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穿刺持续测压患者的护理_第1页
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穿刺持续测压患者的护理_第2页
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穿刺持续测压患者的护理_第3页
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穿刺持续测压患者的护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穿刺持续测压患者的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血压监测的意义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600例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穿刺测压患者采取维护动脉测压管固定、通畅,密切观察血压波形变化,准确记录血压变化值,注意出血情况,防止血栓形成,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观察其优点及护理要点。结果 600例动脉穿刺持续测压,置管时间15(3.00±1.91)d。568例测压顺利;15例套管针脱出,12例套管针折叠,5例测压管堵塞,都无

2、法继续测压;21例因病情需要重穿刺成功,11例血压稳定,停止测压行拔管,均无血管感染及血管阻塞等并发症。本组591例痊愈出院,9例死亡,其中5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死于肾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无因监测血压故障导致患者死亡。结论 心血管术后微创的动脉穿刺测压,能准确反映病情;正确的护理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     【关键词】  心血管术后; 动脉测压; 护理        动脉穿刺测压是对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血压监测的常规方法

3、,但因栓塞、局部出血、缺血及置管时间过长有发生感染的危险1,必须实施正确的护理才能避免上述情况出现。我院2004年18月行心血管疾病术600例,术后均行动脉穿刺持续测压,经精心护理,均无并发症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0例中,男317例、女283例,年龄4个月至78岁、平均(27.20±7.53)岁。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388例,瓣膜置换术174 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其中体外循环551例,非体外循环49例;测压采用桡动脉穿刺385例,股动脉穿刺150例,肱动脉穿刺6

4、5例。    1.2  方法选择最常用桡动脉,其次是股动脉或肱动脉;如选择桡动脉,术前需先做Allen试验1(该试验是判断尺动脉循环是否良好,是否会因桡动脉插管后的阻塞或栓塞影响手部血流灌注,大于7 s为阳性,阴性者才能进行桡动脉插管)。用套管针穿刺成功后接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多功能心电监测仪连接,零点校正后,血压波形及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的数值就在监测仪荧屏上显示出来,此时即可以持续监测动脉压的瞬息变化,并随时观察记录,病情平稳时每3060分钟记录1次。    1.3  结果 本组600例动脉穿刺持续测压,

5、置管时间15(3.00±1.91)d。568例测压顺利;15例套管针脱出,12例套管针折叠,5例测压管堵塞,都无法继续测压;21例因病情需要重穿刺成功,11例血压稳定,停止测压行拔管,均无血管感染及血管阻塞等并发症。本组591痊愈出院,9例死亡,其中5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死于肾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无因监测血压故障导致患者死亡。    2  护理要点    2.1  维护动脉测压管固定、通畅有创动脉压监测系统连有肝素液(12 U/ml)冲洗装置,通常肝素液的输入速度为36 ml/h 2。冲洗装置的

6、肝素压力包加压4060 cmHO2(此装置似袖带血压计,将袖带环绕肝素输液袋,充气即可),确保肝素液的输入速度恒定,以避免因压力过小致回血转为血块而堵塞管道和因压力过大而输入过多肝素。每次采血标本后用肝素冲洗液将三通及管道冲洗干净,若测压管被血凝块堵塞,应及时用无菌注射器将血块抽出,绝不能强行加大压力将血块推进患者血管内,避免人为血管栓塞。本组有5例堵塞无法继续测压,因病情需要3例重新穿刺成功,2例行拔管处理。有创测压管各连接处一定要衔接紧,避免脱开造成出血。给患者翻身、体疗、吸痰时固定好穿刺针;患者躁动时,制动测压肢体,防止套管针脱出、折叠。本组15例脱出,12例折叠,无法继续测压,因病情需

7、要18例重穿刺成功,9例停止持续测压而拔管。    2.2  密切观察血压波形变化  血压波形可反映心肌收缩力、血管阻力、血管内容量、心脏每搏输出量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正常血压波形呈正弦波,波形平滑、匀称,压力波形的降支上有一不明显切迹。发现血压波形异常,迅速查明原因(测压管是否受压、扭曲、存有气泡或血块),予相应处理。如当波形变小,升支向上冲击缓慢,波峰压低、拉长,首先检查测压管是否受压、扭曲、存有气泡或被凝血块堵塞等,如无上述原因,回抽通畅,无阻力,应考虑心肌收缩无力,每搏输出量减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本组2例因采血标本未及时予肝素液冲

8、洗,发现血压波形低平,即回抽后用肝素液冲洗,血压波形恢复正常。故采血标本后须立即冲洗3。    2.3  准确记录血压变化值患者术毕返回ICU,2 h内每15分钟记录监测的血压值,记录要准时、准确;详细观察波形,血压平稳后每3060分钟记录1次,如血压发生变化,随时记录,及时处理。有创测压监测通常略高于体表袖带测量值2。为了动脉测压的准确,在有创监测血压时常规定时进行体表袖带血压测量对照,患者体位改变,要重新进行零点校正。本组未发生记录错误而影响治疗效果。    2.4  注意出血情况  

9、60;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等现象;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及引流胸腔液增多情况,因术中用肝素抗凝,术后用肝素稀释液冲洗测压管,可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因此要加强观察,同时因肝素在肝内代谢而大部分代谢产物从肾排出4,对老年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更要注意观察。本组无1例发生出血现象。    2.5  防止血栓形成由于动脉插管对血管内膜损伤加上心脏术后卧床致血流缓慢,易致血栓形成,因此要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如有发现动脉穿刺远端疼痛或温度降低、颜色苍白等动脉血运受影响的症状时,应立即拔除测压管并进行处理。本组未发生血栓病例。

10、    2.6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0.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5,换无菌透明敷贴,每天更换连接管、肝素稀释液。采血标本时,用75%乙醇消毒三通口,采血标本后冲洗,保持三通无血迹。三通接头用无菌治疗巾包好,每8小时更换1次。循环稳定后,尽早拔除测压管。拔管时,局部压迫510 min并用无菌纱布和宽胶布加压包扎。本组无感染病例。    3  讨论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术后监测血压的目的在于使患者维持一种适合于自己病情的血压水平,即心脏做功最小而又能满足所需要的心搏量,以保证各器官的

11、正常灌注,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利于术者的康复。术后早期平均动脉压过低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及低心排综合征有关。动脉穿刺测压虽为有创测压法,但能直接、简便、迅速、准确地反映动脉压的瞬息变化,特别是对体外循环术后血容量不足及末梢循环差、袖带测压及其它自动间接测压均测不到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者,行动脉穿刺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的方法效果最佳,测量结果更为可靠。而且还能从动脉波形变化观察出其它存在的问题,根据监测的数据,配合中心静脉压、心率观察能准确地反映出心排量及组织器官灌注情况,及时调节输液、输血及血管活性药物的输入速度,有效纠正血压过低或过高,维持循环的稳定,预防低心排和肺水

12、肿。尤其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及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者,稍微调节血管扩张药或正性肌力药时动脉穿刺监测血压从波形和数据上都能及时反映出来,为准确调节药物的用量、输入速度提供可靠的依据,如个别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者,在更换微量泵输入多巴胺时,血压从12 kPa突然下降至6 kPa,甚至更低,这提示更换药液时要迅速、准确或准备双通道更换,以免人为造成血压波动。另外,可以从动脉测压管反复抽取血标本,避免对患者反复穿刺所致的损害和痛苦;必要时也可作为紧急输血的途经。动脉穿刺监测血压是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心血管术后监测血压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而术后加强管道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组应用动脉穿刺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能及时了解病情,有效纠正循环血量不足、防止低心排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抗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及加强管道护理等,本组未发生局部出血、血管感染及栓塞。    【参考文献】  1 曾因明.危重病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出版社,200086.    2 孟旭,陈宝田.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37.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