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算术》中的数问题_第1页
《九章算术》中的数问题_第2页
《九章算术》中的数问题_第3页
《九章算术》中的数问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章算术?中的数学问题?九章算术?是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数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不详,写作的年代也无法确定。虽然它比?周髀算经?更为完善和先进,但人们推定?九章算术?的年代却比?周髀算经?更早。这真是有点奇怪。?周礼保氏?中就说王子们必须学习“九数,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作注,其内容与?九章算术?的篇名几乎完全一样。郑玄虽然是经学家,但他的算学程度绝对是一流的,当时就是因为他曾帮助老师经学大师马融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马融才将所有的学问传给了他。至于?九章算术?是否就是“九数,尚须进一步讨论。?九章算术?其实就是研究九个问题的习题集。每道题有问有答有术解决方法,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有

2、的那么是一题多术,全书九章,涉及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第一章,讲“方田,38个问题21种解决方法,主要阐述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地亩面计算法及分数的运算法那么。其中平面图形有方田长方形田地、圭田等腰三角形田地、邪田直角梯形田地、箕田等腰梯形田地、圆田圆形田地、宛田球冠行田地、弧田弓形田地、环田圆环或环缺形田地的面积算法,除宛田、弧田采用近似计算法外,其他各种图形的面积算法都是正确无误的。其中分数运算法那么包括约分术约分、合分术分数加法、减分术分数减法、课分术分数比较大小、平分术求分数的平均值、经分术分数除法、乘分术分数乘法及大广田术带分数乘法。第二章,讲“粟米,46问33术,主要阐述了二十

3、种谷物、米或饭的兑换比率及四项比例算法。其四项比例算法当时称为“今有术。前31问都是用四项比例算法计算的谷物兑换问题,后15问那么是以钱买物的问题,再后15问中共列四术,即经率术、经术术、其率术和反其率术,这四术都是四项比例算法的特殊情况。这很有点像经济学的雏形。第三章衰分,20问22术,主要阐述比例分配,包括质量不一的货物的税收问题,还有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方面的其他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用比例法解决的。第四章少广,24问16术,阐述的是开平方、开立方的问题。第五章商功,28问24术,讨论立体图形,如棱柱、圆柱、棱锥、圆锥、圆台、四面体、楔形的体积测量和计算,所考虑的有墙、城墙、堤防、水道和河流。

4、第六章均输,28问28术,主要讨论如何按照人口多少、路途远近、谷物贵贱平均缴纳、运输赋税或摊派徭役的问题。第七章盈缺乏,20问17术,主要阐述盈亏问题的解法。第八章方程,18问19术,研究联立线性方程,还用到正数和负数。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专家英国李约瑟认为,这是在人类文明中最早出现负量的概念。不过这跟我们现代数学中的负数在理念上还是有差异的,这时的负数是借助于经济上的亏欠形成的,正负数的运算也可能是由于需要产生的,而不是现代数理论上的负数。本章最后涉及的四个方程和五个未知数的问题,是不定方程的前身。第九章勾股,24问22术,这里用代数方法深化细致地阐述了?周髀算经?中已经提到过的直角三角

5、形的性质。九章合计共246问202术。涉及到社会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像一般学者所研究的那样,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有的方面非常兴隆,但其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很多都是在解决详细的问题中到达非常精微的地步,但却没有一套知识系列,将数学的各种知识系统化。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特征。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比较擅长运用代数来解决问题,即使是几何问题,通常也是转化为代数问题,前面所提到的关于直角三角形的讨论,也只不过是一个媒介,最终还是会引到代数上来。虽然我们不能说?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准确地反映了先秦时代的数学程度,但基于此,我们似乎可以逆想,西周时代的数学知识的状况如何。而西周的那

6、些“国子们,所面对的数学知识面也就不难想象了。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才能,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进步。其实,那个时期经常用到数学运算的可能还不是丈量土地,修建工程之类的事情,而是占卜中需要用数学来计算重卦和蓍草的数目,尤其是后者,是一套比较繁琐的程序中,需要相当的数学才能。凡祭祀、出行、婚丧、访友、行军打仗等等都会事先占卜,以求吉凶,可见这类事情要比测量土地、征

7、收赋税之类的事情频繁多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进步学生的程度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老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场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据前文所述,那个时期的数学似乎很复杂,但实际上似乎又没有这么复杂,因为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