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设计题目:圆筒冷冲模设计2原始数据: 图1-1 所示生产批量:中批量材料:10钢材料厚度:0.8mm 3 工艺分析工艺性是指冲压件对冲压工艺的适应性。工件:此工件只有落料和拉深两个工序.工件形状简单,并且工件为无凸缘圆筒件,要求内形尺寸,拉深时厚度不变,因此工件能满足落料拉深要求.工件的底部圆角半径r=2mmt,满足再次拉深圆角半径要求.尺寸55.5 0+0.4mm为IT13级,也满足拉深工序对工件的公差等级要求。材料:10钢为低碳钢,由于强度低,塑性好,适用于制造受力不大的冲压件和拉深件,并有利于冲压成形和制件质量的提高,还具有良好的冲压成形性能,即有良好的抗破裂性,良好的贴模和定形性,所
2、以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3.1工艺方案的确定拉深次数确定确定拉深次数,先判断能否一次拉出总拉糸数m总=dn/D中的, dn实际上是零件所要求的直径.当m总> m1时,则该零件只需要一次拉出,否则就要进行多次拉深 计算毛坯尺寸: 查1中表6-2得修边余量h, h/d=43.6/56.3=0.77,取h=2mm毛坯直径公式D= d22参数:d=56.3mm参数:h=43.6+2=45.6mm参数:r=2mm计算结果D=114.9mm查1中表6-6得,取m1=0.530.55,取m1=0.55;取m2=0.760.78,取m2=0.78总拉深糸数: m总=dn/D=56.3/114.9=0.49
3、<m1=0.55,则可以判断出一次拉不出.则第一次拉深直径d1=m1D=0.55×114.963.2mm第一次拉深的高度:h1=0.25(D2/d1)-d1+(0.43r1/d1)(d1+0.32r1)参数:d1=63.2mm参数r1=5.5mm计算结果h139mm 第二次拉深直径d2=m2d1=0.78×63.249.3mm由此可得知,d2 d工件则产品是通过二次拉深所得到的,工序图如3-1所示。图3-1 拉深工序工艺方案该工件包括落料、拉深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方案一:先落料,首次拉深一,再次拉深。采用单工序模生产。方案二:落料+拉深复合,后拉深二。
4、采用复合模+单工序模生产。方案三:先落料,后二次复合拉深。采用单工序模+复合模生产。方案四:落料+拉深+再次拉深。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三道工序三副模具,成本高而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方案二只需二副模具,工作的精度及生产效率都较高,工作精度也能满足要求,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方案三也只需要二副模具,制造难度大,成本也大。方案四只需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工作精度也能满足要求,但磨具成本造价高。通过对上述四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该件的冲压生产采用方案二为佳。4 模具总体设计4.1模具类型的选择由冲压工艺分析可知,采用落料拉深冲压和再次拉深。所以模具类型为复合模
5、和单工序模二套模具。4.2 定位方式的选择复合模:因为该模具采用的是条料,控制条料的送进方向采用导料板,无侧压装置。控制条料的送进步距采用固定挡料销定距。而第一件的冲压位置因为条料长度有一定余量,可以靠操作工目测来定。拉深二模:采用带有压边圈装置对工件进行定位。4.3 卸料、出件方式的选择 因为工件料厚为0.8mm,相对较薄,卸料力也比较小,故可采用弹性卸料。对于复合模生产,应采用上出件比较便于操作与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拉深二,也是采用上出件比较方便.4.4 导向方式的选择为了提高模具寿命和工件质量,方便安装调整,该两套模具采用后侧导柱的导向方式5工艺设计计算5.1排样方式的确定及其计算设计复合
6、模,首先要设计条料排样图。圆筒形状简单,落料形状就是一个圆,可以采用直排方式,如图5-1所示的排样方法, 1)、查1中表3-10得搭边值 a=1.0mm a1=1.2mm 2)、送料步距AA=D+a=114.9+1=115.9mm3)、条料宽度B(采用无侧压装置的导料板之间送料时)B =(D+2a1+2+b0)0-=(114.9+2×1.2+2×0.5) 0.50=118.8-0.50mm4)、一个步距内材料料利用率=(s1/s0)×100%=(×114.92/4)/(115.9×118.8 )×100%=75.27%5)、 查3板材
7、标准,宜选600mm×1750mm的钢板,每张钢板可剪裁为5张条料(120mm×1750mm),每张条料可冲15个工件,故每张钢板的材料利用率为 74%6)、排样图如图5-1所示图5-1 排样5.2 冲压力的计算料落:采用弹性卸料装置和下出件模具查1表2-3得,取=300MP冲裁力F=Ltb=1.3Lt=1.3×300×3.14×114.9×0.8112565N式中 L冲裁件周长(mm)t板料厚度(mm)b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查1表3-8得K卸=0.05 K顶=0.06F卸=K卸F=0.05×112565=5628.2
8、5NF顶 = K顶F=0.06×112565=6753.9N压力机所需的冲压力 F冲总=F+ F卸+ F顶=124947.15N拉深一: 查1表6-11得,K1=1;K2=0.85;b查1得表2-3,查16-13得b=400MP P=2.5MP拉深力:F拉=Kdtb =1×3.14×63.2×0.8×400 =63504N压边力:FQ1=(/4)D2-(d1+2R凹)2p =(3.14/4)114.92-(63.2+2×6.4凹)2×2.5 =14574N总冲裁力: F= F冲总+ F拉+ FQ1=124947+63504+
9、14574=203025N也就是压力机所需的冲压力故落料拉深复合模配的的压力机所需的总冲压力为F总=203025N拉深二: 查1表6-11得,K2=0.85;b查得表2-3,得b=400MP查1表6-13得:p=2.5MP;查1表3-8得K顶=0.06;拉深力:F拉2=K2d2tb =0.85×3.14×55.5×0.8×400 =48085N压边力:FQ2=(/4)d12-(d2+2R凹)2p =(3.14/4)63.22-(55.5+2×2.4)2×2.5 =1260N顶件力: F 顶= K顶 F拉2=0.06×4808
10、5=2885.1N总冲裁力: F= F拉+ FQ2+ F 顶=48085+1260+2885.1=52230.1N也就是压力机所需的冲压力所以二次拉深时的压力机所需的总冲压力为F总=52230.1N6 主要零部件设计6.1 工艺零件设计工作零件:拉深落料复合模(1)凸凹模结合工件外形并考虑加工,将凸凹模设计成带肩台阶式圆凸凹模,一方面加工简单,另一方面又便于装配与更换,采用车床加工,与凸凹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7/m6。凸凹模长度L=36+16+6+29+1=88mm。具体结构可参见图6-1 (b)所示。(2)拉深凸模拉深凸模采用台阶式,也是采用车床加工,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7/m6的配合,拉深
11、凸模结构如图6-1(a)所示。(3)落料凹模 凹模采用整体凹模,冲裁的凹模孔可采用线切割机床和铣床加工,安排 凹模在模架上的位置时,要依据计算压力中心的数据,将压力中心与模柄中 心重合。凹模的轮廓尺寸应要保证凹模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凹模板的厚度还应考虑修磨量,根据冲裁件的厚度和冲裁件的最大外形尺寸在标准中选取凹模板的各尺寸为:长230mm,宽200mm,因考虑到整套模具的整体布置要求,选其厚度为79mm,(4)模具刃口尺寸的计算落料:按单配加工时的尺寸计算查1中表3-3得 Zmin=0.072mm Zmax=0.104mm取落料的尺寸公差为IT14,则公差为=0.87mm查1中表3-5得 x=
12、0.5所以落料料凹模尺寸:D=(D max-x)0+/4=(114.9-0.5*0.87)0+0.87/4=114.465+00.218mm因此落料凸模的基本尺寸与凹模相同是114.465mm,但不必注公差,注明以0.0720.104mm的间隙与落料凹模配制.落料凹模如图6-1所示:拉深一:查1中表6-14得 C1=1, C2=8图6-1 落料凹模1).凹模圆角半径R凹= C1 C2t=1×8×0.8=6.4mmR凸=(0.71.0) R凹=0.85×6.4=5.44mm取R凸=5.5mm2).拉深模的单边间隙Z=(D凹-D凸)/2查1表6-15,得单边间隙Z=1
13、.1t=1.1×0.8=0.88mm3).拉深凸模和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其制造公差:第一次拉深模,由于其毛坯尺寸与公差没有必要予以严格的限制,这时凸模和凹模尺寸只要取等于毛坯的过渡尺寸即可,以凸模为基准.取公差等级为IT10=0.12mm. d凸=d -0凸=63.20-0.12mmd凹=( d凸+ 2Z) 0+凹=(63.2+2×0.88)0+0.12=64.96 0+0.12mm图形如6-2图所示: 图6-2 第一次拉深模 工作零件: 二次拉深模 凸模根据工件外形并考虑加工,将凸模设计成带肩台阶式圆凸凹模,一方面加工简单,另一方面又便于装配与修模,采用车床加工,与凸模固
14、定板的配合按H7/m6。凸模长度 L=H1+H2+Y式中 H1凸模固定板厚度H2压边圈高度Y附加长度,包括凸模刃口修磨量,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46mm,因此凸模长度L=28+60+46=134mm。具体结构可参见图6-3(a)所示。 凹模凹模采用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机床加工,安排凹模在模架上的位置时,要依据计算压力中心的数据,将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重合。取凹模轮廓尺寸为160mm×58.8mm,结构如图6-3(b)所示 模具刃口尺寸的计算1).凹模圆角半径R凸= r凸=2mmR凹= R凸/0.85=2/0.85=2.352mm2.4 mm2).拉深模的单边间隙Z=(D凹-
15、D凸)/2 查1表6-15,得单边间隙Z=1t=1×0.8=0.8mm3).拉深凸模和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其制造公差: 查1表6-16得凸凹的制造公差为: 凸=0.02mm凹=0.03mm当工件要求内形尺寸:凸模尺寸:d凸=(dmin+0.4)-0凸=(55.5+0.4×0.4)0-0.02mm=55.660-0.02 mm凹模尺寸: d凹=( dmin+0.4+2Z) 0+凹=(55.5+0.4×0.4+2×0.8)0+0.03=57.26 0+0.03mm图形如6-3所示: 图6-3 定位零件的设计 (1)固定挡料销落料凹模上部设置固定挡料销,采用固
16、定挡料销的进行定距.挡料装置在复合模中,主要作用是保持冲件轮廓的完整和适量的搭边.,如图所示为钩形挡料销因其固定孔离刃口较远,因此凹模强度要求,结构上带有防转定向销.挡料销用H7/r6安装在落料凹模端面,其结构形式如图6-4图6-4固定挡料销(2)导料板的设计导料板的内侧与条料接触,外侧与凹模齐平,查2表14-17导料板与条料之间的间隙取0.5mm,这样就可确定了导料板的宽度,导料板的厚度按2表14-15选择。导料板采用45钢制作,热处理硬度为2832HRC,用螺钉固定在凹模上。(3)卸料部件设计卸料装置用弹压卸料板的卸料装置,如下图1-3所示,卸料板内孔每侧与凸模保持间隙C=0.10.2t=
17、0.16mm;卸料板周界尺寸与凹模周界尺寸一样,厚度根据冲裁件料厚t和卸料板宽度B查模具手册之四2中表14-10得其厚度为16mm。卸料板采用45钢制造,淬火硬度为4348HRC。(4)卸料螺钉的选用 卸料板上设置2个卸料螺钉,公称直径为12mm,螺纹部分为M8×16mm。卸料钉尾部应留有足够的行程空间。卸料螺钉拧紧后,应使卸料板超出凸模端面lmm,有误差时通过在 螺钉与卸料板之间安装垫片来调整。(5)压边圈设计首次拉深:为了防止拉深过程中起皱,生产中主要采用压边圈,查1表6-12,可判断出需要压边圈。压边圈采用45钢制造,热处理硬度为4245HRC。其结构如6-5(a)所示 二次拉
18、深:压边圈,结构与尺寸由标准中选取,压边圈圆角半径rY应比上次拉深凸模的相应圆角半径大0.51mm,以便将工序件套在压边圈上.材料采用45钢,热处理硬度为调质42-45HRC.其结构如图6-5(b)所示.图6-56.2结构零件 模架及其他零部件设计落料拉深复合模采用滑动导向后侧导柱式模架的导向方式,如图所示,带有导柱的冲裁模适合于精度要求较高,生产批量较大的冲裁件,且导柱模结构比较完善,对后侧导柱的导向方式可从左右和前后两个方向进行送料。故相应选后侧导柱模架。因为它的模具较高所以选取比较大一点的模架模架的结构与尺寸都直接由标准中选取,相关参数如下:凹模周界L: 315凹模周界B: 250闭合高
19、度(参考)|最小: 275闭合高度(参考)|最大: 3201上模座 数量1 规格: 315×250×552下模座 数量1 规格: 315×250×703导柱 数量1 规格: 40×260 4导套 数量1 规格: 40×140×53导柱与导套结构由标准中选取,尺寸由模架中参数决定。导柱的长度应保证冲模在最低工作位置时,导柱上端面与上模座顶面的距离不小于10-15mm,而下模座底面与导柱底面的距离应为0.5-1mm。导柱与导套之间的配合为H7/h6,导套与上模座之间的配合为H7/r6,导柱与下模座之间的配合为R7/h5。导柱与导
20、套材料采用20钢,热处理硬度为(渗碳)56-62HRC。上下模座材料采用45钢,热处理硬度为调质28-32HRC。二次拉深模也是采用滑动导向后侧导柱式模架的导向方式,如图所示, 模架的结构与尺寸都直接由标准中选取,因为它的模具较高所以选取比较大一点的模架相关参数如下:凹模周界L: 250凹模周界B: 250闭合高度(参考)|最小: 240闭合高度(参考)|最大: 2851上模座 数量1 规格: 250×250×502下模座 数量1 规格: 250×250×653导柱 数量1 规格: 35×230 4导套 数量1 规格: 35×125&
21、#215;48导柱与导套结构由标准中选取,尺寸由模架中参数决定。导柱的长度应保证冲模在最低工作位置时,导柱上端面与上模座顶面的距离不小于10-15mm,而下模座底面与导柱底面的距离应为0.5-1mm。导柱与导套之间的配合为H7/h6,导套与上模座之间的配合为H7/r6,导柱与下模座之间的配合为R7/h5。导柱与导套材料采用20钢,热处理硬度为(渗碳)56-62HRC。上下模座材料采用45钢,热处理硬度为调质28-32HRC。6.2.2 弹顶器的弹性元件的选取落料拉深复合模选用橡皮作为弹性元件,橡皮一般为聚氨胶,因为它允许承受的载荷较弹簧大,并且安装调理方便。因为聚氨脂橡胶的总压缩量一般35%,
22、所以取30%,刚聚氨胶的高度h=0.3×Hh为压边圈运行的高度=39.8mmH=39.8/0.3=132.7mm 橡胶的高度H与直径D应有适当比例:H=(0.51.5)D根据上二式查3表3-100得.D=60mm; d=16.5mm; H=50mm; D1=78mm选取三块同样的橡胶.中间加上钢垫圈,防止失稳弯曲.其结构图如图6-6所示。图6-6二次拉深模:选用弹簧作为弹性元件.选用圆柱螺旋弹簧,它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工作极限负荷Fj与其相对应的工作极限负荷下的变形量Lj。根据所需要的卸料力或推件力FQ以及所需要的量大压缩行程L0,来计算Fj 与Lj,然后就可以在标准中选取相应的规格弹簧
23、。 1) 确定弹簧的数目为1 2) 顶件载荷FQ=压边力=1260N 3) 最大压缩行程L0=h1 + h2 + h3 + t =1+46.8+7+0.8=55.6mm 4) 计算所需的弹簧的工作极限负荷Fj与工作极限负荷下的变形量Lj,K取40% Fj = FQ/K=1260/0.4=3150N Lj= L0/(1-K)=55.6/(1-0.4)=92.67N由上述二式查弹簧标准表得:弹簧材料直径为10mm,弹簧中径为75mm,节距为t=26.5,工作极限负荷Fj =3500N,变形量Lj=111mm,有效圈数为7.57 模具总装图图7-1 落料拉深模通过以上设计,可得到如图7-1的落料拉深
24、模和7-2拉深二模所示的模具总装图。落料拉深模:模具上模部分主要由上模座板、垫板、凸模、凸模固定板、推件板及卸料板等组成。卸料方式采用弹性卸料,以弹簧为弹性元件。下模部分由下模座、垫板、凹模板、凹模固定板、压边圈和导料板等组成。条料送进时采用固定挡料销粗定距,拉深凸模7低于落料凹模 8的距离为一个料厚,是为了在冲压时能保证先落料再拉深。拉深二模:拉深前毛坯套在压边圈6上,所以设计的压边圈形状与上一次拉出来的半成品相适应,拉深后,压边圈将冲压件从凸模7上托出,推件板9将冲压件从凹模中推出。 图7-2 拉深二模8 冲压设备的选定8.1落料拉深复合模通过校核,根据F总查1中表1-3选型号为J23-4
25、0的压力机其基本参数:标称压力(kN)400滑块行程(mm)80行程次数( 次/min)45/90 连杆调节长度(mm)65最大装模高度(mm)330工作台尺寸 前后×左右(mm×mm)460×700模柄孔尺寸 直径×深度(mm)50×70电动机功率(kW)5.5模具的闭合高度H模具应介于压力机的最大装模高度Hmax与最小装模高度Hmin之间,否则就不能保证下常的安装与工作。其关系为:Hmin+10mmH模具Hmax-5mm若模具的闭合高度H模具>Hmax,则该压力机不能用,若H模具< Hmin,则可以加垫板。实际算得H模具=301
26、mm则满足Hmin+10mmH模具Hmax-5mm的要求。二次拉深模:根据F总查冷冲模设计中表1-3选型号为J23-25的压力机其基本参数:标称压力(kN)250滑块行程(mm)65行程次数( 次/min)50/105连杆调节长度(mm)55最大装模高度(mm)270工作台尺寸 前后×左右(mm×mm)370×560模柄孔尺寸 直径×深度(mm)50×70电动机功率(kW)2.2模具的闭合高度H模具应介于压力机的最大装模高度Hmax与最小装模高度Hmin之间,否则就不能保证下常的安装与工作。其关系为:Hmin+10mmH模具Hmax-5mm若模
27、具的闭合高度H模具>Hmax,则该压力机不能用,若H模具< Hmin,则可以加垫板。实际算得H模具=209.8mm则满足Hmin+10mmH模具Hmax-5mm的要求。9 对二次拉深件进入切边 主要通过切边模具对二次拉深件进切边,而达到所需要的产品尺寸。可以采用带锥形口的拉深凹模或带圆角的拉深凹模设计进行切边,由于切边凹模没有锋利的刃口,所以切下的废料拖有较大的毛刺,也有将这种切边方法称为挤边。用这种方法对筒形件切边由于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可用复合模的结构与拉深同时进行,所以使用十分广泛。结 束 语 毕业设计是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以及大部分的专业课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走
28、上工作岗位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因此,它在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过月余时间,此次毕业设计已经顺利地完成,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从中能够更好的为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复习,发现自已的不足,巩固所掌握的,为自己所学知识来一个全面的总结,同时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能够使自己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谢 辞在整个毕业设计中,我得到了任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首先细致地为我解题;当我迷茫于众多的资料时,他又为我提纲挈
29、领,梳理脉络,使我确立了本文的框架。老师思想深邃,视野雄廓,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就,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关怀,倍感温馨。我无法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唯有一道虔诚的祝福:愿老师合家欢乐,一生平安。同时,也将祝福送给每一位帮助我的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快乐生活每一天。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希望大家以后工作顺利。谢谢!文献1:刘少年主编机械制图,机械工业出版社2:胡大超机械制造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3:赵先仲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30、,机械工业出版社4:刘建超.宝忠主编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高等教育出版社5:孙凤勤主编冲压与成型设备,高等教育出版社6:郭铁良模具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落料拉深复合模具设计【摘要】 此次设计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冷冲压模具设计工作的实绩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巩固与扩充了冷冲压模具设计等所学的内容,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的模具技能懂得了怎样分析零件的工艺性,怎样确定工艺方案,了解了模具的基本结构,提高了计算能力,绘图能力,熟悉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科相关的都有了全面的复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提高。采用落料拉深复合模,能较好地实现
31、落料及落料件的修边,模具设计制造简便易行。在制定工艺规程时,落料模由一个工位上完成冲裁和拉伸的加工,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不同的冲压加工。一般有冲裁、弯曲、拉深和成形等。关键词:复合模 拉深 落料Abstract: The design used in this profession to lear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of production to conduct a cold stamping die design of practical trai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work independently, consolid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old stamping die design, the content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master the cold stamping mold design methods and steps to master cold stamping die design of the basic skills to underst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安全应急处理的步骤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的备考经验分享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考网络管理员重要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简明扼要的2025年软件设计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行业风险预测与管理试题及答案
- 电力面试题目及答案
- 组织结构对2025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广告理论试题及答案
- 黄龙景区面试题及答案
- 花式营销面试题及答案
- 土木工程材料期末考试试题库
- 智能化弱电工程方案
- 光伏项目材料设备报审、开箱记录
- 施工作业人员配备与人员资格及职责分工表
- 广东广州市2025届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林则徐虎门销烟历史事件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 矿井通风与安全-金属非金属矿山
- 成人雾化吸入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 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 MOOC 房地产管理-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