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福建四堡刻书业_第1页
探寻福建四堡刻书业_第2页
探寻福建四堡刻书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探寻福建四堡刻书业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福建四堡刻书业为何能在闽西闭塞的山区兴起并取得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四堡;刻书;族商 福建龙岩地区连城县四堡是著名旅游景点,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笔者发现,对四堡刻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故查阅资料进行探讨,遂成此文。 事物的兴起与衰败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从历史上看,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地理等诸方面的影响,萌发于唐代、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刻书事业,为我国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既有以中央及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用公帑投资刻书官刻,也有以私家和个人之力投资刻书坊刻或称私刻,还有介于二者之间,靠民间募资刻书民间刻。位于连

2、城四堡的刻书业就是我国古代众多的坊刻之一,在我国古代刻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四堡位于闽西山区,其刻书始于何时 四堡,位于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闽西山区是中原移民南下第一个落脚点,宁化石壁有个客家祖地,客家人几乎都可在此找到本姓的起源。从四堡现存族谱看,该地区存在着邹姓、马姓两大家族。邹日升同志在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一文中,对四堡雕版印刷的始创时间定为明代中叶(公元15511580年),主要据范阳邹氏族谱称:明万历八年(1580年),邹学圣辞官回雾阁,带回了苏杭的雕版印刷术,创办书坊,“镌经史以利后人”。但据黄向阳文四堡雕版印刷始于宋代,以福建通志

3、(民国版)总卷二十七版本志总考引临汀汇考,文日:“长汀四堡乡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版,发一印刷,贩行远运;虽未必及建安之盛行,而经生应用一一皆备。宋陈日华经验方云:方夷吾所编集要方予刻之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守王南强书云:老人久苦淋病,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可见,宋时闽版推麻沙,四堡刻本近始盛行,由此知汀版自宋已有。文中所指“汀版”当是四堡版本的泛称。据此,可知四堡雕版印刷始于宋代,到了清初才进人全盛时期。临汀汇考的权威性应比家族谱更高,族谱只能对家族事业兴起予以记载,而对整个地区刻书据此进行定论未免以偏概全。 2四堡刻书为何会在清代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 闽西地处群山环抱之

4、中,陆路十分不便,但由于其处在闽浙赣三省交界之处,再加上离几条重要江河较近,因而水路运输还是较为方便,而且水路运输也较为经济,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发源于闽西境内的汀江,向南经广东人海,是闽西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向北则可沿闽江(福建的母亲河)到福建首府福州,向西可入赣南沿赣江南下广东,北上湖广,西至四川,从族谱等相关资料可看到连城四堡族商活动范围曾到达广东、广西、江西、湖广、四川及江南等地,因此较便捷的水路交通为四堡刻书的销售提供了便利。 清代,闽西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人,他们凭借闽西山区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和客家人的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而成为福建商帮中的一支“黑马”。福建素有“八山

5、一水一分田”之称,闽西也不例外,山多田少,交通相对闭塞,因而“闽西诸郡人皆食山里自足”,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受外来经济冲击也小,基本上处于典型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但到清代时,闽西地区人口增长很快,粮食已不能自给,据县志记载“岁收不敷民食”,最重要的粮食和食盐需要购入,闽西山区人民只能以物易物,渐渐地就有一些人带着山区特产沿着这些通路走出深山贩卖。在这股潮流带动下,四堡的雕版印刷业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绝大多数人在家中负责刻印书籍,销售印刷的图书则由家庭内部的一少部分人担当,他们带着刻好的书籍沿着这些通道一路贩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四堡刻书规模就越做越大,为四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正

6、是这些四堡的族商。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外界的资源能有效地传递到闭塞的山区,使得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四堡的刻书能适销对路,赚取了可观的利润。而且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族商也保证了赚取的银两能顺利地返回四堡,支持刻书工作的开展与族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有一个原因,直至明万历年间,四堡邹氏家庭有几位邹氏族人出任低级官吏,另有几位族人成为生员,同时,族中个别人从商赚取了较可观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有势力、经济上有支柱,从而使邹氏中德高望重并有一定能力者进行了收族的最初实践,编成雾阁历史上唯一的合族族谱,使得原先分散的力量聚拢成强有力的合力。族内能共享资源,互帮互带,使刻书门类渐为齐全,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优

7、势。值得一提的就是邹学圣,他在明朝嘉靖三十年外放扬州,继调苏州,后迁杭州仓大使,明万历八年辞官归里。浙江杭州在南宋时刻书业就已经十分发达了,见过世面的邹学圣自然而然就联想起自己老家得天独厚的资源,就“镌经史以利后人”。在族谱中,记录邹学圣在杭州任仓太使,但经过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邹学圣曾任户部仓太使,后在杭州任仓大史,而且查阅明代官职没仓太使这个官,古时“太”通“大”,有“仓大使”官衔,不大的官,为正九品,但油水不少,田赋按亩分等定税,折起银两,县衙署户房和仓大使便掌管此事,每年秋收后开征,由土地所有者向仓流(广盈仓)缴纳田赋,期限为3个月,逾期则加收罚金。邹学圣既有钱又有经验,而且还是家族内少

8、数外出当官的,因而在家族内有很高的威望,通过他的努力,家族的刻书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福建已有了闽北建阳这个著名的刻书中心,落后的闽西山区,何以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四堡刻书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四堡刻书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邹学圣。明代的闽书称:“汀州府士知读书进取,民安稼墙,少营商贾。”闽都疏亦称:“闽西诸郡人皆食山自足。”宋时四堡已有刻书业,但在一段时间内却未有大的发展,直至明万历八年,时任浙江杭州仓大史的邹学圣辞官归里,将苏杭先进的印刷技术带回四堡,并让子孙以此为业,创办书坊,带动四堡印刷业走向规模化发展。在他的推动下,小小的雾阁就有书坊六十余家。同时还充分利用了闽西地区发达的造纸业

9、,质量好的有宁化冶平乡生产的玉扣纸,连城姑田生产的宣纸;质量差的有宁化安乐生产的毛边纸。雕版所需的木材,印书所需的纸张,印刷所需的油墨在四堡都可以很方便的获取。此时,就外部环境来讲,明、清两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得四堡地区生产的书籍有广阔的市场。内外环境都促使并保证了四堡刻书走上了快车道。 建阳火灾,使四堡刻书在清初大放异彩。元末,建阳麻沙遭受一场劫难。公元1363年,战火把麻沙书坊化为灰烬,闽北刻书业元气大伤。经过一段消歇,明初麻沙西边七公里处崇化书坊崛起,使福建刻书业进人又一个高峰期。公元1499年,建阳书坊又一次发生火灾。到了清代初期,建阳书坊已经开始衰弱,王士祯“今则金陵、苏、杭书坊

10、刻板流行,建本已不复过岭”,建阳书坊从南宋延绵数百年至此已是残喘了。而四堡则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建阳衰微留下的市场空白,通过族商和前店后坊等形式快速占领了市场。 4对“岁一刷新”“藏版所有,翻印必究”如何理解 “岁一刷新”“藏版所有,翻印必究”可以说是四堡刻书业的特色之一。在几乎所有关于四堡刻书的文章中都有提及,但往往一带而过,未予深入。在涉及四堡刻书的文章中把“岁一刷新”解释为:每年农历春节前,各书坊将当年拟出版的书目张榜公布,避免重复,防止过度竞争。但这里有个问题,虽然古代书籍卷帙浩繁,但也会有常用书(如科考用书等)和热门畅销书,如果这时有两到三家甚至更多家都准备开印,那该如何协调,最终以什么方式决定谁来印,特别是四堡存在着两个姓氏的大家族,那家庭间又是如何平衡利益?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弱肉强食”应该是不二法则,家族内应该是有权有势的占优势地位,获得更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