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追寻美的境界探寻美的真谛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熟读课文。2、理解文本内容,领会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学习默默奉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关注语言形式,了解篇章结构,体现读写结合。教学过程 一、名言铺垫,与“美”擦肩1、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下列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 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贡献。白求恩2、自由读,指名读,齐

2、读。 设计意图: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名言以凝炼的形式体现人物的追求和志趣。诵读名言,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和陶冶性情都是大有裨益的。此环节属于课前热身,这组名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主题鲜明,指向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奉献和付出中才能实现,这与文本的主旨对奉献精神的礼赞,是完全吻合的。同时,作为文外资源的名人名言与反思升华环节中的读写结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学生在诵读名言的时候,已经在不知不觉地接受 “美”的熏陶,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了知识和情感的铺垫。二、初读感知,与“美”相遇(一)、板书课题,扣题质疑 1、板书“美”,渗透写法指导。(上下结构,横画较多,注意等距,“

3、大”字的横最长。) 2、谈谈对“美”的理解。 3、补充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齐读,质疑。设计意图:“美”是本课的核心词。单独板书,醒目深刻,既渗透了写法指导,又加深了学生印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辨能力,对“美”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了解,学生谈话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扣题质疑有助于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美”的语句。2、出示词语,指读正音。绿叶 嫩绿 肥美 变黄 飘零奉献 输送大树 茁壮 葱翠3、词语归类,发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4、轮读课文(生1读1、2自然段,生2读3至8自然段,生3读

4、9至11自然段。)。设计意图:文中带“美”的语句共6处,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语句,体现了“任务驱动”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与文本初次相遇的过程中,强化认知。认读词语旨在检查读书情况,为精读文本扫清障碍。词语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存在着内在规律,借助比较归类,巧妙地梳理了文章脉络。本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按照“远望”“近观”“联想”的顺序,由物及人,分别写了“大树”、“叶子”和“做人”。指名学生分部分轮读课文有助于感知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三、文本细读,与“美”晤面(一)学习46自然段,感悟叶子之“美”1、浏览全文,找出表现叶子之“美”的部分。2、默读思考,“美”在哪里?(外在之美,形态各异;内在之美,

5、无私奉献。)3、指名读第5自然段,(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体会到什么?(不同的外形,相同的奉献。体会“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读中深化体验。4、于追问中深化感受,这些叶子团结协作、默默奉献了多长时间,一天吗?两天吗?(引出第6自然段,绿叶为大树而生)5、复沓整合,师生于配乐接读中产生共鸣。师: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生: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师:绿叶为大树而生。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生: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音乐转为凄凉)师:绿叶为大树而生。秋叶变黄,在生

6、命的最后日子里生: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师:绿叶为大树而生。冬日飘零,树叶想到的依然是奉献,他们要生:回归大树底下的根。设计意图:“叶子之美”是本文的重点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不按部就班,不平均用力,而是直奔重点,直击中心。首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内容,思考“美在哪里?”体会“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的和谐统一,以及“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进而于追问中加深理解,体会“绿叶为大树而生”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将5、6自然段进行整合,在师生反复接读中产生共鸣。这一环节乃至整个教学设计旨在体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地

7、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积累语言。(二)学习7、8自然段,感悟共生之“美”1、此时此刻,我想问大家,树叶为什么要这样?出示:“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指名读,思考。3、交流讨论。(大树离不开叶子,叶子也离不开大树。大树把叶子团结在一起,叶子在奉献中体现了价值。)设计意图:“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两个方面点明了大树与树叶相互依存的关系。“树叶为什么要这样?”对于树叶或者具有这样品格的人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讲付出,不图回报,是奉献者的本色

8、。可是,作为读者,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抛出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理解自然中的必然树叶为大树而生,树叶因大树而生。进而领会大树与树叶的共生之“美”,为理解下文做铺垫。(三)学习911自然段,感悟人生之“美”1、指名读,思考“每个人和叶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每片树叶为大树奉献着,每个人也为生活这棵大树奉献着。说说我们身边哪些人为大家的生活奉献了什么?(警察、医生、教师、父母、同学)3、教师相机梳理。就是最美的叶子。、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就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齐读自然段。设计意图: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有言:“以我之诗心,映鉴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映鉴我之诗心,三心映鉴,欣如晤面。”读诗如此,读文如此。语文教学是师生、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当以思想、情感、心灵之间的碰撞、共鸣、契合为最上。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追寻美的境界,探寻美的真谛,当是本课教学的理想境界,抑或是做一片美的叶子此文的立意之所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由物及人,激发学生的向善向美之心。为了深化认知,避免空洞的说教,及时将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对接起来“说说身边默默奉献的人物”。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感悟奉献之美和生活之美。四、反思升华,与“美”相契、再次出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