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咏蛙诗_第1页
毛泽东咏蛙诗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毛泽东 咏 蛙 诗 前几天看娱乐节目,黄秋生竟然被了首毛泽东的诗,而且是我没听过的,今天在网上搜了搜,真不错呢!咏 蛙 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凡是来东山高小读书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却联系人民的痛苦、民族的危急、祖国的前途,写出了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东山小学环境优美。它坐落在离城二

2、三里的东岸坪,背依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向碧波荡漾的连水河,左右是平展宽阔的稻田。学校围墙内,河流环绕,树木青葱。当春天来了以后,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咏蛙这首七言绝句。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青蛙的形象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想主宰国家命运的伟大抱负。 首两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是说,独自坐在池塘边上好像老虎蹲着,在绿荫树下休养精神。写青蛙的形象和自身修养。青蛙经常生活在稻田、沟渠和池塘的水边。“独坐池塘”,既写出了青蛙的生活习性,又突出了青蛙的独特个性。“如虎踞”,这一放大了的青蛙形象,正是作者广阔胸怀的一种表现。那时到东山小学来

3、读书的,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穿绸缎,着轻裘,入学时不是坐轿而来,就是有人护送。毛泽东穿着粗布大衫,很旧,口音难听,年龄很大才读小学,而且是外乡人。那些阔气的学生觉得他很“土气”,瞧不起他。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矮人一等,倒觉得比那些求官发财的学生和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得多。“独坐池塘如虎踞”的青蛙,既是胸怀大志青少年形象的写照,也是作者自己形象的写照。 第二句通过青蛙在“绿荫树下养精神”的描写,道出自己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情况。他争分夺秒地阅读了中外的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边读边记边批,从中寻找救国之路和成才之道。他过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国文老师谭咏春

4、阅后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字,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他的学习精神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毛泽东还时常在黄昏的时候,与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时事,谈吐理想,抒发自己盼望祖国迅速富强起来的迫切心情,激励同学们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学习,将来多贡献力量。 末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春天来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声来呢!以此写出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毛泽东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座右铭,为此,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子任”,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这种救国救民的理想,表现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远大抱负。这很合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于思想

5、活跃的青少年来说,有的想当科学家、文学家,有的想当工程师、医生,有的甚至想当国家主席、总理等,均在情理之中。“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流露出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构思巧妙,托物言志新颖。写青蛙,既不能离开青蛙,又要高于青蛙。这样既真实又感人。如青蛙蹲坐的场所为“池塘”边,因为青蛙是两栖动物,水边是它生活的场所。把青蛙蹲的姿态写成“如虎踞”,也是真实,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状态很相似。“虎踞”是放大了的“蛙蹲”,使这艺术的青蛙形象超过了生活中的青蛙形象,又赋予了山中王虎的气质,这是一般人所联想不到的。再有,休息的地点为“绿荫树下”,活动的时间为“春来”以后,陪衬动物为其他“虫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