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安徽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_第1页
用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安徽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_第2页
用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安徽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安徽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前言:我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农业人口多,比重大,占全省总人口的80.23 %,农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2.86 %)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些省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见表一)。表一:2003年各主要省份乡村总人口和农业生产总值对比分析表项地目 区乡村人口 数(万人)占地区总 人口比 重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按乡村总 人口平均 的农业产 值(元)全国93750.672.5529691.825.463167.11安徽5142.780.231305.432.862538.36山东7044.477.20

2、2902.523.344120.29河南7936.182.092193.131.112763.45江苏5209.770.341952.215.673747.24广东6174.877.631908.714.013091.11湖南5425.981.431453.031.322677.90湖北3958.065.941342.124.853390.85河北5383.079.521956.927.573635.33四川6872.178.991784.532.712596.73辽宁2325.655.241215.020.245224.4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4安徽农业的

3、这些基本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了安徽省整个经济 发展的态势,相对落后的农业似乎成了安徽省经济腾飞的负担和包袱,严 重制约了安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决定着整 个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安徽农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在2005年免除农业税的情况下,安徽农业还能不能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安徽农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应处在一个什么样的 地位?安徽的农业还能不能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安徽的农业 的潜力何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值得思考和研究。我国的“三农”问题本质上讲是一个发展问题,安徽农业也

4、不例外。 农业能不能成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增长的源泉,应该怎样改造农业大省 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很多传统的理论认 为只有工业化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路径,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的“起飞”,甚至认为农业只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地方在积极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却忽视农业 的发展,把工业化进程和农业发展看成两个互不相关工作,虽然实现了较 高的工业增长率,但经济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的被动局 面也没有根本改观。实践证明,积极推进工业化是农业大省发展的必由之 路,但是推进工业化不能忽视农业,而是要把农业放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

5、去考虑。传统农业是不能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只有现代农业 才能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所以,如何把“大而不强”的安 徽农业改造成安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是本文要说明的中心问题。一、我省农业的现状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为例1978 年以来,我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 强,但是和山东、河南等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的各因素中,我省的农业从业人员、生产资料投入和农田水利均处在全 国前六位,同时我省的水土协调度也明显优于山东和河南,这表明我省农 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好,但是乡镇科技经费投入、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规 模占全国的比重相对较小

6、,人均指标和效益指标和农业强省相比差距较 大。主要表现在农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农民种植效益不高。以小麦为例,2002年我省小麦亩产为222kg,仅相当于同期河南小麦亩产量的71.8 %,山东的 73。统计数字还表明,我省主要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还比较低,同 时说明了,我省农业综合能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效益,还决定着整个经济 的发展态势。研究表明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农产品加 工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很小,竞争力 还偏弱, 尤其表现在缺乏农产品深加工的特大型企业。 2004年 10月 19日 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报社和中国行

7、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联合发布的全 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名单显示,及农业密切相关的谷物磨制、 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速冻食品制造、方便 食品及饼干制造等 13个重点行业共 130个效益十佳企业中,安徽只有丰 大股份一家跻身其中,及我省相邻的山东则有 23 家企业入围,河南也有10家企业榜上有名。 其中水产品冷冻加工业几乎被山东省包揽, 谷物磨制、 肉制品加工、方便食品制造等行业仅山东、河南两省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研究还发现,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企业、大集团少,企业规模偏小。我 省缺少像光明、双汇等这样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牵动力强的农产品 深加工大企业、大集团。以

8、2003 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比较,我省 企业个数仅有 1405 个,销售收入为 554.2 亿元,而江苏为 7461个和 3994.6 亿元,山东为 5901 个和 4255.5 亿元。我省每个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 3944.2 万元,低于江苏 5353.9 万元、山东 7211.5 万元的水平。此外,我省新型 食品加工业发展起步慢。肉奶、果蔬、水产等新型食品加工业明显落后, 山东的肉类加工量是我省的 2 倍,乳制品是我省的 13 倍,省外加工产品 已基本主导我省市场。为了反映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状况, 我们采用了国际上常用的农产 品加工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相比的办法衡量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水

9、平。 根 据测算,我省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总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28.4%,山东则高达 65.4%,和同是农业大省的河 南差距也很大,而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总产值大都是农业 产值的 1.5 倍以上(见表二) 。这表明我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 农产品加工工业还有很大的 发展的空间,同时这也是增加我省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 途径。表二:安徽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情况对比分析表、项X目 区、农林牧副渔 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全国29691.853092.9844

10、2.428.415.9安徽1305.41445.6169.413.011.7山东2902.55860.631898.065.432.4江苏1952.26004.65635.032.510.6河南2193.15365.65879.340.116.4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 2004及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省数据 整理得到。注: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产值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数 据。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一一安徽农村发展的两翼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改革幵放以来,安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及发达省市相比,经济 发展和富裕程度还有很大差距,其中安徽农

11、村发展中的问题尤为突出,所 以要加快安徽经济发展,首先要处理好农村的发展问题。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然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反而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安徽农业产业链条的不完整而导致的农产品交易成本 偏高,市场竞争力下降。“农业大,农产品加工工业小”的局面使大量安 徽农产品不得不到省外寻找出路,大大增加了安徽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 成本,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还把农产品深加工这一高附加值的产业 链条“拱手相让” 。(二)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滞后导致的 农业生产及最终需求脱节,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失灵。 农产品加工业是

12、连 接农业和最终需求的中间环节,兼有价值增殖、转化及信息传导功能,无 疑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失去了这一环节,农业的完整产业链实际上是断 裂的,忽视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就是放弃了安徽在农业上的比较优势。发 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证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进中,一般 都要经过农业哺育工业、工业再反哺农业、进而带动农村和国民经济全面 发展这一过程。农业要改变自身天然的低效性和弱质性,必须经过农产品 的精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在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 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乃至整个安徽“三农”的解决不仅 依赖于农业综合能力的增强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升, 更依赖于农

13、 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又起着关键作用。 安徽农业要“起飞”必须依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两只 “翅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两极,具有内在的一 致性。农业生产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农产品加工业反向引导农业健康 发展。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安徽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用农 业产业化连接农业和工业两个产业,构筑农户、企业、市场之间价值转移 的快速通道;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工业发展两个目标,促进安徽省经济社 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2、农业产业化:安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最终消除“卖难” ,引导农民作物种植结构调

14、 整的“指示器” 。我省利用农产品充裕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业,不仅有助于缓解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 有助于克服农产品 “卖难” 问题,也将为农业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来源。发展农产品 加工业,是农业大省迈向经济强省的切入点。首先,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农业的后向产业,它的发展将直接带动农 产品中间需求的扩张。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尽管随着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 数的下降,从最终需求看,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趋于下降的,但是在最 终需求中,对农产品中间需求的比重则是上升的。也就是说市场对农产品 加工制成品的需求是不断扩大的,所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意义重大。其次 ,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市场

15、信息的传导,对农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日 益明显,并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升级和调整。食品工业是农业产业化 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它及现代农业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现代农业 发展中,食品加工是不可替代的发展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 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全部内容。把工业部门特 别是食品工业及农业割裂开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看法。食品工业的发展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因此,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已发生根 本性变化、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农民增收困难等大背景下,大力发 展食品工业,对于解决安徽的“三农”问题意义重大。在新的形势下,根 据安徽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16、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更具有客 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第三 、食品工业通过包括保鲜、 储藏、加工、包装等在内的加工处理, 可缓解多数农产品具有的季节性生产和常年性消费的矛盾,是调节农产品另一方面,现供求,防范和减弱乃至消除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平衡器” 代食品工业把农业看做第一车间,这必然促进农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进行调整,从而减少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食品工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 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农业摆脱仅仅是提供原料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 桌”的完整产业,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 化使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有利于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7、第四 、农业产业化还有利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及工业化城 市化进程的矛盾。从产业特点看,食品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 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三、用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安徽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工业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变的必由之路,但是工业化并不是仅仅指 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即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 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因而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 部分工业(如重工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作是农业、工业和服 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 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更不能片面的把农业孤立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之外。 坚

18、持用新型工业化 的思想改造传统农业, 加快发展和农业关联度高的工业是安徽农村发展的 合理路径。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坚持走利用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才能使农民增收及农业增 产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实现安徽农村发展目标的基础农业生产处于整个农业产业化链条的最前端,对下游各个产业影响很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则农业生产效益好,农民增收有保障,安徽农产品 品质好,竞争力强,又有助于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力资源和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省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

19、的“短板” ,同时也是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最富潜 力的一部分。加快我省农业人力资源培养和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快速 提升我省农业生产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诺贝尔经 济学奖获得者和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农 业人力资本投资和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性,他指出: “人力资本是农业 经济增长的源泉,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对农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所以防止农业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最佳路径就是为农业注入新的回报 率更高的生产要素。第一,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技术教 育,

20、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为农村培养大量的农业专门人才 和技术工人。这一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而且也必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 农业朝着产业化、 现代化的方向上加快发展。 人才是解决 “三农”的关键, 而培养人才最关键的是先培养一大批现代农民。第二,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 新体系和重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有层次 性,由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市级创新分中心以及基层试验站(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三部分构成,分别承担起农业生产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和 培训三个层面的工作,形成一支资源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