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生物化学_第1页
农业大学生物化学_第2页
农业大学生物化学_第3页
农业大学生物化学_第4页
农业大学生物化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业大学生物化学脂类 (lipids)脂肪(fat):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G)类脂(lipoids):(lipoids):胆固醇(cholesterol,Ch)胆固醇酯(cholesteryl ester,CE)磷脂(phospholipids,PL)糖脂(glucolipids,GL)脂类(Lipid Classes)Triacylglycerols ,TGCH2CHOCR1OCH2OOCPR2OOOO-XR2COOH多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Phospholipids,PLHOCholesterol (Ch)nCholesteryl Est

2、er(CE)RCOO第一节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一、消化(digestion):n小肠(small intestine):胆汁酸盐、胰脂酶、辅酯酶、胰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n消化产物: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等胆汁盐(bile):n作用:是较强的乳化剂,可增加消化酶对脂类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类的消化和吸收。油油油疏水侧亲水侧油水CH3CH3CH3COHNCH2HOOCOHOHOH亲水侧疏水侧甘氨胆酸的构象式二、吸收:1、脂肪消化产物脂肪酸、2-单酰甘油由小肠上皮粘膜细胞吸收后又转化为三酯酰甘油,随后和蛋白质一起形成乳糜微粒释放到血液,经淋巴系统送到各种组织。2、在脂肪组织、骨骼肌毛细血管

3、中,脂肪消化产物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游离脂肪酸被吸收,甘油被运到肝脏和肾脏。(图)脂类吸收途径TG胰脂酶辅酯酶2-甘油一酯TG乳糜微粒(CM)淋巴血液FA(长链)吸收入肠粘膜脂酰CoA ATP磷脂、胆固醇转酰酶(中、短链)乳化后吸收FA、甘油门静脉肝脂肪酶载脂蛋白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一、脂肪的分解n首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n甘油通过磷酸化、氧化(甘油甘油-3-磷酸二羟丙酮磷酸)进入糖酵解;n脂肪酸经-氧化(脂酸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二、甘油的降解三、脂肪酸的氧化n脂肪酸氧化的化学步骤n1、长链脂肪酸降解为乙酰-CoA;n2、乙酰-CoA经过柠檬酸循环氧化成CO2;n3、从还原的电子载体

4、到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一)脂肪酸的活化n脂肪酸必须先在胞液中活化为脂酰CoA,位于内质网和线粒体外膜的脂酰CoA合成酶催化该反应。(二)脂酰CoA进入线粒体1、原因n脂肪酸分解发生于原核生物的细胞溶胶及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基质中。2、方法n(1)短或中长链的脂酰-CoA(10个碳原子以下)可容易地渗透通过线粒体内膜。n(2)长链脂酰-CoA(12C以上)要与极性的肉(毒)碱分子结合,才能穿过线粒体内膜。(图)n肉碱(carnitine):L-羟基-三甲氨基丁酸脂酰CoACoA进入线粒体脂 酰 CoA合 成 酶肉 碱 脂 酰转 移 酶 肉 碱 脂 酰转 移 酶 FFAATPCoAAM PPPi

5、脂 酰 CoA脂 酰 CoACoA肉 碱脂 酰 肉 碱肉 碱 脂 酰肉 碱 转 位 酶脂 酰 肉 碱肉 碱CoA脂 酰 肉 碱脂 酰 CoA基 质线 粒 体 外 膜线 粒 体 内 膜 -氧 化载体蛋白载体蛋白3、肉碱转运脂酰CoA进入线粒体n反应由肉碱脂酰转移酶(CAT-1和CAT-ll)催化。n此过程为脂肪酸 -氧化的,是强烈的竞争性抑制剂。(图)CoASHCoASHCarnitine acyltransferase Carnitine acyltransferase 限速酶限速酶(三) -氧化1、-氧化:脂肪酸的降解始发于羧基端的第二位( - 位)的碳原子,在此处切掉两个碳原子单元(乙酰-

6、CoA)。n脂肪酸的-氧化为Knoop的发现。n生物体内脂酸的分解途径主要为氧化。2、亚细胞部位:线粒体基质n在脂酰基-碳原子上依次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连续反应,使脂酰基在与-碳原子间断裂,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3、 -氧化过程(1) 脱氢(2) 加水(3) 再脱氢(4) 硫解全部反应过程:4、脂肪酸-氧化特点:n1、脂肪酸仅需活化一次(cytosol),消耗一个ATP的两个高能键;n2、Acyl-CoA由肉碱运入线粒体;限速酶:CAT-;n3、-氧化: 包括脱氢 、加水、再脱氢、硫解四个重复步骤。n4、-氧化是一个高效的放能过程:n-氧化每一轮产生1个N

7、ADH,1个FADH2和1个乙酰-CoA;n乙酰-CoA进入柠檬酸循环又生成3个NADH, 1个FADH2和一分子GTP(总计10个ATP);n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时消耗了2个高能磷酸键。n以软脂酸(C16)为例:n8个乙酰CoA:8x10=80ATPn7个FADH2:7n7个NADH:7n起始活化消耗:2ATPn总计产能:80+10.5+17.5-2=106(四)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n1、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约占脂肪酸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未遇双键前,反应过程与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基本相同。n2、需要12种特殊的酶:天然脂肪酸的顺式双键需经线粒体特异3-顺2-反烯酰CoA异构酶催化:(如油酸=18:1

8、,9)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另外双键还需2,4-二烯酰CoA还原酶。(五)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n1、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是罕见的,但在反刍动物中,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有一定的数量。n2、氧化的产物为若干个乙酰CoA和一个丙酰CoA。3、丙酰CoA的去路n、丙酰CoA+HCO3-+ATP甲基丙二酰单酰CoA+AMP+PPin、甲基丙二酰单酰CoA 琥珀酰CoAn琥珀酰CoA可以进入柠檬酸循环。丙酰丙酰CoACoA羧化酶羧化酶变位酶变位酶(六)脂肪酸代谢的调节n1、脂类的代谢也受神经和激素控制。n2、激素控制n、胰岛素可抑制脂肪分解n、肾上腺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和性激

9、素有促进储脂动员和氧化的作用。n、激素代谢反常会导致脂代谢障碍。四、酮体酮体(ketone body):乙酰乙酸、D-羟丁酸和丙酮这三个化合物统称为酮体。(一)乙酰-CoA的代谢结局n1、进入柠檬酸循环及电子传递系统,最终完全氧化为CO2和H2O。n2、生成胆固醇,即胆固醇生物合成的起始化合物。n3、作为脂肪酸合成的前体。n4、转化为酮体。n(二)肝脏中酮体的形成n1、酮体的合成主要是肝脏的功能n(1)肝细胞线粒体中含有活性较强的酮体合成的酶系。 n(2)-羟丁酸约70,乙酰乙酸约30,丙酮含量极微。n(3)肝脏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因此不能利用酮体。2、酮体的生成途径乙酰乙酸乙酰乙酸脱羧酶脱羧酶

10、(三)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n1、有利的一面n(1) 酮体具有水溶性,生成后进入血液,输送到肝外组织利用;n(2)作为燃料,经柠檬酸循环提供能量。n因此,酮体是输出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n如:禁食、应急及糖尿病时,心、肾、骨骼肌摄取酮体代替葡萄糖供能,节省葡萄糖以供脑和红细胞所需,并可防止肌肉蛋白的过多消耗。n长期饥饿时,酮体供给脑组织5070%的能量。2、不利的一面n(1)丙酮是有毒的。乙酰乙酸、-羟丁酸皆为酸性,使血液pH值降低,常有酸中毒的危险。n(2)酮尿症/酮血症n长期饥饿和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草酰乙酸耗尽,酮体生成增多。当肝内产生酮体超过肝外组织氧化酮体的能力时,血中酮体蓄积,称为酮

11、血症。尿中有酮体排出,称酮尿症。第四节、脂类的生物合成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n脂酸合成的前体:乙酰CoA。n合成部位:(细胞溶胶)n胞液中均含有从乙酰CoA 合成脂肪酸的酶系,称为脂肪酸合成酶系。n合成原料:Acetyl-CoA、NADPH、ATP、HCO3-(CO2)及Mn2+1、脂肪酸合成所需的碳源实质均来自乙酰-CoA,但形式上只有1个乙酰-CoA参与合成,其余均以丙二酸单酰-CoA的形式参与合成。2、乙酰-CoA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必须在三羧酸转运体系的帮助下(乙酰-CoA转化为柠檬酸)跨过线粒体。(一)乙酰CoA(1)乙酰)乙酰CoA的转运的转运 三羧酸转运体系(二)丙二酸单酰CoA的

12、形成n1、脂肪酸合成起始于乙酰-CoA转化成丙二酸单酰- CoA,该反应是在 乙酰-CoA 羧化酶作用下实现的。n2、乙酰-CoA羧化酶催化的反应是脂肪酸合成中的限速步骤。n3、乙酰CoA羧化酶的组成n包括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生物素羧化酶、羧基转移酶3个亚基,辅基为生物素。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关键酶关键酶CH3COSCoAHCO3-ATP乙酰CoA羧化酶生物素、Mn2+HOOCCH2COSCoA ADPPi丙二酰CoA(三)脂肪酸合成酶n1、组成n在动物细胞中,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包含7种酶活性和1个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ACP) 。n(1) 乙酰

13、CoAACP转酰基酶 n(2)丙二酰CoAACP转酰基酶n(3) -酮脂酰ACP合酶n(4) -酮脂酰ACP还原酶 n(5)-羟脂酰ACP脱水酶 n(6) 烯脂酰ACP还原酶n(7)软脂酰ACP硫脂酶SCOCH2ACPCH2CH3ESHSHACPESCOCH3SCOCH3ACPESHSACPESCOCH3COCH2COOHSCOCH2ACPCCH3ESHOSCOCH2ACPCHESHOHCH3SCOCHACPCHESHCH3SHACPESH转酰基酶转酰基酶CO2-酮脂酰酮脂酰-ACP合酶合酶3CoASHHOOCCH2CO-SCoA丙二酰丙二酰CoA-ACP转酰基酶转酰基酶21b-酮脂酰酮脂酰-

14、ACP还原酶还原酶NADP+NADPH+H+45HO H-羟脂酰羟脂酰- ACP脱水酶脱水酶NADP+NADPH+H+烯脂酰烯脂酰-ACP还酶还酶6加氢加氢启动启动脱水脱水加氢加氢装载装载缩合缩合HSCoA乙酰乙酰CoA-ACP转酰基酶转酰基酶 CH3COSCoA1a(四)由脂肪酸合酶催化的各步反应n1、启动SHACPSHECH3COSCoACoASH乙酰乙酰-CoA: ACP转酰酶转酰酶SHACPSCOCH3E2、装载n启动和装载两步反应为下一步缩合准备了两个底物。3、缩合n1、反应由-酮酰-ACP合酶催化。n2、反应产物为乙酰乙酰-ACP。SCOCH3ACPSCOCH2*COOHE*CO2

15、SHACPSCOCH2COCH3E4、还原nNADPH作为还原剂参与此反应。n脂酸生物合成中所需的NADPH大部分是戊糖磷酸途径供给的,有些来自苹果酸酶反应。SHACPSCOCH2CHCH3EOHSHACPSCOCH2COCH3ENADPH+H+NADP+-酮酰酮酰 -ACP还原酶还原酶5、脱水脱水酶脱水酶SHACPSCOC=C-CH3EHHSHACPSCOCH2CHCH3EOHH2O6、还原n1、还原剂是NADPH。n2、乙酰基是接受了丙二酸衍生物的二碳原子的片段而增长碳链的。n3、每一循环延伸两个碳原子,每一轮反应经缩合、还原、脱水、还原4个步骤完成。7、释放n1、动物细胞中延伸的程序在到

16、达16个碳原子时即行停止,这是正常的脂肪酸合酶作用的终点。SHACPSCO(CH2)13CH2CH3ECH3CH2(CH2)13COOH+SHACPSHEH2O硫酯酶硫酯酶软脂酸软脂酸软脂酸(16C)合成的总反应式:(五)脂肪酸合成途径与脂肪酸降解(-氧化)的比较n、场所不同。n脂肪酸合成发生于细胞溶胶中;降解发生于线粒体。n、载体不同。n脂肪酸合成中载体为ACP;降解中载体为CoA。n、酶和辅助因子不同n、反应不同。n脂肪酸合成中的4步反应是:缩合、还原、脱水、还原,降解中4步反应是:氧化、水合、氧化、裂解。n转运机制不同。n在脂肪酸合成中,有三羧酸/柠檬酸转运机制,运送 乙酰-CoA ;n

17、在降解中,有肉碱载体系统,运送 脂酰-CoA。n、反应单位不同。n在脂肪酸合成中,脂肪链获取2碳单元得自于与丙二酸单酰- CoA缩合;n在降解中,以乙酰-CoA 形式的2碳单元离去。n脂肪酸合成时,羧基是最后形成的;降解时,羧基的离去开始于第一步。n、羟酯基中间体在脂肪酸合成中有着D-构型;降解中则为L-构型。n性质不同。n脂肪酸合成由还原途径构成,需要有NADPH参与;n降解则由氧化途径构成,需要FAD和NAD+参与。(六)脂肪酸碳链的延长n1、场所:软脂酰CoA或软脂酸生成后, 可在滑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经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更长碳链的饱和脂肪酸。n2、载体:碳链延长的碳源不是

18、 丙二酸单酰ACP,而是乙酰CoA(线粒体)或丙二酸单酰CoA (内质网酶系)。(七)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n人体内有4,5,8及9去饱和酶,催化饱和脂肪酸引入双键,使之转变为不饱和脂肪酸。n至今在体内尚未发现有9以上的去饱和酶,即在第10C与甲基末端间再引入第二个双键。n只有植物和某些微生物才能使第12和第13位碳之间脱氢,形成第二个双键。n某些微生物能合成含3个、4个甚至更多双键的不饱和脂酸。(八)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1、乙酰-CoA羧化酶是限速酶。n在动物体内,柠檬酸别构激活乙酰-CoA羧化酶,软脂酰-CoA反馈抑制乙酰-CoA羧化酶活性;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和激素调节 CH3COSCoAHCO3-ATP乙酰CoA羧化酶生物素、Mn2+HOOCCH2COSCoAADPPi丙二酰CoA乙乙酰酰C Co oA A羧羧化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