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绩效分析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视角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比较与西部地区城镇化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批准号:704730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白永秀 岳利萍 吴振磊摘要:通过比较分析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西部地区在六个方面的差异,指出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速度低于东部地区,最终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通过构建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经过量化分析,指出市场政策差异、市场容量差异和市场体制差异是目前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主要因素。Pass th
2、e difference in six aspects of area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ince th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 of 1999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point out though the economy of the western region has got very fast development , development speed is lower than the eastern area,
3、 absolute disparity and relative disparity caus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finally have the tendency to expand further . Meanwhile , through structur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 , use the analytic approach of main compositi
4、ons,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point out market policy difference , the difference of capacity of market and market mechanism difference ar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regional gap of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to expand gradually at present.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绩效;主成份分析Development of
5、western regions; The western region ; Eastern area; Performance; Main composition analysis一、引言我国理论界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绩效,即能否通过西部大开发的有效实施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所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上发展水平,西部大开发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调控将变得更加有效,它将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发展质量,缩小过去经济发展阶段和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地区差距,改善和协调地区关系。邓仕礼(2004)等以人均GDP为研究对象,将
6、东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转化为时间差距和速度差距,对西部追赶东部所需的时间和速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通过投资和项目安排等一系列政策性安排,有效的遏制了西部和东部差异的拉大1。曹桂全(2001)等通过使用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了劳动力迁移、资本流动、贸易与地区关系、中央政府政策、体制改革、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知识和信息的差距是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方向将对地区差距的扩大起到抑制作用2。邓翔(2002)将我国现存的差距分解为三个层次,即区域层次、产业层次和城乡层次,指出我国的区域差距主要表现为东西
7、差距,这从某种意义上为旨在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实际依据3。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由于西部大开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不合理的“梯度差”,反而促使西部地区要素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所以西部大开发只能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不能有效缓解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地区经济分析系列课题组”(2003)等研究机构和学者指出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在持续地扩大,尽管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
8、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纵观对西部大开发实施绩效评价产生的偏差,不难发现如何选取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进一步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客观评价西部大开发能否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对于地区差距产生的原因,许多学者归因于投资倾斜、乡镇企业发展分布不均、地方性财权下放、开放的次序及程度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差异等(魏后凯,1992;杨开忠,1994;魏后凯、杨大利,1997;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Raiser,1998;胡鞍钢、王绍文,1999;Demurger,2001;Sachs,Demurger、张欣、胡永泰,2001)6。另外,王燕梅(2001),宋志国(200
9、4),肖岳峰(2004)等认为东西部地区制度演进上的差异是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78。兰宜生(2002)通过构建对外开放度与GDP模型,指出东西部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差距是形成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9。李善同等(2004)认为造成地区差距的原因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主观因素10。 尽管上述研究角度各异,分析详尽,但对于如何客观评价西部大开发能否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实施绩效还没有涉及。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这一问题,清楚的把握西部大开发以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笔者认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东西部地
10、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数量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要素差异、对外贸易差异、市场潜力差异、经济体制差异、产业结构差异,而每个方面又可以由众多的分指标构成。所以,如何在众多指标中选取既具有代表性,又能真实反映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的指标就成了客观评价西部大开发绩效的关键。为了客观的选取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指标,我们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根据不同指标对地区差距的贡献率,选取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的主导因子,从而客观评价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绩效。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而出现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即东部地区总体经济水平高于西部地区。随着1999年西部大开
11、发战略的实施,这种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人均GDP、GDP总量、企业经营效益、政府财政能力和对外贸易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1人均GDP增长速度的差异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人均GDP年增长速度虽然在2003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为14.47,但西部地区人均GDP平均年增长速度依然低于东部地区,并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19992003年的GDP年增长率分别为4.8%、8.42%、9.45%、9.78%和14.47%,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38%;而东部地区分别为7.5%、8.71%、8.34%、10.14%和13.81%,5年的平均增长率
12、为9.7%。五年来,人均GDP的绝对差从7982元/人,增加到11719元/人。可见,东、西部地区在人均GDP方面不仅在总量上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增长率上也存在很大差距(见表1)。表1 1999-2003年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东部地区(元)1241213493146191610118325增长速度()7.508.718.3410.1413.81西部地区(元)44304803525757716606增长速度()4.808.429.459.7814.47东西部绝对差额(元)7982819593621033011719数据来源:根据2000200
13、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2GDP总量差异1999年西部地区的GDP总和为24927.41亿元,同期东部地区为47087.22亿元,东西部地区的差额为22159.81亿元。到2003年西部地区的GDP总和为36100.02亿元,同期东部地区68378.46为亿元,东西部地区的差额为32278.44亿元。5年来东西部地区GDP总额净增10118.63亿元。同时从1999-2003年东西部地区GDP的增长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明显快于西部,而且东西部地区GDP之间的差额也成增长趋势(见图1)。 图1 1999-2003年东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亿元)数据来源:根据2000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
14、得。3企业经营绩效的差异为了便于量化分析,以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和利润作为衡量标准,比较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绩效的差距(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自1999年以来,东、西部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和利润总体来说是上升的,东部地区的资产由1999年的46 695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05 351亿元;西部地区则由15 577亿元上升到27 668亿元。在利润方面,东部地区由1 171亿元上升到5 817亿元,而西部地区由91亿元上升到869亿元。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5年中,东西部地区资产绝对差从31 118亿元增加到77 683亿元,扩大了近2.5倍;而企业利
15、润绝对差则从1 080亿元增加到4 948亿元,扩大了近4.6倍。表2 东、西部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利润比较单位:百亿 指标19992000200120022003资产利润资产利润资产利润资产利润资产利润东部466.9511.71497.4719.72569.9122.09899.2340.771053.5158.17西部155.770.91162.363.54179.093.96247.065.40276.688.69绝对差311.1810.80335.1116.18390.8218.13652.1735.37776.8349.48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16、整理所得。4财政能力的差异西部地区财政收入自1999年以来增幅比较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之时,东西部地区财政总收入分别为3 322亿元和1 029亿元,两地区的绝对差为2 293亿元;而到了2003年,东西部地区财政总收入则分别为6 356亿元和1 650亿元,此时,两地之间的绝对差已扩大到4 706亿元。此外,两地之间财政收入的相对差距也从1999年的3.22增加到2003年的3.85。表3 19992003年东、西部地区财政收入比较单位:百亿,19992000200120022003东部地区33.2239.4850.0654.5863.56西部地区10.2911
17、.2713.0114.3016.50绝对差距22.9328.2137.0540.2847.06相对差距322350384381385注:相对差距为东部地区财政收入除以西部地区财政收入。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5对外贸易差异长期以来,受传统自给自足经济的影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较为缓慢,通过表4可知,东部地区的进口额由1999年的1525.20亿美元上升至2003年的3841.52亿美元,增加了近2.5倍;而同期西部地区仅由59.8亿美元上升至116.87亿美元,增加了近2倍。在出口方面,东部地区由1999年的1771.5亿美元升至4023.07亿美元,增加了近2
18、.3倍;而西部地区则由77.20升至162.43亿美元,增加了近2倍。可见,在对外贸易方面,西部地区无论在进口、出口总额方面,还是在增长速度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东西部之间对外贸易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4 19992003年东、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单位:亿美元指标19992000200120022003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东部1525.201771.502094.602260.702251.902431.902750.082988.803841.524023.07西部59.8077.2072.4099.3077.9090.5088.25117.02116.871
19、62.43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6人民生活水平差异199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相对于东部仍有较大差距。1999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为5284元,2003年增加到7235元,净增1951元,增幅为37%。东部地区2003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3078元,增幅为42%。西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加明显,1999年到2003年5年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增加了815元;西部地区的西部农村居民家庭平
20、均每人纯收入仅增加了483元,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9%。表5 19992003年东、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单位:元指标19992000200120022003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东部72881438785016328610169393561792103661921西部5284334556483476617236876675378772354160注:表中“城镇”代表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村”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综上所述,通过六个方面,即人均GDP增长速度、GDP总量、企业经营绩效、财政能力、
21、对外贸易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对比分析可知,从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但是,发展速度却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三、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发展经济学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发展”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习惯上指一国经济获得或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大约57或者更高的速度增长的能力,这时衡量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其次是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等指标11。到了20世纪70年代,面对一些国家尽管实现
22、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但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在同步增长的事实,托达罗等人提出了发展的三个重要价值标准和发展的三个方面的涵义12。进入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的发展不仅包括健康、教育和体面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包括政治自由、参与社会生活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13。考虑到西部大开发是一种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区域开发活动,是一个次级区域的发展,因此,对其开发绩效的评价应包含能够反映造成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因素。结合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收集状况,根据以上对发展内涵和外延的要求,现选定13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要素差异、对外贸易差异、市场潜力差异
23、、经济体制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衡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要素差异标识因子群中,用年底就业人员占全国比重来反映东西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劳动要素的差异,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占全国比重来反映投入的其他要素差异;在对外贸易差异标识因子群中,用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来标识区位的差异;在市场潜力差异标识因子群中,用东西部不同省份的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相对于全国的水平来标识人民的购买力,用最终消费占全国比重反映区域的市场容量;用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来标识经济体制的差异;在产业结构差异标识因子群中,分别用各省不同产业的产值占全
24、国的比重之比来标识产业发展的差异(见图2)。图 2 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指标要素差异对外贸易差异市场潜力差异经济体制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年底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 X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 X2财政支出占全国比重 X3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 X4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 X5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 X6农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 X7最终消费占全国比重 X8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 X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 X10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X1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X12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X13 四、西部大开发绩
25、效评价1数学模型的选择由于本研究涉及指标比较多,而且指标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尽管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但也增加了分类的难度和复杂性。为了从众多的变量数据中抓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整体特征,本文采用了适合多变量分析的主成份分析法。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能够较多地反映原始指标的因子作为主成份,代替原来众多的变量指标,并将众多的指标归纳、化合成几个综合指标,通过对最主要的综合指标(即主成份)的分析,便可以实现对西部大开发的综合客观评价,而且可以准确地提取出东西部地区目前主要的发展差距。由于计算过程是完全依照指标间内在联系进行的数学变换,避免了人为评分的主观性,从
26、而使结果更为客观。主成份分析计算步骤如下: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化数据矩阵X;计算相关系数,建立相关数据矩阵R;用实对称的雅可比方法,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是主成份分析最主要的计算量;计算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求出主成份贡献率和主成份数;计算主成份荷载并建立荷载矩阵,主成份荷载是主成份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计算主成份得分并建立因子得分矩阵;依据主成份得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级划类。14 2主成份分析应用主成份分析法把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的13个指标线性组合,将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23个省份2003年的13个特征参数值建立一个23×13的原始矩阵。通过KMO偏
27、相关性检验,得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偏相关性(见表6),KMO统计量为0.844。如果直接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15,因此,应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以提取造成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指标。表6 偏相关性KMO和球形检验偏相关性KMO统计量0.844球形检验Approx.Chi-Square431.680Df78Sig.0.000将2003年东西部各省的13个指标参数值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份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并对相关系数进行标准化和计算,用雅可比法求解,求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7)。表7 主成份特征根、贡献率因子特征根最初贡献
28、率/累积贡献率/特征根/正交旋转贡献率/P累积贡献率/17.87060.53860.3585.99346.09746.09722.43918.76179.2993.76628.96675.06231.2809.84889.1471.83114.08589.14740.4743.64592.79250.3652.80895.60060.2561.97197.57170.1501.15298.72380.0640.49499.21790.0410.31999.536100.0250.19199.728110.0230.17499.902120.0100.07599.976130.0030.0241
29、00.000从表7可知,前三个主成份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9.147%,且其特征值均大于1,后10个主成份所包含的百分比数很小。说明前三个主因子所包含的要素信息量可反映这13个原始特征参数的大部分信息,已经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因此选前三个主因子代替13个指标。而主成份载荷就是主成份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它反映了主成份与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通过考察各主成份的载荷(见表8),可以较为集中的反映各主成份的含义。从表8中可以看出:财政支出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出口总额比重、最终消费比重、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与第一主因子的相关系数较高,均大于0.80,因此,其所反映的主要
30、是东西部地区市场政策的差异;第一产业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农村人均纯收入比重与第二主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0,符合提取主成份的要求,它们主要反映了东西部地区市场容量的差异;而第一产业比第二产业和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比重与第三主成份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0,这两个指标则主要体现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市场体制的差异。表8 主成份载荷变 量/第一主成份载荷第二主成份载荷第三主成份载荷第一产业比第二产业-0.5970.3030.751第一产业比第三产业-0.5920.6500.389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0.4710.477-0.641就业人数比重0.7250.6290.038财政支出比重0.9470.
31、0140.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0.9530.1460.044进出口总额比重0.801-0.2110.187外商直接投资比重0.7920.2030.27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0.630-0.7110.227农村人均纯收入比重0.6610.6590.110最终消费比重0.9580.2160.089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比重0.9430.1820.51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0.8380.4640.094五、结论1发展差距评价本文通过六个方面,即人均GDP增长速度、GDP总量、企业经营绩效、财政能力、对外贸易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对比分析,指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19992003)东西部地区
32、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形成了差距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的“双扩大”的局面。这就明确提示我们,解决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仅仅依靠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是不够的。虽然东西部地区存在着地理区位的差异,但这并不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因为从提取的东西部地区差距主成份中,能够较为充分体现区位差异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指标与地区差异的相关系数小于0.80。因此,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是一个由多方面差距构成的综合发展差距。通过构造包含要素差异、对外贸易差异、市场潜力差异、经济体制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的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从构成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多个角度剖析,经过量化分析,指出
33、财政支出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出口总额比重、最终消费比重、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与第一主因子的相关系数较高,均大于0.80,因此,其所反映的主要是东西部地区市场政策的差异;第一产业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农村人均纯收入比重与第二主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0,它们主要反映了东西部地区市场容量的差异;而第一产业比第二产业和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比重与第三主成份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0,这两个指标则主要体现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市场体制的差异。因此,市场政策差异、市场容量差异和市场体制的差异是目前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主要因素。2开发绩效评价综合各种因素的作用
34、,并通过西部大开发以来地区差距变动的系统分析,本文认为,目前尽管存在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各种因素,但是更多的因素将起到继续扩大地区差距的作用,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力量还不充分,今后中国的地区差距将会处于继续扩大之中,而不会很快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仅仅依靠政策倾斜,已不能完全实现缩小地区差距的目标,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起步阶段,政策倾斜的调控作用较大,而市场经济愈发达,政策倾斜的调控空间就愈小;另一方面,地区政策不同于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政策目标,所以不应该仅依靠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地区差距立即转向缩小的方向,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问题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市场化手段逐渐解决。鉴于市场政策差异、市场容量差异和市场体制的差异是目前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主要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取向应以市场为切入点16,通过国家宏观层面的区域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在东西部地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充分调动西部大开发的内在动力,并行成国家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从而使市场机制自身的运行结果有利于促成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最终达到缩小地区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技术员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
- 重庆市南开(融侨)中学2025届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高考数学阶段性复习试题及答案
- 领导电子商务品牌的发展计划
- 2024年广州市天河区培艺学校招聘笔试真题
- 软考网络规划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广东省佛山市乐从镇八下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计算机二级VB考试辅助材料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2025年数学七下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软件开发效率改进指南及答案
- 汽车保养与维护实操考核
- 图纸会审会议纪要范本
- GB∕T 17466.1-2019 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的电器附件安装盒和外壳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钻探设备工具材料共12
- 得到上市招股书: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浅谈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桥头跳车几种处理措施
- 机动车检测站授权签字人内部培训考题(含答案)
- 战略方法论三层面法和财务模型课件
- 病例报告表(CRF)模板
- 幼儿园:周佳茵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纸桥》
- 厦门卫视企业联合赞助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