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双股RNA病毒_第1页
第二十九章双股RNA病毒_第2页
第二十九章双股RNA病毒_第3页
第二十九章双股RNA病毒_第4页
第二十九章双股RNA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十九章双股RNA病毒双股RNA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双RNA病毒科微双RNA病毒科单分病毒科第一节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一、分类呼肠孤病毒科分为2个亚科: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6个属)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9个属)宿主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植物。光滑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动物疾病有关的属环状病毒属轮状病毒属东南亚12节段病毒属蟹12节段病毒属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与动物疾病有关的属正呼肠孤病毒属水生呼肠孤病毒属科州蜱传热病毒属质型多角体病毒属昆虫双链九片段RNA病毒属昆虫非包裹呼肠孤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主要动物病毒及所致疾病 属名 病毒名称 感染动物 疾病光滑呼

2、肠孤病毒亚科 环状病毒属 蓝舌病毒126型 绵羊、山羊、鹿 蓝舌病 非洲马瘟病毒19型 马、驴、骡、斑马 非洲马瘟 马脑炎病毒17型 马 流产、脑炎 流行性出血症病毒110型 鹿、牛 流行性出血热 巴尼亚姆病毒13型 妞 流产、先天性异常 蜜露马病病毒 马 神经症状 轮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AE型 几乎所有动物 通常有宿主特异性 肠炎 东南亚12节段病毒属 版纳病毒 人 神经症状 蟹12节段病毒属 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 甲壳类呼肠孤病毒科主要动物病毒及所致疾病 属名 病毒名称 感染动物 疾病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 正呼肠孤病毒属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 多种哺乳动物 呼吸道病、腹泻 14型 禽正呼肠孤病

3、毒 鸡、鸭、鹅、火鸡 慢性呼吸道病 关节炎、肠炎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科州蜱传热病毒 小型哺乳动物、人 科州蜱传热 埃亚契病毒 小型哺乳动物、人 脑炎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草鱼出血热病毒 草鱼 草鱼出血热 二、主要特性1、病毒颗粒近似球形,直径80nm,无囊膜。2、有外、中、内三层衣壳,均为20面体对称。3、基因组为线状双股RNA,分节段。10个节段(正呼肠孤病毒、环状病毒)11个节段(轮状病毒、水生呼肠孤病毒)12个节段(科州蜱传热病毒、东南亚十二 节段病毒)4、某些成员有血凝特性。5、易发生基因重配而产生种及血清型的变异。三、环状病毒属(Orbivirus)本属为典型的虫媒病毒,成员有30多种

4、。对动物致病的主要有:非洲马瘟病毒蓝舌病病毒流行性出血病毒马脑炎病毒(一)环状病毒的基本特性病毒粒子近似球形,直径约80nm,没有脂质囊膜。有一个模糊的外衣壳。基因组由10个双链RNA节段组成。通过多种嗜血节肢动物在脊椎动物宿主中传播。 1、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AHSV)非洲马瘟病毒为非洲马瘟的病原体。该病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传染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地方性流行病。传播媒介是库蠓的某些种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拟蚊库蠓。非洲马瘟病毒形态超薄切片中的病毒粒子直径为75nm,内有一个致密的核心,直径约50nm。负染标本内,病毒粒子的总

5、直径为60-80nm ,衣壳的直径约55nm,由32个壳粒组成。分型非洲马瘟病毒有9个血清型:非洲马瘟病毒1型非洲马瘟病毒2型非洲马瘟病毒3型非洲马瘟病毒4型非洲马瘟病毒5型非洲马瘟病毒6型非洲马瘟病毒7型非洲马瘟病毒8型非洲马瘟病毒9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不同型病毒的毒力强弱也不相同理化特性 核酸为双股RNA。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有一定抵抗力,抗胰蛋白酶。在pH6-10之间稳定,但在pH3时迅速灭活。 血液或血清中的病毒可以长期存活,在4甚至室温条件下存活多年。60于30分钟使其灭活。 保存病毒的适宜温 度是4或70,马瘟病毒在-20%-50温度中较易灭活。培养鸡胚培养各型马瘟病毒均可

6、经卵黄囊接种后于鸡胚内增殖。鼠脑适应株还常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细胞培养马瘟病毒可在马肾、绵羊羔肾、鸡胚肾等原代细胞,以及Vero、MS、BHK-21等传代细胞系内增殖,并出现大型的胞浆内包涵体。其中以仓鼠肾细胞系和猴肾细胞系最常应用。血凝性某些毒株感染鼠脑的抽提物能够凝集马的红细胞,红细胞凝集的最适条件是pH6.4 、37孵育2小时。病原性自然感染发生于马、骡及猴,死亡率95。马最敏感,骡次之。驴有一定抵抗力,仅出现温和的发热反应 。斑马隐性带毒者,但不发病。人亦可感染,表现为脑炎视网膜炎。马瘟在临床上习惯地分为四个类型,即发热型、肺型、心型和混合型 。肺型最为严重,体温升高达41,呼吸

7、、脉搏加快,并出现急性肺水肿的症状。病畜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主要病变是肺水肿和胸腔积水。微生物学诊断确诊必须依靠病毒分离鉴定以及特异性血清学检查。(1)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取发热期的病马血液或动物的脾脏,制成乳剂,脑内接种26日龄小鼠分离病毒。接种后510天发病死亡。 病毒初步鉴定用补体结合试验。将死亡乳鼠脑组织制成10%乳剂,4过夜, 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补体结合试验鉴定。也可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或琼脂扩散试验进行初步鉴定。 病毒血清型的鉴定,须用中和试验以及血凝抑制试验。(2)血清学试验 包括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ELISA试验等。补体结合试验抗原

8、由感染(乳)鼠脑或细胞培养物制备。马骡感染后710天开始出现补体结合抗体,于感染后26周达最高滴度,此后逐渐下降,约于6个月左右消失。琼脂扩散试验抗原由感染(乳)鼠脑或猴肾细胞培养物经超声波裂解后制备。马匹在感染后2周左右,出现沉淀抗体,46个月后下降并消失。一般出现两条沉淀线。由于可能出现动物种间的非特异性沉淀线,因此必须设置正常抗原、阳性抗原、正常血清和阳性血清的多种对照。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抗体的出现时间较早,约在热反应后45天即可测出,但消失也快,是诊断马瘟近期感染的一种常用方法。血凝抑制试验的关键,是要制备出高质量的血凝抗原。中和试验是鉴定病毒型常用方法。可在乳鼠或组织培养细胞上进行。中和抗体的出现早于其他抗体,且持续期长。自然感染马匹,在热反应后23天,即可在血清中测出中和抗体。注射鼠化弱毒疫苗的马匹,通常在接种后614 天出现中和抗体,于100天左右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但在接种后一年,还常继续测出低滴度的中和抗体。防控目前我国尚无此病,防控重点是防止该病传入。非洲疫区有多种灭活苗及弱毒苗可供使用。2、马脑炎病毒(Equine encephalosis virus)又称马器质性脑炎病毒,为非洲马脑炎的病原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