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_第1页
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_第2页
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_第3页
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型阅读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陈仓区东关高中 高雅婷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在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阅读课占了两课,它的题材广泛,信息量大,语言知识丰富,是学生掌握词汇,培养阅读理解力,掌握基础语言的主要渠道,英语阅读技能不仅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 高中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要在有效地时间掌握所学内容,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胜利地完成英语考试中的大量的阅读理解题,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文章内容、主旨,理清文章思路及结构,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态度。就需要教师“授之以鱼,

2、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一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1.教材内容方面 高中英语课文语篇长,题材广泛,涉及科学文化,风土人情,天文地理,体育卫生,生活保健,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题材多,有记叙文、书信、日记、戏剧、传记、新闻、说明文等,且新词汇含量大,句子结构复杂,多“长句”,学生掌握起来就较困难。2学生自身方面(1)词汇量不足,过分依赖词典。学生在阅读时,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词汇量越大,阅读中的生词越少,阅读速度

3、就越快,学生的自信心就增强。词汇量小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而且还影响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学生的词汇量不足成了影响学生阅读的一个主要障碍。(2)没有过硬的语法知识和扎实的语法功底,阅读时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甚至逐字阅读,文章中一些从句的类型、长句的划分、强调句型的分辨等语法现象还是模糊不清,感到理解困难。另外,学生对某些语法现象如虚拟语气不了解,也会引起语义误解。但如果他们对阅读材料中的句型、语法分析很透彻,阅读时就能思路清楚、脉络分明。回视,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降低阅读效率。 (3)学生缺乏阅读方法

4、和技巧。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总是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或停留在句子上用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即一味地字字读、句句读,不懂得略读、跳读、猜测生词、推断等阅读技巧,这样阅读中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这也是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障碍。在阅读课上,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阅读速度慢,一篇文章读完后理不清头绪,把握不住重点,当问到文章的main idea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表达什么?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却迟迟回答不上来。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尤为重要,可以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必要时还可跳出阅读文章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提高阅读效率。3教师教学方面.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师讲解、

5、学生笔记为主,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文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对阅读速度的训练。现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不仅仅是对语篇内容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所以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法,摒弃传统课文教学法

6、的不足,运用“任务型”设计阅读课的程序和模式,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三“任务型”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导读(pr-reading)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最初呈现(Presentation),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针对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常见的导入形式有:(1)话题导入法 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通过师生对话或问答,引起学生注意和

7、兴趣。(2)直观导入法 常用的直观教具大致有图片、幻灯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3)事件或故事导入法 “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高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 (4)自由交谈或讨论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这样,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学生,气氛热烈,学生们锻炼了

8、口语表达能力,调动了想象力。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导入方法除上述几种以外,还有情景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单词、短语或句子导入法等等。其实,“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英语教师应仔细琢磨,认真准备,灵活运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并在使用中不断创新,而且有些方法根据课文需要可结合起来同时使用。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为正式阅读做准备(Pre

9、paration for reading)。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及体裁,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回答问题、问卷调查、看图说话、简短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以“听-想-说”或“看-想-说”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多思考,畅所欲言,预测文章内容。2略读(skimming)略读就是一种以获得主旨大意为目的的快速阅读形势。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做准备。除瞄准文章的主旨大意外,略读还多用于找出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推断作者观点、辨认写作风格或了解重要的信息等。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好问题,检查学生略读情况,让学生用1020分钟的时间惊醒快速的阅读,选重要的内容读

10、,把一般大的内容略读,跳过不重要的句子或段落。(1)找文章大意,找文章主旨。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What i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等,了解的文章大意,归纳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主旨大意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就是文章的开头,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部分在前,主题就居后。(2)看文章段落,找主题句。主题句对段落有提示、

11、启迪、概括、归纳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 如“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等,围绕主旨大意“topic sentence”、“main idea”从整体上检查学生对文章理解和把握。主题句的位置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主题句位于段首,通常为第一句或第二句,二是主题句位于段尾,三是位于段中,有时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隐含在文章中,学生找起来较难,教师可提前归纳出来设计成连线或排序题,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这一环节,对于那些没有主题句的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连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

12、表达的正确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略读时,最忌讳的就是“词词猜测,句句品味”。应有选择性的快速阅读,把握全文思路,忽略细节要求,以线串点,以纲串段,正是“可以忽视树木,但绝不可不见森林”! 学生通过反复时间之后,便会逐渐掌握。3寻读(scanning)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就是在略读的基础上,视点聚焦、定向搜集信息的快速阅读活动。寻找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如查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而且还还可以用来进行带有一定目的或目标的阅读训练,如找特定信息,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换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的脉络等。其目的是找出文章中的特定信息,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寻求答案并作出回答

13、。教师可根据文章掌握重点预先设计一些题,如正误判断题、简答题、填空题或单选题,检查学生阅读掌握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查读,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回答并提问,然后给予点拨,讲解和归纳。在这一阅读环节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生词,要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能力,就要求学生掌握猜测词义的方法,通常猜测词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利用构词法理解词义。如Modul7.Unit4.Reading“Theres no electricity or water and notextbook either”.“textbook”是合成词,把它分开成为text和book就可知其意。(2)根据上下文去理解词义。如Modu

14、l7.Unit4.Reading“It was my first visit to a remote village we walked for two and a half hour to get there.”其中“remote”是生词,从for two and a half hour to get there可 推断为“遥远的”。再如本课中还有一句The huts were round,not rectangular like the school biuldig.其中rectangular是生词,可根据round和like the school biulding 推测为“方形的”。 (

15、3)利用已有的常识猜测词义。如Modul6.Unit4.Reading“ that is human activity that caused this global warming rather than radom but natural phenomenon”,其中“phenomenon”是生词,可根据global warming和natural纸其意为“现象”。 (4)利用句子结构猜测词义。如Modul7.Unit3.Reading“Im sittning in the warm night air with a cold drink in my hand and reflecting

16、 on the day一a day of pure magic! 其中“reflecting”是生词,可根据并列词sittning和语境推测为“回忆”。4.细读 (careful- reading) 通过前面的两次阅读,学生对文章的意思和大概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内容,一些细节问题及有些词汇和句子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以及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细读就是引导学生分段细读,抓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疏通疑难,深化理解。首先,教师可根据文章重点,总结或列出要点句子,空出关键词或句子,设计成表

17、格或填空让学生去填写,使学生从要点和细节上把握文章要点;还可以内容、结构、顺序设计成图表或短文填空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内完成;还可以设计成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概括性、启发性的选择题或讨论题,让学生阅读理解完成。然后,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和分析。这一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1.习题的设计必须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要借助阅读、翻译、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对一些知识点对比、区别和举例,疑难问题,分析与理解,注意文章的主体结构及脉络,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细节内容,写作特点,也可让学生展开讨论,互问互

18、答,复述课文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记单纯的习题练习,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据需要而定。2.分析处理时,要根据文体特色,抓住文章结构特点,例如:(1).记叙文应把握其构成的六要素,即理清时间(Time)、地点(Place)、人物(Character)、主题(Theme)、情节(Plot)和结果(Result)等关系。(2).说明书应把握人或物(Character and Object)、地点(Place)、进程(Process)、特征(Property)、和功能(Function)(3).应用文应针对不同的形式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应把握好书信的五个部分、通知的开头结尾、广告、启事的模式等。      (4).议论文应找出论点(Argument)、论据(Grou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