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一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_第1页
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一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_第2页
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一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一谈“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文眼”是诗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 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 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 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 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百意烛照、

2、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达到“删繁就 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文章的“文眼”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条途径:     、从标题中去找文眼。如秦牧的土地,其题目就是文眼。作者说古论今,贯通中外,“思接千载, 不能状其远;视通万里,何能喻其大”。但所有的材料,都由“土地”这一文眼贯穿起来,生发开去,显得井 井有条,形散神聚,真是“群言虽多,而无倒置之乖;众理虽繁,而无焚丝之乱。”     、从主旨中去找文眼。如朱自清的绿,“惊诧”二字即为文眼。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

3、” ,主体部分前注后顾,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 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从结构中去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文眼深藏在文章的结构中,含而不露,不细心领会与反复琢磨,往往 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如方纪的三峡之秋,全文就是以日光、灯光、月光“三光”来布局谋篇,独运匠心 的。文章写了早晨、中午、下午的日光,写了晚上的灯光和月光。这不同时间的光又与不同景物相辉映,构成 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三峡风景图,避开了他人注重奇峰险滩、浓雾高猿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明快、热烈、幽静的 境界,一扫“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凉气氛,代之以清

4、新、热烈、向上、自豪的情感,独辟蹊径地写出了颇具 个性的三峡风光,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那么,这“三光”也就堪称三峡之秋的文眼了。     如何充分发挥“文眼”在教学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整体感知,探测文眼(学生预习自学)。     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叫学生在预习中自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一文,文章紧紧围绕社稷坛的“五色土”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展开丰富的联想, 抒发广阔的情感。作者首先想到的是没有泥土所代表的土地,

5、就没有人类文明;再从沃土的来历,想到应多么 感念世代劳动人民;第三个层次由“五土”想到“五方”、“五行”、“五音”从而想到古代思想家对民族 文化的贡献;第四个层次从社稷坛为什么以黄土居中,想到黄土高原、黄河和黄帝,进而想到由它所象征的中 华民族;接着进一步从五色土坛想到了国土的统一;最后,作者激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做一个历史悠久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多么应该安排好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祖国作出自 己应有的贡献。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五色土”而生发的联想。由此可见,“五色土”便是这篇文章的“文 眼”了。这一步应让学生在预习中把握文章的梗概,在总揽中探测文章的文眼,明

6、确文眼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 。这些步骤和过程,应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     、部分探究,揣摩文眼(教师课堂点拨)。     这一步在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找出文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重点解决“怎么写 ”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点拨,以“文眼”切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而后巧设铺垫,顺路拓出,启迪 学生循路入境。在重点部分还要反复揣摩,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如醉翁亭记就是以“乐”为文眼的,文 章由“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游宴之乐”,一直写到“与民同乐”,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得严谨而精巧。  &

7、#160;  总结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引导学生揣摩文眼方面,有如下方法:     以题统文,揣摩文眼即从题眼入手,以题眼收束,始终抓住题眼,统摄全文。     中心拓发,揣摩文眼即从篇中之眼入手,然后向两头拓展开去,启迪学生的思路和联想。     首末夹击,揣摩文眼即先抓住文章首末之“眼”,然后向中间夹击,探究旨趣。     求本溯源,揣摩文眼即从篇末之“眼”入手,调动学生感官,妙悟作者情感,逆路发散,沿波讨源 。     逐层深入,揣

8、摩文眼即抓住篇首之“眼”,居高临下,鸟瞰全文,逐层探究,理清脉络。     循因索果,揣摩文眼即从揭示文章因果关系的文眼入手,设疑铺展,启迪学生循路入境,探究事情 的来龙去脉。     举一反三,揣摩文眼即以多篇文章的文眼为诱发点,以教师示范性的精讲为聚光点,迁移知识面, 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图示诱导,揣摩文眼即用图表,符号、文字等,设计出整篇课文的框架网络图,诱导学生自读,自 说,自思,自找,自查,自填,自结,按图索骥,求本溯源,再现和强化文眼在课文中的妙用。    

9、; 、回归整体,反刍文眼(师生共同总结)。     这一步是在学生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进一步解“为什么”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对文 章主旨的深入理解,也关系到对文章写法的深入探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再次去品读 全文,反刍文眼,回归整体,妙悟全文,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总体印象的把握。如苏轼的石钟 山记写了三次“笑”,这“三笑”应为此文的文眼。作者第一次写到“笑”:“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什么 笑呢?因作者试图在这次游览中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寺僧派小童为其引路,小童以持斧击石的方法,“于 乱石间择一二扣之”,让作者辨别这里的

10、石音,然而作者听到的只是和普通石头一样的“”声。但对 小童的活泼天真,不辞奔波,热情介绍,作者还是报以微笑。所以这次“笑”只是应付性的微笑,是出于礼貌 的需要,并不表示内心的赞同和认可。作者第二次写到笑:“因笑谓迈曰”苏轼为了探寻石钟山命名的原 因,决定连夜“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作一次探险。在夜间,他俩遇到了毛骨悚然的环境氛围。正当作者 产生了“欲还”的念头时,忽闻水面上传来“噌ó如钟鼓不绝”的响声。循着音响传来的方向,作 者又意外地发现石钟山下到处是石洞和缝隙,微风吹着水波,冲进洞内,与洞壁相撞击,发出“噌ó ”之声,犹巨钟鸣响。接着,作者又发现一块“可坐百人”、“空

11、中而多窍”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吐”, 发出“坎镗”的响声,与“噌ó”声相呼应,犹如周景王铸的“无射”钟声,又 像魏庄子的“歌钟”鸣响,激越悠扬,美妙动听之至。作者揭开了“石钟山”命名的科学奥秘。所以,这一“ 笑”,是夜探胜利后充满喜悦激动的欢笑。作者第三次写到“笑”:“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李 渤陋在那里?课文最后说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因此,这里的“笑”,与前两次都不 同,它含有“嘲笑”的意思。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三笑”为文眼,统观全文,反复揣摩,使学生从这“三 笑”中深刻地理解到作者构思的苦心所依,作品行文的主旨所在,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笑”的真 正原因和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不在于倾筐倒箧,全盘授与,甚至越俎代庖,而在于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扬长避 短,因人制宜,循循善诱,精讲点拨。我以“文眼”为突破口,遵循“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为规律 的三步组合教学法,深化了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收到 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