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总 课时:1教学目标A类: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B类: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C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2、?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一庹( tu)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
3、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
4、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
5、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
6、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
7、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
8、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新 课 标 第 一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学生观察尺子,认识课度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课题: 认识米 第二课时 总课时: 2 教学目标1、 A类: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B类: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C类: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9、。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教具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策略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
10、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
1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
12、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
13、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
14、示。 1米100厘米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量黑板的长度感受学生说 学生用手比划学生数并作答。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学生谈收获教学反思课题: 认识线段 第三课时 总 课时:3教学目标A类: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B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C类: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15、、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教学策略通过找线段、量线段、画线段等活动认识线段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追问:为什
16、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
17、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18、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这节
19、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学生演示。)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学生练习画,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课题: 确定长度单位
20、 第四课时 总 课时: 4 教学目标2、 A类: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B类: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C类: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策略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小结:厘米和米在生
21、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
22、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23、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
24、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学生用手比划。 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让学生猜测。学生说想法学生交流。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学生提
25、问题,再解答。 教学反思:课题: 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 第五课时 总 课时:5教学目标A类: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B类: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C类: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教学难点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引导法、练习法。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
26、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
27、作单位 (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 ) 一本书长22( ) 操场的旗杆高10( ) 1根粉笔长约10( )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
28、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3、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 ) 4、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四、方法应用 1. 填空 4米( )厘米 小明身高124( )
29、0; 课桌长50( ) 50厘米35厘米( )厘米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 3.选择题 (1)课桌的高大约( ) 30厘米
30、; 60厘米 3米 (2)测量黑板的长,一般用( )作单位 米 厘米 4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5.这是一枝粉笔。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整理和复习(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填空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学生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
31、进位加法) 第一 课时 总课时:6教学目标A类: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B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类: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小棒教学策略创设情境,讨论思考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方法。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32、二、自主探究:1、验证二(1)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1)用口算5+27 ,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师: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
33、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四:巩固练习13页做一做板书: 不进位加法 35+2=37 35+32=67 35 35 + 2 +32 37 67全班汇报发现。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教学反思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 第二课时 总 课时:7教学目标A类、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34、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B类: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C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准备 小棒教学策略创设情境,讨论思考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2、二(1)和二(3)班一共多少人?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二、自主探究:1、出示37+35,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7+5超过了10
35、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4、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师小结: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新课:个位相加满十。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板书
36、:进位加法。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三、小结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教师说明: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四、拓展运用:1、“做一做”.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第15页第7题3、数学医院第15页第5题: 4 9 2 1 27 + 4 4 +3 9 + 4 8 3 6 67 说明理由。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圆圈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2 4 7 3 2 + 6 9 + 9 + 2 8 + 6 + 9 4
37、8 6 6 0 5 5 9 9板书: 进位加法 35+37=72(人) 35 +37 72学生试算。交流算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教学反思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第三课时 总 课时:8教学目标A类: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类: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C类: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策略创设情境,讨论
38、思考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二、自主探究:1、看谁算的正确?30+20 50+26 92+4 61+2535+32 3+45 13+72 44+533、第16页的第9题,分组完成。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5小组比赛完成第16页第8,10题开放题、第16页第11题。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学生提问题时说完整话。板
39、书: 两位数家两位数练习 14+27=41(元) 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指名回答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教学反思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总课时:9教学目标A类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B类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C类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
40、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具准备图片、圆片教学策略正确理解,知道运用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奖牌总数 第一名的好成绩.你知道金牌前五名都是那几个国家吗?二、自主探究:1、出示金牌榜统计表,观察图,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美国一共得多少块?北京和英国一共得多少块?美国比俄罗斯多得多少块?美国比北京少得多少块?.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2、师:3 623该怎样解决呢?A、可以口算,30201
41、0,633,10+313。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4、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三、拓展运用: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2、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完成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4、3923 7434 99-14= 57-51=强调笔算575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5、小英捡了32个贝壳,小勇捡了21个贝壳,小英比
42、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25元 30元 18元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 不退位减法 36-23=23 36 -23 13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小组交流算法同桌交流算法完成第18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互相说说今天所学内容教学反思、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第二课时 总 课时:10教学目标A类: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B类: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
43、力。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小棒教学策略创设情境,讨论思考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2、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得多少块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自主探究:教学例2。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
44、一摆。学情预测:(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6根,再拿出3捆。(2)先拿出3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6根。(3)先拿出4捆,再从4捆中拿出4根。(4)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6根,再拿出3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5、试练:6739 358 8156 50
45、24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6、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三、拓展运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练习三第5题。3、数学门诊(第21页第6题): 4 0 8 3 7 9 5 3 2 8 -3 5 6 7 4 2 2 4 8 2 5 7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
46、因,及怎样改正。【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板书: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第三课时 总 课时:11教学目标A类: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B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C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
47、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图片和题卡教学策略操作讨论,比较归纳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第21页第8题: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母鸡85 19 43小鸡16+27 529 44+41 9813 905 6445 19+24 9172 9813 9047 19+24二、自主探究:1、第21页第10题:夺红旗,计时,看那组最快 又正确2、第22页第11题:计时做再连线,全班订正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4、按规律填一填:先观察,发现规律,在填空。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
48、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第22页12题姓名 小明 小华 小方 小强跳的个数 34 41 45 39(1)小明比小华少拍多少个?(2)小芳和小强一共拍多少个?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选择两个列式算一算。四、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 : 减法练习课(1)41-34=7(个 )(2)45+39=84(个)仔细观察图,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课题: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第四课时 总 课时:12教学目标A类: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B类:培养学
49、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C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具准备主题图教学板块学生课堂练习单有效生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本周我校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自主探究:1、(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借助小棒摆一摆或
50、画图分析。(2)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班比一班多3面,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就是求比12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2、三班的小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说出三班得多少面红旗吗?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借助画图或摆一摆进行解决。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就是求比12少4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拓展运用:1、完成“做一做”。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要求的鸡蛋和鹅蛋都和谁有关系?学生自己解决。汇报解题思路2、课本24页第1、3题,独立完成。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采购订单确认协议书
- 电工考试题分类及答案
- (正式版)DB15∕T 3231-2023 《塑料大棚吊袋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
- (正式版)DB15∕T 3206-2023 《色素辣椒套种西瓜栽培技术规程》
- 企业合同审查与管理标准化流程模板
- 生产效率提升与流程优化模板
- 介绍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后感作文(12篇)
- 网络服务平台运用诚信条款承诺函(3篇)
- 生产线管理数据表格
- 医疗安全常识培训课件
- 关于密码的课件
- 小儿腹泻患者的健康宣教
- 企业有限空间培训课件
- 马工程法理学教学课件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 肿瘤患者中医食疗课件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六大系统建设规范
- 医院节前安全检查记录表范本
- 中科大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件第2章 酶工程
- catia考试题及答案
- 耳聋健康教育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