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自由面旋转流中的流动_图文_第1页
界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自由面旋转流中的流动_图文_第2页
界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自由面旋转流中的流动_图文_第3页
界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自由面旋转流中的流动_图文_第4页
界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自由面旋转流中的流动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40卷 第 3期 2006年 3月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 OU RNAL O F XI AN J IAO TON G U N IV ERSIT YVol. 40 3 Mar. 2006界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自由面旋转流中的 流动特性研究魏进家 1, 川口靖夫 2(1.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 710049, 西安 ;2. 东京理科大学机械工程系 , 2788510, 日本千叶县 摘要 :铵界面活性剂溶液的旋转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 . ×10-51×10-3, 雷诺数为 413×104.和减阻之间的对应关系 , , 同时 . 实验发

2、现对于水的自由 面旋转流而言 , , 由离心力引起的惯 ; 对于质量分数 为 1×10-3, , 惯性驱动涡被挤 .关键词 :; 界面活性剂 ; 减阻 ; 粒子成像测速仪中图分类号 :TQ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987X (2006 03031504Study of F ree Surface Sw irling F low of a Drag 2R educing Surfactant SolutionWei Jinjia 1, Yasuo Kawaguchi 2(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ultiphase Flow in Po

3、wer Engineering ,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 Xi an 710049, China ; 2. Depart 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Chiba 2788510, J apan Abstract :Swirling flows of dilute cetyltrimet hyl ammonium chloride (C TAC surfactant solu 2 tions in an open cylindrical container wit

4、h a rotating disc at t he bottom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 2 tigated by a double 2p ulse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 ry (PIV system. The mass f raction of CTAC solutions ranges wit hin 5×10-51×10-3, and t he Reynolds number reaches to 413×104. The re 2 lationship of t he dip of t he fre

5、e surface center of t he swirling flow wit h t he surfactant mass frac 2 tion and drag 2reduction is revealed , which p rovides a met hod for screening a dilute surfactant so 2 lution wit h small elasticity and drag 2reducing ability. The effect s of t he small elasticity of t he sur 2 factant solut

6、ion on flow vortex st ruct ures are also discussed. It is found t hat t he flow pattern in t he meridional plane for water wit h t he presented high Reynolds number differs remarkably from t hat wit h low Reynolds numbers , and an inertia 2driven vortex is p ushed to t he corner between t he free su

7、rface and t he cylindrical wall by a counter 2rotating breakdown vortex. In t he surfactant so 2 lution flow wit h mass fraction of 1×10-3, t he inertia 2driven vortex locates at t he corner between t he bottom and t he cylindrical wall while elasticity 2driven reverse vortex governs t he flow

8、field.K eyw ords :free surface swirling flow ; surfactant ; drag reduction ;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 ry收稿日期 :20050919. 作者简介 :魏进家 (1971 , 男 , 教授 . 基金项目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研究与开发机构 (N EDO 资助项目 (2002EF001 . 一些界面活性剂溶液具有降低流体湍流流动阻 力的作用 14. 在流体输送管道内加入界面活性剂 , 运输泵的动力消耗将会大幅度降低 . 低质量分数 (3×10-51×10-4 的十六烷基三甲

9、基氯化铵界面 活性剂溶液 (C TAC 已被发现可降低湍流阻力达 70%80%3,5. 通常认为界面活性剂的湍流减阻 现象是由其黏弹性所决定的 , 故对黏弹性的测量可 以判别该溶液是否为减阻界面活性剂溶液 , 但流变 特性测量表明 , 对于低浓度界面活性剂溶液 , 其弹性 非常小以至于利用商用流变仪如 A RES 等无法测 出其第一正应力和弹性模量 . 因此 , 我们目前面临的 问题就是如何判别小黏弹性的界面活性剂是否具有 减阻特性 . Siginer 提出了一种利用自由面旋转流的 自由面形状来获取黏弹性流体本构方程信息的思 想 6. 本文 借 用 这 一 思 想 , 利 用 粒 子 成 像

10、测 速 仪 (PIV 对界面活性剂减阻溶液 C TAC流中的流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 , 找出 法 .1 实验装置及测量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 装有测试流体的半径 R w 为 35mm 的玻璃圆筒浸在边长为 130mm 的立方 形透明水槽内 , 水槽内的水是为了控制圆筒内工作 流体温度和防止由圆筒曲面引起的 PIV 测量系统 激光光路的变形 , 一个内径为 65mm 、 厚度为 815 mm 的旋转圆盘放置于圆筒容器底部 . 水槽固定在 数字式加热搅拌器上 , 槽内水温由加热搅拌器的加 热功能控制 , 水温和溶液温度控制在 25 . 旋转圆 盘中心嵌入一内径为 8mm 、 长度为 55mm 的磁

11、棒 , 圆盘转速由加热搅拌器的磁力搅拌功能控制 , 转速 控制在 350r/min. 整个实验装置中 , 圆柱容器 、 旋转 圆盘和加热搅拌器的中心严格保持在一条垂线上 . 加热搅拌器放置于可移动平台上 , 移动平台的移动 精度为 011mm.测试流体为水和 CTAC. 为了使界面活性剂溶 液内引起减阻的网状结构变得更加稳定 , 溶液中加 入了等质量分数的水杨酸钠 NaSal. 本文中界面活 性剂溶液的质量分数 w 是指界面活性剂 C TAC 的 质量分数 , 共测试了 w 为 5×10-5、 2×10-4和 1×10-3的 3种溶液 . 测试流体在圆筒玻璃容器内

12、的装 填高度与容器半径相同 .图 1 实验装置图利用 PIV. 该 PIV7, .溶液的剪切黏度由 ARES 流变仪进行了测量 . 雷诺数和弹性数的表达式为Re 0=R 2d /0(1 Re =R 2d /(2 E =G /R 2d (3 式中 :0为零剪切时的黏度 ; G 是 G iesekus 模型的 松弛时间 ; 为流体密度 ; 为流体旋转角速度 ; R d 为旋转圆盘半径 . 剪切黏度 是剪切率的函数 . 本 研究中所用的 C TAC 溶液由于其弹性特别小 , 使用 ARES 等商用流变仪无法测出其第一正应力和弹性 模量 , 但其剪切黏度可精确测出 . 为了估计这 3种溶 液的弹性 ,

13、 将测得的剪切黏度数据用 G iesekus 模型 和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 , 从而得到其松弛时间 8. 表 1列出了水和这 3种溶液的 Re 0、 Re 和 E 值 . 从表 中可看出 , 对于不同的界面活性剂溶液 , Re 并不相 同 . 这是由于不同浓度的界面活性剂溶液的黏度不 同所造成的 , 如果以溶剂水的黏度计算的话 , 各溶液 的 Re 是相同的 , 均为 413×104. 由于本文主要考虑 在水中加入界面活性剂对自由面旋转流动和中心下 降深度所产生的影响 , 因此在相同的水流动 Re 的 基础上进行比较 , 以更清楚地反映不同界面活性剂 加入量对某一流动状况的影响 . 以

14、往研究者采用较 低的水流动 Re (小于 3000 , 流动往往处于层流状 态 , 从而不能模拟引起减阻的湍流流动情况 . 本文采 用高 Re , 以得到相同高 Re 下自由面旋转流流动特 性 、 自由面变化与管道内减阻的关系 .Fro ude 数定义为613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0卷 Fr =2R 2d /g H (4 式中 :g 为重力加速度 ; H 为液体高度 . 在本实验中 , Froude 数为较大的值 4180, 从而可使旋转流的自由 面产生很大的变形以利于考察界面活性剂的影响 . 表 1 水和 3种溶液的 Re 0、 Re 和 E 值水CTACw -5w -4w

15、-3Re 0413×104317×104312×103816×102 Re 413×104319×104319×103118×103 E 02810-52010-31010-23 实验结果及讨论图 2a 2d 分别显示了水和 3种质量分数的界 面活性剂溶液在轴对称中央面内的二次流速度矢量 图 . 这里二次流指的是与旋转主流方向 (圆周方向 垂直的平面内的流动 . 图 2d到图 2a 2c 中速度矢量尺寸的 3究的高 Re 下 , , 1000对 PIV . 对 100对 PIV的 , . 众 所周知 , 对于低 R

16、e 的牛顿流体旋转流 , 惯性驱动涡 在轴对称中央面内占主导地位 , 离心力促使流体沿 容器底部旋转圆盘的径向向外流动到圆柱壁面 , 然 后折向上沿着圆柱壁面流动 , 在自由表面处又向轴 心处流动 , 最后沿轴线向下返回旋转圆盘 , 完成一个 循环 . 但是 , 对于目前研究的高 Re 下的水流来说 , 其二次流流型与低 Re 情况完全不同 , 由离心力引 起的惯性驱动涡 (实线圆表示 被一个反方向旋转涡 (虚线圆表示 推挤到自由面与容器圆柱壁面之间的 角落内 . 这是由于由涡分裂现象引起了反向旋转涡 的出现 . 根据 Spohn 等对底部带有旋转圆盘的开口 圆柱容器内旋转流的涡分裂现象的观察

17、表明 , 分裂 涡的尺寸随着 Re 的增加而增大 , 不存在分裂涡消 失的临界上限 Re 9. 这不同于在闭式圆柱容器旋转 流中观察到的分裂涡在临界 Re 之上时就消失的现 象 . 因此 , 本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向旋转涡是一个分裂 涡 . 对于质量分数为 5×10-5的 C TAC 溶液 , 如图 2b 所示 , 反方向旋转涡的尺寸减小 , 惯性驱动涡的 尺寸增大但强度与水相比有所减小 . 惯性驱动涡尺 寸的增大可能是由于自由面变形的减小所引起的 . 随着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 2×10-4, 如图 2c 所示 , 由于弹性力和惯性力之间的竞争增强 , 反向涡已经 消失 , 从而

18、惯性驱动涡尺寸和强度均进一步减小 . 因 此 , 惯性涡的尺寸随着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 , 而 强度一直减小 . 对于质量分数为 1×10-3的 C TAC 溶液来说 , 惯性驱动涡位于旋转圆盘和圆柱壁面的 夹角部位 , 而弹性驱动涡 (点划线圆表示 在流场中 占主导地位 . 但是 , 涡的强度与水情况下相比大大降 低 , 这与闭式旋转流不同 . 对于闭式旋转流在低 Re 和小弹性数时 , 二次流呈牛顿流体特征 , 即惯性驱动 涡占主导地位 .图 3显示了水和界面活性剂溶液旋转流的自由 面形状 . 自由面形状是对 1000幅 PIV 图像所读取 的数据进行平均所得 , 且随界面 .

19、 在本实验中 , 虽 ,. 这种自由面旋转流中自测量以进行界面活性剂溶液减阻能力的判断 . 一个 临界 h 值可用于判断引起减阻的黏弹性阀值 , 从而 克服小黏弹性情况下利用流变仪测量无法识别界面 活性剂有否减阻能力的困难 . 为了验证这一思想 , 实 验测量了另外 3种低质量分数 (215×10-5、 3×10-5和 4×10-5 的 C TAC 界面活性剂溶液旋转流的自 由面中心下陷深度 h. 图 4显示了 h H -1随溶液 质量分数的变化关系 , 同时也显示了 Re 为 413×104时二维通道内 C TAC 界面活性剂溶液的减阻值 与溶液质量分

20、数的关系 . 界面活性剂溶液的 h H -1值和减阻值 在 w 3×10-5时与水的情况下 没有区别 . w 在临界值 4×10-5时 , h H -1值突然 下降 , 值突然从 0上升到 60%. 这是因为溶液黏弹 性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 因此质量分数为 4×10-5的溶液所对应的黏弹性应为在 Re =413×104时发生减阻现象的阀值 , 这一弹性值可间接地通 过自由面中心处的下降深度来表示 . 表 2给出了不 同质量分数的界面活性剂溶液的零剪切黏度 0. 可 以看出 , 0随着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 , 然而 在 w =4×10

21、-5处并没有发现溶液黏度的突变 . 因 此 , 可以认为图 4所示的自由面形状的突变不是由 于黏度变化引起的 , 而是由溶液弹性的变化引起的 . 第 3期 魏进家 , 等 : 界面活性剂减阻溶液在自由面旋转流中的流动特性研究 (a 水 ( b CTAC (w =5-5 (c CTAC (w =2×10-4 (d CTAC (w =1×10-3图 2 轴对称中央面内二次流速度矢量图图 3 自由面形状 4 结 论(1 对于水的自由面旋转流而言 , 其中央轴对称平面内的流动形态与低雷诺数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 由离心力引起的惯性驱动涡被由涡分裂引起的反方 向旋转涡推挤到自由面与圆柱

22、壁面之间的角落内 , 对于质量分数为 1×10-3的界面活性剂溶液而言 , 其中央轴对称平面内弹性驱动涡占主导地位 , 惯性 驱动涡被挤压在容器底部与圆柱 壁面之 间的 角图 4 h 和 与 w 的关系落内 .(2 溶液弹性能降低自由面旋转流二次流涡的强度 .(3 旋转引起流体自由面在中心产生下陷 , 且下陷深度 h 随界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 . 在临界值 w =4×10-5时 , h 值突然下降和 值 突然上升 , 表明引起减阻发生的临界弹性值可间接 地通过自由面中心处的下降深度来表示 .(下转第 352页 813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40卷 便

23、于工作流的组织和推理 , 易于实现工作流信息模 型的计算机编程 . 由于多色集合理论除了可以自动 求取所有可能的路径并可一一列举出来之外 , 还可 将图形化的节点路径连接方式转换为易编程的逻辑 化的表示方式 , 因此逻辑关系比较明确 . 特别是应用 于复杂的工作流系统中 , 它不会因节点繁多所造成 的逻辑紊乱而导致出现逻辑关系的连接错误 , 因此 便于用户管理和拓展 .4 结 论本文采用多色集合理论对工作流进行建模 , 与 其他方法 (如 Pet ri 网 、 有向图等 相比 , 克服了有向 图模型比较简单 、 不能处理复杂的过程逻辑 、 缺乏 柔性和 Pet ri 网难以逻辑化的缺点 . 本

24、文所述理论 除了可以更直观明确地表示各个节点之间的逻辑连 接关系之外 , 还具有更突出的特点 : 算法简单 , 于编程实现 ; 性 ,统 , .参考文献 :1 范玉顺 , 吴 澄 . 工作流管理技术研究与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 2000,6 (1 :17.2 罗海滨 , 范玉顺 , 吴 澄 . 工作流技术综述 J.软件学 报 , 2000,11(7 :899907.3 唐永刚 , 李宗斌 , 李善仓 .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概念 设计形式化解决方法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2004, 38(1 :6872.4 Pavlov V V. Polychromatic

25、 sets and graphs for CAL S in machine building M .Moscow :Stankin Press , 2002. 2035.5 Li Z B ,Xu L D . Polychromatic se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imulating complex objects and systems J.Com 2 puters &Operations Research , , 30(6 :851860.6陈 琨 .D: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 , . 基于流程图及过程代数的流程表达 方法 J.管理科学学报 , 2002,

26、 5(3 :6771.8 隋 杰 , 于 华 , 焦建彬 , 等 . 基于工作流的模具敏捷 制造过 程 的 Petri 网 建 模 J .计 算 机 集 成 制 造 系 统 CIMS ,2001,7(8 :3740.(编辑 管咏梅 (上接第 318页 参考文献 :1 Li P W , Kawaguchi Y , Yabe A. Transitional heat transfer and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s of drag 2reducing flow through a contracted channel J.Journal of En 2 hanced H

27、eat Transfer , 2001, 8(1 :2340.2 Li P W , Kawaguchi Y , Daisaka Y , et al. Heat trans 2 fer enhancement to the drag 2reducing flow of surfac 2 tant solution in two 2dimensional channel with mesh 2 screen inserts at the inlet J.ASM 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 2001, 123(4 :779789.3 Li F C , Wang D Z

28、, Kawaguchi Y , et al.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 thermal boundary layer in a drag 2reducing surfac 2 tant solution flow J.Experiments in Fluids , 2004, 36(1 :131140.4 Ohlendorf D , Interthal W , Hoffmann H. Surfactant system for drag reduction :physic 2chemical properties and rheological behavi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