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钢结构 课程设计报告 题 目: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 院 (系): 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 土木1304班 学生姓名: 张伟 学 号: 指导教师: 邹思敏 2016 年 5 月 8 日至2016 年 5 月 14 日武昌首义学院制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1、 设计资料82、 结构平面柱网及支撑8三、荷载计算81.计算模型82.荷载取值83.截面内力94.荷载组合135.内力组合13四、 梁柱截面设计151.截面尺寸确定152. 截面几何特性153. 构件宽厚比验算154、 刚架斜梁验算15 1. 抗剪验算16 2.有效宽度计算及在M、N、V共同作用下的验算163. 斜梁
2、的整体稳定验算175、 刚架柱验算17 1.抗剪验算18 2.有效宽度计算及在M、N、V共同作用下的验算183.斜梁的整体稳定验算196、 节点设计201.构造要求212.节点验算22 钢结构 课程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1、 单层工业厂房设计1、 设计资料 单层厂房采用单跨双坡门式刚架,厂房横向跨度12m(a)、15m(b) 、18m(c),柱顶高度5.1m(a、b)、6.3m(c),共有8榀刚架。柱距6.3m(a)6m(b、c),屋面坡度1/10,柱底铰接。窗高出柱脚1.5m,尺寸为1.5x3m,每个柱距间居中设置一个。两端山墙上各设门一个(居中),尺寸为3.3x4.5m。 取中间跨刚架(
3、GJ-1)进行计算,刚架构件截面采用变截面焊接工字形。屋面及墙面均为带100mm厚岩棉夹层的双层压型钢板;檩条(墙梁)采用薄壁卷边C型钢,间距为1.5m。钢材采用Q235B,焊条E43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2、 荷载1、 屋面不可变荷载标准值(按水平投影面):a 0.35kN/ b 0.4kN/ c 0.5kN/2、 屋面可变荷载标准值(按水平投影面): a 0.5kN/ b 0.4kN/ c 0.3kN/3、 雪荷载(基本雪压): a 0.3kN/ b 0.35kN/ c 0.5kN/4、 风荷载(基本风压): a 0.35kN/ (地面粗糙度系数按C类) b 0.45kN/ c 0.35
4、kN/3、 课程设计要求1、 根据设计资料进行结构布置(含屋面支撑和柱间支撑)。并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1:100)参考图:2、 绘制屋面和墙面支撑系统的布置图(1:100)提示:布置屋面檩条、拉条、隅撑;布置墙面墙梁、拉条、隅撑。布置墙面檩条时,注意预留门窗洞口的空间。3、 根据题目给定的荷载,进行荷载组合。找出各构件的控制截面及内力值,并根据内力值对刚架梁和刚架柱以及一个梁柱刚性节点进行设计。出具相关计算书。(门式刚架内力分析可借助分析软件)4、 绘制GJ-1的施工图。要求对每一个单元板件均编号并列入材料表并计算重量由此统计单榀刚架总重量。参考图:5、 绘制不少于两个节点详图;绘制3个零件大
5、样。(比例自定)参考图:6、要求刚架柱和刚架梁均按变截面设计。7、 参考资料推荐1、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无吊车)(02SG518-1)2、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与设计范例 王静峰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3、其它与钢结构设计实际例子的书籍均可参考。指导教师(签名): 20 年 月 日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成绩评定项 目比例得 分平时成绩(百分制记分)30%业务考核成绩(百分制记分)70%总评成绩(百分制记分)100%评定等级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指导教师(签名): 20 年 月 日一、设计资料该厂房采用单跨双坡门式刚架,厂房横向跨度18m,柱顶高度6.3m,共8榀刚架,柱距6m,屋面坡度1/10
6、,柱底铰接。窗高出柱脚1.5m,尺寸为1.5x3m,每个柱距间居中设置一个。两端山墙上各设门一个(居中),尺寸为3.3x4.5m。刚架构件截面采用变截面焊接工字形。屋面及墙面均为带100mm厚岩棉夹层的双层压型钢板;檩条(墙梁)采用薄壁卷边C型钢,间距为1.5m。钢材采用Q235B,焊条E43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荷载取值:屋面不可变荷载标准值(按水平投影面)0.4kN/;屋面可变荷载标准值(按水平投影面)0.4kN/;基本雪压0.35kN/;基本风压0.45kN/,地面粗糙度系数按C类,柱与墙自重0.5kN/。二、结构平面柱网及支撑该厂房跨度18m,柱距6m,共8榀刚架,所以厂房纵向长度
7、6×(8-1)=42m,由于纵向温度区段不大于300m、横向温度区段不大于150m,因此不用设置伸缩缝。柱间支撑宜布置在温度区段的中部,以减小纵向温度应力的影响。并在屋盖相应部位设置檩条、拉条及撑杆,同时应该在柱间支撑布置的柱间布置屋盖横向水平支撑。由于无吊车,且柱高<柱距,因此柱间支撑不用分层布置。三、荷载计算1、计算模型选取取一榀刚架进行分析,柱脚采用铰接,刚架梁和柱采用变截面设计。跨度18m,柱高6.3m,屋面坡度1:10。计算模型为: 2、 荷载取值(1)屋面不可变荷载标准值:0.5kN/×6m=3.0kN/m柱及墙自重标准值: 0.5kN/×6m=
8、3.0kN/m (2)屋面可变荷载标准值:0.3kN/×6m=1.8kN/m雪荷载标准值: 0.5kN/×6m=3.0kN/m雪荷载不与屋面可变荷载同时考虑,应取两者较大值3.0kN/m(3) 风荷载以风左吹为例计算,根据公式计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建筑物离地面或海平面的高度以及地面的粗糙程度进行确定,按荷载规范中表7.2.1取值为=0.74。风荷载体型系数按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中附录A.0.2取值。风荷载体型系数如下:迎风面:侧面: 屋顶: 背风面:侧面: 屋顶:荷载简图如下所示: 风荷载作用下(4)水平地震作用 由于单层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的自重
9、小,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下时,一般不需进行抗震验算。3、截面内力根据各个计算简图,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内力,得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1)在不可变荷载作用下内力图: M图(KN.m) N图(KN) V图(KN)(2) 在雪荷载作用下内力图 M图(KN.m) N图(KN) V图(KN)(3)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 M图(KN.m) N图(KN) V图(KN)4. 荷载组合该结构值考虑屋面不可变荷载、雪荷载、风荷载。所以进行刚架内力分析时,所需考虑荷载效应组合主要有:(1)1.2x永久荷载+1.4x屋面活荷载,雪荷载max +1.4x0.7x风荷载(2)1.2x永久荷载+1.4
10、x0.7x屋面活荷载,雪荷载max +1.4x风荷载(3)1.0x永久荷载+1.4x风荷载5. 内力组合 根据不同荷载组合下的内力分析结果,找到控制截面的内力组合。控制截面的位置一般在柱底、柱顶、梁端、梁跨中等截面,控制截面内力组合主要有:最大轴压力和同时出现的M及V较大值最大弯矩和同时出现的N及V较大值最小轴压力和同时出现的M及V较大值其内力组合如下表所示:截面内力永久荷载雪荷载风荷载1.2x永久荷载+1.4x雪荷载+1.4x0.7x风荷载1.0x永久荷载+1.4x风荷载柱小头 M00000N-27.00-27.0014.40-56.09-6.84V-9.93-9.937.40-18.570
11、.43柱大头M-62.57-62.5738.49-125.00-8.68N-27.00-27.0014.40-56.09-6.84V-9.93-9.934.82-21.09-3.18梁大头M-62.57-62.5738.49-125.00-8.68N-12.57-12.576.23-26.58-3.85V25.8825.88-13.8553.726.49梁小头M49.9949.99-20.11110.2721.84N-9.88-9.886.23-19.58-1.158V-0.99-0.990.89-1.700.256由上表可知,各截面的内力为:柱脚截面:M=0,N= -56.09KN,V=-1
12、8.57KN柱顶截面:M= -125.00KN.m,N= -56.09KN,V= -21.09N梁端截面:M= -125.00KN.m,N= -26.58KN,V= 53.72KN梁跨中截面:M= 110.27KN.m,N=-19.58KN,V=-1.70KN四、梁柱截面设计1.截面尺寸确定 (1)焊接工字型截面尺寸:截面高度h以10mm为模数;截面宽度b以5mm为模数,但工程中经常以10mm为模数;腹板厚度可取4mm、5mm、6mm,大于6mm以2mm为模数;翼缘厚度t6mm,以2mm为模数,且大于腹板厚度。 (2)工字型截面的高厚比(h/b):通常取h/b=2-5mm;梁与柱采取端板竖放连
13、接时,该梁端h/b6.5。 (3)变截面梁的端高不宜小于跨度的1/401/35,中段高度则不小于跨度的1/60。变截面柱在铰接柱脚处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00-250mm。综上所述,选择梁柱截面尺寸为:梁 大头500x250x8x14 小头400x200x6x8柱 大头500x250x8x14 小头400x200x6x8 2.截面几何特性构件名称截面A()()()() (mm) (mm)梁大头10776483563648193421258小头550415126106775616644柱大头10776483563648193421258小头550415126106775616644 3.构件宽厚比
14、验算(1) 柱大头 小头 (2)斜梁大头 小头 五、刚架斜梁验算 1.抗剪验算大头梁截面大头剪力设计值为 大头梁腹板平均切应力为 腹板可不设中间横向加劲肋,此时,则:所以由于,故抗剪强度满足要求。小头梁截面小头剪力设计值为 小头梁腹板平均切应力为 腹板可不设中间横向加劲肋,此时,则:所以由于,故抗剪强度满足要求。 2.有效宽度计算及在M、N、V共同作用下的验算大头内力设计值为,因为,故按计算。 即:小头内力设计值为,因为,故按计算。 即: 3.斜梁的整体稳定验算当斜梁坡度不超过1:5时,因轴力很小可按压弯构件计算其强度和刚架平面外的稳定,不计算平面内的稳定。实腹式刚架斜梁的平面外计算长度,取侧
15、向支撑点的间距。当斜梁两翼缘侧向支撑点间的距离不相等时,应取最大受压翼缘侧向支撑点间的距离。斜梁不需计算整体稳定性的侧向支撑点间最大长度,可取受压翼缘宽度的倍。侧向支撑点由檩条配合支撑体系来提供,其间距不超过此值。任务书中檩条间距1500mm,以梁小头400x200x6x8为例,因为200×16×235/235=3200>=1500,故不需计算斜梁平面外整体稳定性。六、刚架柱的验算 1.抗剪验算大头柱截面大头剪力设计值为 大头柱腹板平均切应力为 腹板可不设中间横向加劲肋,此时,则:所以由于,故抗剪强度满足要求。小头梁截面小头剪力设计值为 小头梁腹板平均切应力为 腹板可
16、不设中间横向加劲肋,此时,则:所以由于,故抗剪强度满足要求。 2.有效宽度计算及在M、N、V共同作用下的验算在M、N、V共同作用下,取控制截面为柱上端截面,即柱大头。内力设计值为,因为,故按计算。 即: 3.柱整体稳定性验算平面内整体稳定性验算根据二阶分析法计算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平面外整体稳定性验算假定分段出内力大小为大头和小头截面的平均值,即M=62.5KN.m,N=56.09KN,V=19.83KN。且其截面尺寸取平均值为450x225x8x10,可以算出分段处截面的几何特性:, ,计算上段的平面外稳定性,此段的小头在分段处 查规范得,对于分段处,经计算全截面有效,故受压区高度为柱的楔率梁整
17、体稳定系数等效弯矩系数因上柱段两端弯曲应力相差不多,取七.节点设计1.构造要求螺栓排列应符合构造要求,采用端板竖放。(1)此节点取。(2)螺栓排列间距不应小于2倍螺栓孔径,选取螺栓为8.8级M22型号,则d0=21.5mm,端距大于43mm,因此宽度方向端距取47mm,因此宽度方向端距取47mm,长度方向端距取50mm。(3)两排螺栓之间最小距离为3倍螺栓直径,最大距离不应超过500mm,因此确定端板长L=500+40x2+2x50=680mm,宽b=8+75x2+2x47=252mm。2.节点验算a、 节点螺栓验算柱节点处内力值:M=125.00KN.m,N=56.09KN,V=21.09KN梁节点处内力值:M=125.00KN.m,N=26.58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安全员考试题库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6届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腔镜甲状腺的护理查房
- 2026届山东省济宁市鲁桥镇第一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普宁市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喷涂安全教育培训
- 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四中学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辽宁省大连金普新区五校联考化学九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四川省乐至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学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碳足迹研究-洞察分析
- 空间叙事身体性思考
- 呼吸困难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 燃气热水器安全教育
- 五年(2020-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地球运动)+原卷版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 【蚂蚁保】2024中国商业医疗险发展研究蓝皮书
- 工作生活平衡总结
- 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技术 课件 模块五 装配式隔墙
- 药事管理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
- JT-T-883-2014营运车辆行驶危险预警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