于信任治理机制, 大大降 低了交易成本, 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优势资源 ; 在家族企业发展初期, 信任是其治理结构的突出 特征;随着企业的演进,信任然持续作为一种治理机制,但其效率取决于对此治理机制的投 资力度 ; 由于不能引入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治理机制,家族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 家 族企业在初创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可能融入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使新的治理机制难以引入到 企业中,如正式的契约治理;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主要参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决定了治理结 构的表现形式。图表 4家族企业信任的持续循环模型(Sundaramurthy , 2008基于

27、以上理论,我们认为,非家族企业“家族化成员” (曾经同学,同事,朋友等关系 之间也存在着个体间的信任、制度信任及能力信任,信任也是非家族企业高管之间重要的治 理机制。2. 非家族企业与企业绩效Jaskiewicz 和 Klein (2005对 55篇(其中 14篇的样本是非上市家族企业, 41篇的样 本是公开上市的家族企业关于家族企业绩效研究的分析表明,其中 46%的研究认为家族企 业绩效高于非家族企业, 20%的的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的绩效没有差别,只有 8%的研究认为家 族企业低于非家族企业,另有 26%的研究认为是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绩效。学者们普遍认为 决定家族企业绩效的因素主要是产业、企业

28、特征、治理结构和管理特征(尤其是初创企业企 业主的个人特征 。 已有的文献主要是基于家族所有权、 管理权和控制权这一视角来分析家族 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其中家族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是从家族或企业目标、 家族关系和家族性资源或家族资本这几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和阐述的。他们分别运用代理理论 (Agency Theory 、 资源基础观 (Resource- based View 和管家理论 (Stewarship Theory , 提出家族中的某些因素能够降低代理成本并且是家族企业所特有的资源,这些因素形成了家 族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了企业绩效,而同时另外一些因素则会增加代理成本,损害

29、企业绩 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典型研究如下表: 图表 5家族企业治理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Miller 和 Le Breton-Mille(2006的最新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他们发展了一个融合代 理理论、管家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模型,借以说明家族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他们分别从家族所有和控制、家族管理、家族成员的参与和代际传承这四个维度考察了家族治理。这 些治理分别会影响代理成本和职责态度,通过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企业绩效,如图 6所 示。 图表 6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 -绩效”模型(Miller and Le Breton-Miller, 2006由于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最大的区别在

30、于企业是否由家族控制和管理,相当一部分的 研究显示:家族的涉入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其原因追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一致性 (Jaskiewicz 和 Klein , 2005 。而我们的非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开的,这一点 与家族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还有待进 一步探索。三、数据和变量(一样本选择根据前面给出的非家族企业的定义: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超过 5%且家族成员持股不超 过 10%,此外家族成员在董事会和高管团队中任职数不超过两个。在此定义下,本文选择的 样本以 2004年 1月 1日至 2009年 12月 31日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非家族企

31、业作为研究对象。(二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如下:(1总资产、总负债、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账面价值、 公司成立时间等信息来自 Wind 资讯金融数据库和 CSMAR 数据库; (2公司股东及高管持股、高管工作背景、是否创始人、高管成员间关系等信息手工收集于招股说明书和各年年报。对 数据处理采用 SAS9.2统计软件。(三变量定义使用的相关变量如下表所示: 备注:1管理层“家族化”是指在非家族企业中,管理层更替时会更多的引入与 CEO 董事长存在紧密联系的人员,最终导 致管理层里出现一个较大的利益一致群体,即“家族化” 。为了对管理层“家族化”程度进行度量,我们用“职位 *数量”的 方式来衡

32、量家族化程度, 即先对职位按照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值 (贺小刚, 2011 , 然后用各值 *该职位的数量计算出总值 A , 再把筛选出的管理层的“家族成员”做出相应的计算,得出管理层“家族成员”的总值 B ,用总值 A/总值 B 计算得出管理层“家族化”程度。这种联系包括亲缘关系以及非亲缘关系中的同事、上下级、师生、校友关系。 2“家族核心人员”是指 在管理层“家族化”现象当中具有核心地位的发起人,可能是 CEO ,也有可能是董事长。四、研究方法(一研究模型家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研究。然而, 随着我国公司制改革的跟进,许多家族企业,尤其是上市家族企业开

33、始慢慢转变为非家族企 业,在这类企业当中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不高,也不存在家族控制公司。在这类企业当中还 存在许多在家族企业里面不曾出现但却类似存在的现象, 其中一个就是非家族企业管理层 “家 族化”现象,即在非家族企业里面,可能存在以 CEO 或董事长为核心的,通过亲缘或非亲缘 的其他亲密关系将一些高管集合在一起形成行动一致团体的现象,可能旨在通过这一途径弥 补股权控制的不足而达到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本文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对公司绩效的影 响进行的研究。根据我们的模型,我们认为当非家族企业中出现管理“家族化”现象后, CEO 或董事长对 企业的实际控制力会远大于其所持的股权具有的控制力,即公司

34、的实际运作是在更为隐秘的权利系统之下,这势必会影响公司的运作与预期存在差异,即该现象可能会对公司的当期或 未来的绩效产生影响。模型中我们用 ROA 和 T-Q 值反应公司的绩效,为了检验管理层“家族 化”现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否具有时滞性,我们引入了 t 期、 t+1期和 t+2期的 ROA 和 T-Q 值指标。在我们的模型中,我们也尝试去发现一些可能调节管理层“家族化”现象对公司绩效影 响的因素,包括 CEO 或董事长是否是企业创始人、 CEO 或董事长的工作背景、 CEO 是否兼任董 事长。我们认为, CEO 或董事长能够构建这样一个管理层“家族化”体系所依靠的应该是其 个人魅力、对公司的

35、影响力等,而作为创始人或者具有较为强硬的工作背景都是这类影响力 的来源途径。(二研究假设根据我们的研究模型,我们提出了以下五个假设:H1: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程度负向影响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并且这种正向影响作用 具有时滞性。学者研究发现,在家族企业中若 CEO 或董事长是家族成员,则在做出决策时, CEO 或董事长 更多的考虑家族的稳定以及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其次才是公司的绩效。当在非家族企业中出 现管理层“家族化”现象时,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即 CEO 或董事长需要维护这个团体的 整体利益,其次才会考虑如何去运作公司的资产获取回报,管理层“家族化”程度越高,需 要考虑的成员的利益因素就越

36、多,因此管理层“家族化”程度可能负向影响公司的资产收益 率,并且可能影响到公司未来几年的资产收益水平。H2: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程度负向影响公司的 T-Q 值,并且这种正向影响作用具有 时滞性。根据“信号理论” ,当非家族企业中出现管理层“家族化”现象,并且这个现象被投资者感知 到后,投资者会惧怕这个团体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因 此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将降低。因此,管理层“家族化”可能负向影响公司的 T-Q 值, 并且该影响作用可能持续多年。H3:若“家族核心人员”兼任董事长和 CEO ,则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更 大。如果“家族核心人员”兼

37、任公司的董事长和 CEO ,则他具有更多的权利以及权威拉拢或者变更公司的高管成员,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团体,因此管理层“家族化”程度也会越大,对公 司绩效的影响也越大。H4:若 “家族核心人员” 是公司创始, 则管理层 “家族化” 程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大。 若“家族核心人员”公司的创始人,则他在公司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个由于创始 人带来的权威能够使“家族核心人员”更容易构建起以自己为核心的权利网络,进而更大的 影响公司绩效。H5:若“家族核心人员”具有政府、金融、教育和研究所的工作背景,管理层“家族化”程 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大。同样,若“家族核心人员”具有政府、教育或研究所等工作

38、背景,也会使其具有较高的 权威来构建关系网络。(三统计检验1. 对 H1假设的检验 备注:表格中标注“ ”的表示该变量在回归方程中。下同。如表 1,我们用三个回归方程来检验假设 H1。若 H1-1中 Family-TMT 的回归系数是显著 的,说明管理层“家族化”会影响公司当期的绩效,若符号为正,则影响作用是正向的,若 符号为负, 则影响作用是负向的, 否则说明管理层 “家族化” 现象不会影响公司的当期绩效。 同理,若 H1-2、 H1-3中 Family-TMT 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且符号与 H1-1一致,则说明这种 影响作用具有时滞性。2. 对 H2假设的检验如表 2,同样用三个回归方程来

39、检验假设 H2。结果分析与 H1的结果分析类似,在此不再 累述。3. 对 H3假设的检验 如表 3,在回归模型中加入 CEO-Pre 与 Family-TMT 的交乘项来检验董事长兼任 CEO 对管 理层“家族化”影响公司绩效过程中是否具有调节作用。若交乘项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存在 调节效应。4. 对 H4假设的检验 如表 4, 同样在回归模型中加入 Founder 与 Family-TMT 的交乘项来检验 “家族核心人员” 是否公司创始人的调节作用。若交乘项的回归系数显著,则说明存在调节作用。5. 对 H5假设的检验 对于假设 H5的检验采用的是分组回归分析。根据“家族核心人员”的工作背景将样

40、本分 为 4组, 分别作 Family-TMT 对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 若 H5-1中 Family-TMT 回归系数不显著, 且 H5-2、 H5-3、 H5-4中 Family-TMT 的回归系数显著, 则说明政府背景、 教育及研究所背景、 金融背景在管理层“家族化”程度影响公司绩效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五、研究局限 本研究是基于我国上市非家族企业中存在的管理层“家族化”现象做出的分析,研究过 程主要有一下几个局限: 1.同家族企业一样,对于非家族企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就导致我们在样本选择等过 程中可能存在问题。 2.对管理层“家族化”

41、程度的界定可能不尽合理。本文用“职位*数量”的方式来衡量家族化 程度,即先对职位按照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值,然后用各值*该职位的数量计算出总值 A,再 把筛选出的管理层的“家族成员”做出相应的计算,得出管理层“家族成员”的总值 B,用 总值 A/总值 B 计算得出管理层“家族化”程度。后续研究可以对“家族化”程度的定义进行 改进。 3.由于对该现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各变量的影响关系以及中介、调节关系未能很好的 区分开来,需要通过数据检验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Margarethe F. Wiersema, Karen A. Bantel. Top management team d

42、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1: 91-121. 2 Adhikari A., Derashid C., Zhang H. Public policy,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effective tax rates: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Malaysia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6, 25: 574-595 3 Khwaja A I,M

43、ian A. Do leaders favor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Rent provision in a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120:1371-1411. 4 Faccio Mara.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Can the squeeze the stat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 369-386. 5 Peng Mike W,LuoYadongMa

44、nagerial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a transition economy:the nature ofa micro-macro lin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 466-501 6 Macfarquer Roderick. The post-Confucian challenge J. The Economist, 1980:67-72. 7 Westhead p., Cowling M. Family firm research: The need for methodological re

45、think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8, 1: 31-56. 8 Davis P.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family business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83,12(1):47-56. 9 Dreux, D.R. Financing family business: Alternatives to selling out or going Public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90, 3(3):25-243. 1

46、0 Daily C.M.,Dollinger M.J. Alternative methodologies for identifying family versus non-family managed 19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BusinessesJ. Joum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3, 31(2): 79-90. 11 Astraehan J.H.,Shanker M.C. Family business contribution to the U.S. economy: a closer look J. Fa

47、mily Business Review, 2003, 16: 211-219. 12 Neubauer F.F. and Lank A.G. The family business: Its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3 Gubitta P. and Gianecchini M. Govemance and flexibility in Family 一 owned SMES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2, 15 :277-297. 14 Mustakallio

48、M. ,Autio E. and Zahla S. A relational and contractual govemance in family firms: effects on strategic decisions making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3, 15(3): 205-222. 15 VandenBerghe, L.A.A. Carehon, and Steve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in Flemish family businesses J. Corporate Govemance,200

49、2, 10(3):225-245. 16 Poppo .L. and Zenger.T. 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as substitutesor 17 18 19 complements J.Strategie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707-725. Steier L. Family firms, plural forms of govemance, and the evolving role of trust 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1,

50、14(4): 353-367. Sundaramurthy .C. Sustaining trust with in family businessesJ .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8, 21(1): 89-102. Mishra C.S.,Randoy T. and JenssenJ.I. The effect of founding family influence on firm valueand corporatemanage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2001, 12 30) ( : 235-259.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