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_第1页
山西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_第2页
山西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_第3页
山西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_第4页
山西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西省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示范)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说 明 1、为更好推动我省绿色建筑发展,指导我省绿色建筑设计,依据山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04/T 335-2017),编制我省山西省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示范),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2、本设计专篇适用于我省新建、改(扩)建的绿色民用建筑的设计,各项目可结合工程实际参考使用。当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时,可依据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专篇(示范)执行。3、 本设计专篇为通用格式,所有设计阶段参评的条文全部列出,各工程可根据项目功能和工程设计内容,将项目得分项和不参评项在措施表中列出,并根据项目实际设计内容编写相应设计作法,

2、不参评项应说明不参评理由。 4、设计专篇中斜体字为对技术措施描述要求的说明解释,实际工程设计专篇中应删去,以具体措施描述代替。5、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应当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汇总各专业内容,作为一个独立说明纳入施工图中。 山西省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示范)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 2、建设地点: 3、建设单位: 4、建筑功能: 5、建设情况: (注明:新建、既有建筑改造、扩建)6、总用地面积: m2,净用地面积: m2。7、总建筑面积: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m2,地下建筑面积 m2。8、容积率: ,绿地率: %9、建筑层数:地上 层,地下 层1

3、0、建筑高度: 米11、结构型式: 结构12、抗震设防烈度: 13、居住户数: 户(注明:用于住宅)14、居住人数: 人(注明:用于住宅)15、机动车停车位: 个16、非机动车停车位: 个二、本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情况:本项目所有控制项均满足山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04/T335-2017)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均不小于40分,执行了绿色建筑标准。同时总得分达到_分,自评本项目可达到绿色建筑_星级要求。(本款内容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填写)xxxx项目绿建自评分表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实际满分实际得分折算得分分项权重总得分4.节地与室外环境5.节能与能源利用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节材与材料资

4、源利用8.室内环境质量9.施工管理10.运营管理11.创新与提高注:折算得分=100% 总得分=折算得分分项权重+创新与提高项实际得分各类指标评分项评估见下表:(施工管理、运营管理均不参评)(下面应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创新的顺序将评分表完整列出,条文内容可不列,仅写条文编号,每章节应有汇总分值。)评价指标类别指标类型条文编号不参评分得 分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评分项土地利用室外环境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小计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评分项建筑与围护结构供暖、通风与空调照明与电气能量综合利用小计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评分项节水系统节水器具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小计节材与材料资

5、源利用控制项评分项节材设计材料选用小计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评分项室内声环境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小计提高与创新加分项性能提高创新小计(控制项在得分项中填写“达标”或“不参评”。)1、建筑专业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04/T335-20172、民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JGJ/T 229-20103、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8、严寒及寒冷地区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9、

6、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2-2012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1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1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1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2013)14、建设单位、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15、规划部门对本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批复16、规划部门对本工程建筑设计方案的批复17、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18、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场址检测报告(其它依据请根据项目情况补充,应采用现行标准、规范、规程。)二、建筑专业绿色节能技术措施:评价指标类别指标类型规 范 条 文

7、设 计 做 法不参评分得分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4.1.1 项目选址、规划与建设应符合山西省各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本工程项目选址、总平面规划设计_(是/否)满足规划部门的要求。规划选址时_(是/否)优先选择已开发地(或废弃地),建设场地情况 。(此处请说明建设场地的情况。如有保留和利用的原有水系、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需在总平面图中标明,并在此说明)_(是/否)非法占用及破坏需特殊保护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田等)。4.1.2 建筑场地应安全可靠,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

8、壤等危害。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本工程建筑场地内_(是/否)无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_(是/否)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_(是/否)无电磁辐射等危害;依据场址检测报告,土壤氡浓度含量为 ,不大于20000Bqm3,不造成威胁。(如有超过标准的危害和危险源,应说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结果)4.1.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本项目_(是/否)无排放超标的污染物。(如有易产生噪声的运动和营业场所,油烟未达标的厨房、煤气或工业废气超标排放的燃煤锅炉房,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垃圾堆等,应采取相应措施。)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国家及地方日照标准,且不得

9、降低周边建筑及场地的日照标准。经日照分析,本项目内部楼座_(满足/不满足)国家规范规定的 日照标准。(注明相关日照标准)项目周边有 (此处说明周边建筑及场地情况,如有日照要求的场地如居住区公共绿地、幼儿园活动场地等),本项目建设后_(是/否)降低周边建筑及场地的日照标准。详见日照分析报告。评分项I土地利用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表略,仅本示范中表略,实际中应增加,余同)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2.1-2的规则评分。(表略)(根据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仅写相关条文)本工程总用地面积 m2,净用地面积

10、m2,居住人口为 人(以每户 人计算),人均居住用地指标 m2/人。(用于居住建筑,如项目中存在不同层数的住宅,需列出计算公式)本工程为 (依据表4.2.1-2填写建筑功能类别,如不属于表中列出的各类,写明参考哪一类)容积率为 。(用于公共建筑)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分总分值9分,并应按下列规则评分:1、居住建筑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达到25%,得2分;2)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按表4.2.2-1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表略)2、公共建筑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地率:按表4.2.2-2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表略)

11、 2)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本工程绿地率为 。1、公共绿地面积为 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用于居住建筑)2、绿地_(是/否)向社会公众开放。(用于公共建筑)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应按表4.2.3的规则评分。(表略)本工程设有 层地下室,功能为 ,建筑面积为 m2。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为 。(用于居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为_,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2为_。(用于公共建筑)II室外环境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1、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

12、大于0.2,得1分,同时玻璃幕墙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得2分; 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得2分。本工程_(是/否)存在玻璃幕墙(无幕墙在此处注明),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为 ,不大于0.2。本工程位于_(城市主干道立交桥高架路两侧/其余路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本工程_(20m/10m)(根据路段选择相应数值)以下玻璃幕墙反射比为_,不大于0.16。室外夜景照明需采取措施避免光污染,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相关规定。具体措施如下: (根据规范写出相应措施)4.2.5 场地内环

13、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评价分值为4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场地内环境噪声预测值昼间 _db,夜间 db,_(符合/不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 类区域要求。(如不满足,需说明隔声降噪的措施。)4.2.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有利于建筑冬季的防风和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1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并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 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分; 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得1分;2

14、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并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 1)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2分; 2)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得1分。根据气象资料,_地区冬季典型风向为_,风速为_;夏季典型风向为_,风速为_。经室外风环境模拟:(详见风环境模拟报告)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下,建筑周围人行区风速为_,室外风速放大系数为_.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为_。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下,场地内人活动区_(出现/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_%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价总分

15、值为4分,并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1、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阴措施的面积达到10%,得1分;达到20%,得2分。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得2分。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总面积为 m2,其中乔木遮阴面积为 m2,构筑物遮阴面积为 m2,建筑日照投影遮阴面积为 m2,有遮阴措施的面积占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比例为 %.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部分占 %部位做法太阳辐射反射系数面积道路路面建筑屋面III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1、场地出入口到

16、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或到达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3分; 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轨道交通站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站),得3分; 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3分。本场地周边800m范围内有公交线路(或轨道交通、或公共自行车租赁站) 条(处),分别为 (填写公交线路或轨道交通线路),项目出入口距离最近的公交汽车站(或轨道交通站、或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的步行距离为 米。场地_(是/否)设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交站点。详见公交站点分析图及总平面图。4.2.

17、9 场地内无障碍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人行通道与外部人行系统实现无障碍衔接,评价分值为3分。场地内人行通道及建筑出入口_(是/否)均采用无障碍设计,场地内人行通道与外部人行系统_(是/否)采用无障碍衔接,详见总平面图。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应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 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3分; 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项,得3分: 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满足停车位数量规划配建指标要求; 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

18、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4)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1、场地内在 (填写位置)布置了自行车停车棚,共停放非机动车 辆 ,采用_方式遮阳防雨。2、机动车停车采用 停放(填写停车方式),共停放机动车 辆,根据 市(填写项目所在地)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应配建机动车位 辆,本项目_(是/否)满足配建指标。3、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理制度,_(是/否)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4、场地在_(填写位置)布置了地面停车位,_(是/否)未挤占步行空间和活动场所。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应按下列规则评分: 1、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得3分;满足4项及以上

19、,得6分: 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4)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5)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6)停车库或停车场内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2、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 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2)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5)停车库或停车场内

20、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用于居住建筑)1、本项目内设有幼儿园、商业、小学等公共配套设施,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如未设,应说明周边公共配套设施、距离,场地出入口距离幼儿园、小学、商业服务设施等步行距离)2、本小区内换热站、调压站等配套辅助设施_(是/否)与周边地块共同使用、资源共享,_(达到/未达到)节地效果。3、室外活动场地_(是/否)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用于公共建筑)1、本建筑(或建筑群)功能为_2、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如_均共同使用。3、本项目内_(公共空间部位)向社会公众开放。4、室外活动场地_(是/否)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4.2.12 场地设计充

21、分保护原有生态环境,评价总分值为3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1、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场地内有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应纳入规划统筹设计,得1分;2、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得1分;3、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得1分。说明本地块地形地貌、如有保留建筑应说明建筑概况。应说明相关生态补偿措施。应说明保留建筑如何纳入规划统筹设计。(如为净地交付,需明确,此条不参评。)4.2.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 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

22、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得3分; 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得3分; 3、非湿陷性黄土场地内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1、小区内设有_(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用来调蓄雨水,面积为 m2,占绿地面积的 %.2、采用的雨水断接措施为_。3、小区硬质铺地采用了_(透水砖、透水砼等),铺装面积为 m2,占硬质铺装地面面积的 %.(如场地为湿陷性黄土,应明确湿陷等级,此条不参评。如硬质铺装下为车库顶板时,需说明车库顶板上可将渗透水导入周边实体土壤的措施)4.2.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23、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 1、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3分; 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公共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且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的比例达到30%及以上,得3分。 小区绿化_(是/否)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覆土深度为 米,_(是/否)满足种植要求。绿化物种科学配置,_(是/否)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具体详见景观设计。绿地总面积为_m2,配植乔木数量为_株,合计_株/100m2 (用于居住建筑),采用了_(垂直或屋顶)

24、绿化,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为_%(如为屋顶绿化)(用于公共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及山西省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本工程节能设计_(是/否)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具体详见节能专篇。评分项I建筑与围护结构5.2.1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评价分值为6分。本工程建筑为 布局,南北朝向,楼间距 米,日照、通风、采光良好。体形系数为 ,窗墙比为 。5.2.2 外门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门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

25、达到5%,得4分;达到10%,得6分。2、设外门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得4分;达到35%,得6分。3、设玻璃幕墙和外门窗的建筑,对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和外门窗分别按本条第1、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本工程18层以下部分设置有_(外窗/玻璃幕)。 经计算,18层以下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为 。18层以下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为 。(含18层)(如为有严格室内温湿度要求,不宜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或房间计算面积时可不计入。)5.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和山西省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围护结构热

26、工性能指标不高于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限值的95%,得5分;不高于90%,得10分。2、按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的方法和要求计算能耗,居住建筑耗热量指标不高于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限值的95%,得5分;不高于90%,得10分。公共建筑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不高于参照建筑全年计算负荷的95%,得5分;不高于90%,得10分。本工程围护结构主要部位的传热系数K和遮阳系数SC(居住建筑)或太阳得热系数(公共建筑)如下:外墙 、屋面 、外窗 、幕墙 、遮阳系数SC(居住建筑)或太阳得热系数(公共建筑) 。 (用于第1款)按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法计算能耗,本工程耗热量指标为 ,不高于限

27、值的 。(用于居住建筑)按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法计算能耗,本工程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不高于参照建筑全年计算负荷的 。(用于公共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不得采用国家或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制品。本项目_(是/否)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制品。7.1.3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女儿墙高度为 米,在 处存在少量装饰性构架,经造价计算,装饰性构架造价为_万元,占工程总造价的 %。(居住建筑0.5%,公建2%以内满足要求)评分项I节材设计7.2.3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住宅

28、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 30%,得 6 分;达到70%,得8分;达到100%,得10分。2、公共建筑公共部位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 6 分;所有部位均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 10 分。本项目_部位采用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详见室内装饰装修专项设计。土建施工时需按照装修要求,提前进行孔洞预留和相关构件的预埋,避免在装修时打凿、穿孔。(对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混合功能的,取平均值)7.2.4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比例按表7.2.4的规则评分。(表略)本工程采用了_隔断,可重复使用,用于灵活分隔空间,详见平

29、面图及隔断详图。经计算,该隔断(墙)使用比例为_(本条仅适用于公共建筑)7.2.6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1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得3分;2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浴间,得3分;本工程采用了整体化定型设计的_(厨房、卫生间)。(本条仅适用于居住建筑和旅馆、饭店建筑,对旅馆建筑,第1款可不参评)II材料选用7.2.12 采用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 6%,得 8 分;达到10%,得 10 分。2、公共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

30、达到10%,得 8 分;达到15%,得 10 分。本项目采用了_等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材料,经计算,材料总用量_吨,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_吨,占比为_%。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8.1.1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经计算,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如下:房间名称设计噪声级(A声级,dB)允许噪声级(A声级,dB)低限高标准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8.1.2 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主要功能房间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如下:构件名称做法空气声隔

31、声量空气声隔声标准低限高标准8.1.5 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建筑采用_保温形式,冷桥部位均 (写明冷桥部位保温做法),经防结露计算,围护结构内表面不结露。评分项I室内声环境8.2.1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评价总分值8分。噪声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4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8分。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见8.1.1条附表,均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_。(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高要求标准限值)8.2.2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值12分

32、,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1、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4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6分。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4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6分。主要功能房间构件隔声性能见8.1.2条附表,均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_。(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高要求标准限值)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如下:构件名称做法撞击声声隔声量撞击声隔声标准低限高标准楼板8.2.3采取减少噪声

33、干扰的措施,评价总分值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1、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得2分;2、对引起传声的管道、设备等物体进行减振、隔声处理,得2分;3、对水、暖、电、燃气、通风和空调等管线安装和孔洞处理进行有效的隔声处理,得2分。1、本工程平面布置_(是/否)合理,_(是/否)动静分区,_(是/否)有明显噪声干扰。水泵房、变配电站、换热站等设备用房设于 (位置) ,设备基础均加隔振垫,房间墙面及顶板_(是/否)做吸音减噪处理, (做法)。电梯井道内壁粘贴 (做法)。第2款设计做法见水暖专业技术措施。3、所有水、暖、电、燃气、通风、空调等管线安装孔洞处_(是/否)进行隔声

34、处理,具体措施为 (做法)。公共建筑中100人规模以上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和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评价分值为4分。(本条仅用于公共建筑)本工程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会议室等_(是/否)进行了声学专项设计,声学指标要求如下: (列出各功能房间的声学指标)II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评价分值为3分。对居住建筑,其与相邻建筑直接间距超过18m,对公共建筑,其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且无明显视线干扰。1、本楼与周边建筑间距最小为 米,大于18米,避免了视线干扰。(如建筑间距小于18米,需说明采取的措施避免视线

35、干扰)(用于居住建筑)2、经模拟计算,本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均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景观,无明显视线干扰。(用于公共建筑)8.2.6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或者采光系数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规定值,得6分;达到1/5,或者采光系数比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规定值高一个等级,得8分。2、公共建筑:根据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要求的面积比例,按表8.2.6的规则评分,最高得8分。

36、(表略)本建筑内卧室、起居室的采光良好,经计算,窗地比最小值为 ,不小于1/6,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用于居住建筑)经采光模拟计算,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的面积比例为_。(用于公共建筑)8.2.7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天然采光效果,评价总分值为1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 1、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得6分;2、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4分;3、根据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比例,按表8.2.7的规则评分,最高得4分。(表略)1、为控制主要功能房间的眩光,采取措施如下 (根据规范说明主要措施)。2、经采光模拟计算,

37、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为_。(如果参评建筑无内区,或者为住宅建筑,第2款直接得4分)3、经采光模拟计算,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比例为_。(如无地下室,本条直接得4分)III室内热湿环境8.2.8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评价总分值为4分。外窗和幕墙透明部 分中,有可控遮阳调节措施的面积比例达到25%,得2分;达到50%,得4分。本工程在 (具体位置)采取了可调节遮阳措施,具体为 (说明主要措施)。IV室内空气质量8.2.10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总分值为13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居住建筑按下列

38、两项的规则分别评分后累计: 1)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达到5%,得10分; 2)设有明卫,得3分。2公共建筑:根据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按表8.2.10的规则评分,最高得13分。(表略)经计算,本楼内各房间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最小值为 均大于5%,通风效果良好。卫生间均为明卫。(用于居住建筑)经室内通风模拟分析,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为_。2、 结构专业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04/T335-20172、民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JGJ/T 229-20103

3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6年版)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2015年版)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8-2007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9、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2008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11、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其它依据请根据项目情况补充,应采用现行标准、规范、规程。)二、结构专业绿色节能技术措

40、施:评价指标类别指标类型规 范 条 文设 计 做 法不参评分得分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 不得采用国家或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制品。本项目_(是/否)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制品。7.1.2 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本工程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了 强度等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本条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如项目不属于混凝土结构,说明)评分项I节材设计7.2.1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分,建筑形体不规则,得3分;建筑形体规则,得9分。本工

41、程形体 (描述建筑形体),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3版)属于建筑形体_(规则/不规则/特殊不规则)。7.2.2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评价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地基基础优化,得2分;2 结构体系优化,得2分;3 结构构件优化,得1分。设计对_(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了优化,利于抗震。详见结构节材优化设计书。7.2.5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预制构件用量比例按表7.2.5的规则评分。(表略)本工程采用了_等预制构件,总用量为_吨,占比_II材料选用7.2.8 现浇混凝土采用

42、预拌混凝土。本工程现浇混凝土_(是/否)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当结构施工不需要大量现浇混凝土时,本条不参评,若100km范围内没有预拌混凝土供应,本条不参评,需提供相关证明)。7.2.9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评价总分值为5分。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100%,得5分。本工程在_采用了预拌砂浆_(湿拌砂浆/干混砂浆),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为_。7.2.10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混凝土结构 1)根据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按表7.2.10的规则评分,最高得10分。(表略)2)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

43、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10分。2、钢结构 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8分;达到70%,得10分。 3、混合结构 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和钢结构部分,分别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本工程结构形式为 ,本条不参评。(适用于砌体结构和木结构)梁、柱、墙、板、基础等构件中的纵向受力筋采用了强度等级为 的钢筋、箍筋等采用了强度等级为 的钢筋,400 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总量的 。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适用于混凝土结构

44、)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 。(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部分中梁、柱、墙、板、基础等构件中的纵向受力筋采用了强度等级为 的钢筋、箍筋等采用了强度等级为 的钢筋,400 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总量的 。钢结构部分中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 。(适用于混合结构)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评价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混凝土结构: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5分;2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得5分。3 混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和钢结构部分,分别按本条第 1 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

45、。本工程结构形式为_。在_采用了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为_.高耐久性混凝土指标如下:_(适用于混凝土结构)。采用了_(耐候结构钢/耐候型防腐涂料)。(适用于钢结构). 混凝土结构部分中_采用了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为_.高耐久性混凝土指标如下:_。钢结构部分中采用了_(耐候结构钢/耐候型防腐涂料)。(适用于混合结构).3、给排水专业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04/T335-2017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5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46、GB50336-2002(其它依据请根据项目情况补充,应采用现行标准、规范、规程。)二、工程概况和用水水源情况:1.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地点、规模、各类指标、功能、用水人数、地质情况(有无湿陷性)等。2. 用水水源情况:包括市政供水引入管方向、根数及其管径、供水压力等。三、节水用水量根据山西省用水定额(DB14/T 1049.1-2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第3.1.1条和3.1.2条的规定,各类用水量计算明细见下表。根据需要补充相关水量计算内容(应包括绿化灌溉、道路浇洒、未预见用水量等)。节水生活用水量计算表序号用水部位使用数量用水定额用水天数(d/a)用水量(

47、m3)备 注平均日全年可备注用水定额的限值四、给排水专业绿色节能技术措施评价指标类别指标类型规 范 条 文设 计 做 法不参评分得分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1控制项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1. 详见水资源利用方案(方案阶段独立文本)。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1. 本工程_(给水、热水)系统竖向分区情况;_层以下为低区,由_(市政供水管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_层以上为高区,采用_(恒压变频供水设备/无负压供水设备)供水;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大于_MPa,并合理采取了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2. 本工程生活给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48、-2006的要求;中水水质(用于冲厕、绿化灌溉、洗车、道路浇洒)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的要求;中水水质(用于景观用水)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的要求。3. 本工程热水系统热源为_(可再生能源+辅助热源),采用_(局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集中热水供应系统采用_(强制/自然)循环方式,设_(干、立管)循环。采取了_措施保证冷热水系统压力平衡。(医院、旅馆等公共建筑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10秒。)4. 本工程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均不会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5. 本工程加压系统选用了_(变频供水、高效水泵、叠压供水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