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冷热与温度 苏教版_第1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冷热与温度 苏教版_第2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冷热与温度 苏教版_第3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冷热与温度 苏教版_第4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冷热与温度 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根底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标准地测定水温,并带着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第二,学习测定

2、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才能,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才能,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完毕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才能的重要环节。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 可以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识与

3、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教学过程:一、认识温度同学们,在同一浴池里浸泡的两个人,为什么认为冷热不一样 【评:1以生活实例导入,学生较易理解。】 我们感觉到的冷热

4、程度主观体验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怎样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请一位同学介绍并演示,大家要听仔细。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那么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程度,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

5、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测量一下水温是多少,再请两位同学测量。【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测量一下水温是多少,再请两位同学测量。老师记录下学生观察到的温度。开场测量。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水温有什么特征。

6、学生答复。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2.学生猜测。3.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老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老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考虑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一方案设计1.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2.学生答:测。3.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

7、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4.对,必须经过屡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5.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6.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8、            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7.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怎样分工,大家看一段视频。 【评:老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和视频介绍,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老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表达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二实验操作1.发材料4号同学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2.你们温度

9、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场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老师统一计时,防止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三交流汇报1.23组汇报,老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学生考虑答复。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

10、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四、拓展延伸讨论: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冷热与温度?的教学反思 科学课感觉难上!1难在实验材料的准备;2难在教材的设计;3难在实验的操作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就遇到了很多难题。 第一,科学书中的活动一,“先将左、右手食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水中。编者是想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感

11、受到人的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从而引入使用温度计。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三杯水的温差,要调整好,温差小了,根本感觉不到其中的微妙处。常温下的水在20度左右。温差大了,热水的温度就会相对高一些,但又不能太高,不然会烫伤学生,这可费事了。最后,我决定引用生活中人们泡澡的生活经历。感受想象不同人对同一水温不同的主观感受。一般说来,“老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老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老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

12、“老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因为“老师必需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第二,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的活动中,活动方案的设计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设计,还是由老师引导,如今科学课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尤其是提出方案由学生设计。但此活动的方案,假如,放手让学生讨论设计,学生对实验操作中所涉及的细节,无法细致地、深化地考虑毕竟是刚刚入四年级,老师扶的应多一些。细细分析,我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虽然采用对话式引导,其实是学生思维的参与,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化考虑的过程。          

13、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老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第三,在测量热水降温过程中,时间是由各小组自

14、己掌控,还是由老师统一控制?由各小组自己掌握?学生可能把握不稳;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由老师统一把握?各小组领热水有先后,即使是同一热水瓶中倒出来的,也不会完全一致。课本上安排拿到热水后,立即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就意味着记时开场,各小组液柱上升的快慢都不一样,那怎么统一计时呢?在教学中,我快速地让各小组领到热水,然后稍等一会,问:“你们的液柱还在上升吗?热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这样上升的较快,所有小组都不上升了,开场计时,记录温度,。当然,可能有的小组液柱已经下降,但不妨碍实验。“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如今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渐渐“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老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