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的生产制度、培桑管理、养蚕制种、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检验等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桑蚕一代杂交种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NY 326-1997NY /T 327-1997DB 32/T 354 2000DB 32/T 355 2000DB 32/

2、T 356 2000DB 32/T 357 2000DB 32/T 359 20003生产制度3.1 基本要求桑蚕一代杂交种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 丰产桑园栽培技术规程 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高密度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桑蚕小蚕饲育技术规程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推广使用的桑蚕品种,应经国家或省级审定。蚕种生产以批为单位。同品种、同品系、同日收蚁、同环境生产的蚕为一饲育批。3. 2 饲育形式一代杂交种生产采用 4g或5g定量蚁量育。对交批蚁量最大比例不应超过100:120。在同一范围内饲育力求连片;分户饲养的,一户内不应同时饲养两个品种。3. 3 制种形式一代杂交种生产应按规定的杂交组合进行交配,分批

3、制种,采用散卵制种型式。3. 4蚕种质量规格蚕种质量规格应符合NY 326 1997的规定。4培桑管理4. 1 桑园规划4. 1. 1 基本条件按 DB 32/T 3542000 中 4.1.1、4.2 的规定执行。4. 1.2桑园面积按春期每饲养100g蚁量,配备专用桑园6670m2(10亩)左右,其中稚蚕专用桑园占15%为宜。4. 1. 3树型养成与密度蚕种生产用桑的树型养成宜采用中干拳式。定拳高度不低于60cm。其栽植密度每667m2以800株为宜。4. 2 桑园管理4. 2. 1 桑园土壤桑园土壤要求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含盐量不高于0.2%,pH值在6.0-7.0之间,土层厚度在90

4、cm以上。4. 2. 2 桑园水利按DB 32 /T 3542000中6.3的规定执行。4. 2. 3桑园施肥4. 2. 3. 1 施肥量全年每667m2纯氮施用量不少于 35kg,氮、磷、钾的比例为 5:3:4。氮素肥料60%以上来 自有机质肥料。4. 2. 3. 2施肥时间春肥施用量应占全年总施肥量的15%,以氮、磷肥为主,配合钾肥。磷肥的全年施用量应在此时一次性施入,在3月20日前施用完毕。夏肥施用量应占全年总施用量的45%,以有机肥为主,配施钾肥。夏肥宜分次施用,第一次在夏伐后立即施入,第二次在疏芽后施入。秋肥施用量应占全年总施肥量的10%,以氮肥为主,在 8月上中旬施用完毕。冬肥施用

5、量应占全年施用量的30%,以有机质为主,在桑树休眠至土壤封冻前施入。4. 2. 3. 3施肥方法厩肥、堆肥采取沟施;化肥、粪肥、饼肥采取穴施。施肥后及时盖土。施肥部位应离树干30 cm -45cm的根系密集区。施肥穴位应轮换。4. 2. 3. 4根外施肥可选用浓度为0.2%的磷酸二氢钾根外施肥。4. 2. 4耕翻按DB 32/T 354-2000中6.4的规定执行。4. 2. 5 摘芯摘芯从二眠眠中开始,到三眠结束,分期分批进行,摘去一芯一叶。4. 2. 6伐条4. 2. 6. 1 春伐在3月20日前进行。4. 2. 6. 2 夏伐在春叶采完后2d-3d内完成。做到先采先伐,全园高低一致。结合

6、伐条增拳补拳,恢复树 形和树势。伐条应在晴天进行。4. 2. 7 疏芽伐条后,当新梢长到 15cm -20cm,可分出新梢强弱时进行第一次疏芽;当新梢长到30cm时,进行第二次疏芽。删去着生位置不当、过密、细弱或过强的新梢。4. 2. 8束枝、剪梢、修桑桑树束枝应在基本落叶后约11月份进行,开春萌芽前解束。解下的束草应及时销毁。剪梢、修桑按 DB 32 /T 354-2000中6.6、6.7的规定执行。4. 3病虫草害防治4. 4. 1防治病虫桑病虫的防治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及以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为主,结合实际药剂 防治为原则。按DB 32 /T 354-2000中的规定执行。5.

7、4. 2除草按 DB 32/T 3542000 中第 6.5.1、6.5.2 的规定执行。化学除草时,药液不应喷到桑叶、桑芽或桑树枝干上。5养蚕制种6. 1蚕种生产条件5.1.1蚕种生产场应选择远离污染源,适合蚕种生产的环境进行。5. 1. 2生产用房配备比例饲养100g蚁量宜配备:蚕室 100 m2,族室40m2 ,贮桑室 50m2,附属室40m2,专用 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蚕种保护室按生产越年种数量以150张/m2毛种配备。1.1.3 蚕种生产用房DB32/T 623-20035. 1. 3. 1蚕种催青室的方向以南北为适,容积和间数与全场一期最大催青数量相适应, 蚕种催青室应保温、

8、保湿、防热、换气和便于消毒。6. 1. 3. 2 蚕室应能保温、防热、通风、透光、排湿、消毒和防蝇。7. 1. 3. 3储桑室以半地下室为适,便于消毒、防热、保湿、防渗。8. 1. 3. 4 其它设施:应具备保持10oC以下的低温室、1000c以上的高温消毒灶。1.1.4 原蚕点生产基本条件原蚕点要求桑园集中成片,无疫病,具有一定规模。原蚕户饲养规模不得小于10g蚁,同期内不能兼养一代杂交种。原蚕户应具备相应的桑园面积和适应种茧要求及疫病防治的基本生 产设备和条件。原蚕户不得养地蚕,上地族。1.1.5 蚕种冷藏库蚕种冷藏室内不得冷藏任何其它物品。蚕种冷藏库应能保持0oC-5oC低温。5. 1.

9、 6浸酸设备蚕种冷藏库应有防热、降温、通风的低温室、晾种室、蚕种整理室和完善的浸酸设备。6. 2 养蚕卫生7. 2. 1消毒前病源检测消毒前应对养蚕环境抽样,进行病源检测。原蚕区应逐户抽样、检测。8. 2. 2 消毒按DB 32 /T 359-2000的规定执行。9. 3催青收蚁10. 3. 1 .催青按DB 32 /T 356-2000的规定执行。遇特殊情况需延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5C,抑制时间以2d-3d为限。进入抑制温度前和抑制结束时都要有3h-5h的中间温度过渡。11. 3. 2.收蚁按DB 32 /T 357-2000的规定执行。采用绵纸吸引法收蚁,定量分区。收

10、蚁后,保留卵壳、残蚁、残卵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12. 4 原蚕饲养13. 4. 1饲育龄别 收蚁当日 目的温度,C24-24.5目的相对湿度,给桑,次/日切桑大小,cm2表1、1龄2890903-4 3-50.25-1.0027-2885-903-5 3-54龄5龄27-280.25-1.6926-26.524.5-2580-853-4 3-41.69-475-8070-804-16片叶叶或芽叶除沙眠除 起、眠除每日中除一次起除,每日中除一次起、中、眠除各一次起、眠除,蚕体消毒一次将眠一次起蚕、将眠各一次起蚕、将眠各一次起蚕、盛食、将眠各一次起蚕、见熟各一次,龄中每日一次4克蚁量最大蚕座面积,

11、cm21200480080000180000-2000004克蚁量匾数 1124816-171300040000注1:多丝量品种1龄-3龄饲育温度宜适当偏高。注2:各龄眠中降低1C保护。3龄4龄5龄嫩绿色 绿色 较深绿色深绿生长芽第二叶-第三叶 生长芽第三叶或止芯止芯芽叶或成熟片叶全部采摘77-7875-767574-75嫩绿色浅绿色绿色较深绿取人叶最大叶下一叶第6-7叶77-7875-767574-75DB32/T 623-20035. 4. 2用叶原种用叶不少于85kg/g蚁,备有3%的预备桑量,各龄蚕用叶见表 2。表2、各龄蚕用叶用叶 收蚁当日 1龄2龄春期 叶色 黄绿色色 深绿色叶位

12、生长芽第一叶芽第一叶止芯芽叶或生长芽成熟片叶含水率,%78-8071-73秋期 叶色 黄绿色色 深绿色叶位最大叶上一叶第8-12叶除基部5-6叶外均可含水率,%78-8071-735. 4. 3迟眠蚕检查各龄应进行迟眠蚕微粒子病预知检验。收蚁至上族,蚕期个体淘汰率应不低于3%。除真菌4%,秋季未满病和虫鼠害外,如暴发病毒病、细菌病等蚕病时,一次调查发病率春季未满8%者为合格。5. 4. 4控制病源传播蚕沙、病毙蚕、蛹壳、垫料、废蚕蛾以及其它养蚕污染物应焚、埋或作堆肥。5. 5种茧保护5. 5. 1 上族5. 5. 1. 1 族中环境上族初期温度为25C-25.5C,相对湿度以不大于 75%为宜

13、,茧壳形成后保持温度 24C、相 对湿度不大于75%,通风、安静、弱光条件为宜。5. 5. 1. 2族具以折族为宜,族下铺垫吸水性强的材料。族上盖覆族网,待形成茧壳后, 揭去覆族网,抽去铺垫材料。5. 5. 1. 3 上族方法以饲育批为单位分期适熟上族,400条/族为宜。5. 5. 1. 4发蛾促进检查按批取部分早熟蚕单独上族,用27C-29C、80%-85%相对湿度保护,化蛾后作微粒子病检查。5. 5. 2 采茧采茧前剖茧观察,以吐丝尚未终了为采茧适期。上族后日系60h、中系72h左右采茧为宜。5. 5. 3种茧保护种茧保护温度 23C-25C,相对湿度 75%-80%;见苗蛾后相对湿度为

14、80%-85% ;羽化前夜 黑暗为宜,并定时换气。5. 5. 4 选茧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和不良茧及裸蛹。种茧选除率:春期应不低于3%,秋季应不低于4% (不包括同宫茧、屑茧、蝇蛆茧)。5. 5. 5种茧调查 5. 5. 5. 1 调查时间春季和晚秋一般在盛上族后9d-10d进行,早、中秋期在上族后 8d进行,蛹期经过短的品种可适当提早。5. 5. 5. 2.种茧淘汰5. 5. 5. 2. 1死笼率调查死笼率应符合表 3的规定。DB32/T 623-2003五六松月苏苏菁皓5 2 5 2 52 2 2 22515131513182 13 311118巧,03,0, 6 6 6 6 57.

15、6 5 6 6 11113,5,5,5,53 3 3 3.54753224186107.04.0表3>一 代杂交蚕种种茧调查表品种10g蚁收茧量,kg死笼率,%克蚁制种量,张春 秋春 秋春 秋注:10g蚁收茧量、1g蚁制种量应不低于上述要求,死笼率应不高于上述要求。5. 5. 5. 2. 2 其他60%或该批蚁量不满40g时,蚕种在生产过程中,因中毒、真菌病造成损失达该批蚁量的 该批应不予制种。5. 5. 5. 3调查记载种茧调查成绩应建立技术档案。5. 6削茧、鉴蛹削茧、鉴蛹以蛹体复眼着色后为适期。初鉴后应复鉴。复鉴后错鉴率大于1%时应重鉴。5. 7制种袋蛾5. 7. 1 发蛾调节上族

16、至发蛾期间,温度在 21 C-27c范围内调节为宜。5. 7. 2发蛾、捉蛾、选蛾5. 7. 2. 1 发蛾发蛾当日,春期和早秋期可在早晨3时左右感光;中晚秋期在 4时-5时感光。5. 7. 2. 2 捉蛾捉蛾在蚕蛾充分成熟后进行,雌雄蛾不应混杂。5. 7. 2. 3 选蛾剔除不良蛾及纯对蛾、苗末蛾。5. 7. 3交配、拆对交配在发蛾后3h-4h,雌雄比为100: 105-110。雄蛾交配次数:中系不超过 2次,日系不超 过3次为宜。交配室内无风、 弱光、安静。交配室温度23C-25C,相对湿度75%-80%为宜。交配3h-5h后拆对。5. 7. 4投蛾、巡蛾5. 7. 4. 1 投蛾雌蛾充分

17、排尿后及时投蛾、产卵。产卵室保持黑暗,温度以25C-25.5C、相对湿度75%为宜,并注意换气。产卵以每10cm2左右投1蛾,平产一层为度。5. 7. 4. 2 巡蛾投蛾后定时巡蛾。捉出逸出蛾,扶正朝天蛾,选出雄蛾,吸干蛾尿。5. 7. 5蚕蛾保护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分别冷藏保护。冷藏室温度为5C-10C,黑暗为宜。冷藏时间以3d为限。雌蛾应当天利用,尽量避免冷藏。5. 7. 6袋蛾、送种5. 7. 6. 1 袋蛾DB32/T 623-2003从投蛾产卵至袋蛾,即时浸酸种不超过8h;冷藏浸酸种不超过 10h;越年种不超过12h。不受精卵多的品种适当缩短产卵时间。袋蛾数量按 NY/T327-19

18、97中1.2规定执行。5. 7. 6. 2 送种送种时间即时浸酸种在产卵后14h以内、冷藏浸酸种于产卵后 36h内送达指定地点。 送种时防止品种、批次混杂,途中温度以 21 C-27c为宜,防止日晒雨淋。6蚕种保护6. 1 蚕种挂放采取悬挂方式保种时,悬挂前须用排笔逐张(块)撑去卵面不洁物,分别按品种、批次与窗面垂直悬挂在保护室内,并离地、墙 1m以上。卵面间距,散卵布为6cm、连纸为1cm。洗落散卵摊放不超过 2.5kg/匾。6. 2保护条件6. 2, 1春制越年种春制越年种的保护要求见表4。表4、春制越年种的保护要求保护时间温度,C湿度,%注意事项产卵后1周内 2475-80要防止接触26

19、 c以上或21c以下过高过低温度,以减少死卵、不受精卵的发生,提高蚕种孵化率。6月下旬至9月上旬 25-2675-80 力求缩短29c以上高温的持续时间,避免接触32c以上高温,要注意通风换气,加强防霉措施。9月中旬至 11月上旬24-1875-8018C,要加温调节至 18CO含多化性血统品种不低于温度应顺序逐步下降,室温低于20 c保护,直至浴种。11月中旬18-13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以上温度。浴种后至入库75-8013-10注意补湿。75-8012月份防止温度急变,避免接触13 C7-575-80避免接触7 c以上温度。6. 2. 2 秋制越年蚕种5。秋制越年种的保护要求见表表5、

20、秋制越年蚕种的保护要求制种期 保护时期保护时间温度,C 湿度,注意事项中晚秋 初期产卵后至蚕卵固有色2475-80与春制越年蚕种同。中期15d-20d2575-80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须保护30日。注意补湿、换气,确保目的温、湿度。后期 每2d降1C或1d降0.5 C,降至与春制越年种同温保护75-80注意补湿、换气,确保目的温、湿度。浴种后至入库前5-7 75-80避免接触7c以上温度。早秋 初期 产卵后5d内 2475-80对容易产生不越年卵的蚕品种,在产卵后用20c温度保护5-7do中期 30d 2575-80防止干燥、及时补湿。后期 每2d降1C或每1d降0.5 C,降至与春制越年种同温

21、保护75-80注意补湿、换气,确保目的温、湿度。浴种后至入库前5-7 75-80避免接触7c以上湿度。6. 2. 3越年卵洗落6. 2. 3. 1洗落适期以产卵后15d-20d为洗落适期。6. 2. 3. 2 洗落水温滞育卵洗落温度 25c为宜,避免21c以下和28c以上的温度。6. 2. 3. 3洗落消毒洗落时按常规脱粒、过筛、漂洗,用含有效氯 0.2%的漂白粉液浸渍,时间不超过 5min, 脱药干燥后摊卵保护。冬季再按常规要求浴消。6. 3 浴消整理6. 3 . 1浴消适期11月下旬后,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0C-15C,气温略低于水温时为适期。6. 3 . 2蚕种浴消6. 3 . 3 . 1

22、取种在浴消前,核对品种、批(段)次、数量,标明标记。6. 3 . 3 . 2浸种、脱粒、漂洁蚕种在10C-15c的清水中浸渍 40min-60min至蚕卵易脱落后,刮下蚕卵,用清水脱浆、漂 洁。6. 3 . 3 . 3消毒、脱药蚕卵脱浆后,用有效氯浓度为0.3%±0.01%、液温10C-15c的漂白粉液浸渍消毒,消毒时间为10min (9min浸渍、1min滤液)。消毒后用清洁流水逐级漂洗脱药,脱药时间 40min-60min ,至药味脱净。消毒液不可重复使用。6. 3 . 3 . 4 比重、脱盐脱药后的蚕卵在比重1.075-1.090的食盐溶液中比重,先轻比后重比,轻重比盐水比重开

23、差不超过0.0100淘汰轻比上浮卵和重比下沉卵后,即用清水脱盐至盐味脱净。6. 3 . 3 . 5脱水、干燥蚕卵脱盐后,用脱水机脱水时,转速以300车专I min左右为宜。快速吹风干燥。保护温度应为 3C-7CO6. 3. 4 整理、装盒、装箱按NY 326-1997的规定执行。7冷藏浸酸7. 1 蚕种冷藏7.1.1越年蚕种冷藏7. 1. 1. 1中间补正冷藏浴消整理后,前期以 4C-5c保护。第二次入库 1月下旬用2C-3c保护30d以上。2月底3 月初用7C、10C、13C (不超过15C)温度渐进中间感温,待胚子到达丙 1发现丙2时第 二次入库,用 2C-3c保护30d以上。7. 1.

24、1. 2复式冷藏浴消整理后的蚕种,12月底前以4C-5c保护,在1月初降至0C-1C保护。作为夏用种的 蚕种到4月上旬(前期约冷藏达 100天)、作为早秋或早中秋用种的最迟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出库,用10 C-14c的渐进温度感温。待胚子发育到达丙 1发现丙2时第二次入库,用 2C-3 c保护。7. 1. 2不越年蚕种的冷藏和浸酸7. 1. 2. 1冷藏浸酸种的浸酸前冷藏冷藏浸酸种的入库适期见表 6。DB32/T 623-2003表6、冷藏浸酸种入库时间用种期别冷藏天数入库时卵色24 c保护下产卵后冷藏温度,C早秋 中秋 期3.5 晚秋经过时间,h 积温,C35d-50d淡赤豆色44-4862

25、1-6774-550d-75d赤豆色,少数较深50-54704-760 前期4.5后前期4.5后期3.575d-90d 接近固有色 56-60787-844注:蚕种入库时应先在外库13c中间温度保护 3-5h,然后入内库冷藏。40d以内冷藏温度为4 c -5 C , 40d后冷藏温度应降至 3 C-4 C。7. 1. 2. 2越年卵冷藏将产卵后经过时间超过即时浸酸或冷藏浸酸种冷藏适期,但末满20d的一代杂交种,先在10C-13c温度中保护2d-3d后入库冷藏,冷藏温度为4 c-5 C,冷藏时间应不少于 60d,而后再行浸酸处理。7. 1. 2. 3浸酸后冷藏抑制蚕种浸酸后,保护在 25c中经18h-22h,当蚕卵达到丙1胚胎时,入外库经 13c中间温度 保护3h-5h后,入内库用4C-5c冷藏,冷藏期不超过 45d。7. 2蚕种浸酸7. 2. 1浸酸前的准备浸酸前应对浸酸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并对盐酸进行生物试验。7. 2. 2浸酸适期7. 2. 2. 1即时浸酸种的浸酸适期产卵后,蚕种在 24c左右,经过18h-30h,积温252C-420c为适宜范围,一般在产卵次日 下午1时-2时,蚕卵呈淡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